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的学习方式。本文将探讨“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大学语文 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的思想观念下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日本被称为综合学习,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非常盛行。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凸显学生的自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使学生更适应生活实际,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它具有五个主要特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要达到以下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术态度和科学道德。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从目前情况看,大学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学语文教学在不废工具性、知识性的同时,着重体现人文性、审美性,兼具研究性、创新性乃至深刻的哲理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通过对文本反复的互动研讨,由表及里,逐渐提升到在精神、灵魂、生命境界有所感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点拨学生,通过对名家名作的具体分析,让学生有感悟、受熏陶——这绝不是简单的生硬灌输所能实现的。
大学语文这样的学科特点、教学任务和目标,为师生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既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真正地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把接受式学习与问题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把知识的传授与应用研究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把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与经验性学习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渗透一点经验性学习;四是把逻辑的论证与历史的叙述有机结合起来,融入一点知识发展的过程史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式学习,对教师课题指导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⑴加强教学过程的预习环节:不仅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学生的预习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必须加强学生的“预习”环节。要引导学生收集新授课内容的背景材料(包括收集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指导学生将新授课内容中的难点或不懂之处找出来;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尝试解答新授课内容中提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告知学生预习研究的重点及要求,以便于学生开始着手准备预习。
⑵改进课堂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应对课文内容实行“精讲多议”的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主题式讨论”,即教师提出本课的讨论主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预习准备的相关资料阐述各自的观点;重点内容则进行“归纳式讨论”,即引导学生自己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概括;对预习时不理解的内容实行“质疑式讨论”,鼓励学生对所学的新内容提出疑问并陈述自己的理解。
⑶改进课后作业环节:①拓展课后作业的类型。除了复习式作业外,还要增加“预习式作业”、“自学式作业”、“析疑式作业”等。②增加课后作业的层次。即:设计难度水平不同的作业,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对作业进行选择。③丰富完成课后作业的手段。不仅要有书写式作业,还要有口头式作业以及调查式作业等。④改进作业方式。除个人独立式作业的方式外,也可以让学生采用“自由组合式”来完成作业。
二、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必须以学生自觉地、探索性地学习为基础,围绕研究专题进行。它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体现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体现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我校根据大学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在课堂开展了研究型大学语文教学的尝试。其具体操作如下:
以讲授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为例:
首先,设计论题,激发兴趣。我给出四个命题——“本文宣扬的王道理论,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在孟子时代的价值和历史意义”、“这个观点在当下的现实意义与不足”、“各学习小组汇集本组观点,课堂讨论后作总结性发言”,让学生根据兴趣或者熟悉的方面,自行收集材料,整理成发言稿或表演,准备时间为一周。然后,对命题作好指导。为了增强学生的信心和预习的效率性,我做了如下指导:指导学生结成合作小组;指导学生查找资料;指导学生编写研究大纲。接下来,在上课的时候,由四组学生在课堂上发表其研究成果。最后,由我带领同学们对发表的内容进行评判。在肯定了研究性学习的成功之后,针对不足之处作总结,并提倡学生在自愿的原则下,总结出本次研究性学习结果发表全过程的心得、体会、思考和意见,达到巩固教学效果的目的。同学们通过自己和小组成员共同努力,不仅主动了解到孟子生活的时代背景,还深刻体会到孟子真正在孔子“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重民、亲民的思想,并由此联想到:“汶川大地震”之后,温家宝总理亲临汶川就是这一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体会到儒学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同学们通过交流、总结,在研究学习文本知识的同时也理解了儒学并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中,还体现在中国的治国理想和当下的治国理念中。当学习与现实发生激烈碰撞后,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空前的激发,课堂上踊跃发言,课后再去找资料,准备下次课补充自己的观点。这样,就使学生不再觉得语文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只是停留在单纯的工具性知识的讲解上,而是开始懂得语文学习可以真正面对历史、面对现实,既可以和先哲对话,也可以质疑现实;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开始主动去学、去寻找、去归类,并开始思考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这才是学习大学语文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把接受式学习与问题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把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与经验性学习结合起来;三是使课堂教学中增加更多互动因素。
研究性学习给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带来了以下变化:学生的学习由对书本的学习变成走向生活的学习;从按部就班式的被动学习走向富于创新精神的主动学习;从非兴趣的学习走向由兴趣出发的学习;从依赖教师的学习走向以学生为主的学习;从传统的课程化学习变成新型的课程化学习……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追求最佳学习状态的学习。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的挑战都是全方位和深刻的。教师必须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大学语文指导教师,角色应该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大学语文这门学科成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钟龙飞:《研究性学习与“问题教学法”》
2、佐斌著:《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大学语文 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的思想观念下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日本被称为综合学习,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非常盛行。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凸显学生的自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使学生更适应生活实际,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它具有五个主要特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要达到以下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术态度和科学道德。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从目前情况看,大学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学语文教学在不废工具性、知识性的同时,着重体现人文性、审美性,兼具研究性、创新性乃至深刻的哲理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通过对文本反复的互动研讨,由表及里,逐渐提升到在精神、灵魂、生命境界有所感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点拨学生,通过对名家名作的具体分析,让学生有感悟、受熏陶——这绝不是简单的生硬灌输所能实现的。
大学语文这样的学科特点、教学任务和目标,为师生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既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真正地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把接受式学习与问题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把知识的传授与应用研究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把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与经验性学习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渗透一点经验性学习;四是把逻辑的论证与历史的叙述有机结合起来,融入一点知识发展的过程史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式学习,对教师课题指导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⑴加强教学过程的预习环节:不仅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学生的预习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必须加强学生的“预习”环节。要引导学生收集新授课内容的背景材料(包括收集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指导学生将新授课内容中的难点或不懂之处找出来;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尝试解答新授课内容中提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告知学生预习研究的重点及要求,以便于学生开始着手准备预习。
⑵改进课堂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应对课文内容实行“精讲多议”的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主题式讨论”,即教师提出本课的讨论主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预习准备的相关资料阐述各自的观点;重点内容则进行“归纳式讨论”,即引导学生自己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概括;对预习时不理解的内容实行“质疑式讨论”,鼓励学生对所学的新内容提出疑问并陈述自己的理解。
⑶改进课后作业环节:①拓展课后作业的类型。除了复习式作业外,还要增加“预习式作业”、“自学式作业”、“析疑式作业”等。②增加课后作业的层次。即:设计难度水平不同的作业,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对作业进行选择。③丰富完成课后作业的手段。不仅要有书写式作业,还要有口头式作业以及调查式作业等。④改进作业方式。除个人独立式作业的方式外,也可以让学生采用“自由组合式”来完成作业。
二、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必须以学生自觉地、探索性地学习为基础,围绕研究专题进行。它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体现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体现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我校根据大学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在课堂开展了研究型大学语文教学的尝试。其具体操作如下:
以讲授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为例:
首先,设计论题,激发兴趣。我给出四个命题——“本文宣扬的王道理论,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在孟子时代的价值和历史意义”、“这个观点在当下的现实意义与不足”、“各学习小组汇集本组观点,课堂讨论后作总结性发言”,让学生根据兴趣或者熟悉的方面,自行收集材料,整理成发言稿或表演,准备时间为一周。然后,对命题作好指导。为了增强学生的信心和预习的效率性,我做了如下指导:指导学生结成合作小组;指导学生查找资料;指导学生编写研究大纲。接下来,在上课的时候,由四组学生在课堂上发表其研究成果。最后,由我带领同学们对发表的内容进行评判。在肯定了研究性学习的成功之后,针对不足之处作总结,并提倡学生在自愿的原则下,总结出本次研究性学习结果发表全过程的心得、体会、思考和意见,达到巩固教学效果的目的。同学们通过自己和小组成员共同努力,不仅主动了解到孟子生活的时代背景,还深刻体会到孟子真正在孔子“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重民、亲民的思想,并由此联想到:“汶川大地震”之后,温家宝总理亲临汶川就是这一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体会到儒学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同学们通过交流、总结,在研究学习文本知识的同时也理解了儒学并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中,还体现在中国的治国理想和当下的治国理念中。当学习与现实发生激烈碰撞后,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空前的激发,课堂上踊跃发言,课后再去找资料,准备下次课补充自己的观点。这样,就使学生不再觉得语文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只是停留在单纯的工具性知识的讲解上,而是开始懂得语文学习可以真正面对历史、面对现实,既可以和先哲对话,也可以质疑现实;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开始主动去学、去寻找、去归类,并开始思考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这才是学习大学语文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把接受式学习与问题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把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与经验性学习结合起来;三是使课堂教学中增加更多互动因素。
研究性学习给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带来了以下变化:学生的学习由对书本的学习变成走向生活的学习;从按部就班式的被动学习走向富于创新精神的主动学习;从非兴趣的学习走向由兴趣出发的学习;从依赖教师的学习走向以学生为主的学习;从传统的课程化学习变成新型的课程化学习……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追求最佳学习状态的学习。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的挑战都是全方位和深刻的。教师必须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大学语文指导教师,角色应该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大学语文这门学科成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钟龙飞:《研究性学习与“问题教学法”》
2、佐斌著:《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