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江苏省南通第一次调研测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1.关于材料的理解
“各美其美”中第一个“美”,可以理解成“追求、尊重、坚守、赞美、弘扬、张扬”等;“其”,自己的;第二个“美”可以理解为“个性、美德、长处、优点、美好的事物、优秀的文化、优秀的文明、精彩”等。
“美人之美”中第一个“美”,可以理解为“容纳、包容、接受、学习、欣赏”等;“人”,别人的;第二个“美”的理解同上。
“美美与共”,强调上述诸“美”的“融合、分享、交流、生成、交融”的一种结果或美好的状态。
“天下大同”中的“大同”,指人人平等、自由的社会景象,指理想的社会状态。
费老的这四句话表达了三层意思,“各美其美”,是说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美人之美”,是说人要懂得欣赏别人创造的美;“美美与共”,是说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结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2.立意参考
(1)各美其美
①学会自我欣赏;②坚守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③塑造自己的美;④飞扬个性之美;⑤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线;⑥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等。
(2)美人之美
①学会欣赏别人;②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③海纳百川等。
(3)美美与共
①和谐才能共存;②合作才能双赢;③文化的融合;④大家不同,大家都好;⑤不一样的人生,一样的精彩;⑥万紫千红总是春;⑦美的最大化等。
(4)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结合起来,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和而不同;既保持自我,又兼收并蓄等。
3.立意失当举例
①美无处不在;②积泥沙成大陆;③学会欣赏;④成人之美;⑤善待他人;⑥美人何处;⑦爱人爱己;⑧赞美的力量等。
[作文示例]
婉约豪放皆为美
钱逸文
东坡有幕客称,柳永词适合十七岁少女浅吟低唱,而东坡词须关西大汉手执竹板大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幕客一语道出了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诗词凄美婉转,如少女一颦一笑,一怒一嗔;而豪放派气势磅礴,有北方汉子的一饮而尽满腔热血的豪情。
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宋词,正因为两种不同形态的美而别具风采。
“有井水处皆能咏柳词”,婉约派代表柳永一生浪迹落魄,在市坊民间却有极大声誉,他同情女子,与青楼女子为知己,他感叹自身,悲叹命运不济,于是有了“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这样令人痛彻心扉的凄美佳句。而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少年便立志以身报国,初出茅庐雄姿英发,却因朝廷的不抵抗而终未能如愿。英雄气短,命运不济,生不逢时的他发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呼喊。苏轼一生坎坷而乐观旷达,李清照遭遇变故多愁善感……词人的身世和性格决定了各自的气质,也决定了词的气质。
而宋朝特殊的时代背景也造就了两种风格迥异的美。自立国之初,重文轻武的倾向造就了文化的繁荣,发达的市民文化使宋词得以广泛传诵,在如此宽松的文化政策和环境下,流派的分化似乎是必然,而宋朝又是一个文弱的王朝,疆域狭小,契丹人、金人相继来犯,而南宋只得屈居江南,苟且偷安。这样动乱的时代使李清照经历了人生的转折而愈发忧愁,也让一批爱国将领痛心疾首只得把栏杆拍遍,有的唱出了令人落泪的挽歌,有的喊出了撕心裂肺的不满……婉约之美、豪放之风由此而来。
这是宋词独特的包容性与丰富性,读者置身宋词,可以倚身嗅青梅、俯身采莲,惊起一滩鸥鹭;也可以听赤壁涛声,看古今风云变幻。读者可以喜欢清丽婉转,自然也可以抒发万丈豪情。宋词适应不同的读者群,所以宋词繁盛,极受欢迎。
同时,不同文化的碰撞产生了意外的惊喜。苏轼也曾有过“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叹息,而女词人李清照亦吟出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无惧。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擦出了新的火花,而婉约与豪放在一个诗人身上的共融则是两种美共存的至高境界。
费孝通说:“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婉约与豪放可以共融于一位词人,也可以共处在一个时代,互相映衬,熠熠生辉。
婉约豪放皆为美,这,不是文化的最高“大同”吗?
[点评]
文章紧扣宋词的“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共存共生、和谐交融的文化现象,论述了两种不同“美”的原因:一是词人的身世、经历及性格的差异;二是宋代特殊的“重文抑武”时代背景。接着顺其自然指出“这是宋词独特的包容性与丰富性”,最后再论述“婉约与豪放可以共融于一位词人”,提升了立意的空间。本文视角独到,充盈着浓浓的文化韵味和对历史、文学的深层体认,显示了超越年龄和阅历的深邃与厚重。判为一类卷,得分65。
整容还是毁容
陈佳佳
如今流行“整容”,不管你原先的相貌如何,整出来以后清一色的瓜子脸、高鼻梁、双眼皮。而我们的城市发展,也似乎渐染上了这种“整容之风”。
不信,你瞧,如今的报刊、网络推出了多少“中国的普罗旺斯”、“东方巴黎城”、“水上威尼斯”?就连我们本土的周庄,也被整出了许多的翻版来。
瞠目结舌之余,我不禁想起了瑞典人马悦然来,原来打算在高中教拉丁文和希腊文的他在看到林语堂的小说《京华烟云》中对北京近乎完美的叙述后,毅然走上了研究中华文化的道路,可在他真正到了北京之后,却不禁流下眼泪,因为北京“再也不是林语堂先生笔下的那个北京了”。
的确,北京就是一个被整容却又被毁容的城市。如今曝出北京一座传统四合院的千万身价,让人不禁回忆起建国后对这些传统民居的大肆拆除。著名建筑学家梁思城的“在旧城外再建新城”或“利用北京的旧城墙作高速公路”方案均被否决。但最后的结果却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带来了严重的光污染。为了追求与国际化接轨,北京成了世界上所谓的“现代建筑”最多的城市。传统的北京人住上了隔绝、现代的公寓房,却一次又一次地怀念着那逐渐式微的“胡同文化”。
你是否感受到了其中的讽刺意味?建筑原来就是文化的承载。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竹楼、瓦房原本就是我们五千年文化的结晶。为什么我们一边为我们的五千年文化而自豪,一边却又容忍不了承载它们的物体?一定要让它逐渐地泯灭自己的个性,整出千篇一律的外形来?我们抨击“崇洋”,抨击“民族虚无”主义,那么,我请问你,这样的“文化的不自信”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民族虚无主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不美矣”,老子用他的道来教人们学会分辨,学会去追求各自所认为的美。而费孝通也让我们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建筑是城市的孩子,而每个城市都是有灵气的,它们会哭,会笑,也会坍塌。如果我们不顾城市自身的个性,而硬塞给他们一件不合适的大衣,或者是硬给他们整容,那最终吃亏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所以,莫要让我们城市在整容中毁容,让她们保持自己独特的“自然美”就好!
[点评]
王开岭《因整容而毁容的故乡》中慨叹:“现代拆迁的效率太可怕了,一夜之间即灰飞烟灭。”作者巧妙地抓住“大拆迁”背景下的北京城的改造这一话题为切入点,在千篇一律的建筑背后,是独特美的丧失,世人不懂得“各美其美”这个道理,也就失去了“美美与共”的融通的大同局面。立意准确且有较强时代性与现实批判性。若是在论述的逻辑上再严密些就完美了。判为二类上,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1.关于材料的理解
“各美其美”中第一个“美”,可以理解成“追求、尊重、坚守、赞美、弘扬、张扬”等;“其”,自己的;第二个“美”可以理解为“个性、美德、长处、优点、美好的事物、优秀的文化、优秀的文明、精彩”等。
“美人之美”中第一个“美”,可以理解为“容纳、包容、接受、学习、欣赏”等;“人”,别人的;第二个“美”的理解同上。
“美美与共”,强调上述诸“美”的“融合、分享、交流、生成、交融”的一种结果或美好的状态。
“天下大同”中的“大同”,指人人平等、自由的社会景象,指理想的社会状态。
费老的这四句话表达了三层意思,“各美其美”,是说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美人之美”,是说人要懂得欣赏别人创造的美;“美美与共”,是说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结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2.立意参考
(1)各美其美
①学会自我欣赏;②坚守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③塑造自己的美;④飞扬个性之美;⑤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线;⑥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等。
(2)美人之美
①学会欣赏别人;②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③海纳百川等。
(3)美美与共
①和谐才能共存;②合作才能双赢;③文化的融合;④大家不同,大家都好;⑤不一样的人生,一样的精彩;⑥万紫千红总是春;⑦美的最大化等。
(4)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结合起来,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和而不同;既保持自我,又兼收并蓄等。
3.立意失当举例
①美无处不在;②积泥沙成大陆;③学会欣赏;④成人之美;⑤善待他人;⑥美人何处;⑦爱人爱己;⑧赞美的力量等。
[作文示例]
婉约豪放皆为美
钱逸文
东坡有幕客称,柳永词适合十七岁少女浅吟低唱,而东坡词须关西大汉手执竹板大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幕客一语道出了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诗词凄美婉转,如少女一颦一笑,一怒一嗔;而豪放派气势磅礴,有北方汉子的一饮而尽满腔热血的豪情。
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宋词,正因为两种不同形态的美而别具风采。
“有井水处皆能咏柳词”,婉约派代表柳永一生浪迹落魄,在市坊民间却有极大声誉,他同情女子,与青楼女子为知己,他感叹自身,悲叹命运不济,于是有了“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这样令人痛彻心扉的凄美佳句。而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少年便立志以身报国,初出茅庐雄姿英发,却因朝廷的不抵抗而终未能如愿。英雄气短,命运不济,生不逢时的他发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呼喊。苏轼一生坎坷而乐观旷达,李清照遭遇变故多愁善感……词人的身世和性格决定了各自的气质,也决定了词的气质。
而宋朝特殊的时代背景也造就了两种风格迥异的美。自立国之初,重文轻武的倾向造就了文化的繁荣,发达的市民文化使宋词得以广泛传诵,在如此宽松的文化政策和环境下,流派的分化似乎是必然,而宋朝又是一个文弱的王朝,疆域狭小,契丹人、金人相继来犯,而南宋只得屈居江南,苟且偷安。这样动乱的时代使李清照经历了人生的转折而愈发忧愁,也让一批爱国将领痛心疾首只得把栏杆拍遍,有的唱出了令人落泪的挽歌,有的喊出了撕心裂肺的不满……婉约之美、豪放之风由此而来。
这是宋词独特的包容性与丰富性,读者置身宋词,可以倚身嗅青梅、俯身采莲,惊起一滩鸥鹭;也可以听赤壁涛声,看古今风云变幻。读者可以喜欢清丽婉转,自然也可以抒发万丈豪情。宋词适应不同的读者群,所以宋词繁盛,极受欢迎。
同时,不同文化的碰撞产生了意外的惊喜。苏轼也曾有过“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叹息,而女词人李清照亦吟出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无惧。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擦出了新的火花,而婉约与豪放在一个诗人身上的共融则是两种美共存的至高境界。
费孝通说:“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婉约与豪放可以共融于一位词人,也可以共处在一个时代,互相映衬,熠熠生辉。
婉约豪放皆为美,这,不是文化的最高“大同”吗?
[点评]
文章紧扣宋词的“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共存共生、和谐交融的文化现象,论述了两种不同“美”的原因:一是词人的身世、经历及性格的差异;二是宋代特殊的“重文抑武”时代背景。接着顺其自然指出“这是宋词独特的包容性与丰富性”,最后再论述“婉约与豪放可以共融于一位词人”,提升了立意的空间。本文视角独到,充盈着浓浓的文化韵味和对历史、文学的深层体认,显示了超越年龄和阅历的深邃与厚重。判为一类卷,得分65。
整容还是毁容
陈佳佳
如今流行“整容”,不管你原先的相貌如何,整出来以后清一色的瓜子脸、高鼻梁、双眼皮。而我们的城市发展,也似乎渐染上了这种“整容之风”。
不信,你瞧,如今的报刊、网络推出了多少“中国的普罗旺斯”、“东方巴黎城”、“水上威尼斯”?就连我们本土的周庄,也被整出了许多的翻版来。
瞠目结舌之余,我不禁想起了瑞典人马悦然来,原来打算在高中教拉丁文和希腊文的他在看到林语堂的小说《京华烟云》中对北京近乎完美的叙述后,毅然走上了研究中华文化的道路,可在他真正到了北京之后,却不禁流下眼泪,因为北京“再也不是林语堂先生笔下的那个北京了”。
的确,北京就是一个被整容却又被毁容的城市。如今曝出北京一座传统四合院的千万身价,让人不禁回忆起建国后对这些传统民居的大肆拆除。著名建筑学家梁思城的“在旧城外再建新城”或“利用北京的旧城墙作高速公路”方案均被否决。但最后的结果却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带来了严重的光污染。为了追求与国际化接轨,北京成了世界上所谓的“现代建筑”最多的城市。传统的北京人住上了隔绝、现代的公寓房,却一次又一次地怀念着那逐渐式微的“胡同文化”。
你是否感受到了其中的讽刺意味?建筑原来就是文化的承载。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竹楼、瓦房原本就是我们五千年文化的结晶。为什么我们一边为我们的五千年文化而自豪,一边却又容忍不了承载它们的物体?一定要让它逐渐地泯灭自己的个性,整出千篇一律的外形来?我们抨击“崇洋”,抨击“民族虚无”主义,那么,我请问你,这样的“文化的不自信”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民族虚无主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不美矣”,老子用他的道来教人们学会分辨,学会去追求各自所认为的美。而费孝通也让我们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建筑是城市的孩子,而每个城市都是有灵气的,它们会哭,会笑,也会坍塌。如果我们不顾城市自身的个性,而硬塞给他们一件不合适的大衣,或者是硬给他们整容,那最终吃亏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所以,莫要让我们城市在整容中毁容,让她们保持自己独特的“自然美”就好!
[点评]
王开岭《因整容而毁容的故乡》中慨叹:“现代拆迁的效率太可怕了,一夜之间即灰飞烟灭。”作者巧妙地抓住“大拆迁”背景下的北京城的改造这一话题为切入点,在千篇一律的建筑背后,是独特美的丧失,世人不懂得“各美其美”这个道理,也就失去了“美美与共”的融通的大同局面。立意准确且有较强时代性与现实批判性。若是在论述的逻辑上再严密些就完美了。判为二类上,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