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中国新闻周刊》,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认为,“从精神卫生学的角度看”,“老上访专业户99%以上都是偏执型精神障碍”。“偏执型精神障碍属于需要强制的一类,因为它扰乱社会秩序。”此语一出,舆论大哗。孙东东发表致歉声明,认为“一些内容因表述不当引起争议和误解”。一些网友认为孙东东的致歉回避关键问题,缺乏诚意。
评论者都十分关心孙教授所言的数据来源,担心孙教授拍着脑门做学问,信口开河而误导了政策。他们认为精神病是骂人的话,孙教授的说法对“老上访专业户”是种歧视。但我倒比较相信,类似“偏执型精神障碍”这样的专业术语出于专家口中,应该是客观的分析而不是情绪的宣泄。我只是很想知道,如果孙教授的确是土生土长的地球人,又是地球人里面专门负责“精神卫生”的“主任医师”,他是否也关注到除“老上访专业户”之外,还有其他的“偏执型精神障碍”的患者存在?我愿意相信,因访谈时间仓促,孙教授是没来得及把话说全,或者对其他群体关心不够,尚未来得及进行诊断和研究。
我建议孙教授应该关注的第一个群体,是“接访者”群体。按理说,有“老上访户”,就必然会有“老”不能给老上访户们解决问题、有效回应的部门,毕竟,信访工作人员,也都是普通人,对于精神障碍不会有“百毒不侵”的免疫力。我以为,需要由专家们观察一下,他们会不会在接待工作中表现出或多或少的愤恨、不满、焦躁、争辩、纠缠、易怒,甚至过激言行……心理刺激反应。在这个群体中,哪怕仅0.1%的人出了问题,如果让其带病坚持工作,一旦和那些被孙教授诊断为“偏执型精神障碍”的“老上访专业户”面对面地交叉感染,互相加重刺激,岂不可怕得很?
我建议孙教授更应予以关心的第二个群体是“截访者”群体。啥叫“截访者”?近期《人民日报》文章中说:“接访”与“截访”一字之差,意义截然不同:“接访”,即接待上访的人:“截访”,是追堵上访的人。该文指出,官员宁愿为“截访”而不惜血本,也不愿对上访者的诉求正面回应,让人深思。孙教授说:“为了实现一个妄想症状可以抛家舍业,不惜一切代价上访。”这话可以原样用在“截访者”们身上,把“上”字换成“截”字即可。“从精神卫生学的角度看”,《人民日报》文章中所说的“把上访者看成了麻烦和刺头的代名词”是否属于“妄想症状”?而这似乎也有待孙教授诊断。
我建议孙教授关注的第三个群体,是“精神病学专家”群体中的一个亚群体。我预先说一下,我认为99%以上的精神病学专家都是健康的。但是也偏偏有个别的“专家”,善于将正常人鉴定为精神病患者,并投入精神病院。这样的专家是有的,比如《南方周末》报道的邹宜均案,比如《新京报》报道的山东新泰农民孙法武案。孙法武案中,那位专家说:“我管你有没有病,你们镇政府送来的,我就按精神病来治。”听听!他们的鉴定标准多么荒谬而简单!孙教授说,对于精神病患者,“把他送到精神病院才是对其人权最大的保障”。依我看,把这样的专家送进去,是对其他公民人权最大的保障。
可是,还有提拔重用那些带病坚持工作的“接访者”的领导者呢?那些“截访者”背后的指挥者呢?为无良专家的无良鉴定付账单的那些“隐形人”呢?……福柯认为,在精神病的发现、区分、处理、治疗的整个过程中,表面上起作用的是知识、科学和真理,实际上则是权力和统治。这样说来真正生病的又是谁呢?不管怎样,希望孙教授在中国负起“精神病学专家”的责任来,因为精神病患者何其多!■
图:陆华 编辑:卢劲杉
评论者都十分关心孙教授所言的数据来源,担心孙教授拍着脑门做学问,信口开河而误导了政策。他们认为精神病是骂人的话,孙教授的说法对“老上访专业户”是种歧视。但我倒比较相信,类似“偏执型精神障碍”这样的专业术语出于专家口中,应该是客观的分析而不是情绪的宣泄。我只是很想知道,如果孙教授的确是土生土长的地球人,又是地球人里面专门负责“精神卫生”的“主任医师”,他是否也关注到除“老上访专业户”之外,还有其他的“偏执型精神障碍”的患者存在?我愿意相信,因访谈时间仓促,孙教授是没来得及把话说全,或者对其他群体关心不够,尚未来得及进行诊断和研究。
我建议孙教授应该关注的第一个群体,是“接访者”群体。按理说,有“老上访户”,就必然会有“老”不能给老上访户们解决问题、有效回应的部门,毕竟,信访工作人员,也都是普通人,对于精神障碍不会有“百毒不侵”的免疫力。我以为,需要由专家们观察一下,他们会不会在接待工作中表现出或多或少的愤恨、不满、焦躁、争辩、纠缠、易怒,甚至过激言行……心理刺激反应。在这个群体中,哪怕仅0.1%的人出了问题,如果让其带病坚持工作,一旦和那些被孙教授诊断为“偏执型精神障碍”的“老上访专业户”面对面地交叉感染,互相加重刺激,岂不可怕得很?
我建议孙教授更应予以关心的第二个群体是“截访者”群体。啥叫“截访者”?近期《人民日报》文章中说:“接访”与“截访”一字之差,意义截然不同:“接访”,即接待上访的人:“截访”,是追堵上访的人。该文指出,官员宁愿为“截访”而不惜血本,也不愿对上访者的诉求正面回应,让人深思。孙教授说:“为了实现一个妄想症状可以抛家舍业,不惜一切代价上访。”这话可以原样用在“截访者”们身上,把“上”字换成“截”字即可。“从精神卫生学的角度看”,《人民日报》文章中所说的“把上访者看成了麻烦和刺头的代名词”是否属于“妄想症状”?而这似乎也有待孙教授诊断。
我建议孙教授关注的第三个群体,是“精神病学专家”群体中的一个亚群体。我预先说一下,我认为99%以上的精神病学专家都是健康的。但是也偏偏有个别的“专家”,善于将正常人鉴定为精神病患者,并投入精神病院。这样的专家是有的,比如《南方周末》报道的邹宜均案,比如《新京报》报道的山东新泰农民孙法武案。孙法武案中,那位专家说:“我管你有没有病,你们镇政府送来的,我就按精神病来治。”听听!他们的鉴定标准多么荒谬而简单!孙教授说,对于精神病患者,“把他送到精神病院才是对其人权最大的保障”。依我看,把这样的专家送进去,是对其他公民人权最大的保障。
可是,还有提拔重用那些带病坚持工作的“接访者”的领导者呢?那些“截访者”背后的指挥者呢?为无良专家的无良鉴定付账单的那些“隐形人”呢?……福柯认为,在精神病的发现、区分、处理、治疗的整个过程中,表面上起作用的是知识、科学和真理,实际上则是权力和统治。这样说来真正生病的又是谁呢?不管怎样,希望孙教授在中国负起“精神病学专家”的责任来,因为精神病患者何其多!■
图:陆华 编辑:卢劲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