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的观察与护理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51例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手术后密切做好病情观察与护理工作,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手术后患者存活47例, 死亡4例。结论:脑出血患者采取微创手术后,观察与护理是关键。
关键词:脑出血 微创手术 观察 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2.1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166-01
脑出血作为神经科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死亡或残疾率高等特点。为了明确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的观察与护理的重要作用,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的51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1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最大为71岁,年龄最小为34岁,平均54.7岁。病程1—20年。按时服药的有22例,不规律服药13例,未治疗15例。其中4例有脑出血病史,3例有脑梗死史。常见症状是呕吐、头痛、失语、偏瘫、意识障碍、昏迷。发病到入院的时间最早0.5h,最迟96h,平均12.3h。GCS评分≥13分有10例,10—12分有11例,6—9分有30例。影像学诊断:出血位于小脑 6例,皮层下16例,基底节区29例。出血量12—100 m l ,平均36.4ml 。手术方式:均采取经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根据MRI或者C T片,拟血肿距离皮层最近处或者非重要功能区进行头皮直切口4—5cm,开骨窗大约 3 cm×3 cm。穿刺血肿后,利用于显微镜把穿刺点扩大,清除血肿并严密止血。
1.2方法
对术后的51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并注重各种管道的护理工作,以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并提供康复护理以及出院指导。
2结果
术后情况:4例手术后出现瞳孔不等大或意识障碍加深现象,对CT复查,发现有新鲜出血, 再次进行血肿清除术。术后3天内对C T复查,显示有32例血肿完全清除,13例少量残留,6例大部清除。术后1 周GCS评分,3 例≤5分,l 1例为6—9分 ,12例为1 0—1 2分,20例≥13分,2例死亡,3例自动出院。 半年后以门诊复查或者电话方式进行随访,19例良好,12例生活能自理但中残,5例意识清醒,但生活不能自理、重残,植物生存4例,死亡3例。
3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3.1进行严密病情观察
3.1.1意识状态。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麻醉作用消除后,准确判断意识分级,并与术前相比较。
3.1.2血压。术后较多患者出现血压不稳定、波动大的情况,因此需要定血压计、定时、固定测量肢体,确保准确测量。 如果平均动脉压大于1 3 0 mm H g ,或者高于自身的基础血压,应采取降压措施。
3.1.3瞳孔变化。如果患者昏迷由浅及深或者清醒后再次昏迷、血肿侧的瞳孔变化较大、对光反应迟钝乃至消失、偏瘫加重等,则表示病情恶化,可能出现严重脑水肿或者再出血现象,因此要立刻通知医生进行CT扫描。
3.2各种管道的护理
3.2.1头部引流管。 引流管高度不能高于床沿,并妥善固定。 移动患者时,必须先夹管,防止逆行感染,防止患者翻身时压迫引流管。对接管处进行消毒,并以无菌纱布进行包扎。观察引流是否畅通,并记录引流液的质和量的变化情况。
3.2.2胃管。术后大部分患者不能自行进食,因此需要借助胃管补充营养,同时可以帮肠胃减压,护理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3.2.3气管套管。注重局部护理与消毒,保持通畅,特别是痰液,容易形成痰栓从而导致内套管堵塞。此外,还应定时雾化,保持气道的湿润,及时吸痰,按时翻身叩背。
3.2.4尿管。注重泌尿系护理,避免感染。
3.2.5吸氧管。一般氧流量为3 L/3min。当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时,应适当提高吸氧量,并查找原因。
3.2.6输液管。每天输入体内的液体总量应在2 4 h内均匀输入,保证血压和颅内压的相对稳定。降压药物应通过专门输液通道输入,方便调整。
3.3防治各种并发症
3.3.1高热。脑出血患者在术后多会出现,如果超过38°C,就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降温措施。昏迷者可以持续在颈部等大动脉、腋窝、腹股沟等地方冰敷,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变化和降温效果。神志清醒者可采取药物降温方式,并结合物理降温,如全身酒精或温水擦浴等,使体温回复到3 7 ℃左右。
3.3.2应激性溃疡。早期鼻饲,可以有效缓解高胃酸,改善胃肠黏膜的屏障功能。
3.3.3褥疮。(1)严格交接班管理,包括有无皮肤受损、皮肤受损程度以及皮肤清洁度;(2)制定床边翻身卡;( 3 ) 保证床铺干燥、清洁;(4)为患者每隔2 h翻身 1 次;( 5 ) 每次翻身后都要进行肩胛部、骶尾部、髋部、外踝以及足根等骨隆突处的按摩,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
3.4康复护理
(1)重视心理指导。向患者耐心解释治愈的实例,帮助患者和家属树立治愈的信心,并拟订具有可行性的语言、肢体锻炼计划。(2)患者早期大部分属于弛张性瘫痪,因此对患者肢体多按摩肢体并使患者被动活动,有利于保持瘫痪侧肢体处于功能位。下肢护理应用托板或者软枕支持足掌,使踝关节90°屈曲,避免足下垂。并坚持每日进行患肢功能锻炼。
3.5出院指导
(1)向患者和家属讲解规律服药的必要性,同时要定期测量血压,避免出现脑梗死或再出血。(2)叮嘱家属配合患者积极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并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提高其战胜疾病的积极性和信心。
参考文献
史文娟.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药,2011(4)
关键词:脑出血 微创手术 观察 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2.1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166-01
脑出血作为神经科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死亡或残疾率高等特点。为了明确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的观察与护理的重要作用,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的51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1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最大为71岁,年龄最小为34岁,平均54.7岁。病程1—20年。按时服药的有22例,不规律服药13例,未治疗15例。其中4例有脑出血病史,3例有脑梗死史。常见症状是呕吐、头痛、失语、偏瘫、意识障碍、昏迷。发病到入院的时间最早0.5h,最迟96h,平均12.3h。GCS评分≥13分有10例,10—12分有11例,6—9分有30例。影像学诊断:出血位于小脑 6例,皮层下16例,基底节区29例。出血量12—100 m l ,平均36.4ml 。手术方式:均采取经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根据MRI或者C T片,拟血肿距离皮层最近处或者非重要功能区进行头皮直切口4—5cm,开骨窗大约 3 cm×3 cm。穿刺血肿后,利用于显微镜把穿刺点扩大,清除血肿并严密止血。
1.2方法
对术后的51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并注重各种管道的护理工作,以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并提供康复护理以及出院指导。
2结果
术后情况:4例手术后出现瞳孔不等大或意识障碍加深现象,对CT复查,发现有新鲜出血, 再次进行血肿清除术。术后3天内对C T复查,显示有32例血肿完全清除,13例少量残留,6例大部清除。术后1 周GCS评分,3 例≤5分,l 1例为6—9分 ,12例为1 0—1 2分,20例≥13分,2例死亡,3例自动出院。 半年后以门诊复查或者电话方式进行随访,19例良好,12例生活能自理但中残,5例意识清醒,但生活不能自理、重残,植物生存4例,死亡3例。
3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3.1进行严密病情观察
3.1.1意识状态。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麻醉作用消除后,准确判断意识分级,并与术前相比较。
3.1.2血压。术后较多患者出现血压不稳定、波动大的情况,因此需要定血压计、定时、固定测量肢体,确保准确测量。 如果平均动脉压大于1 3 0 mm H g ,或者高于自身的基础血压,应采取降压措施。
3.1.3瞳孔变化。如果患者昏迷由浅及深或者清醒后再次昏迷、血肿侧的瞳孔变化较大、对光反应迟钝乃至消失、偏瘫加重等,则表示病情恶化,可能出现严重脑水肿或者再出血现象,因此要立刻通知医生进行CT扫描。
3.2各种管道的护理
3.2.1头部引流管。 引流管高度不能高于床沿,并妥善固定。 移动患者时,必须先夹管,防止逆行感染,防止患者翻身时压迫引流管。对接管处进行消毒,并以无菌纱布进行包扎。观察引流是否畅通,并记录引流液的质和量的变化情况。
3.2.2胃管。术后大部分患者不能自行进食,因此需要借助胃管补充营养,同时可以帮肠胃减压,护理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3.2.3气管套管。注重局部护理与消毒,保持通畅,特别是痰液,容易形成痰栓从而导致内套管堵塞。此外,还应定时雾化,保持气道的湿润,及时吸痰,按时翻身叩背。
3.2.4尿管。注重泌尿系护理,避免感染。
3.2.5吸氧管。一般氧流量为3 L/3min。当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时,应适当提高吸氧量,并查找原因。
3.2.6输液管。每天输入体内的液体总量应在2 4 h内均匀输入,保证血压和颅内压的相对稳定。降压药物应通过专门输液通道输入,方便调整。
3.3防治各种并发症
3.3.1高热。脑出血患者在术后多会出现,如果超过38°C,就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降温措施。昏迷者可以持续在颈部等大动脉、腋窝、腹股沟等地方冰敷,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变化和降温效果。神志清醒者可采取药物降温方式,并结合物理降温,如全身酒精或温水擦浴等,使体温回复到3 7 ℃左右。
3.3.2应激性溃疡。早期鼻饲,可以有效缓解高胃酸,改善胃肠黏膜的屏障功能。
3.3.3褥疮。(1)严格交接班管理,包括有无皮肤受损、皮肤受损程度以及皮肤清洁度;(2)制定床边翻身卡;( 3 ) 保证床铺干燥、清洁;(4)为患者每隔2 h翻身 1 次;( 5 ) 每次翻身后都要进行肩胛部、骶尾部、髋部、外踝以及足根等骨隆突处的按摩,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
3.4康复护理
(1)重视心理指导。向患者耐心解释治愈的实例,帮助患者和家属树立治愈的信心,并拟订具有可行性的语言、肢体锻炼计划。(2)患者早期大部分属于弛张性瘫痪,因此对患者肢体多按摩肢体并使患者被动活动,有利于保持瘫痪侧肢体处于功能位。下肢护理应用托板或者软枕支持足掌,使踝关节90°屈曲,避免足下垂。并坚持每日进行患肢功能锻炼。
3.5出院指导
(1)向患者和家属讲解规律服药的必要性,同时要定期测量血压,避免出现脑梗死或再出血。(2)叮嘱家属配合患者积极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并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提高其战胜疾病的积极性和信心。
参考文献
史文娟.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药,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