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志卿 顾瑞珍 孙 闻
2007年2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遗传学家、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被授予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
李振声,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开创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的新领域,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该品种正在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荣誉归于集体,资金也应归于集体
——记者与李振声的对话
当李振声院士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后,记者采访了他。
记者;李院士,您好。对于此次获得的高额奖金有没有使用计划?
李振声:荣誉归于集体,这些奖金也应归于集体,所以,我已和单位说好了,将奖金全部捐给单位,作为学生的“助学基金”,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助一臂之力。(注:根据有关规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数额为500万元,450万元由获奖人自主选题,用作科学研究经费,50万元属获奖人个人所得。)
记者:从事科研工作几十年,您觉得获得巨大成就的关键是什么?
李振声:回顾50多年来我所走过的历程,我感到有四点在我的工作中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第一,要有社会责任感;第二,工作要有明确的目标,第三,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第四,要依靠集体和团队。
记者:是什么原因使你爱上了小麦育种研究?
李振声:我来自一个农民家庭,对农业比较熟悉。我挨过饿,知道粮食的珍贵。我在山东农学院上学时,对小麦育种和遗传都很感兴趣。当时,我将学校培育的一些优良小麦品种引回家中,乡亲们确实增产增收。这使我认识到科学技术确实对提高粮食产量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就产生了将来要争取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想法。
生活非常朴素,绝不浪费粮食
——女儿眼中的李振声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李振声的女儿李滨把对父亲的感受娓娓道来,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普通而慈爱的父亲形象。
“父亲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做人。他经历过很多‘运动’,告诉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在女儿眼中,李振声既是一个平易俭朴的父亲,也是一个慈爱严谨的父亲。李滨是李振声的二女儿,一直在李振声课题组工作。她告诉我们:“父亲非常正直,工作上一丝不苟,生活上非常朴素,从不挑食,绝不浪费粮食……他在家里常常是一个人写东西,也就吃饭的时候和家人说说话,讨论工作基本是在单位。”对父亲的获奖李滨没有感到特别意外,“去年课题组的人一个假期都没有休息,都在为这个科研项目整理材料。正如父亲说的‘这是一个集体的荣誉’。”
和蔼可亲、思想开明
——学生眼中的李振声
作为李振声的学生,童依平对恩师满怀崇敬之情。在他眼中,李振声和蔼可亲、思想开明。童依平告诉记者:“李先生对待科研工作,一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十分关心学生的研究进展,总是主动与学生交谈,交换研究思路。有时,李先生突然发现一个好材料就像找到了一个宝贝,并且总能想出办法把这个材料尽快用到育种工作中去。往往在田间工作大半天,我们都感到有点儿累了,他仍然不知疲倦地调查记录。这种对工作的热忱和激情鼓舞着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待本职工作的朴素情感。”
童依平说:“李先生在培养我们专业能力的同时,还经常以他的亲身经历教育我们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他多次对我们说,‘搞科研,要把99%的时间花在调查研究上,这样得出的结论才算是水到渠成。’”
2007年2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遗传学家、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被授予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
李振声,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开创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的新领域,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该品种正在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荣誉归于集体,资金也应归于集体
——记者与李振声的对话
当李振声院士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后,记者采访了他。
记者;李院士,您好。对于此次获得的高额奖金有没有使用计划?
李振声:荣誉归于集体,这些奖金也应归于集体,所以,我已和单位说好了,将奖金全部捐给单位,作为学生的“助学基金”,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助一臂之力。(注:根据有关规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数额为500万元,450万元由获奖人自主选题,用作科学研究经费,50万元属获奖人个人所得。)
记者:从事科研工作几十年,您觉得获得巨大成就的关键是什么?
李振声:回顾50多年来我所走过的历程,我感到有四点在我的工作中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第一,要有社会责任感;第二,工作要有明确的目标,第三,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第四,要依靠集体和团队。
记者:是什么原因使你爱上了小麦育种研究?
李振声:我来自一个农民家庭,对农业比较熟悉。我挨过饿,知道粮食的珍贵。我在山东农学院上学时,对小麦育种和遗传都很感兴趣。当时,我将学校培育的一些优良小麦品种引回家中,乡亲们确实增产增收。这使我认识到科学技术确实对提高粮食产量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就产生了将来要争取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想法。
生活非常朴素,绝不浪费粮食
——女儿眼中的李振声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李振声的女儿李滨把对父亲的感受娓娓道来,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普通而慈爱的父亲形象。
“父亲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做人。他经历过很多‘运动’,告诉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在女儿眼中,李振声既是一个平易俭朴的父亲,也是一个慈爱严谨的父亲。李滨是李振声的二女儿,一直在李振声课题组工作。她告诉我们:“父亲非常正直,工作上一丝不苟,生活上非常朴素,从不挑食,绝不浪费粮食……他在家里常常是一个人写东西,也就吃饭的时候和家人说说话,讨论工作基本是在单位。”对父亲的获奖李滨没有感到特别意外,“去年课题组的人一个假期都没有休息,都在为这个科研项目整理材料。正如父亲说的‘这是一个集体的荣誉’。”
和蔼可亲、思想开明
——学生眼中的李振声
作为李振声的学生,童依平对恩师满怀崇敬之情。在他眼中,李振声和蔼可亲、思想开明。童依平告诉记者:“李先生对待科研工作,一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十分关心学生的研究进展,总是主动与学生交谈,交换研究思路。有时,李先生突然发现一个好材料就像找到了一个宝贝,并且总能想出办法把这个材料尽快用到育种工作中去。往往在田间工作大半天,我们都感到有点儿累了,他仍然不知疲倦地调查记录。这种对工作的热忱和激情鼓舞着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待本职工作的朴素情感。”
童依平说:“李先生在培养我们专业能力的同时,还经常以他的亲身经历教育我们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他多次对我们说,‘搞科研,要把99%的时间花在调查研究上,这样得出的结论才算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