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古典诗词为媒介培养其家国情怀,编制符合小学生特点的家国情怀教育校本教材、采用游戏化情景化教学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诵读吟唱、辅以主题实践活动,为学生将来健康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古典诗词 家国情怀 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小学古典诗歌审美教育实践研究》(批准号:17B16J1YC11)、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语文精英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研究》(批准号:2018SJA2040)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儿童古典诗歌审美教育的价值与路径——以李白诗歌为例》(LB17-B0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046-02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舍小家保大家”、“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体现,是国家民族纵然处于苦难境况而终能屹立不败的精神凝聚力。新时代家国情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我国浩繁的古典诗词中,有很多表现家国情怀的名篇,可以让学生吟诵、学习,使其从中受到激励和鼓舞,使家国情怀从小便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一、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1.由山水诗中见河山之爱
孟子的“养气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古代士人常以“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这两种方式养“浩然之气”。尤其是后一种方法,更是备受古代士人推崇。古代读书人在青少年时期,往往有一段时间外出漫游,增加阅历,开阔视野。司马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对于司马迁而言,此次漫游不仅为《史记》的创作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更实现了其精神世界的升华。年方十九的苏辙也要离开家乡,“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自古以来,漫游天下的士人不胜枚举。他们饱览了祖国的山川美景, 凭吊了众多的古迹名胜,也留下了描绘大好河山的壮丽诗篇。
李白一生往来于名山大川都邑乡野之中,吟诵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诗篇;杜甫见雄伟的泰山,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古名句;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发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的英雄感慨。对古代士人来说,以诗文形式纪游写景抒情,是不可或缺的人生存在方式。可以這样说,大中国的美培育了古代士人审美的才情,拓展了古代士人豪放的心胸;而古代士人以审美才情与豪放心胸写就的古典诗文,也使大中国愈加显得美丽。小学古诗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此类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文,如《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望岳》《黄鹤楼》《题西林壁》《鹿柴》《登鹳雀楼》等,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和宽广的胸怀。
2.由送别诗和羁旅行役诗见家乡之思
在儒家文化的浸润下,古代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深入骨髓。他们为了生计、前途、理想、抱负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各地漫游。然而,由于中国国土辽阔,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都不发达,远游就意味着要离开家乡和与亲人的久别甚或永别。由此,在古代士人心灵世界中,就产生了一种难以平衡的精神冲突与痛苦:一方面渴望到一个更广大世界中实现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一方面又渴望结束漂流在外的生活,与亲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在家时渴望着离家远游,远游后又渴望着返归故乡,这就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两难境地。所以,送别和乡愁便成为古代诗词中常见的题材。
送别诗多抒发离情,或是依依不舍的留恋思念,或是情深意长的劝慰勉励,离别双方多为父母妻子或者友人同僚。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以一个即将远行的游子的身份,写尽了离别时的母子情深和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李白的《送友人》:“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是和友人离别,惜别而不伤别,情调昂扬乐观。
羁旅行役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凝聚了诗人的漂泊愁苦,表达对亲人无尽的思念。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描写了羁旅在外的游子披星戴月早行的场景,表现漂泊在外的不易和对家乡的思念。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抒发漂泊不定的孤苦和思乡之情。
古诗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表现送别和羁旅行役的诗词,如《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春夜洛城闻笛》《夜雨寄北》《望江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情友情的重视之情。
3.由边塞诗、爱国诗词中见报国之志
儒家思想是积极入世的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的人生价值取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是古代读书人的人生哲学。古代士人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作为个人人生价值实现的标志。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家国情怀在社会出现危机的时刻表现得更为炽烈,集中体现在边塞诗和爱国诗中。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抒发了战士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描绘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的情景。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斗气志,表现了将士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慨。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则描述了壮丽的边塞自然风光。 除边塞诗以外,还有一些诗歌是直接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扬子江》:“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均表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岳飞的《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壮怀激烈,气势磅礴,表现了抗击外敌、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精神。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借出猎抒发了自己渴望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边塞诗中的代表诗篇,如《燕歌行》《从军行》《塞下曲》《凉州词》《关山月》等;陆游和辛弃疾表现爱国主义情怀的系列诗词,均可作为激发学生报国之志的教育素材。
二、小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家国情怀的培育要从小学生抓起。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初步阶段,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1.编制符合小学生特点的家国情怀教育校本教材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篇幅很少,不能满足家国情怀教育的资源使用。可以将适合小学生阅读层次的古诗文进行筛选,按照一定的序列,编成校本教材,这样家国情怀教育就能系统化和科学化。可以将材料分成河山之爱、家乡之思和报国之志等几个方面。在编写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想象力丰富的身心发展特点,多穿插一些卡通元素,内容解析不易过深,多做具体展示,少做抽象表达。多编制一些方便操作的游戏、实践活动,改变学生对古诗词教学刻板、枯燥的的印象。
2.采用游戏化教学,增强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爱游戏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编制相关的游戏活动,让课堂变得有趣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比如,在教学“河山之爱”篇章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绘画才艺大比拼”或者“大好河山我来说”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画”和“说”的方式展现美丽的河山,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能力、动手能力又能让祖国大好河山之美深入学生思想之中。在教学 “家乡之思”和“報国之志”篇章的时候,可采用“讲故事”或者“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古代士人浓浓的思乡和爱国之情。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句,可以做“击鼓传花”、“诗句接龙”等游戏,让学生在嬉戏中爱上古诗词。
3.注重情感代入,让古人的生命体验与学生的自我生命体验相联系
由于古人和我们隔着久远的年代,再加上小学生理解力的问题,有的诗歌他们不能完全理解其中蕴含的感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情感的代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中家国情怀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在新课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与所教内容相关的图片、音视频、动画等呈现出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诗词鉴赏阶段,创造情境,让学生仿佛穿越到诗人或者词人所生活的年代,感受他们当时写作时的处境。比如,一些送别诗,可以编成小剧本,让学生排练表演,反复揣摩当事人的动作和心理。这样,学生就能切身体会到古代士人为了建立功业不惜离家远游、长期漂泊的坚定志向。
4.加强诵读和吟唱,强化对诗词意境和美感的感受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用字精炼、意境优美、思想深远。越是吟诵就越能让人对古诗词爱不释手,越是吟诵就越能体味作者的情感,越是吟诵越是能感受到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除了利用课堂之外,还可以通过广播诵读古诗词,通过文化长廊张贴古诗词并附有内容解析,辅助学生诵读、吟唱、领会、品味。通过这种诵读和吟唱,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善美慢慢地被激活,家国情怀慢慢地在心中扎根、发芽、生长。
5.课外主题实践活动是有效补充
围绕家国情怀教育,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主题+体验”式实践活动。如: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经典篇目诵读活动、名句名篇赏析活动、主题手抄报评比活动、教室文化建设活动等等。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小学阶段要重视古诗词教学,通过古诗词教学来培养小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之从小就树立爱国爱家爱亲人的思想,为学生将来健康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J].兵团党校学报,2016(03)
[2]张斌,段周燕.家国情怀的当代培育[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5(03)
[3]刘紫春,汪红亮.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重构[J].江西社会科学,2015(07)
[4]张凤格.古诗文家国情怀教育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古典诗词 家国情怀 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小学古典诗歌审美教育实践研究》(批准号:17B16J1YC11)、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语文精英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研究》(批准号:2018SJA2040)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儿童古典诗歌审美教育的价值与路径——以李白诗歌为例》(LB17-B0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046-02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舍小家保大家”、“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体现,是国家民族纵然处于苦难境况而终能屹立不败的精神凝聚力。新时代家国情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我国浩繁的古典诗词中,有很多表现家国情怀的名篇,可以让学生吟诵、学习,使其从中受到激励和鼓舞,使家国情怀从小便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一、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1.由山水诗中见河山之爱
孟子的“养气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古代士人常以“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这两种方式养“浩然之气”。尤其是后一种方法,更是备受古代士人推崇。古代读书人在青少年时期,往往有一段时间外出漫游,增加阅历,开阔视野。司马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对于司马迁而言,此次漫游不仅为《史记》的创作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更实现了其精神世界的升华。年方十九的苏辙也要离开家乡,“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自古以来,漫游天下的士人不胜枚举。他们饱览了祖国的山川美景, 凭吊了众多的古迹名胜,也留下了描绘大好河山的壮丽诗篇。
李白一生往来于名山大川都邑乡野之中,吟诵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诗篇;杜甫见雄伟的泰山,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古名句;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发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的英雄感慨。对古代士人来说,以诗文形式纪游写景抒情,是不可或缺的人生存在方式。可以這样说,大中国的美培育了古代士人审美的才情,拓展了古代士人豪放的心胸;而古代士人以审美才情与豪放心胸写就的古典诗文,也使大中国愈加显得美丽。小学古诗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此类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文,如《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望岳》《黄鹤楼》《题西林壁》《鹿柴》《登鹳雀楼》等,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和宽广的胸怀。
2.由送别诗和羁旅行役诗见家乡之思
在儒家文化的浸润下,古代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深入骨髓。他们为了生计、前途、理想、抱负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各地漫游。然而,由于中国国土辽阔,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都不发达,远游就意味着要离开家乡和与亲人的久别甚或永别。由此,在古代士人心灵世界中,就产生了一种难以平衡的精神冲突与痛苦:一方面渴望到一个更广大世界中实现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一方面又渴望结束漂流在外的生活,与亲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在家时渴望着离家远游,远游后又渴望着返归故乡,这就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两难境地。所以,送别和乡愁便成为古代诗词中常见的题材。
送别诗多抒发离情,或是依依不舍的留恋思念,或是情深意长的劝慰勉励,离别双方多为父母妻子或者友人同僚。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以一个即将远行的游子的身份,写尽了离别时的母子情深和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李白的《送友人》:“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是和友人离别,惜别而不伤别,情调昂扬乐观。
羁旅行役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凝聚了诗人的漂泊愁苦,表达对亲人无尽的思念。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描写了羁旅在外的游子披星戴月早行的场景,表现漂泊在外的不易和对家乡的思念。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抒发漂泊不定的孤苦和思乡之情。
古诗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表现送别和羁旅行役的诗词,如《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春夜洛城闻笛》《夜雨寄北》《望江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情友情的重视之情。
3.由边塞诗、爱国诗词中见报国之志
儒家思想是积极入世的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的人生价值取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是古代读书人的人生哲学。古代士人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作为个人人生价值实现的标志。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家国情怀在社会出现危机的时刻表现得更为炽烈,集中体现在边塞诗和爱国诗中。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抒发了战士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描绘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的情景。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斗气志,表现了将士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慨。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则描述了壮丽的边塞自然风光。 除边塞诗以外,还有一些诗歌是直接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扬子江》:“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均表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岳飞的《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壮怀激烈,气势磅礴,表现了抗击外敌、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精神。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借出猎抒发了自己渴望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边塞诗中的代表诗篇,如《燕歌行》《从军行》《塞下曲》《凉州词》《关山月》等;陆游和辛弃疾表现爱国主义情怀的系列诗词,均可作为激发学生报国之志的教育素材。
二、小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家国情怀的培育要从小学生抓起。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初步阶段,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1.编制符合小学生特点的家国情怀教育校本教材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篇幅很少,不能满足家国情怀教育的资源使用。可以将适合小学生阅读层次的古诗文进行筛选,按照一定的序列,编成校本教材,这样家国情怀教育就能系统化和科学化。可以将材料分成河山之爱、家乡之思和报国之志等几个方面。在编写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想象力丰富的身心发展特点,多穿插一些卡通元素,内容解析不易过深,多做具体展示,少做抽象表达。多编制一些方便操作的游戏、实践活动,改变学生对古诗词教学刻板、枯燥的的印象。
2.采用游戏化教学,增强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爱游戏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编制相关的游戏活动,让课堂变得有趣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比如,在教学“河山之爱”篇章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绘画才艺大比拼”或者“大好河山我来说”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画”和“说”的方式展现美丽的河山,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能力、动手能力又能让祖国大好河山之美深入学生思想之中。在教学 “家乡之思”和“報国之志”篇章的时候,可采用“讲故事”或者“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古代士人浓浓的思乡和爱国之情。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句,可以做“击鼓传花”、“诗句接龙”等游戏,让学生在嬉戏中爱上古诗词。
3.注重情感代入,让古人的生命体验与学生的自我生命体验相联系
由于古人和我们隔着久远的年代,再加上小学生理解力的问题,有的诗歌他们不能完全理解其中蕴含的感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情感的代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中家国情怀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在新课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与所教内容相关的图片、音视频、动画等呈现出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诗词鉴赏阶段,创造情境,让学生仿佛穿越到诗人或者词人所生活的年代,感受他们当时写作时的处境。比如,一些送别诗,可以编成小剧本,让学生排练表演,反复揣摩当事人的动作和心理。这样,学生就能切身体会到古代士人为了建立功业不惜离家远游、长期漂泊的坚定志向。
4.加强诵读和吟唱,强化对诗词意境和美感的感受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用字精炼、意境优美、思想深远。越是吟诵就越能让人对古诗词爱不释手,越是吟诵就越能体味作者的情感,越是吟诵越是能感受到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除了利用课堂之外,还可以通过广播诵读古诗词,通过文化长廊张贴古诗词并附有内容解析,辅助学生诵读、吟唱、领会、品味。通过这种诵读和吟唱,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善美慢慢地被激活,家国情怀慢慢地在心中扎根、发芽、生长。
5.课外主题实践活动是有效补充
围绕家国情怀教育,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主题+体验”式实践活动。如: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经典篇目诵读活动、名句名篇赏析活动、主题手抄报评比活动、教室文化建设活动等等。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小学阶段要重视古诗词教学,通过古诗词教学来培养小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之从小就树立爱国爱家爱亲人的思想,为学生将来健康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J].兵团党校学报,2016(03)
[2]张斌,段周燕.家国情怀的当代培育[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5(03)
[3]刘紫春,汪红亮.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重构[J].江西社会科学,2015(07)
[4]张凤格.古诗文家国情怀教育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