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中国医药竞争力上市公司20强”的企业榜单中,除了一家公司外,其余19家药企均在互联网领域有不同方式的布局。梳理这些上市药企在互联网布局的路径不难看出,医药电商备受宠爱。
除电商外,这些上市药企也在积极布局移动医疗。不过,无论是医药电商还是移动医疗,目前对上市药企真正产生业绩贡献的并不多。
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药企在这领域的布局时间较短,多数企业都是在近1~2年内开始涉足相关领域;另外一个原因是互联网盈利本身是一个漫长的周期,短期很难看到可观的回报。
为何涉足?
IMS Health数据显示,医药销售各渠道的增速在2015年均有所放缓,其中医院渠道的增速从2014年的12%降至2015年的5%,这一数字已低于零售药店(8%)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受医院医保控费临床合理用药加强、药占比控制、集中招标采购等核心政策的影响,大医院作为医药主要销售渠道的增速还将持续下降。
不难看出,医院渠道销售增速放缓的背后,则是药品价格的持续下降。
业界皆知,新医改以来药品价格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这个趋势还将持续,甚至会进一步加剧。传统的医院渠道难以为继,零售药店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有望成为下一个增长渠道。
尽管目前政策只允许网售非处方药,但今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明确提出,禁止医疗机构限制处方外流。《方案》要求,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并主动向患者提供处方,保障患者的购药选择权;推进各类所有制医疗机构设备共享,推动医疗机构间检查结果互认。
在这一政策鼓励下,各大企业争相试水,通过不同路径来实现处方外流。比如乌镇互联网医院、康美的虚拟药房、九州通与武汉中心医院的合作模式等。最终承接处方的则是零售药店。因而,九州通、一心堂、仁和药业等纷纷跑马圈地,收购线下实体药店。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渠道增长的最大动力则来自于分级诊疗政策的大力推进。
在国家对分级诊疗的16字原则“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中,基层医疗因为承担着首诊、转诊、慢性病诊治、健康管理等多种重任,需要通过互联网的工具和手段来逐步实现。
另一方面,政策也在大力支持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今年3月11日,中国政府网公开发布了“国办发〔2016〕11号”文件即《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医疗器械产品数字化、智能化,重点开发可穿戴、便携式等移动医疗和辅助器具产品;积极开展互联网在线健康咨询、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等便捷服务;加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鼓励医疗服务机构建立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开展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引导医疗机构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装备,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开展远程病理诊断、影像诊断、专家会诊、监护指导、手术指导等远程医疗服务。
如何涉足?
目前药企涉足互联网有几大特点:第一,在医药电商领域,OTC企业偏好电商,处方药企业偏好移动医疗APP。第二,除康美药业外,九州通、上海医药、国药控股为代表的医药流通企业偏好自建平台,而制药企业则与天猫、京东等第三方平台合作为主。第三,药企布局互联网医疗的想法很雷同:都想建立互联网医疗闭环。
首先,第一个特点形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OTC企业偏好电商,一方面因为OTC尤其是品牌OTC产品,在营销上类似快消品,更适合电商的渠道;另一方面,政策目前只允许网上销售OTC,OTC企业转型做电商风险较低。而处方药企业要做电商相对就比较复杂。此前医药电商平台因销售处方药被监管部叫停的事情时有发生。因而,很多处方药企业选择在细分领域做疾病健康管理。
比如誉衡药业董事长朱吉满以个人身份投资的北京朱李叶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朱李叶”);昆药集团投资的心脑血管O2O诊疗平台“橙医生”;贵州百灵、通化东宝联合腾讯布局糖尿病管理平台等。
第二个特点背后的原因是:自建平台的前提条件是要有足够多种类的产品。九州通、上海医药、国药控股这类大型医药商业公司在这方面拥有先天优势。工业企业也可以做这件事情,但其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在于无法保持足够的公平性。这也是以岭健康城一直不愠不火的原因所在。目前,大流通企业的电商平台覆盖了各种模式,B2C、B2B、O2O全面发展。
第三个特点的根本原因在于药企“大而全”的产业链思维。2015年开始,在整个互联网医疗大谈闭环的概念下,药企认为自身拥有构建医疗闭环的多个充分条件:比如医院、医生、患者资源,药企都有涉足。但是,药企所拥有的这些资源都是割裂的。如何将这些资源打通,形成是一个整体,则是药企正在尝试的事情。
未来趋势
首先,医药电商逐步进入收获期,上市药企并购医药电商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
无论是电商还是移动医疗,绝大多数企业的这两块业务均处于不盈利状态。不过,已经有企业打破了电商不盈利的魔咒。
8月23日,九州通医药集团发布了2016年半年度报告,称九州通旗下北京好药师大药房B2C电子商务业务实现扭亏为盈,上半年实现销售4.7亿元,实现净利润479.04万元。
好药师之后,陆续会有更多医药电商企业逐步实现盈利。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上市药企将会寻找收购标的,以快速进入医药电商领域。
比如仁和的叮当快药通过控股药房网建立起更强大的电商服务能力;康恩贝通过参股可得网加强其在眼科产品类的电商布局,其还通过入股珍诚医药布局B2B业务。 尔康制药则在2015年成立药用辅料互联网交易服务平台,其公开表示,该平台将形成追踪溯源的监管机制,帮助客户实现“一站式采购”,能将平台大数据转化成巨大生产力,可以借平台优势“驾船出海”,参与更多国际高端竞争。今年,尔康药业斥资5000万元收购凯纳网络(十二药网),布局医药电商B2B。
此外,随着CFDA叫停B2C药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试点,很多未建立独立网上药店的企业将无法在第三方平台上面向C端用户销售产品,若自己申请一个牌照费时费力,购买现成牌照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今年7月,阿里健康宣布以1680万元收购五千年医药连锁公司,由此获得网上药店C证,建立自营B2C平台的同时,阿里健康将通过B2B2C的模式开展药品第三方平台交易。京东也在今年5月份通过收购青岛连锁药店安吉堂获得了C证,并正式上线全自营的“京东大药房”。
其次,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自建或收购移动医疗相关企业。处方外流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在目前政策还未完全放开网售处方药的情况下,药企必然会想各种方式来提前布局处方外流。比如目前火热的网络医院、康美的智慧药房业务等。网络医院的本质在于“在线问诊+医药O2O”,但更适合一些长期慢病用药的患者。
比如叮当快药与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合作,未来将会有更多类似的模式出现。此外,上药与京东联手布局的上药云健康平台,意图建立网上处方药销售模式。面向患者,上药推出了“益药健康”,以 APP、微信等为手段,方便患者以最便捷的电商渠道购买处方药;目前通过 APP、微信等电商渠道实现的订单量已占全部订单的 40%以上。面向医院,推出了“益药宝”项目,以“互联网+”手段,帮助医院实现医药分家,与医院进行电子处方对接,实现患者的送药到家服务;旗舰店建设方面,推出“益药药房”,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增值服务,包括金融服务、患者教育、慈善赠药等。
第三,整个药品的销售模式正在发生改变,以产品为核心、渠道上下游围绕价格博弈而形成的垂直利益分配链条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消费健康需求为核心、各种服务主体与消费者直接多元交互的网状新生态。因此,企业需要从以前单纯卖药转变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以形成对消费者更大的粘性。
实现健康管理服务必须要结合线下,因此线下药店的争夺战将会越来越激烈。九州通、国药、一心堂等企业正在全国范围内对连锁药店进行跑马圈地。国药集团旗下的国大药房据说到2020年要做到1万家门店。一心堂去年底发布公告称,将募集21亿元用于线上和线下的业务发展。
九州通通过与武汉市中心医院开展部分门诊药品远程配送业务的同时,还与康智健康科技、桃谷科技等公司合作探索互联网+医药服务新模式;自行研发了方便患者与医生之间视频问诊的远程诊疗系统,依托合作的北京中环肛肠医院实现了好药师官网用户的在线咨询和处方药用药需求的对接与指导;健康管理方面,九州通自行培养了近百名健康管理师,在 42 家药店上线了体检设备,帮助药店采集和建立会员健康档案,以便为后续开展会员的慢病管理工作打好基础。近日,九州通还上线了陪诊业务,好药师平台上也将接通这一服务。
除电商外,这些上市药企也在积极布局移动医疗。不过,无论是医药电商还是移动医疗,目前对上市药企真正产生业绩贡献的并不多。
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药企在这领域的布局时间较短,多数企业都是在近1~2年内开始涉足相关领域;另外一个原因是互联网盈利本身是一个漫长的周期,短期很难看到可观的回报。
为何涉足?
IMS Health数据显示,医药销售各渠道的增速在2015年均有所放缓,其中医院渠道的增速从2014年的12%降至2015年的5%,这一数字已低于零售药店(8%)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受医院医保控费临床合理用药加强、药占比控制、集中招标采购等核心政策的影响,大医院作为医药主要销售渠道的增速还将持续下降。
不难看出,医院渠道销售增速放缓的背后,则是药品价格的持续下降。
业界皆知,新医改以来药品价格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这个趋势还将持续,甚至会进一步加剧。传统的医院渠道难以为继,零售药店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有望成为下一个增长渠道。
尽管目前政策只允许网售非处方药,但今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明确提出,禁止医疗机构限制处方外流。《方案》要求,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并主动向患者提供处方,保障患者的购药选择权;推进各类所有制医疗机构设备共享,推动医疗机构间检查结果互认。
在这一政策鼓励下,各大企业争相试水,通过不同路径来实现处方外流。比如乌镇互联网医院、康美的虚拟药房、九州通与武汉中心医院的合作模式等。最终承接处方的则是零售药店。因而,九州通、一心堂、仁和药业等纷纷跑马圈地,收购线下实体药店。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渠道增长的最大动力则来自于分级诊疗政策的大力推进。
在国家对分级诊疗的16字原则“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中,基层医疗因为承担着首诊、转诊、慢性病诊治、健康管理等多种重任,需要通过互联网的工具和手段来逐步实现。
另一方面,政策也在大力支持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今年3月11日,中国政府网公开发布了“国办发〔2016〕11号”文件即《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医疗器械产品数字化、智能化,重点开发可穿戴、便携式等移动医疗和辅助器具产品;积极开展互联网在线健康咨询、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等便捷服务;加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鼓励医疗服务机构建立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开展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引导医疗机构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装备,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开展远程病理诊断、影像诊断、专家会诊、监护指导、手术指导等远程医疗服务。
如何涉足?
目前药企涉足互联网有几大特点:第一,在医药电商领域,OTC企业偏好电商,处方药企业偏好移动医疗APP。第二,除康美药业外,九州通、上海医药、国药控股为代表的医药流通企业偏好自建平台,而制药企业则与天猫、京东等第三方平台合作为主。第三,药企布局互联网医疗的想法很雷同:都想建立互联网医疗闭环。
首先,第一个特点形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OTC企业偏好电商,一方面因为OTC尤其是品牌OTC产品,在营销上类似快消品,更适合电商的渠道;另一方面,政策目前只允许网上销售OTC,OTC企业转型做电商风险较低。而处方药企业要做电商相对就比较复杂。此前医药电商平台因销售处方药被监管部叫停的事情时有发生。因而,很多处方药企业选择在细分领域做疾病健康管理。
比如誉衡药业董事长朱吉满以个人身份投资的北京朱李叶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朱李叶”);昆药集团投资的心脑血管O2O诊疗平台“橙医生”;贵州百灵、通化东宝联合腾讯布局糖尿病管理平台等。
第二个特点背后的原因是:自建平台的前提条件是要有足够多种类的产品。九州通、上海医药、国药控股这类大型医药商业公司在这方面拥有先天优势。工业企业也可以做这件事情,但其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在于无法保持足够的公平性。这也是以岭健康城一直不愠不火的原因所在。目前,大流通企业的电商平台覆盖了各种模式,B2C、B2B、O2O全面发展。
第三个特点的根本原因在于药企“大而全”的产业链思维。2015年开始,在整个互联网医疗大谈闭环的概念下,药企认为自身拥有构建医疗闭环的多个充分条件:比如医院、医生、患者资源,药企都有涉足。但是,药企所拥有的这些资源都是割裂的。如何将这些资源打通,形成是一个整体,则是药企正在尝试的事情。
未来趋势
首先,医药电商逐步进入收获期,上市药企并购医药电商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
无论是电商还是移动医疗,绝大多数企业的这两块业务均处于不盈利状态。不过,已经有企业打破了电商不盈利的魔咒。
8月23日,九州通医药集团发布了2016年半年度报告,称九州通旗下北京好药师大药房B2C电子商务业务实现扭亏为盈,上半年实现销售4.7亿元,实现净利润479.04万元。
好药师之后,陆续会有更多医药电商企业逐步实现盈利。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上市药企将会寻找收购标的,以快速进入医药电商领域。
比如仁和的叮当快药通过控股药房网建立起更强大的电商服务能力;康恩贝通过参股可得网加强其在眼科产品类的电商布局,其还通过入股珍诚医药布局B2B业务。 尔康制药则在2015年成立药用辅料互联网交易服务平台,其公开表示,该平台将形成追踪溯源的监管机制,帮助客户实现“一站式采购”,能将平台大数据转化成巨大生产力,可以借平台优势“驾船出海”,参与更多国际高端竞争。今年,尔康药业斥资5000万元收购凯纳网络(十二药网),布局医药电商B2B。
此外,随着CFDA叫停B2C药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试点,很多未建立独立网上药店的企业将无法在第三方平台上面向C端用户销售产品,若自己申请一个牌照费时费力,购买现成牌照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今年7月,阿里健康宣布以1680万元收购五千年医药连锁公司,由此获得网上药店C证,建立自营B2C平台的同时,阿里健康将通过B2B2C的模式开展药品第三方平台交易。京东也在今年5月份通过收购青岛连锁药店安吉堂获得了C证,并正式上线全自营的“京东大药房”。
其次,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自建或收购移动医疗相关企业。处方外流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在目前政策还未完全放开网售处方药的情况下,药企必然会想各种方式来提前布局处方外流。比如目前火热的网络医院、康美的智慧药房业务等。网络医院的本质在于“在线问诊+医药O2O”,但更适合一些长期慢病用药的患者。
比如叮当快药与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合作,未来将会有更多类似的模式出现。此外,上药与京东联手布局的上药云健康平台,意图建立网上处方药销售模式。面向患者,上药推出了“益药健康”,以 APP、微信等为手段,方便患者以最便捷的电商渠道购买处方药;目前通过 APP、微信等电商渠道实现的订单量已占全部订单的 40%以上。面向医院,推出了“益药宝”项目,以“互联网+”手段,帮助医院实现医药分家,与医院进行电子处方对接,实现患者的送药到家服务;旗舰店建设方面,推出“益药药房”,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增值服务,包括金融服务、患者教育、慈善赠药等。
第三,整个药品的销售模式正在发生改变,以产品为核心、渠道上下游围绕价格博弈而形成的垂直利益分配链条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消费健康需求为核心、各种服务主体与消费者直接多元交互的网状新生态。因此,企业需要从以前单纯卖药转变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以形成对消费者更大的粘性。
实现健康管理服务必须要结合线下,因此线下药店的争夺战将会越来越激烈。九州通、国药、一心堂等企业正在全国范围内对连锁药店进行跑马圈地。国药集团旗下的国大药房据说到2020年要做到1万家门店。一心堂去年底发布公告称,将募集21亿元用于线上和线下的业务发展。
九州通通过与武汉市中心医院开展部分门诊药品远程配送业务的同时,还与康智健康科技、桃谷科技等公司合作探索互联网+医药服务新模式;自行研发了方便患者与医生之间视频问诊的远程诊疗系统,依托合作的北京中环肛肠医院实现了好药师官网用户的在线咨询和处方药用药需求的对接与指导;健康管理方面,九州通自行培养了近百名健康管理师,在 42 家药店上线了体检设备,帮助药店采集和建立会员健康档案,以便为后续开展会员的慢病管理工作打好基础。近日,九州通还上线了陪诊业务,好药师平台上也将接通这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