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就是如何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求知欲、创造性往往是从提问开始的,学生提问题是一个求知的过程,会不会提问题体现了学生求知的能力。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内到课外,学生都可以提出问题。但是,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很会提问题,而有的学生什么问题也提不出,或者提的问题总是“没水平”。可见,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应特别重视。
一、以下几种情况是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
1.有些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对物理学习只停留在一知半解上,无法把发现的现象和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提出问题。
2.提问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有的学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现象和事实,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懒于把已有的现象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所以提不出什么问题。这些学生是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害怕提问题;有些学生缺乏自信羞于向老师提问题,他们害怕所提问题太简单而被人嘲笑,因此,虽然有问题,但宁愿闷在心里,不肯向老师或同学提问。这是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
4.学生是否敢向老师提问题是与老师个人性格、品质有关的。通过调查了解发现,有些老师太过于严肃常常使学生望而生畏,使有些性格内向和缺乏自信的学生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有些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认为太简单不以为然,回答时轻描淡写不够认真,以为问题简单无需详细讲解,结果,这种不耐烦的作法很容易伤学生的自尊,甚至有时会使学生产自卑心理,这样的学生以后再也不会提问题了。这些属于老师方面的原因。
二、对以上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分析,我们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
我们要在课堂内外,实际生活当中只要有对物理现象或作业练习中有问题,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来。例如,我在“曲线运动”一节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想:“什么是曲线运动”、“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那些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这些物体为什么要做曲线运动?”。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问题是错误的,或者提出的问题是很粗浅的,很“愚蠢”的,我们也要好好地珍惜它们,认真地进行分析,积极给予解答,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决不可嘲讽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
2.学生应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物理问题是很常见的。有时,一个很常见的生活现象却包涵了深奥的物理规律。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于身边的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生活现象,可提出为什么会是这样发展,而不是朝其它的方向发展?努力找出其中的物理内涵。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维。例如,让学生回想:在冬天脱毛衣时会有劈里啪啦的声音;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总是随着梳子飘;在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刚走进食堂,眼前就成了“雾蒙蒙”的一片;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乘客会向前倾,汽车加速起动时,乘客会向后倾……这些事例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但未曾深究的,当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呈现给学生时,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质疑,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
3.学生应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
在我们的物理课本中安排很多小实验,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不管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索”性实验,其中都有许多现象值得学生深思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实验现象,里面很可能蕴藏着深远的物理内涵,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这里面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例如,学生在做《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学生测出的重力加速度五花八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些误差的原因,提出很多的问题,比如:空气阻力是否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摆线长度、摆球的质量和体积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计时的工具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摆角的大小对测量结果如何影响?等等。这样,既培养了他们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这样就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时,应积极引导引导在实验中观察的“奇”和“细”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提出问题。如果学生对实验非常熟悉,他就能在实验中分辨哪些现象是“奇”,哪些现象是“不奇”,到达了这种程度就有可能捕捉到“奇”与“细”,因而提出问题更具有指向性,就更容易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例如:简单的电现象的实验,用塑料尺摩擦后吸引小纸屑,同学们小学自然课上做过,很熟练,却很少有学生思考有什么问题,一旦要他们仔细观察,并口述观察到的现象时,发现摩擦过的塑料尺先吸引纸屑后又推开纸屑,创造出“为什么吸引”“为什么排斥”两个问题情境,为使全体学生关注,用多媒体显示摩擦过的玻璃吸引两个悬挂紧靠的小球,后有排斥两小球,且两小球也分开了,减慢速度反复显示问题情境,不断刺激学生,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开发学习动力。
4.学生应从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
逆向思维,即是突破思维定势,从对立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在讲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电功率的大小时,教师可作一个演示:将两只分别标有“220V、100W”和“220V、15W”字样的灯泡串联后接入220伏的照明电路中,让学生观察;两只灯泡的实际亮度。在学生的思维定势中,似乎应该是“220V、100W”的灯亮一些。实际观察时是“220V、15W”的灯亮,而“220V、100W”的灯泡几乎看不到发光。此时学生有的目不转睛,有的还小声议论,思维十分活跃。这时我们可以让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学生从“看”到“想”,进行抢答,不仅从直观启发中掌握了知识,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这种逆向思维的能力。
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只要我们以饱满的创造热情去积极探索思考和想象,我们的创造思维就会时时充满活力,我们的创造实践就会硕果累累。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现代基础教育才有蓬勃的生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一、以下几种情况是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
1.有些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对物理学习只停留在一知半解上,无法把发现的现象和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提出问题。
2.提问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有的学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现象和事实,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懒于把已有的现象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所以提不出什么问题。这些学生是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害怕提问题;有些学生缺乏自信羞于向老师提问题,他们害怕所提问题太简单而被人嘲笑,因此,虽然有问题,但宁愿闷在心里,不肯向老师或同学提问。这是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
4.学生是否敢向老师提问题是与老师个人性格、品质有关的。通过调查了解发现,有些老师太过于严肃常常使学生望而生畏,使有些性格内向和缺乏自信的学生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有些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认为太简单不以为然,回答时轻描淡写不够认真,以为问题简单无需详细讲解,结果,这种不耐烦的作法很容易伤学生的自尊,甚至有时会使学生产自卑心理,这样的学生以后再也不会提问题了。这些属于老师方面的原因。
二、对以上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分析,我们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
我们要在课堂内外,实际生活当中只要有对物理现象或作业练习中有问题,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来。例如,我在“曲线运动”一节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想:“什么是曲线运动”、“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那些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这些物体为什么要做曲线运动?”。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问题是错误的,或者提出的问题是很粗浅的,很“愚蠢”的,我们也要好好地珍惜它们,认真地进行分析,积极给予解答,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决不可嘲讽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
2.学生应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物理问题是很常见的。有时,一个很常见的生活现象却包涵了深奥的物理规律。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于身边的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生活现象,可提出为什么会是这样发展,而不是朝其它的方向发展?努力找出其中的物理内涵。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维。例如,让学生回想:在冬天脱毛衣时会有劈里啪啦的声音;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总是随着梳子飘;在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刚走进食堂,眼前就成了“雾蒙蒙”的一片;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乘客会向前倾,汽车加速起动时,乘客会向后倾……这些事例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但未曾深究的,当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呈现给学生时,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质疑,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
3.学生应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
在我们的物理课本中安排很多小实验,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不管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索”性实验,其中都有许多现象值得学生深思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实验现象,里面很可能蕴藏着深远的物理内涵,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这里面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例如,学生在做《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学生测出的重力加速度五花八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些误差的原因,提出很多的问题,比如:空气阻力是否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摆线长度、摆球的质量和体积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计时的工具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摆角的大小对测量结果如何影响?等等。这样,既培养了他们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这样就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时,应积极引导引导在实验中观察的“奇”和“细”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提出问题。如果学生对实验非常熟悉,他就能在实验中分辨哪些现象是“奇”,哪些现象是“不奇”,到达了这种程度就有可能捕捉到“奇”与“细”,因而提出问题更具有指向性,就更容易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例如:简单的电现象的实验,用塑料尺摩擦后吸引小纸屑,同学们小学自然课上做过,很熟练,却很少有学生思考有什么问题,一旦要他们仔细观察,并口述观察到的现象时,发现摩擦过的塑料尺先吸引纸屑后又推开纸屑,创造出“为什么吸引”“为什么排斥”两个问题情境,为使全体学生关注,用多媒体显示摩擦过的玻璃吸引两个悬挂紧靠的小球,后有排斥两小球,且两小球也分开了,减慢速度反复显示问题情境,不断刺激学生,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开发学习动力。
4.学生应从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
逆向思维,即是突破思维定势,从对立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在讲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电功率的大小时,教师可作一个演示:将两只分别标有“220V、100W”和“220V、15W”字样的灯泡串联后接入220伏的照明电路中,让学生观察;两只灯泡的实际亮度。在学生的思维定势中,似乎应该是“220V、100W”的灯亮一些。实际观察时是“220V、15W”的灯亮,而“220V、100W”的灯泡几乎看不到发光。此时学生有的目不转睛,有的还小声议论,思维十分活跃。这时我们可以让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学生从“看”到“想”,进行抢答,不仅从直观启发中掌握了知识,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这种逆向思维的能力。
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只要我们以饱满的创造热情去积极探索思考和想象,我们的创造思维就会时时充满活力,我们的创造实践就会硕果累累。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现代基础教育才有蓬勃的生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