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十堰生态文明建设将以“守好一片青山,保好一库清水”作为崇高历史使命和政治担当,把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的样板、全国的示范。
一、十堰的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十堰作为中国版图几何中心、湖北省西北部一个的地市级行政单元,对国家和湖北省而言,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一)十堰是我国中部地区的“绿肺”
全市国土面积2.37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森林面积达1948万亩,森林蓄积量7570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量664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6.16%。全市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十大低碳城市、联合国环境署中国区环境规划优秀示范城市、中国低碳生态先进城市、湖北省水利工作典范。
(二)十堰是中国北方四省市和湖北人的水缸
境内有大小河流2489条,总长17万公里左右。其中50公里以上的有30余条,我市及汉江上游年汇入丹江口水库的水量328亿立方米,占全库年汇入量的90%。中线工程建成后向每年北方供水95亿立方米。汉江在湖北省境内流域面积6.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3.89%,惠及人口3000多万人。十堰作为核心水源区是名副其实的北方人民的水缸,也是湖北许多市县人民的水缸。
(三)十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十堰处于秦岭和巴山的相交地带,是中国东西的结合部,南北的分界线。以十堰为界,境内的秦岭、巴山能有效阻挡北方的风沙南下和南方的酸雨北上,是我国内陆地区天然的生态屏障。
(四)十堰是生物多样性的绿色宝庫
由于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上,地质条件多样,南北气候兼备,南北物种皆有,生物资源丰富,现已查明生物资源3100多种,素有“生物宝库”之称,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种质基因库。特别近年来我们的绿色农业发展很快,现在已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标志品牌210多个,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五)十堰是全省乃至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所属五县一市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均属限制开发区,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中都提出要积极开展丹江口库区生态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十堰生态环境状况虽总体较好,但也十分敏感、十分脆弱。
综上所述,十堰对于维护全国全省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地位十分突出,生态责任极为重大。十堰的生态环境好,则是全国和湖北省人民之利之福;反之,如果十堰的生态环境差,将是全国和湖北省人民之患、之害。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堰发展的主旋律
因为十堰的生态地位、生态功能、生态责任如此独特,所以十堰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生态建设来谋划、来展开。近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十堰的必由之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兴,文明兴;生态衰,文明衰。”十堰深深体会到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果说要保护的话,那就是保护好生态环境;如果说要发展的话,只能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崛起。这是十堰建设和发展的唯一选择。这一选择是各级领导的明确要求,是各方专家的精心指点,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是十堰基本市情的必然结果。
十堰的生态虽然有比较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处于秦巴腹地,与西北地区接壤,生态环境相对来说还是相当脆弱的,如果不加强生态建设,不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环境与其他地方相比更容易恶化,生态水平更容易退化,如果是那样,后果将不堪设想。十堰各级党委、政府及全市人民深深认识到,生态是十堰的命根子,生态是十堰天大的事。生态建设在十堰必须放在先行的位子,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不得不行、必须先行。我们要使绿色成为十堰的主色调,生态成为十堰发展的主旋律。
三、十堰生态文明建设正走在湖北省前列
面对特殊的区域、特殊的使命和特殊的任务,十堰以“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理念,不等不靠,自觉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
生态立市战略深入推进。从2000年开始着手争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04年在全市的党代会上确立了生态立市的战略,2006年将生态环保纳入“一票否决”考核范围。在全省率先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五城联创活动。深入实施“一城两带”战略(区域性中心城市、竹房城镇带一体化试验区、汉江生态经济带)和“一统三分”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着力创建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明确了在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的奋斗目标。
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成果丰硕。十堰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开展“清水行动”,关停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企业329家,其中黄姜加工企业106家,拒批污染企业160多个,生态治理累计投资50多亿元。加快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汇入丹江口水库的神定河、泗河、犟河、官山河、剑河等五条不达标河流综合治理,犟河水质由劣Ⅴ类变为Ⅴ类,官山河水质由Ⅳ类变为Ⅲ类。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积极推进以清洁型小流域为主的十堰水土保持模式,累计治理小流域385条、水土流失面积5276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成效显著。目前,十堰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二类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8.74%和96.5%。 节能减排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十一五”及“十二五”前三年均圆满或超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十一五”时期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13%,降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3个百分点;“十二五”前两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8.04%,降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4个百分点,在全国地级城市中均居于前列;2013年预计下降5%,有望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任务。“十一五”时期污染物减排目标超额完成,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十二五”前两年全面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通过主要道路沿线山体、城边、路边、园区、水岸等重点区域裸露山体开展高质量绿化修复,探索创新“四季挖窝,三季造林”、苗林一体化、招投标造林、公司化造林等植树造林“十堰模式”,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57万亩,封山育林260万亩,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720平方公里。坚决淘汰更新老旧机动车,逐步关停城区不达标燃煤小锅炉,空气质量在二级标准以上天数占全年的95.1%;解决农村饮水安全173万人,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25座,中小河流治理19条。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积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逐步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路子。全市绿色、有机农业标志品牌达210多个,占全省的1/3,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达158.3万亩。建立起“亩产论英雄”节约集约用地考评机制,土地投入强度每亩不低于200万,税收每亩不低于10万。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在75%以上,位居全省市州前列。积极推行低碳消费模式,致力打造生态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建立节约适度的生态文明生活方式。以生态家园建设为重要内容的竹山“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全市共创建绿色社区21个,绿色学校33所,绿色机关55个,绿色企业22个,绿色家庭300个,生态乡(镇、街道)15个,生态村169个。
四、以实际行动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板
十堰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契机,以更大的气魄,更有力的措施,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深入推进“生态立市”战略,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路径,以示范工程为抓手,把自然美和人文美、百姓富和生态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把十堰打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标杆,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实践经验、提供有益示范。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两个领先”:到2015年,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在湖北省居于先进水平;到2017年,生态文明取得重大进展,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为实现上述目标,按照先行示范区要求,着力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好八个方面的创建任务。
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体系,让重点开发区域发展更充分,重点生态功能区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更强,禁止开发区域保护更严格。实施丹江口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力争到2017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6%以上,國土开发强度维持在3.74%左右。
着力构建全面协调的城乡一体化体系,让家园更美、百姓更富。实施生态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和绿色出行系统建设工程。到2017年力争80%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城区绿化率达到60%以上;居民绿色出行比例达到38.5%。
着力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体系,让结构更优、产业更低碳。以东风与沃尔沃战略重组为契机,大力提升制造业水平,努力培育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绿色有机农业基地建设工程、生态旅游和服务业发展工程和绿色低碳制造业发展工程。到2017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6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7.2%;三次产业比例优化11∶51∶38。
着力构建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体系,让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空气更清新。实施生态屏障建设工程。到2017年,全市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且城市无劣五类水体,丹江口水库水质十堰断面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2%和98.5%;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优良天数达到86%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9%。
着力构建集约高效的资源利用体系,让资源利用更充分、更全面。实施绿色消费推广工程。到2017年,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达到60%以上;单位GDP综合能耗比2015年下降7%以上,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超过15%;耕地保有量控制在20.29万公顷;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2年降低13%以上。
着力构建节约适度的生态文化体系,让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促进生态文明理念发扬光大,全面融入到工作、生活之中。重点实施生态文化培育繁荣工程,全面深化行行业业创十星活动。到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全市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8%;政府绿色产品采购比例达到100%。
着力构建系统规范的生态制度体系,让体制机制更完善。重点实施生态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在节能环保、生态补偿、政绩考评、区域一体化发展方面积极开展创新。到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占党政绩效考虑比重达到25%以上,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提高到3.8%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提高到1.15%。
着力构建全面完备的基础能力体系,让保障措施更得力。强化统计、监测、监察能力建设,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能力等。重点实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工程,到2015年,环境信息公开率达到100%。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任务十分艰巨,责任极其重大。十堰将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要求,像建设和服务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创人类移民史上的奇迹一样,把十堰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成为中国的样板、全国的示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为祖国大家庭的生态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十堰的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十堰作为中国版图几何中心、湖北省西北部一个的地市级行政单元,对国家和湖北省而言,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一)十堰是我国中部地区的“绿肺”
全市国土面积2.37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森林面积达1948万亩,森林蓄积量7570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量664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6.16%。全市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十大低碳城市、联合国环境署中国区环境规划优秀示范城市、中国低碳生态先进城市、湖北省水利工作典范。
(二)十堰是中国北方四省市和湖北人的水缸
境内有大小河流2489条,总长17万公里左右。其中50公里以上的有30余条,我市及汉江上游年汇入丹江口水库的水量328亿立方米,占全库年汇入量的90%。中线工程建成后向每年北方供水95亿立方米。汉江在湖北省境内流域面积6.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3.89%,惠及人口3000多万人。十堰作为核心水源区是名副其实的北方人民的水缸,也是湖北许多市县人民的水缸。
(三)十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十堰处于秦岭和巴山的相交地带,是中国东西的结合部,南北的分界线。以十堰为界,境内的秦岭、巴山能有效阻挡北方的风沙南下和南方的酸雨北上,是我国内陆地区天然的生态屏障。
(四)十堰是生物多样性的绿色宝庫
由于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上,地质条件多样,南北气候兼备,南北物种皆有,生物资源丰富,现已查明生物资源3100多种,素有“生物宝库”之称,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种质基因库。特别近年来我们的绿色农业发展很快,现在已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标志品牌210多个,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五)十堰是全省乃至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所属五县一市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均属限制开发区,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中都提出要积极开展丹江口库区生态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十堰生态环境状况虽总体较好,但也十分敏感、十分脆弱。
综上所述,十堰对于维护全国全省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地位十分突出,生态责任极为重大。十堰的生态环境好,则是全国和湖北省人民之利之福;反之,如果十堰的生态环境差,将是全国和湖北省人民之患、之害。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堰发展的主旋律
因为十堰的生态地位、生态功能、生态责任如此独特,所以十堰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生态建设来谋划、来展开。近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十堰的必由之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兴,文明兴;生态衰,文明衰。”十堰深深体会到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果说要保护的话,那就是保护好生态环境;如果说要发展的话,只能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崛起。这是十堰建设和发展的唯一选择。这一选择是各级领导的明确要求,是各方专家的精心指点,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是十堰基本市情的必然结果。
十堰的生态虽然有比较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处于秦巴腹地,与西北地区接壤,生态环境相对来说还是相当脆弱的,如果不加强生态建设,不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环境与其他地方相比更容易恶化,生态水平更容易退化,如果是那样,后果将不堪设想。十堰各级党委、政府及全市人民深深认识到,生态是十堰的命根子,生态是十堰天大的事。生态建设在十堰必须放在先行的位子,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不得不行、必须先行。我们要使绿色成为十堰的主色调,生态成为十堰发展的主旋律。
三、十堰生态文明建设正走在湖北省前列
面对特殊的区域、特殊的使命和特殊的任务,十堰以“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理念,不等不靠,自觉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
生态立市战略深入推进。从2000年开始着手争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04年在全市的党代会上确立了生态立市的战略,2006年将生态环保纳入“一票否决”考核范围。在全省率先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五城联创活动。深入实施“一城两带”战略(区域性中心城市、竹房城镇带一体化试验区、汉江生态经济带)和“一统三分”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着力创建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明确了在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的奋斗目标。
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成果丰硕。十堰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开展“清水行动”,关停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企业329家,其中黄姜加工企业106家,拒批污染企业160多个,生态治理累计投资50多亿元。加快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汇入丹江口水库的神定河、泗河、犟河、官山河、剑河等五条不达标河流综合治理,犟河水质由劣Ⅴ类变为Ⅴ类,官山河水质由Ⅳ类变为Ⅲ类。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积极推进以清洁型小流域为主的十堰水土保持模式,累计治理小流域385条、水土流失面积5276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成效显著。目前,十堰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二类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8.74%和96.5%。 节能减排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十一五”及“十二五”前三年均圆满或超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十一五”时期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13%,降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3个百分点;“十二五”前两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8.04%,降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4个百分点,在全国地级城市中均居于前列;2013年预计下降5%,有望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任务。“十一五”时期污染物减排目标超额完成,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十二五”前两年全面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通过主要道路沿线山体、城边、路边、园区、水岸等重点区域裸露山体开展高质量绿化修复,探索创新“四季挖窝,三季造林”、苗林一体化、招投标造林、公司化造林等植树造林“十堰模式”,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57万亩,封山育林260万亩,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720平方公里。坚决淘汰更新老旧机动车,逐步关停城区不达标燃煤小锅炉,空气质量在二级标准以上天数占全年的95.1%;解决农村饮水安全173万人,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25座,中小河流治理19条。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积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逐步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路子。全市绿色、有机农业标志品牌达210多个,占全省的1/3,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达158.3万亩。建立起“亩产论英雄”节约集约用地考评机制,土地投入强度每亩不低于200万,税收每亩不低于10万。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在75%以上,位居全省市州前列。积极推行低碳消费模式,致力打造生态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建立节约适度的生态文明生活方式。以生态家园建设为重要内容的竹山“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全市共创建绿色社区21个,绿色学校33所,绿色机关55个,绿色企业22个,绿色家庭300个,生态乡(镇、街道)15个,生态村169个。
四、以实际行动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板
十堰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契机,以更大的气魄,更有力的措施,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深入推进“生态立市”战略,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路径,以示范工程为抓手,把自然美和人文美、百姓富和生态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把十堰打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标杆,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实践经验、提供有益示范。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两个领先”:到2015年,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在湖北省居于先进水平;到2017年,生态文明取得重大进展,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为实现上述目标,按照先行示范区要求,着力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好八个方面的创建任务。
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体系,让重点开发区域发展更充分,重点生态功能区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更强,禁止开发区域保护更严格。实施丹江口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力争到2017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6%以上,國土开发强度维持在3.74%左右。
着力构建全面协调的城乡一体化体系,让家园更美、百姓更富。实施生态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和绿色出行系统建设工程。到2017年力争80%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城区绿化率达到60%以上;居民绿色出行比例达到38.5%。
着力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体系,让结构更优、产业更低碳。以东风与沃尔沃战略重组为契机,大力提升制造业水平,努力培育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绿色有机农业基地建设工程、生态旅游和服务业发展工程和绿色低碳制造业发展工程。到2017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6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7.2%;三次产业比例优化11∶51∶38。
着力构建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体系,让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空气更清新。实施生态屏障建设工程。到2017年,全市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且城市无劣五类水体,丹江口水库水质十堰断面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2%和98.5%;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优良天数达到86%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9%。
着力构建集约高效的资源利用体系,让资源利用更充分、更全面。实施绿色消费推广工程。到2017年,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达到60%以上;单位GDP综合能耗比2015年下降7%以上,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超过15%;耕地保有量控制在20.29万公顷;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2年降低13%以上。
着力构建节约适度的生态文化体系,让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促进生态文明理念发扬光大,全面融入到工作、生活之中。重点实施生态文化培育繁荣工程,全面深化行行业业创十星活动。到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全市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8%;政府绿色产品采购比例达到100%。
着力构建系统规范的生态制度体系,让体制机制更完善。重点实施生态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在节能环保、生态补偿、政绩考评、区域一体化发展方面积极开展创新。到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占党政绩效考虑比重达到25%以上,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提高到3.8%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提高到1.15%。
着力构建全面完备的基础能力体系,让保障措施更得力。强化统计、监测、监察能力建设,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能力等。重点实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工程,到2015年,环境信息公开率达到100%。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任务十分艰巨,责任极其重大。十堰将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要求,像建设和服务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创人类移民史上的奇迹一样,把十堰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成为中国的样板、全国的示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为祖国大家庭的生态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