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迁地:新疆慕士塔格峰
变迁感言:
民间的自由攀登者在此实现了自己的光荣与梦想。中国民间登山者开始为自己的梦想真实地活着,这看起来如此简单,但我们却等待了100年。
上图:斯文·赫定在攀登慕士塔格途中画的一幅速写,地点在海拔4500米。
上图:斯文·赫定在攀登慕士塔格之前所绘的营地速写。
上图:今天大本营建立了中国国际登山喀拉库里接待站,硬件设施和生活条件已愈加完善。
Before
清末民国的中国社会在战乱与贫穷落后中挣扎,地理科学家名录中,中国学者身影寥寥,也更不存在什么登山者、探险家。那时的慕士塔格峰沉睡着,少数有幸探访帕米尔的西方探险者,记录下这一历史时期上的慕士塔格。当时的山、冰、雪、人,是一种什么样的记忆存在?
“太阳下山了,最后一丝紫色光芒隐没在慕士塔格山西边的山坡后,冰河南面半圆弧石壁上升起一轮满月,这是我所见过的亚洲最壮观的景色:峰顶终年封冻的雪原、冰河发源的山麓。我看得见白云飘过起伏的雪原,仿佛山中精灵正翩然起舞,我觉得自己站在无垠太空的边缘,神秘的宇宙在这里永恒运转,仿佛触手可及。我感受到脚下的地球从此处开始旋转,旷野绵延,这奇景超越地球上任何一处。”
这是号称“西域探险之父”的斯文·赫定眼中的慕士塔格。19~20世纪之交,中国西部进入探险发现时期,其先行者是瑞典人斯文·赫定。慕士塔格通用西文名为“Muztagh Ata”,即是他向当地柯尔克孜人询问后的音译。
1956年7月31日,一支由31人组成的中苏登山队登上了慕士塔格峰顶,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攀上7000米以上高峰。那是一个非常时代,中国的登山事业伴随的是红色革命的荣誉感。新疆第一代登山队员买买提依明·牙生说:“当时的登山更多的是为了祖国的荣誉,与当时的环境、政治密不可分,登山运动也因此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我们渴望以登山证明自己,为国争光。”而在此之前,刚刚成立不久、缺乏经验的中国登山队仅攀登过三千多米的陕西太白山。此次攀登的意义非比寻常,中国真正掌握高山攀登技巧从这里开始。
After
光荣与梦想
1979年底我国出台政策,从1980年开始开放包括珠峰、慕士塔格在内的八座山峰,允许外国登山队来华进行攀登。中国登山资源的开放时代来临了……从红色封闭时代到开放国际的时代,政治色彩随着历史变迁也越来越淡。民间登山在慕士塔格启蒙发展起来。1999年民间登山者登顶慕士塔格峰,开辟了一种可能:中国民间登山者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实现平民化的登山之梦。从慕士塔格出发,中国现代登山从革命登山发展到对民间、对个人的登山开放,从自闭的只对中国人的,开放为一个针对国际世界的开放。
“慕士塔格高大壮观,在夕阳中常常有美妙的橙金般的颜色,冰、雪、石头以及悬崖,构成美丽的曲线与图案,而天、云、风以及光线来进行动态的永远的创作……这是世上最宏伟、美妙的艺术存在,那一刻,我恍然也觉得自己成为自然艺术品的一个元素,觉得我自己人生也成为艺术,我感受到自由的力量。我为慕士塔格而存在,我为自己而存在。那一刻,我发现我是感动了。感动的代价就是去攀登,为自己而攀登,而不是为组织抑或祖国,虽然我相信我很爱后者。”
这是慕士塔格的民间自由攀登者的人生宣言,他们在此实现了自己的光荣与梦想。中国民间登山者开始为自己的梦想真实地活着,这看起来如此简单,但我们却等待了100年。
微笑的大本营
每年的6~8月是登山的季节,世界各国的登山队在大本营扎下数十个花花绿绿的帐篷,当地柯尔克孜人甚至将台球桌也扛到了大本营……柯尔克孜人和外来的旅游者、登山者、滑雪者构成了小型的复合社会。以前,来到这里的多是西方探险者,英语成为普遍的交流语言。2001年之前去那里的话,如果不张口,当地人更容易将内地的汉族人认成日本人。即使在现在,柯尔克孜人普遍的英语水平甚至比汉语普通话要好。有人写道:“他们会拿些自己的装饰物或手工艺品和我们交换。比如说,他会拿出一块色彩华丽的小石头(满山都可捡到),换你的袜子、帽子等;他会掏出一把小刀子,与你的照相机交换;他会用针织毯换我们伙房中的锅碗瓢盆。尽管他们搭建的简易澡堂和台球桌很少有人去消费,但他们还是很执著地守候着。他们憨厚、朴实,我们和他们相处感到很愉快。”如今,当地群众经济支柱已逐渐转为高山旅游及商业服务。
对于外来者来说,在雪山脚下的喀拉库里湖—“仙女的眼泪”边上住一宿,观看壮观的日出日落,感受山湖的开阔宁静与壮美,是诸多旅行爱好者的经典梦想。当阳光明媚之时,高山小花斑驳地开在稀疏的绿草地上,脆弱而动人,帕米尔的雪岭连绵不绝,这是世上令人难忘的景色。而人类在天地间,在这高海拔之地,享受着天人合一的体验,本地族人、外来探险者们彼此活动交流,彼此享受雪山所带来的服务、快乐和利益。
现在,慕峰大本营的生活条件也愈加完善舒适。BC位于山峰西侧脚下,海拔4300米。阿克陶县登山协会在距离大本营北侧22公里的喀拉库里湖畔建立了中国国际登山喀拉库里接待站,在4350米大本营建了两间主要提供炊事服务的铁皮屋,每到登山季节来临,用来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队。C1设在5400米处的岩石冰雪交合地带的缓坡上。由于常年登山活动的构筑,很容易找到人工铺垫的平台,供搭设帐篷之用。从BC到C1,有登山者踏出的清楚的小道。BC到C1间有一个被称作ABC的营地,实际是碎石坡上利用天然地形人工构筑的一个平台,海拔5000米左右,仅作为畜力运输转为人力运输的卸载地。
哭泣的大本营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在大本营乃至雪线以上,人为痕迹也逐年增加。野生动物的变迁痕迹则要明显得多,在1940年代,希普顿能在这一地区轻松看见马可·波罗盘羊、藏羚羊等诸多野生动物,而今天最多的就是高山乌鸦了。当然,往北及东山区,还能发现不少珍稀动植物,如名贵药材雪莲,珍稀常青植物矮沙冬青和雪鸡、雪豹、盘羊、天鹅等,但不能不让人担心未来的变迁带给这里的威胁。
至于营区南北两侧比较深陷的沟槽地带,已经存在垃圾粪便连成片的危险。随着更多登山者的到来,原本最适合作为营区的大本营中部凹地已经不敷使用,开始向南、北两侧的台地延伸,波及到台地上那些烂漫的山花和其他自然景观。季节性的登山服务产业已经形成,驮运、背夫、纪念品兜售、剩余物资收购所产生的利润使部分山民季节性地居住在周围,形成相对集中的“棚户区”,也构成登山大本营的“都市化”倾向。慕士塔格登山大本营的环境资源属于公共不可再生资源,任何粗放的管理,都是对这种公共资源以及它的权利人的极大的不敬。我们大家都有责任不让大自然因为我们的行为而啜泣。
Attitude
社会在变迁,如今,更多的普通公民为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而来到这里。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未知陌生到开放熟悉,慕士塔格所呈现的一个个时代,折射着中国攀登者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高海拔登山发展的历程,见证了民间登山的成长。而今后,谁又将开启它新的梦想之门:谁将成为第一个从慕士塔格滑下的中国民间登山者?谁将开创一条新的攀登线路?慕士塔格的故事依然延续……
变迁感言:
民间的自由攀登者在此实现了自己的光荣与梦想。中国民间登山者开始为自己的梦想真实地活着,这看起来如此简单,但我们却等待了100年。
上图:斯文·赫定在攀登慕士塔格途中画的一幅速写,地点在海拔4500米。
上图:斯文·赫定在攀登慕士塔格之前所绘的营地速写。
上图:今天大本营建立了中国国际登山喀拉库里接待站,硬件设施和生活条件已愈加完善。
Before
清末民国的中国社会在战乱与贫穷落后中挣扎,地理科学家名录中,中国学者身影寥寥,也更不存在什么登山者、探险家。那时的慕士塔格峰沉睡着,少数有幸探访帕米尔的西方探险者,记录下这一历史时期上的慕士塔格。当时的山、冰、雪、人,是一种什么样的记忆存在?
“太阳下山了,最后一丝紫色光芒隐没在慕士塔格山西边的山坡后,冰河南面半圆弧石壁上升起一轮满月,这是我所见过的亚洲最壮观的景色:峰顶终年封冻的雪原、冰河发源的山麓。我看得见白云飘过起伏的雪原,仿佛山中精灵正翩然起舞,我觉得自己站在无垠太空的边缘,神秘的宇宙在这里永恒运转,仿佛触手可及。我感受到脚下的地球从此处开始旋转,旷野绵延,这奇景超越地球上任何一处。”
这是号称“西域探险之父”的斯文·赫定眼中的慕士塔格。19~20世纪之交,中国西部进入探险发现时期,其先行者是瑞典人斯文·赫定。慕士塔格通用西文名为“Muztagh Ata”,即是他向当地柯尔克孜人询问后的音译。
1956年7月31日,一支由31人组成的中苏登山队登上了慕士塔格峰顶,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攀上7000米以上高峰。那是一个非常时代,中国的登山事业伴随的是红色革命的荣誉感。新疆第一代登山队员买买提依明·牙生说:“当时的登山更多的是为了祖国的荣誉,与当时的环境、政治密不可分,登山运动也因此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我们渴望以登山证明自己,为国争光。”而在此之前,刚刚成立不久、缺乏经验的中国登山队仅攀登过三千多米的陕西太白山。此次攀登的意义非比寻常,中国真正掌握高山攀登技巧从这里开始。
After
光荣与梦想
1979年底我国出台政策,从1980年开始开放包括珠峰、慕士塔格在内的八座山峰,允许外国登山队来华进行攀登。中国登山资源的开放时代来临了……从红色封闭时代到开放国际的时代,政治色彩随着历史变迁也越来越淡。民间登山在慕士塔格启蒙发展起来。1999年民间登山者登顶慕士塔格峰,开辟了一种可能:中国民间登山者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实现平民化的登山之梦。从慕士塔格出发,中国现代登山从革命登山发展到对民间、对个人的登山开放,从自闭的只对中国人的,开放为一个针对国际世界的开放。
“慕士塔格高大壮观,在夕阳中常常有美妙的橙金般的颜色,冰、雪、石头以及悬崖,构成美丽的曲线与图案,而天、云、风以及光线来进行动态的永远的创作……这是世上最宏伟、美妙的艺术存在,那一刻,我恍然也觉得自己成为自然艺术品的一个元素,觉得我自己人生也成为艺术,我感受到自由的力量。我为慕士塔格而存在,我为自己而存在。那一刻,我发现我是感动了。感动的代价就是去攀登,为自己而攀登,而不是为组织抑或祖国,虽然我相信我很爱后者。”
这是慕士塔格的民间自由攀登者的人生宣言,他们在此实现了自己的光荣与梦想。中国民间登山者开始为自己的梦想真实地活着,这看起来如此简单,但我们却等待了100年。
微笑的大本营
每年的6~8月是登山的季节,世界各国的登山队在大本营扎下数十个花花绿绿的帐篷,当地柯尔克孜人甚至将台球桌也扛到了大本营……柯尔克孜人和外来的旅游者、登山者、滑雪者构成了小型的复合社会。以前,来到这里的多是西方探险者,英语成为普遍的交流语言。2001年之前去那里的话,如果不张口,当地人更容易将内地的汉族人认成日本人。即使在现在,柯尔克孜人普遍的英语水平甚至比汉语普通话要好。有人写道:“他们会拿些自己的装饰物或手工艺品和我们交换。比如说,他会拿出一块色彩华丽的小石头(满山都可捡到),换你的袜子、帽子等;他会掏出一把小刀子,与你的照相机交换;他会用针织毯换我们伙房中的锅碗瓢盆。尽管他们搭建的简易澡堂和台球桌很少有人去消费,但他们还是很执著地守候着。他们憨厚、朴实,我们和他们相处感到很愉快。”如今,当地群众经济支柱已逐渐转为高山旅游及商业服务。
对于外来者来说,在雪山脚下的喀拉库里湖—“仙女的眼泪”边上住一宿,观看壮观的日出日落,感受山湖的开阔宁静与壮美,是诸多旅行爱好者的经典梦想。当阳光明媚之时,高山小花斑驳地开在稀疏的绿草地上,脆弱而动人,帕米尔的雪岭连绵不绝,这是世上令人难忘的景色。而人类在天地间,在这高海拔之地,享受着天人合一的体验,本地族人、外来探险者们彼此活动交流,彼此享受雪山所带来的服务、快乐和利益。
现在,慕峰大本营的生活条件也愈加完善舒适。BC位于山峰西侧脚下,海拔4300米。阿克陶县登山协会在距离大本营北侧22公里的喀拉库里湖畔建立了中国国际登山喀拉库里接待站,在4350米大本营建了两间主要提供炊事服务的铁皮屋,每到登山季节来临,用来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队。C1设在5400米处的岩石冰雪交合地带的缓坡上。由于常年登山活动的构筑,很容易找到人工铺垫的平台,供搭设帐篷之用。从BC到C1,有登山者踏出的清楚的小道。BC到C1间有一个被称作ABC的营地,实际是碎石坡上利用天然地形人工构筑的一个平台,海拔5000米左右,仅作为畜力运输转为人力运输的卸载地。
哭泣的大本营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在大本营乃至雪线以上,人为痕迹也逐年增加。野生动物的变迁痕迹则要明显得多,在1940年代,希普顿能在这一地区轻松看见马可·波罗盘羊、藏羚羊等诸多野生动物,而今天最多的就是高山乌鸦了。当然,往北及东山区,还能发现不少珍稀动植物,如名贵药材雪莲,珍稀常青植物矮沙冬青和雪鸡、雪豹、盘羊、天鹅等,但不能不让人担心未来的变迁带给这里的威胁。
至于营区南北两侧比较深陷的沟槽地带,已经存在垃圾粪便连成片的危险。随着更多登山者的到来,原本最适合作为营区的大本营中部凹地已经不敷使用,开始向南、北两侧的台地延伸,波及到台地上那些烂漫的山花和其他自然景观。季节性的登山服务产业已经形成,驮运、背夫、纪念品兜售、剩余物资收购所产生的利润使部分山民季节性地居住在周围,形成相对集中的“棚户区”,也构成登山大本营的“都市化”倾向。慕士塔格登山大本营的环境资源属于公共不可再生资源,任何粗放的管理,都是对这种公共资源以及它的权利人的极大的不敬。我们大家都有责任不让大自然因为我们的行为而啜泣。
Attitude
社会在变迁,如今,更多的普通公民为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而来到这里。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未知陌生到开放熟悉,慕士塔格所呈现的一个个时代,折射着中国攀登者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高海拔登山发展的历程,见证了民间登山的成长。而今后,谁又将开启它新的梦想之门:谁将成为第一个从慕士塔格滑下的中国民间登山者?谁将开创一条新的攀登线路?慕士塔格的故事依然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