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网+时代教育革新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家庭和学校的心理教学理念、水平以及网络信息化能力都对小学生心理教育有重大影响。建立家庭与学校合一的心理教育模式,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家校教育方式的改变,使小学生可以心理健康,人格完整,能在顺境中向上、在逆境中顽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前互联网+时代的思维和技术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深入影响到广大人群的思想、认知和行为等各方面。在原有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互联网+时代下教育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探讨也有着深刻的变化。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顺应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通过家校结合方式,促进改进变革和创新,构造建立以个体化、多元化、信息化,数字化、社会化为标志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成长发育的最重要的环境,持久、全面、深刻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合适的家庭教育有利于促进处在成长时期的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良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对心理健康造成不利的后果。在既往的心理教育观念上,认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责任在于学校而非家庭,家庭心理教育教育环节明显薄弱,体现在较少有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更注重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而普遍忽视心理健康。更有的家长对孩子粗暴、专横、压迫,纵容溺爱,放放任自流,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在互联网+时代,家长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构造网络化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必然趋势。互联网对人群有集中作用,使有限数量的精神卫生资源比线下传播速度快,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达到学习行为自主化。互联网+心理教育给予受教育者更自由的学习时间和地点,有助于提高家长整体的教育素质。互联网+心理教育学习形式交互化,使家长与孩子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学习,形成交流互动的合作关系。家长通过网络学习,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意识、方法知识,对孩子在家庭中进行心理卫生的维护、心理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
2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方式的改变
互联网+时代学校的心理教育方式与传统的心理教育方式有明显的不同。学校教师的心理教学理念、水平以及网络信息化能力都对互联网+时代小学生心理教育的实施有重大影响。学校要建造网络培训体系,加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力度,积极开展专业人员的网络信息技能培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利用互联网拓展培训渠道和方式,开展教研、集中培训、实践应用等方式对教师心理实践能力进行培训,积极鼓励教师在平时日常生活、教学中多接触互联网相,吸取相关技术,与校内、课堂教学结合,使自己在日常工作中能够适应互联网+信息化心理教学,树立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正确认识了解网络化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正面积极意义,能正确处理好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学科教学、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德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互联网为交流和学习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APP、 微信、QQ、微博、社交客户端等的迅速出现传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方式,逐渐成为各种心理教育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很多学校利用互联网建立了心理教育内容相关的网络平台,用微信群,微博等推送、转发消息等,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问题,表现在学校网络的管理和建设还不够健全,微信公众号、微博推转发或推送的消息、内容无特色或者是照抄别的文章,没有结合本校实际,很多是普通新闻和日常通知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少。为改进这种想象,根据网络平台的特点,将工作做真做细做好,发布的内容要以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贴近实际。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实现实践性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以及策略知识等教育实践智慧类型的隐性知识的自我开发,提高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必须重视校本研究。经验+反思=成长。在校本研究中,当教师通过对自己亲身教学实践经验的深度反思意识到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或策略知识等教育实践智慧类型的隐性知识,就会去除对“专家”的迷信,言说自己的知识,在不同理论之间形成对话,找到自己专业成长的生長点和拓展自己的专业发展空间,改进思维品质和行动效果,提高课堂教育质量,进而增强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自信心、成就感、快乐感和幸福感。教师的知识状态有两种——外显知识(或称明言知识)和内隐知识(或称黙会知识)。在知识的冰山模型中,外显知识是知识冰山浮出水面以上的部分,内隐知识是知识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外显知识可以言传,内隐知识只能意会。外显知识融会贯通后可转化为内隐知识,内隐知识逐步清晰化后可变为外显知识。外显知识规范化地存在于书本等传播媒介中,具有共享性、逻辑性、批判性。内隐知识具有个体属性;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中,或者存在于组织内的各级组织中,尚未被编码化,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摸仿,不易交流和共享,但却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要跟上时代的特点,主动掌握网络技术的使用,不断创新互联网时代教学方式,做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引导者。自觉在行动上学习网络知识,把握信息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为快速、方便和广泛的渗透,更好地与学生互动,通信,交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入了解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 互联网+时代构造家庭
家校合作方式多向互动,家长配合学校,关注孩子的成长,当发现孩子的心理不适时要及时向学校和老师反映。在学校,老师发现了孩子的问题,家长也要重视,在家庭生活中注意观察,与老师共同应对。通过网络的多向沟通,家校配合,互相支持与理解。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密切联系家长,加强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采用个体化、渗入性、引导性的方法。帮助学生健全心理健康,建设完善人格。孩子们会主动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他们在家长、老师的指导下会认真浏览学习网络视频、文本、课件,结合实际主动提出问题,参与兴趣话题和小组活动,学会了在讨论中反思和分享。
4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需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将理想信念、法制意识、安全观念、思想道德规范简单灌输给学生的过程。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是通过了解掌握学生之前的心理活动以及当前的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个体化、精准的要求和措施,找到问题的根本,激发、推动小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内心需求,达到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的目的。互联网+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在传统方式上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水平上,努力实践,走正面发展的心理卫生教育之路,以德服人,心理育人为根基,立足于心理健康建设、谋和谐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心理幸福、快乐成长。学校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在日常工作中给予必要政策和条件,配套专项经费,建立健全规范的心理卫生工作制度,促进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努力建构和精心打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化、个体化。
5 对小学生心理卫生健康影响的评价
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的结构维度采用表现性评价和真实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来评价经过和结果,从多视野、多角度展示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家校结合的小学生心理卫生健康教育表现现在家庭成员互动、教学学生沟通,家校心理人文环境教育、支持、鼓励、表扬,相关网络化的教育方法等。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家校教育方式的改变,使小学生可以心理健康,人格完整,意识良好,热爱生活,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待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情绪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能使小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保持相对乐观、稳定的心态,在顺境时努力向上,逆境中能站起来,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有所追求,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能面对当前日益纷繁复杂的真实世界。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覃国慈,刘先,冯桂林.建立学校、家庭、社会[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
[2]王荣,滕飞.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03).
[3]安芹,贾晓明,郝燕. 网络心理咨询伦理问题的定性研究[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11).
当前互联网+时代的思维和技术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深入影响到广大人群的思想、认知和行为等各方面。在原有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互联网+时代下教育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探讨也有着深刻的变化。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顺应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通过家校结合方式,促进改进变革和创新,构造建立以个体化、多元化、信息化,数字化、社会化为标志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成长发育的最重要的环境,持久、全面、深刻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合适的家庭教育有利于促进处在成长时期的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良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对心理健康造成不利的后果。在既往的心理教育观念上,认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责任在于学校而非家庭,家庭心理教育教育环节明显薄弱,体现在较少有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更注重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而普遍忽视心理健康。更有的家长对孩子粗暴、专横、压迫,纵容溺爱,放放任自流,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在互联网+时代,家长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构造网络化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必然趋势。互联网对人群有集中作用,使有限数量的精神卫生资源比线下传播速度快,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达到学习行为自主化。互联网+心理教育给予受教育者更自由的学习时间和地点,有助于提高家长整体的教育素质。互联网+心理教育学习形式交互化,使家长与孩子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学习,形成交流互动的合作关系。家长通过网络学习,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意识、方法知识,对孩子在家庭中进行心理卫生的维护、心理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
2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方式的改变
互联网+时代学校的心理教育方式与传统的心理教育方式有明显的不同。学校教师的心理教学理念、水平以及网络信息化能力都对互联网+时代小学生心理教育的实施有重大影响。学校要建造网络培训体系,加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力度,积极开展专业人员的网络信息技能培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利用互联网拓展培训渠道和方式,开展教研、集中培训、实践应用等方式对教师心理实践能力进行培训,积极鼓励教师在平时日常生活、教学中多接触互联网相,吸取相关技术,与校内、课堂教学结合,使自己在日常工作中能够适应互联网+信息化心理教学,树立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正确认识了解网络化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正面积极意义,能正确处理好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学科教学、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德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互联网为交流和学习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APP、 微信、QQ、微博、社交客户端等的迅速出现传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方式,逐渐成为各种心理教育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很多学校利用互联网建立了心理教育内容相关的网络平台,用微信群,微博等推送、转发消息等,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问题,表现在学校网络的管理和建设还不够健全,微信公众号、微博推转发或推送的消息、内容无特色或者是照抄别的文章,没有结合本校实际,很多是普通新闻和日常通知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少。为改进这种想象,根据网络平台的特点,将工作做真做细做好,发布的内容要以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贴近实际。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实现实践性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以及策略知识等教育实践智慧类型的隐性知识的自我开发,提高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必须重视校本研究。经验+反思=成长。在校本研究中,当教师通过对自己亲身教学实践经验的深度反思意识到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或策略知识等教育实践智慧类型的隐性知识,就会去除对“专家”的迷信,言说自己的知识,在不同理论之间形成对话,找到自己专业成长的生長点和拓展自己的专业发展空间,改进思维品质和行动效果,提高课堂教育质量,进而增强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自信心、成就感、快乐感和幸福感。教师的知识状态有两种——外显知识(或称明言知识)和内隐知识(或称黙会知识)。在知识的冰山模型中,外显知识是知识冰山浮出水面以上的部分,内隐知识是知识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外显知识可以言传,内隐知识只能意会。外显知识融会贯通后可转化为内隐知识,内隐知识逐步清晰化后可变为外显知识。外显知识规范化地存在于书本等传播媒介中,具有共享性、逻辑性、批判性。内隐知识具有个体属性;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中,或者存在于组织内的各级组织中,尚未被编码化,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摸仿,不易交流和共享,但却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要跟上时代的特点,主动掌握网络技术的使用,不断创新互联网时代教学方式,做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引导者。自觉在行动上学习网络知识,把握信息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为快速、方便和广泛的渗透,更好地与学生互动,通信,交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入了解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 互联网+时代构造家庭
家校合作方式多向互动,家长配合学校,关注孩子的成长,当发现孩子的心理不适时要及时向学校和老师反映。在学校,老师发现了孩子的问题,家长也要重视,在家庭生活中注意观察,与老师共同应对。通过网络的多向沟通,家校配合,互相支持与理解。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密切联系家长,加强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采用个体化、渗入性、引导性的方法。帮助学生健全心理健康,建设完善人格。孩子们会主动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他们在家长、老师的指导下会认真浏览学习网络视频、文本、课件,结合实际主动提出问题,参与兴趣话题和小组活动,学会了在讨论中反思和分享。
4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需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将理想信念、法制意识、安全观念、思想道德规范简单灌输给学生的过程。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是通过了解掌握学生之前的心理活动以及当前的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个体化、精准的要求和措施,找到问题的根本,激发、推动小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内心需求,达到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的目的。互联网+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在传统方式上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水平上,努力实践,走正面发展的心理卫生教育之路,以德服人,心理育人为根基,立足于心理健康建设、谋和谐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心理幸福、快乐成长。学校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在日常工作中给予必要政策和条件,配套专项经费,建立健全规范的心理卫生工作制度,促进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努力建构和精心打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化、个体化。
5 对小学生心理卫生健康影响的评价
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的结构维度采用表现性评价和真实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来评价经过和结果,从多视野、多角度展示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家校结合的小学生心理卫生健康教育表现现在家庭成员互动、教学学生沟通,家校心理人文环境教育、支持、鼓励、表扬,相关网络化的教育方法等。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家校教育方式的改变,使小学生可以心理健康,人格完整,意识良好,热爱生活,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待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情绪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能使小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保持相对乐观、稳定的心态,在顺境时努力向上,逆境中能站起来,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有所追求,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能面对当前日益纷繁复杂的真实世界。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覃国慈,刘先,冯桂林.建立学校、家庭、社会[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
[2]王荣,滕飞.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03).
[3]安芹,贾晓明,郝燕. 网络心理咨询伦理问题的定性研究[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