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和平崛起,研究如何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继北京2008奥运会后又一个中西文化交流重要契机的上海世博会,不仅是展示上海实力和形象的一个平台,更是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大舞台,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历史机遇。
一、我国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
(一)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1、文化软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文化软实力'概念是'软实力'的子概念,文化的文明力量相对军事经济、政治力量而言,是一种柔性力量,这种柔性力量被人们称之为文化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竞争离不开硬实力的打拼,离不开软实力的吸引,更离不开文化力的支持;2、文化软实力具有先导作用。文化力渗透于社会各个方面,可以说文化力的作用和功效是无边的、是无形的、是无限的、是无极的。文化力对于经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对于思想建设起着感化作用,对于环境建设起着辐射作用,对于人才成长起着催化作用。总之,文化先导力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有着巨大的反哺作用;3、文化软实力是未来世界各国争雄的重要筹码。竞争需要提升软实力,而软实力中的"实力"则主要来源于文化力。如果说,物理上的"力"都是由"能"转化而来的,那么,文化对于人类就有更多的蓄"能" 功效,具有产生精神动力的功效。从世界历史来看,19世纪是比生产力,20世纪是比制度,21世纪比的是文化,未来的发展以文化论输赢。谁能把握这一社会趋势,充分释放文化的价值潜能,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资源优势和抢占制高点。
(二)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困境
1、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方博弈中仍处于劣势。当今的世界处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中国亦无例外。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对信息的采集、生产、传播和管理上的优势,大量通过电台、电视节目、好莱坞电影、信息网络等途径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传播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国际舆论环境对国家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经济繁荣给西方国家带来的发展机会和经济利益使西方国家不得不正视中国的崛起,但由于中国和西方在政治制度上存在着差别,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评价较多,文明冲突论把这种负面评价推进到了意识形态争论的漩涡。
2、我国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仍不平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政治、文化方面的交流不断加深,但我们要清醒地正视,与不断涌入的西方文化相比,当前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明显处于一个"逆差"位置。2005年,我国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口总额220万美元,进口总额2136万美元,逆差近10倍;全国图书、报纸、期刊累计出口总额2546万美元,进口总额1.6亿美元,逆差为6倍。从全球文化的大范围看,在许多国家,有人如果听不懂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的作品,就被认为不懂音乐,但听不懂《二泉映月》则似乎很自然。在语言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美国高中学生只有2.4万人学中文,而学习法语的美国高中学生则达100多万。
3、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许多专家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以至于国人都难以名状。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很明显我们无法用一句很简单的话去概括或者定义它。而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某种意义上就像一个国家的品牌,目前象征中国文化的符号还不是很清晰。以目前介绍中国文化的书为例,要么太长,要么太专。当前缺少一些篇幅不太长,但能够把中华文化的精华用浅显易懂的事例来说明的书,使外国人看了之后,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能够前进一步。总之,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滞留"在国内,还未找到合适的载体或途径,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走出去"。
二、上海世博会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一)世博会是文化传播的盛会
由于不受国体限制,更不受地域影响,也没有民族、宗教、文化经济水平等因素限制,参展国家可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世博会给主办国创造了足不出户便可宣传自己、广交朋友的机会,提供了提升本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一百多年来,世博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但不管外形如何,其文化内核没有变。世博会的形式是展会,表现手段是科技,其背后支撑的则是文化。以曾经的世博会中部分国家为例,1851年英国举办的第一届现代意义上的世博会,是为了展示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显示其雄据各国之首的地位。爱知世博会上的美国馆就是通过讲述富兰克林捕捉雷电的小故事,表现了美利坚民族应对自然挑战的大智慧和美国人对人类科学进步的大贡献。
(二)上海世博会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回首历史,1988年温哥华世博会、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和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文艺演出数量分别达到25000场、30000场、18000场和15000场。世博会的历史告诉我们,举办世博会不仅是主办国打造"硬实力"的重要契机,同时也是主办国提升自身"软实力"的难逢机遇。新世纪初叶,中国在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是以举办这一盛会为契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世界文明理念,提升文化吸引力。一方面,中国国家馆集中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瑰宝,成为中国这个千年文明古国在2010年世博会上的"国家名片",全面、立体地展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和深厚文化积淀,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成果,体现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等智慧。另一方面,世博会期间的文化活动也成为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又一重要形式。据悉,在上海世博会半年会期里,占地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将上演近三万场各类文化演艺活动。而中国56个民族的特色文化、300多个地方传统剧种、500多种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应成为上海世博会三万场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现中华文化。
三、借力上海世博会,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几点举措
往届世博会主办国,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世博会主办国,都采取不同的举措提升本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当然,各国文化存在差异,对待和处理本国文化问题的思路、方式也有差异。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仍然可以探寻适合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路径的可鉴之处。
其一,利用上海世博会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首先必须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有一个全面的梳理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目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时期,我们必须对中国文化要有自觉的认识,在认真发掘古老文化精华的同时,深刻反省我们存在的缺陷,应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与吸纳人类社会其他优秀文化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汲取其他文化的精华,并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前提下为中国文化进行现代诠释。
其二,努力办好中国馆,加大中国馆内中国文化含量,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利用上海世博会契机,展示中国文化产品,做好中国文化产品的营销、推广工作,促使中国文化产业化、现代化,使上海世博会担负起中国文化输出的重任。
其三,利用上海世博会展示中国现代文明的魅力,加大中国文化推广,加快中国文化国际化进程,使中国文化融入到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在提升自身综合国力的同时,应该注意对外关系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更多的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朋友需要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上海世博会就是相当重要的机遇。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从文化竞争力提升的逻辑来看,首先是有竞争力的产品品牌,然后是有竞争力的企业品牌。
其四,充分借鉴西方文化传播的先进做法。为此需要深入地研究西方文化国际影响力是如何传播。在西方强权国家看来,对文化空间的占领是西方国家统治世界的最有效途径,文化是实现其政治霸权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我们要通过更深入地研究西方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扩展其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手段和方式,为我所用,在开放中利用上海世博会平台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
其五,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西方民众对中国文化认识及接受的特点,上海世博会在筹划、举办期间可采取相应措施和活动方案,以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拉近我国与许多国家的文化距离,增强中国文化的亲和力,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形象,让西方普通公众了解中国文化、消除误解和负面评价。同时利用世博会的契机,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及现代素质和文化精神风貌,使国民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节。
其六,倾力打造举办地上海的文化品牌。作为2010世博会的举办地,上海应当以世博会为契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文化品牌,率先"走出去"。具体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文化企业,是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首要重点,同时要促进文化企业大、中、小协同发展和区域性集聚,培养区域性文化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2、整合文化资源。上海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特殊的产业发展禀赋,应统一规划,统一协调,整合存量资源,将潜在的文化资源优势切实转换为产业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3、培育创意、创新、创业环境。根据文化产业发展阶段的需要,着眼于打造一个培育创意、鼓励创新、方便产业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同时注重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4、 文化产品出口工程。注重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开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争取占据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的高端。
中国文化要走向国际化,要进行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承担更加重要的世界责任,上海世博会将是一个重要机遇。办好上海世博会,使上海世博会文化效应最大化,充分利用上海2010世博会的契机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做大中国文化产业,并成为中国文化融入现代文明发展进程的新起点,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使中国文化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陈乔之,李仕燕.西方文化霸权威胁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选择[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陈正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论要[J].浙江社会科学,2008,2.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
[4]李道湘.论中国文化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
[5]阿尔温•托夫勒.预测与前提--托夫勒未来对话录[美].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4.
[6]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中译本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7]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2004年5月13日在清华大学的演讲缩编.
一、我国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
(一)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1、文化软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文化软实力'概念是'软实力'的子概念,文化的文明力量相对军事经济、政治力量而言,是一种柔性力量,这种柔性力量被人们称之为文化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竞争离不开硬实力的打拼,离不开软实力的吸引,更离不开文化力的支持;2、文化软实力具有先导作用。文化力渗透于社会各个方面,可以说文化力的作用和功效是无边的、是无形的、是无限的、是无极的。文化力对于经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对于思想建设起着感化作用,对于环境建设起着辐射作用,对于人才成长起着催化作用。总之,文化先导力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有着巨大的反哺作用;3、文化软实力是未来世界各国争雄的重要筹码。竞争需要提升软实力,而软实力中的"实力"则主要来源于文化力。如果说,物理上的"力"都是由"能"转化而来的,那么,文化对于人类就有更多的蓄"能" 功效,具有产生精神动力的功效。从世界历史来看,19世纪是比生产力,20世纪是比制度,21世纪比的是文化,未来的发展以文化论输赢。谁能把握这一社会趋势,充分释放文化的价值潜能,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资源优势和抢占制高点。
(二)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困境
1、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方博弈中仍处于劣势。当今的世界处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中国亦无例外。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对信息的采集、生产、传播和管理上的优势,大量通过电台、电视节目、好莱坞电影、信息网络等途径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传播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国际舆论环境对国家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经济繁荣给西方国家带来的发展机会和经济利益使西方国家不得不正视中国的崛起,但由于中国和西方在政治制度上存在着差别,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评价较多,文明冲突论把这种负面评价推进到了意识形态争论的漩涡。
2、我国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仍不平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政治、文化方面的交流不断加深,但我们要清醒地正视,与不断涌入的西方文化相比,当前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明显处于一个"逆差"位置。2005年,我国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口总额220万美元,进口总额2136万美元,逆差近10倍;全国图书、报纸、期刊累计出口总额2546万美元,进口总额1.6亿美元,逆差为6倍。从全球文化的大范围看,在许多国家,有人如果听不懂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的作品,就被认为不懂音乐,但听不懂《二泉映月》则似乎很自然。在语言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美国高中学生只有2.4万人学中文,而学习法语的美国高中学生则达100多万。
3、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许多专家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以至于国人都难以名状。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很明显我们无法用一句很简单的话去概括或者定义它。而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某种意义上就像一个国家的品牌,目前象征中国文化的符号还不是很清晰。以目前介绍中国文化的书为例,要么太长,要么太专。当前缺少一些篇幅不太长,但能够把中华文化的精华用浅显易懂的事例来说明的书,使外国人看了之后,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能够前进一步。总之,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滞留"在国内,还未找到合适的载体或途径,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走出去"。
二、上海世博会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一)世博会是文化传播的盛会
由于不受国体限制,更不受地域影响,也没有民族、宗教、文化经济水平等因素限制,参展国家可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世博会给主办国创造了足不出户便可宣传自己、广交朋友的机会,提供了提升本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一百多年来,世博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但不管外形如何,其文化内核没有变。世博会的形式是展会,表现手段是科技,其背后支撑的则是文化。以曾经的世博会中部分国家为例,1851年英国举办的第一届现代意义上的世博会,是为了展示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显示其雄据各国之首的地位。爱知世博会上的美国馆就是通过讲述富兰克林捕捉雷电的小故事,表现了美利坚民族应对自然挑战的大智慧和美国人对人类科学进步的大贡献。
(二)上海世博会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回首历史,1988年温哥华世博会、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和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文艺演出数量分别达到25000场、30000场、18000场和15000场。世博会的历史告诉我们,举办世博会不仅是主办国打造"硬实力"的重要契机,同时也是主办国提升自身"软实力"的难逢机遇。新世纪初叶,中国在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是以举办这一盛会为契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世界文明理念,提升文化吸引力。一方面,中国国家馆集中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瑰宝,成为中国这个千年文明古国在2010年世博会上的"国家名片",全面、立体地展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和深厚文化积淀,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成果,体现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等智慧。另一方面,世博会期间的文化活动也成为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又一重要形式。据悉,在上海世博会半年会期里,占地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将上演近三万场各类文化演艺活动。而中国56个民族的特色文化、300多个地方传统剧种、500多种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应成为上海世博会三万场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现中华文化。
三、借力上海世博会,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几点举措
往届世博会主办国,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世博会主办国,都采取不同的举措提升本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当然,各国文化存在差异,对待和处理本国文化问题的思路、方式也有差异。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仍然可以探寻适合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路径的可鉴之处。
其一,利用上海世博会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首先必须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有一个全面的梳理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目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时期,我们必须对中国文化要有自觉的认识,在认真发掘古老文化精华的同时,深刻反省我们存在的缺陷,应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与吸纳人类社会其他优秀文化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汲取其他文化的精华,并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前提下为中国文化进行现代诠释。
其二,努力办好中国馆,加大中国馆内中国文化含量,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利用上海世博会契机,展示中国文化产品,做好中国文化产品的营销、推广工作,促使中国文化产业化、现代化,使上海世博会担负起中国文化输出的重任。
其三,利用上海世博会展示中国现代文明的魅力,加大中国文化推广,加快中国文化国际化进程,使中国文化融入到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在提升自身综合国力的同时,应该注意对外关系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更多的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朋友需要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上海世博会就是相当重要的机遇。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从文化竞争力提升的逻辑来看,首先是有竞争力的产品品牌,然后是有竞争力的企业品牌。
其四,充分借鉴西方文化传播的先进做法。为此需要深入地研究西方文化国际影响力是如何传播。在西方强权国家看来,对文化空间的占领是西方国家统治世界的最有效途径,文化是实现其政治霸权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我们要通过更深入地研究西方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扩展其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手段和方式,为我所用,在开放中利用上海世博会平台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
其五,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西方民众对中国文化认识及接受的特点,上海世博会在筹划、举办期间可采取相应措施和活动方案,以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拉近我国与许多国家的文化距离,增强中国文化的亲和力,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形象,让西方普通公众了解中国文化、消除误解和负面评价。同时利用世博会的契机,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及现代素质和文化精神风貌,使国民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节。
其六,倾力打造举办地上海的文化品牌。作为2010世博会的举办地,上海应当以世博会为契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文化品牌,率先"走出去"。具体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文化企业,是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首要重点,同时要促进文化企业大、中、小协同发展和区域性集聚,培养区域性文化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2、整合文化资源。上海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特殊的产业发展禀赋,应统一规划,统一协调,整合存量资源,将潜在的文化资源优势切实转换为产业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3、培育创意、创新、创业环境。根据文化产业发展阶段的需要,着眼于打造一个培育创意、鼓励创新、方便产业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同时注重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4、 文化产品出口工程。注重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开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争取占据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的高端。
中国文化要走向国际化,要进行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承担更加重要的世界责任,上海世博会将是一个重要机遇。办好上海世博会,使上海世博会文化效应最大化,充分利用上海2010世博会的契机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做大中国文化产业,并成为中国文化融入现代文明发展进程的新起点,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使中国文化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陈乔之,李仕燕.西方文化霸权威胁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选择[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陈正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论要[J].浙江社会科学,2008,2.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
[4]李道湘.论中国文化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
[5]阿尔温•托夫勒.预测与前提--托夫勒未来对话录[美].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4.
[6]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中译本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7]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2004年5月13日在清华大学的演讲缩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