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荀子·劝学篇》是我国首篇教育文章,荀子提出了以感知为基础,注重个人品质、思想道德、情感控制等观点,主张坚持不懈、学实结合、学贵专一的学习方法。荀子的思想体系是典型的唯物主义,有很多看法都具备现实意义,值得参考、借鉴。
【关键词】《荀子·劝学篇》;荀子;学习心理思想
《荀子·劝学篇》是《荀子》的开头,也是论述学习概念和学习思想的开篇之作。《荀子·劝学篇》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础,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论述教育理念的文章,还是一篇能够体现我国古代先人学习思想的重要著作,更给当代学生以启迪。
一、学习的重要意义
《荀子·劝学篇》中,荀子认为学习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必须要做的。文章的开篇便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来描述学习的重要性,以此来建立文章的主要纲要、立论。荀子希望告诉读者,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学习应当是伴随终生的。文章中“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也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能够让人得到知识,改善自身[1]。作者认为知识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从两个途径来获得:(1)利用前人所学到的知识来加强自身的认知,间接的学到知识、才华。(2)从生活实践当中获得知识和能力,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直接获得经验、知识。
《荀子·劝学篇》当中还提到一个重要思想,学习能够增长人的才能。“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认为人是需要通过刻苦学习,能够善于“假于物”,如此学会分辨事物的是与非,提高自身的能力,丰富自身。作者还认为,想要做到“行无过”,进而成为“圣人”或“君子”,就必须得经过不停的学习和修身。
二、学习过程
通过对《荀子·劝学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荀子对学习过程的分析是非常有理有据且行之有效的。在古代心理思想学上,孔子也提到过学的“闻、见、思、习、行”的学习过程,但是并没有将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荀子·劝学篇》中非常简洁的描述了学习过程,“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荀子在文章当中,非常明确的指出三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便是“入乎耳”,通过听、看和接触等方式了解外界的事物,利用耳目来获得一些感性上的基础知识;第二阶段便是“着乎心”,通过思考,将感性知识进行充分且全面的分析,进而将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第三阶段便是“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利用所学到的理性知识来修养自身的素质,进而达到修生身的效果,这是最为重要的学习步骤。文章当中提出的学习过程是从闻到知的过程。
三、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学习是对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通过文章当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能够了解荀子的思想:人的能力、思想品质和知识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一点点积累的,所以在学习方法上,荀子多次的强调学习过程当中,需要不断的将知识进行积累。学习当中需要有恒心,在不断的积累知识的时候,需要具备一定的恒心。荀子认为,这两点加起来才能够做到“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进而发扬“驽马十驾”的精神。
《荀子·劝学篇》当中将学习需要思考、专心的态度做了多次的强调。学习过程当中不仅仅需要恒心,还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当中做到思考。例如文章当中的“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这些语句就明显的指出学习不能够心浮气躁,不可以一心多用,只有做到了专心致志才能够真正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学习过程当中,需要时刻观察事物,掌握实际情况,以“闻、见”作为基础进行学习。
学习应当做到学以见行。荀子在学习方法的阐述当中表达了学以见行的学习态度,要求将学习的最终目的放在“行”上。“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耳。”学了之后放在嘴边,不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实践,是“小人”的学习方式。将所学知识真正的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使自身的一举一动符合道德标准,这样才是“君子之学”。荀子在文章当中所指的是修生养性,因为修生养性是荀子那个时代君子普遍的追求,所以我们可以将修生养性理解为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用理论引导实践。
四、总结
《荀子·劝学篇》开创了我国教育史上的先河,也是荀子的主要思想教育代表作,全面、系统性的阐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通过文章我们能够了解到荀子不仅仅具备优秀的教育思想,还是一名优秀的思想家。
《劝学篇》对学习方法、态度的论述在实际生活中是行之有效的。它对学习有着独特的见解,对于学习过程的阐述是通过实际生活当中总结的,即使是现代人也能够借鉴使用。对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荀子提出了符合学习规律的要求和意见。荀子利用《劝学篇》给予现代的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学习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博.论《劝学篇》在《荀子》及儒家中的意义[J].哲学研究,2008,05:58-65.
[2]祁晓明.《荀子·劝学篇》主题新议[J].学理论,2010,35:197-198+204.
[3]康素娟.论荀子《劝学篇》的道德理想[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05:24-25.
【关键词】《荀子·劝学篇》;荀子;学习心理思想
《荀子·劝学篇》是《荀子》的开头,也是论述学习概念和学习思想的开篇之作。《荀子·劝学篇》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础,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论述教育理念的文章,还是一篇能够体现我国古代先人学习思想的重要著作,更给当代学生以启迪。
一、学习的重要意义
《荀子·劝学篇》中,荀子认为学习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必须要做的。文章的开篇便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来描述学习的重要性,以此来建立文章的主要纲要、立论。荀子希望告诉读者,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学习应当是伴随终生的。文章中“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也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能够让人得到知识,改善自身[1]。作者认为知识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从两个途径来获得:(1)利用前人所学到的知识来加强自身的认知,间接的学到知识、才华。(2)从生活实践当中获得知识和能力,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直接获得经验、知识。
《荀子·劝学篇》当中还提到一个重要思想,学习能够增长人的才能。“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认为人是需要通过刻苦学习,能够善于“假于物”,如此学会分辨事物的是与非,提高自身的能力,丰富自身。作者还认为,想要做到“行无过”,进而成为“圣人”或“君子”,就必须得经过不停的学习和修身。
二、学习过程
通过对《荀子·劝学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荀子对学习过程的分析是非常有理有据且行之有效的。在古代心理思想学上,孔子也提到过学的“闻、见、思、习、行”的学习过程,但是并没有将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荀子·劝学篇》中非常简洁的描述了学习过程,“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荀子在文章当中,非常明确的指出三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便是“入乎耳”,通过听、看和接触等方式了解外界的事物,利用耳目来获得一些感性上的基础知识;第二阶段便是“着乎心”,通过思考,将感性知识进行充分且全面的分析,进而将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第三阶段便是“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利用所学到的理性知识来修养自身的素质,进而达到修生身的效果,这是最为重要的学习步骤。文章当中提出的学习过程是从闻到知的过程。
三、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学习是对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通过文章当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能够了解荀子的思想:人的能力、思想品质和知识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一点点积累的,所以在学习方法上,荀子多次的强调学习过程当中,需要不断的将知识进行积累。学习当中需要有恒心,在不断的积累知识的时候,需要具备一定的恒心。荀子认为,这两点加起来才能够做到“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进而发扬“驽马十驾”的精神。
《荀子·劝学篇》当中将学习需要思考、专心的态度做了多次的强调。学习过程当中不仅仅需要恒心,还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当中做到思考。例如文章当中的“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这些语句就明显的指出学习不能够心浮气躁,不可以一心多用,只有做到了专心致志才能够真正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学习过程当中,需要时刻观察事物,掌握实际情况,以“闻、见”作为基础进行学习。
学习应当做到学以见行。荀子在学习方法的阐述当中表达了学以见行的学习态度,要求将学习的最终目的放在“行”上。“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耳。”学了之后放在嘴边,不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实践,是“小人”的学习方式。将所学知识真正的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使自身的一举一动符合道德标准,这样才是“君子之学”。荀子在文章当中所指的是修生养性,因为修生养性是荀子那个时代君子普遍的追求,所以我们可以将修生养性理解为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用理论引导实践。
四、总结
《荀子·劝学篇》开创了我国教育史上的先河,也是荀子的主要思想教育代表作,全面、系统性的阐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通过文章我们能够了解到荀子不仅仅具备优秀的教育思想,还是一名优秀的思想家。
《劝学篇》对学习方法、态度的论述在实际生活中是行之有效的。它对学习有着独特的见解,对于学习过程的阐述是通过实际生活当中总结的,即使是现代人也能够借鉴使用。对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荀子提出了符合学习规律的要求和意见。荀子利用《劝学篇》给予现代的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学习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博.论《劝学篇》在《荀子》及儒家中的意义[J].哲学研究,2008,05:58-65.
[2]祁晓明.《荀子·劝学篇》主题新议[J].学理论,2010,35:197-198+204.
[3]康素娟.论荀子《劝学篇》的道德理想[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05: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