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自我发掘”激发兴趣
物理学和我们周围发生的一些事以及我们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联系很密切,这是物理学本身的兴趣源。若把这些兴趣源与基础知识传授相结合,把蕴藏在知识之中的浓厚的兴趣源给它发掘出来,把知识教好,使学生学懂练会,从而可以巩固、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摩擦力时,可首先提出,人为什么能走路?若地球所有地区性方全是光滑的会邮现什么情况?这个问题材一提出,学生立刻就感受兴趣地讨论起来。又如在完全失重讲了之后,提出如果没有重力,人现在是什么状态?经过一番兴趣性讨论,对卫星中完全失重的情况了解得比较清楚。
2.“横向联合”激发兴趣
如果把物理学本身的兴趣源叫做纵向源,那么,相对纵向源来说还有一些横向兴趣源,也就是物理学还具有跨学科联系的特征,它和数学,化学,语文,哲学,历史,音乐,诗歌,地理乃至体育都有有联系。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利用好这个“横向联合”,毫不疑问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经济效应”。例如在布朗运动时提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与布朗运动的无规则有矛盾吗?这是“哲—理”联合的问题。又如在讲运动的合成时,一开始就提出一句成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解释原意之后,马上提出一相反问题,逆水行舟进是否就一定不退?这一问学生兴趣就来了,思路也开了,为突破“合成”这个难点作了一次战前练兵。这是“文——理”的联合。再如在讲相对运动时,给学生唱一首歌:“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学生在兴趣中解释了“游”和“走”的参照物。这是“乐—理”的联合,当然还有许多横向联合的例子,这是就不再一一赘述了。但实践告诉我通过“横向联合,多种经营”的方式,使用权学生感到物理不是枯燥无味,而是津津不味。
3.“深入浅出”激发兴趣
例如物理课本中的左右手定则,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水平,上可以说这个定则是淋漓致尽地把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安培力(洛仑兹力)方向间复杂关系通俗地表达出来,非常好记,受益几代人。又如用弹簧串小珠的模型来说明分子间的作用力随距离变化的情况,把抽象变为形象,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在教学中我尝试了这种方法效果不错,例如在讲横波波形图上对应质点的振支方向时,经进分析后提出一个判定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之间关系办法:沿着波的传播方向走,踏着波形曲线,“上坡(波)”段的质点向下振动,“下坡(波)”的质点向上振动,这里将难记的数学叙述改成通俗的叙述,把波看作是边绵的山坡,用描述爬山所有的两个动词“走”、“踏”与上、下对应,容易记忆,大大提高了解题的速度,我作过试验,在尖子班和普通班分别用数语言和通俗语言来叙述,结果是同解一个题(1986年高考题中的作波形图)尖子班还没有普班做得快。这些说明深入浅出地表达物理概念,使学生感到物理并不深奥,也不难学,从而消除了心理上的障碍,自然地对物理的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了。
4.“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例如有一位教师给学生用学习的重要性的讲座时,他一开始并不夸夸其谈,而是用一只空袋,拣起来放手,再拣起来,再放手,这样重复了好几次,这一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触及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学生装委想知道他到底要说什么。就在这时他发问:“这袋为什么站不起来呢?”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他说:“袋内滑货,无法站立”。这一富有哲理的结论,使学生兴趣盎然。在这样情境下开始了他的讲座。毫不疑问他的这次讲座化学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又如美国的一位教师在机械能守恒定律开讲之时,创造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情境。他用一个大铁球把它悬挂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将它拉至偏离竖直位置,紧靠着自己的头,在学生目不斜视之时,他把球放开,球开始运动,下面的学生为他立了一把汗 知老师如免开这一“灾难”,可是他稳如泰山地站着一动不动,球摆回时并没有碰到他的头,这一场面吸引了学生,对这样的情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情不自禁地去思考其中的奥妙,从而为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作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5.“梯度适中”激发兴趣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体现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方向,做到层次梯度适中,高层次的目标, 应注意循环递进,起到既适当又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教学中“一步到位”和“低标记忆”的做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有是不可取的。过高的目标,学生望而生畏,无兴趣可言,学习效果就下降;过低的目标,兴趣自然不浓,效益太低。若我们能把目标制定在意志努力适中而学习效果就会更好了。这当然是我们所需的兴趣源了。
总之,在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能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1.“自我发掘”激发兴趣
物理学和我们周围发生的一些事以及我们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联系很密切,这是物理学本身的兴趣源。若把这些兴趣源与基础知识传授相结合,把蕴藏在知识之中的浓厚的兴趣源给它发掘出来,把知识教好,使学生学懂练会,从而可以巩固、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摩擦力时,可首先提出,人为什么能走路?若地球所有地区性方全是光滑的会邮现什么情况?这个问题材一提出,学生立刻就感受兴趣地讨论起来。又如在完全失重讲了之后,提出如果没有重力,人现在是什么状态?经过一番兴趣性讨论,对卫星中完全失重的情况了解得比较清楚。
2.“横向联合”激发兴趣
如果把物理学本身的兴趣源叫做纵向源,那么,相对纵向源来说还有一些横向兴趣源,也就是物理学还具有跨学科联系的特征,它和数学,化学,语文,哲学,历史,音乐,诗歌,地理乃至体育都有有联系。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利用好这个“横向联合”,毫不疑问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经济效应”。例如在布朗运动时提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与布朗运动的无规则有矛盾吗?这是“哲—理”联合的问题。又如在讲运动的合成时,一开始就提出一句成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解释原意之后,马上提出一相反问题,逆水行舟进是否就一定不退?这一问学生兴趣就来了,思路也开了,为突破“合成”这个难点作了一次战前练兵。这是“文——理”的联合。再如在讲相对运动时,给学生唱一首歌:“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学生在兴趣中解释了“游”和“走”的参照物。这是“乐—理”的联合,当然还有许多横向联合的例子,这是就不再一一赘述了。但实践告诉我通过“横向联合,多种经营”的方式,使用权学生感到物理不是枯燥无味,而是津津不味。
3.“深入浅出”激发兴趣
例如物理课本中的左右手定则,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水平,上可以说这个定则是淋漓致尽地把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安培力(洛仑兹力)方向间复杂关系通俗地表达出来,非常好记,受益几代人。又如用弹簧串小珠的模型来说明分子间的作用力随距离变化的情况,把抽象变为形象,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在教学中我尝试了这种方法效果不错,例如在讲横波波形图上对应质点的振支方向时,经进分析后提出一个判定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之间关系办法:沿着波的传播方向走,踏着波形曲线,“上坡(波)”段的质点向下振动,“下坡(波)”的质点向上振动,这里将难记的数学叙述改成通俗的叙述,把波看作是边绵的山坡,用描述爬山所有的两个动词“走”、“踏”与上、下对应,容易记忆,大大提高了解题的速度,我作过试验,在尖子班和普通班分别用数语言和通俗语言来叙述,结果是同解一个题(1986年高考题中的作波形图)尖子班还没有普班做得快。这些说明深入浅出地表达物理概念,使学生感到物理并不深奥,也不难学,从而消除了心理上的障碍,自然地对物理的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了。
4.“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例如有一位教师给学生用学习的重要性的讲座时,他一开始并不夸夸其谈,而是用一只空袋,拣起来放手,再拣起来,再放手,这样重复了好几次,这一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触及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学生装委想知道他到底要说什么。就在这时他发问:“这袋为什么站不起来呢?”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他说:“袋内滑货,无法站立”。这一富有哲理的结论,使学生兴趣盎然。在这样情境下开始了他的讲座。毫不疑问他的这次讲座化学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又如美国的一位教师在机械能守恒定律开讲之时,创造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情境。他用一个大铁球把它悬挂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将它拉至偏离竖直位置,紧靠着自己的头,在学生目不斜视之时,他把球放开,球开始运动,下面的学生为他立了一把汗 知老师如免开这一“灾难”,可是他稳如泰山地站着一动不动,球摆回时并没有碰到他的头,这一场面吸引了学生,对这样的情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情不自禁地去思考其中的奥妙,从而为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作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5.“梯度适中”激发兴趣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体现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方向,做到层次梯度适中,高层次的目标, 应注意循环递进,起到既适当又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教学中“一步到位”和“低标记忆”的做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有是不可取的。过高的目标,学生望而生畏,无兴趣可言,学习效果就下降;过低的目标,兴趣自然不浓,效益太低。若我们能把目标制定在意志努力适中而学习效果就会更好了。这当然是我们所需的兴趣源了。
总之,在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能发展智力,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