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体育的和谐教学

来源 :名校·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cer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谐是指一个系统与外部世界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关系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和谐的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就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的诸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法)之间相互的和谐。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主要探讨了如何形成和谐学校体育教学,其具体体现在怎么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去落实和谐观点?并对和谐教学的环境在整个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以此来阐述和谐教学的必要性。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相互的和谐以及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和自然环境始终处于一种适应,和谐的状态,只有到达这样的效果,我们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的成才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和谐 人际关系 环境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往体育课程教学中沉闷的局面,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意识,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与矛盾。例如,在体育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教学对象,教与学等关系问题上,由于认识上的困惑,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处理不当,或是左右摇摆,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高。为此,本文主要是结合个人在实习的实践过程所观察了解以及通过阅读大量关于体育教学的文献,根据近一时期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与新矛盾,就如何协调处理好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体育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创设和谐的体育教学环境
  1、体育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教学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由教学设备、教学信息和教学组织形式等因素构成;软环境主要是指由学校内部各种人的心理要素所构成的心理教学环境。
  体育的教学环境由体育教学设备、场地和教学信息和教学组织形式等因素构成的学习环境和室外运动环境,以及由学校内部各种参与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人心理要素所构成的心理教学环境。
  2、创设和谐的体育教学环境。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教学多数都是在室外进行的,因此,一个宽松和谐,新颖美观的教学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1)教师的良好情绪为引导来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发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有非常强的模仿性,大多数学生会以学校的老师或者他们心目中的偶像为标准来确定自己的言行,举止及服装等。[1]所以很多学校对老师的言行举止要求都很严格,但作为积极教学的一面 ,教师用自身良好的情绪来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师把微笑引入课堂,再辅以幽默的语言,就能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同时教师还要以爱来对待学生,教育实践证明,教师热爱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以饱满的热情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敏捷。反之,如果教师以冷漠的面孔,穿着很随意或者态度粗暴,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产生抵触情绪,就会极大地影响课堂环境的和谐教学,而教学效率就会降低。
  (2)创设新颖,美观的运动环境。
  在体育教学中新颖,美观的运动环境,是学生能怀着愉悦的心情进行学习与运动的必要条件。例如在进行中长跑练习时,如果我们只是不断地在田径场上重复跑圆圈,这样就会在心里感到很厌倦,如果我们在运动场上适当的摆一些标志物,当学生在锻炼或者训练经过标志物时心理面就会产生一种成功感和继续超越的信念,激励着学生继续前进。再如利用野外训练,不断变化的景色和新鲜的空气来淡化运动产生的疲劳,让学生感到运动的无限乐趣。幻灯片和电视录象的教学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轻易地理解复杂动作的构成和过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到健身房去,用较先进的器械或仪器对学生进行锻炼,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生理的变化,同时也能够了解一些新的锻炼方式方法。
  (3)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好的心理环境。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和活动内部动力之一,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注意和情感紧密联系着,以至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优先地注意并具有向往心情,它是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巨大动力。[1]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去学和做。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生常常怕苦怕累不愿接受锻炼,教师应该平时多观察这些学生,找出他们不愿锻炼的原因对症用“药”。首先和学生进行交谈,让学生门放下思想包袱。其次,按照课标的指导思想,在平时积极向学生灌输健康的知识,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才是获得健康的体魄和优美的身姿能的最有效手段。再次,教师应该积极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是否为学生所乐于接受,如在课前教师思考一些新颖,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做准备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在上课时,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感受,对于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采取分别指导的措施同时注意不要伤害同学的自尊心。体育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观看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让学生谈谈感想。这样,让学生不断的积累对体育的爱好,让他们在生活学习锻炼中不断地增长自信,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培养自觉锻炼,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二、体育教学与教育中的和谐
  1、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教学观。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在教学中,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关心、信任和理解每一个学生,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教育自由的校园氛围。在强调“教育终身化”、“学习个性化”的今天,应明确学生是“主体”的理念,把这一思想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真正的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各个方面,实施“爱的教育”,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相信学生的力量和价值,努力发现学生的价值和潜能,帮助他们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原则,教者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学者学而不厌,孜孜以求。与此同时,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处处为学生着想,时时为学生分忧,努力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最佳的服务。这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   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健康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所以现代健康观主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四个层次。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学应确立全面育人,健康第一,追求体育教育的综合性,终身体育观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理念,为学生更好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2]。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围绕学校健康教育基本原则,以学校为主场所进行养正教育,在家庭和社会进行养成教育。所谓的学校教育原则是根据我国学校的教育目标、健康教育方针、反映学校健康教育规律而制定的指导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所依据的法则。是广大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者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行之有效的、足以指导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带有一般规律性的最基本要求。一是思想性与科学性教育原则。[3]思想性原则是指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健康教育的方针的要求,通过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改造国民的思想。国民的健康状况和社会卫生面貌是社会精神和物质文明的窗口,它能体现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理想、道德水准。因此,在学校健康教育中应与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显示出一定目标方向和总体意识,才能使学生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是指健康教育应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所选择的教育方法内容必须科学真实。特别是中小学生身心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行为的可塑性大,接受能力强,是养成良好锻炼卫生习惯的最好时机,一旦形成并成为固定的动力定型,使其终身受益。反之,不良习惯如果形成后,要重新纠正确极为困难。故健康教育的方法、内容要与学生的身心发育及文化知识水平同步提高。所涉及的卫生保健科学知识更要深入浅出,言简意明,内容应丰富多彩,形成要生动活泼,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健康教育的内容与选编应根据学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不断更新与深化,以满足学生逐步增长的求知欲。对低年级的学生应以直观、形象教育为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如采用实物、模型、图表、幻灯、录像、电影等,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印象,收到预期的效果。二是课内外教育相结合原则。[3]课内健康教育是指结合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在学校内开设的健康教育课、专题讲座、课堂讨论、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测验等形式。这是使学生系统地获得卫生保健知识的最理想形式,课外健康教育是指学校内外的各种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如早操、课间保健操、定期健康检查、公共卫生检查、夏令营,野外定向活动等。这不仅是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好形式,而且也是组织学生自我健康教育的好形式,在学校健康教育目标过程中,将这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卫生保健知识为主,将所学知识应用与实际,通过课外的实践活动去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学校健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三是集体与个体教育相结合原则。[3]学校是实施集体教育的主要场所,在一个学校的受教育者的年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都不同。因此,为达到使人人都健康的目的,在进行学校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将集体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以集体教育为主,个别辅导为辅,两者相辅相成。其结合的形成有两种,一是在集体教育中对特殊学生实行区别对待,达到整体受教育的目的。二是在集中教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个别咨询是个别辅导最有效的方法。个别咨询是指以个别谈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针对性强,可以开门见山,学生有什么问题就问什么问题,只要双方的谈话建立在互相信赖,平等合作的基础上,使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就可以针对性的帮助,指导他们, 从而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提高整体教育的质量。而集体指导的形式亦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结合学校、团、队、班级等集体活动,把卫生保健内容穿插进去,如学校的夏令营活动,社区活动前就可以把涉及自身防卫,救护,卫生保健等知识讲授给学生。在学校体育课的游戏时间可以进行演习。总之,集体指导的灵活性大形式多样能使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不仅对自身健康状况和健康问题有深刻的认识,而且在对待环境问题和疾病预防方面,能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养成良好的习惯。四是校内外相结合原则。[3]为使学生的健康教育取得最佳效果,必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健康教育紧密联系和配合起来,对学生来说,学校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但由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要求他们在学校所获得的体育卫生科学知识和形成正确的健康行为,在家有继续保持、巩固、家长的配合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坚持教学相长原理,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学记》中“教学相长”的原理是这样描述的:“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这是一段充满辩证法的教育思想论述,时下提倡的“双边互动”、互相促进、“双赢共进”的思想早已蕴含其中。体育教学由于自身学科的特点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渠道比以前大大的拓宽了。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去寻求、去探究、去锻炼。这种现象随着年龄增长,在学生中越普遍。因此,在新一轮课改的实验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相长”、“贤者为师”的观念会给我们以根本性的帮助。
  3、注重科学、追求创新。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内容和形式, 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学习自己喜欢的运动技术, 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这才是体育教育的魅力所在。随着当前孩子个性化的发展,对体育锻炼也出现了个性化的需求。当前,学生更喜欢滑板、街舞等时尚项目,如果体育老师没有更新思想观念,还用跳高、跳远、跑步、做广播体操等几种单调的运动形式来设计体育课,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围绕体育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备课最重要的不是备内容,而是备学生、备方法——如果围绕学生来备课,更能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这就有必要对体育教学进行创新,从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1)做一个“学者型”、“个性化”的教师。
  体育新课程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一些共性的要求,同时又要有个性化要求;每所学校、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体育教师所从事的是身体锻炼科学性、教学方法艺术性的事业,我们又怎能把自己和学生塑造成一个缺少个性的形象?新课程和教材无论是在教学的组织、教学过程,还是教学风格上,都给教师以很大的空间。所以,体育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知识经验和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比如:有绘画特长的老师,可以在场地布置呈现出创造性;有音乐天赋的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将体育与音乐进行整合教学;擅长幽默的老师,完全可以让自己的幽默成为师生间情感交融的催化剂…… 今后的体育教学,应该是一个学校一种样子,一位体育教师一种教学风格,而不是千篇一律。
  (2)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个性化”体育教学就其性质而言应该是一种积极、开放的学习方式,不仅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而且能唤起学生对个人身心全面发展的追求。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锻炼,实现知识、运动能力和人格的协同发展。这一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运动潜力,提高其身体素质。同时“个性化”体育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于统一,因为每个孩子的运动能力和个性都是一个完全特殊而又独一无二的世界。因为存在身体和心理的差异,其体育的学习方式必须是开放的。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和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创新的学习方式,都是具有开放性的学习方式。三者之间,“自主”是前提,“合作”是形式,“探究”是目的,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体育教师应该有开放远大眼光,不墨守成规,追求教学风格的个性化;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学生的需要,将学生自发的新体育活动方式进行整理研究整合,再通过教学重新回归体育课。
  (3)建立推行“适应个体”的过程性教学评价。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对学习的结果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而且要重视过程。传统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比较强调定量指标的达成和结果的评价,注重选拔功能,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纵向发展重视不够。“适应个体”的教学评价是注重过程性、个性化的评价。注重纵向性比较,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鼓励每一个学生在与他人进行比较同时也要与自己比较,更多地关注自己所具有的特点。教师则对每一个学生的进步要给予正面的评价,每个学生都得到进步和提高。
  三、创设体育活动中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活动是一个需要共同参与的活动,尤其是在比赛时更是需要集体的配合才能发挥出最佳的竞技水平。在这点上国家队的教练们深有感触,双人或多人的项目选才远远比选单个人的世界冠军要难。因为这些项目的比赛要求队员保持非常高的默契。那么,与人交流,沟通,形成默契则是体育人的基本入门课。
  1、体育活动中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
  体育活动不仅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还能增加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不同群体之间的交往频度,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为他们相互注意,相互接触和相互融合提供了契机,体育活动中人际交往的单纯性、规范性、频繁行、直接性等特点,有利于有目的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4]。
  (1)体育活动为人际交往提供契机。
  为了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集体活动,必须首先有约定的伙伴。为了找到适合的体育活动伙伴,首先观察留意自己视觉范围内的体育爱好者,这些被观察的对象很可能成为进一步接触的体育活动伙伴。虽然彼此之间缺乏了解,或在生活习惯、学习成绩方面存在差异,但这并不能阻碍人与人之间因共同的体育爱好而走在一起。因此,体育活动接触的要求非常单纯,只要对方有体育爱好,遵守体育活动规则,需要运动的双方就极易形成运动的伙伴关系,这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容易沟通的契机。
  (2)体育活动能增加交往的频度与深度。
  通过体育运动,学生之间的接触比现实学生活动中其他许多方面的接触要便利,直截了当。运动场地,时间常常是固定不变的,爱好运动的同学容易不约而同地来到运动场地结队比赛,并在激烈竞争中身体强烈对抗,在集体协作中默契配合,短时间上就可能打破心理上的交往障碍,所以参加体育活动会促进人与人之间接触的频度和深度。
  (3)体育活动有助于加深情感。
  在运动中同伴之间交往增多,经常平等地切磋技艺,互相关心,彼此尊重,而且运动规则规范了人的行为,使同伴各自都能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于是运动中融入了情感,而且情感又能在运动中加强。
  2、如何利用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维护与增进的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可以通过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情商。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具体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性质和方法上。它包含了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其中情感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且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疏、深浅和稳定的程度。人际关系的好坏是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赖于个体对自己和别人及两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和评价,能“自我接纳”并能“接纳别人”才能与别人友好相处,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
  (1)注重学生心理因素,营造和谐的课堂交流环境。
  尽量避免操纵,对自己的言语指示加以限制,经常操纵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过激的言语指示会引发学的生逆反心理,造成学生的冷漠和对抗。[5]教师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和谐、积极、平等的气氛,注重学生的共同参与。活动中以体验为基础,强调情绪感染和共鸣,只有全体学生全身心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是教师的工作对象,师生间应该平等、真诚。   (2)加强教学内容的交际性,拓展课堂交际空间,为社会关系奠定基础。
  在所有学习过程中,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最讲究个体之间的协同,在体育教学中应改变只注重学生单个运动技术的现象,侧重于运动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让学生懂得如果在团体中只求个人的表现,而不注重集体的团结配合,大家发挥的力量就非常的有限。
  (3)增加与学生交往的频度,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
  教师在课堂提问、答复、要求、评价等师生交往中,尽量做到给学生干部、一般学生、体育薄弱的学生以同等的机会。给他们以更多的辅导和练习机会,耐心地帮助学生在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注意挖掘他们的长处,保持心理相容,减少对立情绪,使之产生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与人交往的自信心。在实践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相互信任和尊重。
  (4)体育教师要时常引导和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教师应从交往的范围,深度等方面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人际关系原理,建立与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个性发展。包括: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学内容的完成。②学生对教学组织结构上的建议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动组织练习,训练和比赛。④反映上课条件。⑤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价,要求学生能协助教师解决一些冲突和事故。
  (5)注重发展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团队是要求一个整体的能力,发展团队精神是建立在个体间合作的基础上的。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群体为了满足双方利益的需要,并寻求相互受益的结果,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为上相互配合的一种行为方式。与人合作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技能。合作能力越强,生存能力也就越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安排一些游戏或球类集体活动以及运动竞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合作意识,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验合作的乐趣。
  (6)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增加人际交往机会。
  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的延伸,在课程教学总目标的指导下,鼓励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鼓励学生选择和参与自己感兴趣和符合自己特点的健身娱乐活动,鼓励学生自己寻找伙伴和对手,增加人际交往机会。
  四、改造体育教学中各因素的和谐关系
  体育教学过程有四个最基本的要素,这就是教师、学生、教材和方法,它们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下的相互贯穿配合, 构成了几种关系。每一堂体育活动课,都必须周密考虑场地器材布置以及各教学环节的组织形式,在预防伤害事故的基础上实现这几对关系的和谐。
  1、教学与环境的和谐。
  教学教育要看清社会的发展方向,要能领会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能根据周围环境因势导利。
  2、教师与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和谐。
  首先,教师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精神和要求,内化教材的体系内容,准确把握教材中动作技术的重点和难点,能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其次,作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必须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都必须按一定的教学模式或程序来教,但也不能机械照搬或者墨守成规。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灵活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追求个性和创新。
  3、教育教学中人际关系的和谐。
  包括体育教师与学生、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和谐。体育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体育活动的人际交往是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参与的主体谁获得了最大的和谐谁就会取得最大的进步。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要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交往的积极性。
  4、学生与教材教法的和谐。
  主要体现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选择教材和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师选择方法时,学生要主动参与课堂实践,积极反馈课堂信息,以便教师及时改进。
  这四种关系只有处于和谐状态,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才能达到体育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从而达到和谐的教学目的。构建和谐的社会首先从陪育和谐的人开始,我们不仅要为学生们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培育知识、能力及道德相和谐的学生。健康教育并不只是进行身体的锻炼,还要对学生的心智,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教育。
  五、结论
  构建和谐的体育教学,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唤,是师生共同的期盼。需要我们广大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因时因势地协调好各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利于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和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和谐的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反映,是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的具体落实,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体育教师应从和谐体育教学的层次上把握教学的实质,根据全国体育教学指导纲领的精神,积极构建和谐的体育教学。总之, 体育教学中的和谐是一种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 各种教学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一种和谐状态,就会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文章的写作,以及自己在实习过程中所学的教学经验,目前对如何创造和谐美好的体育教学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当然在整个文章中也会存在着一些不是很成熟的观点,还需以后的认真学习。但是在整体上已经对整个体育教学有了比较专业的了解
其他文献
小学英语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通过听、做、说、唱、玩、演、读、写和视听等多种活动方式,达到培养兴趣,形成语感和提高交流能力等目的。  任务型活动教学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途径,通过任务型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教师
期刊
摘 要】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班主任工作做得得心应手,就必须抓班风、学风和日常行为习惯,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与大家建立一个心灵沟通的平台。  【关键词】班级管理 行为习惯 心灵沟通 情感交流  我作为一位工作经验尚浅的班主任,是多么的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近一年来,学校为我提供了几次
期刊
从小我们就知道上学要学习语文,上学以后,语文成了我们天天面对的学科,记生字、背解词、写作文,年年如此,周而复始,在这样机械的循环中我们思考过究竟什么是语文吗?今天,就请我们这些学习了多年语文的“老手”考虑一下什么是语文,就字面来说很简单,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如果照字面来说,我们只须照着书本学语言、认文字、读作品就是在学习语文了,可是实际的情形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先看看“语言”
期刊
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利用课堂主渠道,提高学生成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初浅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进行能力渗透  激发兴趣的教学内容不能还是初中阶段纯感性的、表面的、故事性的,而应是情理交融的、深层次的、思辨性的,要有能力的自觉渗透;激发兴趣的手段不能是随心所欲的、自由散漫的,而应从教材与学生现有认识结构的联系之处入手,围绕教学目
期刊
【摘 要】充分利用好现实信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历史的时代感,并最终有利于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和人文教育、公民教育功能的达成。本文拟列举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现实信息资源的几个例子进行说明,以期对各位同仁的教学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现实信息 历史教学 感悟 应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材观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原来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之一。[1]因此
期刊
目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诗大多是绝句和律诗,它们不仅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更是发人深思,是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既可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又可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感悟,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调查发现,不少低年级学生一味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古诗,学习欲望不高,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然而当今社会信息剧增,知识更新加快,科技迅猛发展,人类已进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之风愈演愈烈,从城市内择校发展到农村中小学生进城上学,择校已经成了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探讨择校的形成原因、择校的影响及解决途径。  【关键词】中小学 择校现象 教育平等  中小学择校现象,就是通常所说的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择
期刊
【摘 要】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是混凝土工程建设中带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故在某些施工验收规范中和特定工程上都对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有强制性的要求。  【关键词】桥梁施工 混凝土 控制技术  混凝土结构在现代桥梁工程建设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混凝土施工使用的同时,由于对混凝土性能的了解不深,往往会在工程完工后的几周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内,混凝土结构出现了裂缝或者其他的不良反应,给人们的心中造成了担忧
期刊
业余中长跑运动员腿部技术上的紧张,往往影响中长跑运动员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而通过什么样的训练手段改进这些紧张动作,是业余中长跑教练普遍关心和探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采用辅助性放松练习和专项技术放松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具体如下:  一、对业余中长跑运动员腿部技术放松训练的方法  1、车轮走过渡到车轮跑。  技术要领及要求:车轮走时,大小腿折叠前摆,摆到大腿与地面平行时,大腿积极下压,小腿顺势打
期刊
中学古典诗词的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刚开始学习诗词鉴赏会有很多困难,可能读了诗词有模糊的感情说不清,有一些感触道不明,还有一些让你觉得精彩的地方说不出原因……只有逐渐克服了这些难点,才能入门,从而领略到诗词的意境,从中获得艺术享受,产生乐趣。如何克服这些难点学会鉴赏古诗词呢?  一、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特别是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