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匝尕作为一项藏民族所独有的微型宗教艺术绘画,艺术品和宗教用具,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极高的美学价值,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审美意趣和宗教归向。匝尕作为一种宗教艺术与藏传佛教的兴衰紧密相连。通过对匝尕的深入探究可以了解藏传佛教及至整个藏民族的美学艺术,并更好地鉴赏其特有的艺术价值使其与现当代艺术完美碰撞。对中华民族的艺术发展趋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关键词:匝尕;宗教性;艺术绘画
一、匝尕的流传与发展
(一)匝尕的源流
在众多藏族艺术的形式中,佛教绘画堪称一绝,其数量巨大,质量优秀,内容宏厚,流布深广。佛教绘画主要形式有壁画、唐卡、坛城画、匝尕、头神画(佛经插图)等。匝尕作为一种独特的微型绘画艺术在美学上是神秘性和独特性的代表,在藏民族中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至宝。
(二)匝尕的基本描述
匝尕这一词语是梵语的音译,受藏族不同地区文化的影响其发音也有所区别,在甘南地区念为“杂噶利”,在青海地区多念为“杂噶啦”,而在四川的一些藏区念“杂勒”,在西藏则念“扎力或者扎乃”。在扎雅·诺丹西绕着、谢继胜翻译的《西藏宗教艺术》一书里把 “匝尕”解释为:“匝尕画是一种袖珍画片。因它尺寸太小,根本不能用锦缎装饰起来,其最大的尺幅也就是15×20厘米。最常见的幅形是条幅形,内容多描绘各种神灵、有时也画一些诸如佛塔之类的神器。”
(三)匝尕的种类
根据材质匝尕可以简单地分为画在纸上的纸卡和画在布上的布卡,和用木版印刷的版印卡。
对布卡又可以分为:
1)彩卡,最常见的用各色颜料画成背景的匝尕;
2)金卡,用金黄色的颜料画背景的匝尕;
3)黑卡,仅用黑色画背景的匝尕,一般采用金线勾画。
二、匝尕的制作过程
匝尕作为一种神秘的民族艺术绘画形式,它本身的艺术特色也离不开制画人对制画过程的总体掌握,以及对材料、技法、等外在因素和包涵心性的内在因素的考验。所谓的匝尕的制作过程,只有达到“合二为一”的忘我境界本着对信仰的最高崇敬才能创造出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优秀匝尕。
(一)匝尕制作的材料和工具
1、布类(纸类):柔韧性高的纸张、特种布料、亚麻布、手工粗布、机制布
2、笔类:勾线笔、碳条、白云类
3、顏料:天然颜料、还有些使用金银,宝石以及特殊的植物或者名贵的药材。
4、其他材料:墨、白土胶、大盘子、小盘子、鹅卵石、碗等。
(二)匝尕制作的步骤
根据匝尕的表面的颜色脱落后形成的痕迹层次,结合唐卡的绘制方法及步骤,可把匝尕的绘制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一是选择、处理布料和选择颜料:
选择上好的特种布料或选用柔韧的纸张。上胶的过程,要将白土胶涂抹均匀,并在反复研磨的过程中将其磨得光、平、软。匝尕大多以天然颜料绘制,甚至有些甚至使用纯金、宝石和特种植物或名贵药材。这些颜料来源于自然色彩艳丽,不易脱色,可塑性极强。
二是起稿、上色、勾勒:
先用淡墨线起稿,然后用炭条勾勒。在底稿经过反复修定后即可着色。上色的方法有平涂、晕染等。为保证作品的高质量,一般会由师傅或高僧来完成开脸仪式。其中重要的点睛则需挑选吉日进行,此过程中要诵经供佛。
三是装饰:
匝尕大部分装饰较为简易,仅以画面四周直接涂抹红色颜料作为装饰。
四是开光、供奉:
匝尕的本身是宗教性的圣物。当绘制出成品之后,必不可少的要经历除障仪式,需要由高僧大德诵经祭礼,加持、开光,一副作品只有经历了这些步骤才可以达到崇高的艺术价值。
(三)匝尕制作的注意事项
匝尕的绘制过程是神圣而庄严的。画师应是虔诚的佛教信仰者,匝尕绘制前还需由僧人对绘画场地,颜料进行加持,在绘制过程中要在心中虔诚的观想所绘佛,菩萨,本尊的形象,颂持相应心咒。并且在制画前应沐浴,颂持相应心咒,在制画过程中要一心向佛抛开一切杂念,忌色,忌肉,忌酒。忌烟等。要做到心念所画,与所画事物达到精神上的共振。
三、结论
藏族微型宗教绘画匝尕是拿在手心能让人倍感亲切,是一种情感抚慰,让人安宁并得以避护.它久经岁月,饱经风霜.每一遍诵经都是一个小愿望,是一道一道的加持.其本事所释放的如此强大的磁场.每一张小小的布画面都承载着每一个诵经人的祈愿和信仰承载着一份超越时空超越自然地力量。
匝尕的意义超越了所有的二分性,展现出分裂表象最深处那个永生不灭的“一”。接受喜悦与悲伤,接受圆满与缺憾。向光是我们习惯性地去仰望光明的、同时拒绝黑暗的,然而这样我们就同时拒绝了另一半的自我。当我们孜孜以求地向往奇迹、期盼救赎时,也容易忽略这渴望背后的阴影——对自身痛苦的排斥,以及对平凡生活的抗拒。事实,没有平凡就没有不凡,从未分裂过的人永远不会懂得整合。这是匝尕所侃侃诉说的解脱圆满之道——两者皆是,亦此亦彼。
参考文献
[1] 扎雅·诺丹西绕.西藏宗教艺术[M].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
[2] 于小冬.关于《藏传佛教绘画史》[J].美术之友,2007(1):15-16.
[3] 康·格桑益西.藏族美术史(连载)[J].Tibetan Art Studies,2004(4):26-38.
[4] 汤绍波.“匝尕”释义及特点分析[J].长江文明,2011(2).
[5] 汤绍波(撰/摄影).《莲花生大士圣迹》系列匝尕图[J].西藏人文地理,2009(1):16-17.
[6] 汤绍波.掌上敦煌 雪域瑰宝——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藏族文物擦擦与匝尕审美意象解析[J].长江文明,2011(1).
[7] 陈丹.“方寸佛国,一幅千里”——记“匝尕”收藏家刘恩军[J].中国西藏:中文版,2010(6):48-53.
[8] 张亚莎.西藏美术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9] 才让太.苯教在吐蕃的初传及其与佛教的关系[J].中国藏学,2006(2):237-244.
[10] 比尔.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M].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陈晶悦(1994.10.04)女,汉族,籍贯:山东威海,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 美术学专业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关键词:匝尕;宗教性;艺术绘画
一、匝尕的流传与发展
(一)匝尕的源流
在众多藏族艺术的形式中,佛教绘画堪称一绝,其数量巨大,质量优秀,内容宏厚,流布深广。佛教绘画主要形式有壁画、唐卡、坛城画、匝尕、头神画(佛经插图)等。匝尕作为一种独特的微型绘画艺术在美学上是神秘性和独特性的代表,在藏民族中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至宝。
(二)匝尕的基本描述
匝尕这一词语是梵语的音译,受藏族不同地区文化的影响其发音也有所区别,在甘南地区念为“杂噶利”,在青海地区多念为“杂噶啦”,而在四川的一些藏区念“杂勒”,在西藏则念“扎力或者扎乃”。在扎雅·诺丹西绕着、谢继胜翻译的《西藏宗教艺术》一书里把 “匝尕”解释为:“匝尕画是一种袖珍画片。因它尺寸太小,根本不能用锦缎装饰起来,其最大的尺幅也就是15×20厘米。最常见的幅形是条幅形,内容多描绘各种神灵、有时也画一些诸如佛塔之类的神器。”
(三)匝尕的种类
根据材质匝尕可以简单地分为画在纸上的纸卡和画在布上的布卡,和用木版印刷的版印卡。
对布卡又可以分为:
1)彩卡,最常见的用各色颜料画成背景的匝尕;
2)金卡,用金黄色的颜料画背景的匝尕;
3)黑卡,仅用黑色画背景的匝尕,一般采用金线勾画。
二、匝尕的制作过程
匝尕作为一种神秘的民族艺术绘画形式,它本身的艺术特色也离不开制画人对制画过程的总体掌握,以及对材料、技法、等外在因素和包涵心性的内在因素的考验。所谓的匝尕的制作过程,只有达到“合二为一”的忘我境界本着对信仰的最高崇敬才能创造出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优秀匝尕。
(一)匝尕制作的材料和工具
1、布类(纸类):柔韧性高的纸张、特种布料、亚麻布、手工粗布、机制布
2、笔类:勾线笔、碳条、白云类
3、顏料:天然颜料、还有些使用金银,宝石以及特殊的植物或者名贵的药材。
4、其他材料:墨、白土胶、大盘子、小盘子、鹅卵石、碗等。
(二)匝尕制作的步骤
根据匝尕的表面的颜色脱落后形成的痕迹层次,结合唐卡的绘制方法及步骤,可把匝尕的绘制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一是选择、处理布料和选择颜料:
选择上好的特种布料或选用柔韧的纸张。上胶的过程,要将白土胶涂抹均匀,并在反复研磨的过程中将其磨得光、平、软。匝尕大多以天然颜料绘制,甚至有些甚至使用纯金、宝石和特种植物或名贵药材。这些颜料来源于自然色彩艳丽,不易脱色,可塑性极强。
二是起稿、上色、勾勒:
先用淡墨线起稿,然后用炭条勾勒。在底稿经过反复修定后即可着色。上色的方法有平涂、晕染等。为保证作品的高质量,一般会由师傅或高僧来完成开脸仪式。其中重要的点睛则需挑选吉日进行,此过程中要诵经供佛。
三是装饰:
匝尕大部分装饰较为简易,仅以画面四周直接涂抹红色颜料作为装饰。
四是开光、供奉:
匝尕的本身是宗教性的圣物。当绘制出成品之后,必不可少的要经历除障仪式,需要由高僧大德诵经祭礼,加持、开光,一副作品只有经历了这些步骤才可以达到崇高的艺术价值。
(三)匝尕制作的注意事项
匝尕的绘制过程是神圣而庄严的。画师应是虔诚的佛教信仰者,匝尕绘制前还需由僧人对绘画场地,颜料进行加持,在绘制过程中要在心中虔诚的观想所绘佛,菩萨,本尊的形象,颂持相应心咒。并且在制画前应沐浴,颂持相应心咒,在制画过程中要一心向佛抛开一切杂念,忌色,忌肉,忌酒。忌烟等。要做到心念所画,与所画事物达到精神上的共振。
三、结论
藏族微型宗教绘画匝尕是拿在手心能让人倍感亲切,是一种情感抚慰,让人安宁并得以避护.它久经岁月,饱经风霜.每一遍诵经都是一个小愿望,是一道一道的加持.其本事所释放的如此强大的磁场.每一张小小的布画面都承载着每一个诵经人的祈愿和信仰承载着一份超越时空超越自然地力量。
匝尕的意义超越了所有的二分性,展现出分裂表象最深处那个永生不灭的“一”。接受喜悦与悲伤,接受圆满与缺憾。向光是我们习惯性地去仰望光明的、同时拒绝黑暗的,然而这样我们就同时拒绝了另一半的自我。当我们孜孜以求地向往奇迹、期盼救赎时,也容易忽略这渴望背后的阴影——对自身痛苦的排斥,以及对平凡生活的抗拒。事实,没有平凡就没有不凡,从未分裂过的人永远不会懂得整合。这是匝尕所侃侃诉说的解脱圆满之道——两者皆是,亦此亦彼。
参考文献
[1] 扎雅·诺丹西绕.西藏宗教艺术[M].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
[2] 于小冬.关于《藏传佛教绘画史》[J].美术之友,2007(1):15-16.
[3] 康·格桑益西.藏族美术史(连载)[J].Tibetan Art Studies,2004(4):26-38.
[4] 汤绍波.“匝尕”释义及特点分析[J].长江文明,2011(2).
[5] 汤绍波(撰/摄影).《莲花生大士圣迹》系列匝尕图[J].西藏人文地理,2009(1):16-17.
[6] 汤绍波.掌上敦煌 雪域瑰宝——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藏族文物擦擦与匝尕审美意象解析[J].长江文明,2011(1).
[7] 陈丹.“方寸佛国,一幅千里”——记“匝尕”收藏家刘恩军[J].中国西藏:中文版,2010(6):48-53.
[8] 张亚莎.西藏美术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9] 才让太.苯教在吐蕃的初传及其与佛教的关系[J].中国藏学,2006(2):237-244.
[10] 比尔.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M].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陈晶悦(1994.10.04)女,汉族,籍贯:山东威海,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 美术学专业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