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年各地刮起杜郎口旋风,近期各地又都在向衡水中学学习,仔细分析这些教育现象,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學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当将课堂打造为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活力。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而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比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节课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从只满足一个条件(边或角相同)开始亲自动手尺规作图,发现仅凭一个条件作出的三角形差距很大,继而把条件增加至两个,发现大家作出的三角形依然不全等,再把作图条件增加至三个,发现有全等三角形出现。教师此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需满足怎样的三个条件,才能保证大家所作的三角形都全等。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得出“SSS,SAS,ASA,AAS”这几个判定定理。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践操作得到的结果,理解更深刻,应用起来也更得心应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教师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一个对学生有爱的老师,是不会对学生区别对待的。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体作用,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丏尊曾说:“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漏,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1.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使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体现了教材的实用性。
2.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3.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4.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课堂变得愈发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而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比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节课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从只满足一个条件(边或角相同)开始亲自动手尺规作图,发现仅凭一个条件作出的三角形差距很大,继而把条件增加至两个,发现大家作出的三角形依然不全等,再把作图条件增加至三个,发现有全等三角形出现。教师此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需满足怎样的三个条件,才能保证大家所作的三角形都全等。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得出“SSS,SAS,ASA,AAS”这几个判定定理。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践操作得到的结果,理解更深刻,应用起来也更得心应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教师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一个对学生有爱的老师,是不会对学生区别对待的。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体作用,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丏尊曾说:“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漏,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1.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使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体现了教材的实用性。
2.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3.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4.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课堂变得愈发春光灿烂,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