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史与论的学术研究力作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在这九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她经历了两次重要转型,第一次是1949年由革命型政党向执政党的转变,第二次是1979年领导我国由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这两次转型对党风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第一次转型,党所经受的考验由公开的拿枪的敌人转为潜在的和平演变威胁和党员丧失警惕性的威胁;第二次转型,除了执政地位的考验,党又面临着市场经济发展引起的各种利益重组、社会关系变动、社会发展失衡、以及比以往更为巨大的物质诱惑等考验。在世纪之交,这两次转型所带来的效应仍在持续,并且相互叠加,使得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对着更为艰巨、复杂、繁重的任务。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党风是党的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它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的总体认知和评价,从而影响着党群众关系,所以党风建设是整个党的建设的切入点。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自身的作风建设,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她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历史进程作一梳理,并进行哲学概括,对于当前党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不无裨益的。董遂强博士的专著《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就是在此背景下、以作者自身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基础,而做的一个尝试,本书值得从事党风党建工作和研究的人们一读。
由江苏理工学院董遂强博士撰写的专著《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一部比较系统地论述党的作风建设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概括的力作,其系统性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本书的结构合理。在引论中,作者先对作风进行了一般性哲学概括,接着又具体阐述了党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正文六章依历史发展顺序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历史进程;在结语中,作者总结了党风建设的六条规律,并论证了这些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次,本书的突出特点是“史”“论”相融,多重交织。各章之间的顺序是按“史”展开的;章内各节,则以“论”的逻辑关系,根据各时期作风建设的内容进行铺排;节内各目,或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史”)、或者是按照逻辑顺序(“论”)进行展开;在同一目内部,主要依照时间顺序展开,有的带有总结性质的内容则按逻辑关系展开。作者对“史”“论”关系的处理不仅体现在本书的整体架构上,还体现在具体细节上。例如作者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把中共诞生到遵义会议这一时期称作优良作风的萌芽阶段,与此相应,第一章并未按三大优良作风进行展开,而是按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思想斗争三个领域进行展开,我认为这是合乎历史原貌且颇有见地的。“史”和“论”的相互交融,既照顾到中共作风建设的历史连贯性,又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再次,作者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接合。研究历史是为了借鉴,并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启发和帮助。本书对十四大以来党风建设的发展与创新和作风建设的规律着墨较多,几近全书的三分之一,显见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和深思,也体现了作者对党的忠诚与热爱。最后,全书不乏哲学提炼。引论对作风一般特征的概括,第一章对优良作风萌芽的梳理,第二章对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理论分析和三大优良作风形成的历史必然性的论证,第四章对实事求是复杂性的分析,第五章对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相互关系的说明,第六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风建设所遇难题的概括,结语中对作风建设若干辩证关系的梳理,都有着清晰的哲学意蕴,显示了作者一定的理论功底。
作风之“作”,行为也。有洞若观火之明察、真心真意之“作”、踏踏实实之“作”、持之以恒之“作”,也有矫枉过正的涂脂抹粉、虚情假意的扭捏作态、不三不四的东施效颦等“做作”。前者是真心实意的构建,有实事求是意,而无哗众取宠之心;后者则或是虚与委蛇,或是执迷不悟,或是人浮于事,有哗众取宠之意,而无实事求是之心。不管是哪种作派,重复多了,就能成“风”。在远见卓识指导下的真心实干必然形成好的作风,提振社会风气,而不学无术、夸夸其谈、曲意奉迎等则必然形成歪风,败坏社会风气。弘扬正气,为党风建设尽心力,为社会发展添加正能量,是当今理论工作者的应有之责。希望本书能为从事党风党建工作的同志提供借鉴,也期待作者继续努力,能有更多更好的佳作问世。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第20卷
第2期
夏东民: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史与论的学术研究力作——评《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在这九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她经历了两次重要转型,第一次是1949年由革命型政党向执政党的转变,第二次是1979年领导我国由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这两次转型对党风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第一次转型,党所经受的考验由公开的拿枪的敌人转为潜在的和平演变威胁和党员丧失警惕性的威胁;第二次转型,除了执政地位的考验,党又面临着市场经济发展引起的各种利益重组、社会关系变动、社会发展失衡、以及比以往更为巨大的物质诱惑等考验。在世纪之交,这两次转型所带来的效应仍在持续,并且相互叠加,使得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对着更为艰巨、复杂、繁重的任务。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党风是党的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它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的总体认知和评价,从而影响着党群众关系,所以党风建设是整个党的建设的切入点。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自身的作风建设,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她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历史进程作一梳理,并进行哲学概括,对于当前党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不无裨益的。董遂强博士的专著《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就是在此背景下、以作者自身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基础,而做的一个尝试,本书值得从事党风党建工作和研究的人们一读。
由江苏理工学院董遂强博士撰写的专著《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一部比较系统地论述党的作风建设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概括的力作,其系统性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本书的结构合理。在引论中,作者先对作风进行了一般性哲学概括,接着又具体阐述了党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正文六章依历史发展顺序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历史进程;在结语中,作者总结了党风建设的六条规律,并论证了这些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次,本书的突出特点是“史”“论”相融,多重交织。各章之间的顺序是按“史”展开的;章内各节,则以“论”的逻辑关系,根据各时期作风建设的内容进行铺排;节内各目,或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史”)、或者是按照逻辑顺序(“论”)进行展开;在同一目内部,主要依照时间顺序展开,有的带有总结性质的内容则按逻辑关系展开。作者对“史”“论”关系的处理不仅体现在本书的整体架构上,还体现在具体细节上。例如作者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把中共诞生到遵义会议这一时期称作优良作风的萌芽阶段,与此相应,第一章并未按三大优良作风进行展开,而是按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思想斗争三个领域进行展开,我认为这是合乎历史原貌且颇有见地的。“史”和“论”的相互交融,既照顾到中共作风建设的历史连贯性,又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再次,作者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接合。研究历史是为了借鉴,并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启发和帮助。本书对十四大以来党风建设的发展与创新和作风建设的规律着墨较多,几近全书的三分之一,显见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和深思,也体现了作者对党的忠诚与热爱。最后,全书不乏哲学提炼。引论对作风一般特征的概括,第一章对优良作风萌芽的梳理,第二章对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理论分析和三大优良作风形成的历史必然性的论证,第四章对实事求是复杂性的分析,第五章对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相互关系的说明,第六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风建设所遇难题的概括,结语中对作风建设若干辩证关系的梳理,都有着清晰的哲学意蕴,显示了作者一定的理论功底。
作风之“作”,行为也。有洞若观火之明察、真心真意之“作”、踏踏实实之“作”、持之以恒之“作”,也有矫枉过正的涂脂抹粉、虚情假意的扭捏作态、不三不四的东施效颦等“做作”。前者是真心实意的构建,有实事求是意,而无哗众取宠之心;后者则或是虚与委蛇,或是执迷不悟,或是人浮于事,有哗众取宠之意,而无实事求是之心。不管是哪种作派,重复多了,就能成“风”。在远见卓识指导下的真心实干必然形成好的作风,提振社会风气,而不学无术、夸夸其谈、曲意奉迎等则必然形成歪风,败坏社会风气。弘扬正气,为党风建设尽心力,为社会发展添加正能量,是当今理论工作者的应有之责。希望本书能为从事党风党建工作的同志提供借鉴,也期待作者继续努力,能有更多更好的佳作问世。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第20卷
第2期
夏东民: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史与论的学术研究力作——评《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