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变“学堂”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w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教师吴正宪在“相遇问题”一课的教学中,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解题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讲解,错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纠正,教师只是提纲挈领,指点关键,把课堂变成学堂。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交往互动,构建了学生自己喜爱的学堂。现撷取两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赏。
  生讲师引学堂活
  小强和小丽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走来,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小丽每分钟走50米,4分钟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师:愿意上黑板写出解答过程的同学请上来,方法不同的同学也请上来写,并在旁边签上你的名字。(教师把学生列的式子起名为方法一和方法二)
  方法一:100×4+50×4
  =400+200
  =600(米)
  方法二:(100+50)×4
  =150×4
  =600(米)
  师:老师现在把话筒交给你们,请你们组织同学讨论。
  小老师郝同学(以下简称郝):同学们对我们的算式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 100×4是什么意思,能跟大家解释吗?
  郝:100是小强每分钟走多少米,乘4就是4分钟走多少米。
  生:我想问50×4是表示什么意思?
  郝:50×4表示小丽4分钟走的路程。
  生:400+200是什么意思?
  郝:小强和小丽一共走了多少米。
  (沉默片刻,吴老师举起了手。)
  师:我想问,100×4是小强4分钟走的路程,50×4是小丽4分钟走的路程,把它们加在一起就是求他们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路程,可是题目让你求的是甲乙两地的全长啊!?
  小老师庞同学(以下简称庞):全长也就是他们两个一共走了多少米。他们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出发,在同一个地方相遇了(一边做手势一边解释),小丽和小强走的路程并在一起,刚好是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所以两个人的路程相加就是甲乙两地间的距离。
  师:听你们这一解释,我就明白了。哦,原来两人走的路程和正好是甲乙两地的全长,因为他们合起来正好走完了全长。同学们认同这个算式吗?我建议用他们的姓来命名,就叫“郝庞算式”。 下面用方法二的同学接着来,我就下去了。
  小老师田同学(以下简称田):大家对我们的算式有什么问题吗?
  生:请问100+50是什么意思?
  田:100+50是小强、小丽一分钟共走的路程,因为他们是同时出发的。
  生:为什么还要乘4?
  田:因为他们同时出发,一共走了4分钟。
  生:100既不是小强走的路程,50也不是小丽走的路程,它们怎么能加起来?“(100+50)×4”为什么求的也是甲乙两地的路程呢?
  (田闻听此言,一时答不上来,课堂陷入了沉默中)
  师:请求支援吗?对这个算式大家有点陌生,没关系。我来帮点忙,请跟我来,请看(教师引导田同学用课件动态演示两人同时相对走一分钟,并让他们提问)。
  桂同学:小强和小丽一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生:150米。
  桂:2分钟呢?(继续用课件演示小强和小丽两人同时相对再走一分钟)
  生:300米。
  师:能换个词说吗?一分钟一个150米,那两分钟就——
  生:2个150米。
  桂:三分钟,四分钟呢?(继续用课件演示)
  生:3个150米,4个150米。
  田:他们怎么了?
  生:相遇了。
  田:那不就妥了吗?
  师:是呀,那不就妥了吗。好,这里的100、50过去叫什么?
  生:速度。
  师:这两个速度加起来就是——
  生:速度和。
  师:100+50=150是他们的速度之和,他们走完这段路,共走了几个速度和?
  生:4个。
  师:所以4个150就是甲乙两地的路程,同意吗?
  田:这个算式同学们懂了吗?
  生:懂了。
  师:给这个算式起个名字,就叫“田桂算式”,先求速度和,再求总路程。
  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问题让学生自己提,自己答;疑难让学生自己释,自己悟。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出示题目后,教师放飞学生思维,让学生独立寻求解题方法,接着让学生当小老师,引导台下学生质疑问难,“100×4”表示什么?(100+50)是什么意思?…学生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问,小老师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进行分析讲解,整个课堂热闹非凡。然而在关键之处,教师及时出手。当小老师引导同学们理解了“100×4+50×4”的意思后,教师向小老师挑战:“100×4是小强4分钟走的路程,50×4是小丽4分钟走的路程,把它们加在一起就是求他们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路程,可是题目让你求的是甲乙两地的全长啊?”教师这一有效提问,强化了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当大多数同学对于方法二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时,教师引导小老师用多媒体动态演示,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懂得“小强和小丽一分钟一共走了1个150米”,“ 两分钟共走了2个150米”“他们走完全程用了4分钟,就是4个150米”。让学生真切地感知了“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这一算理。虽然教师没有把计算公式直接告诉学生,但这种解题方法已在每个学生头脑中打下了清晰的烙印。上述过程,生讲师引学堂活,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获得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且还得到了恰当的数学思想方法。课堂精彩纷呈,充满生命活力。
  生辨师启学堂深
  出示:四(1)班为准备联欢会,分三个小组折纸花、纸鹤,第一小组每小时折50 朵纸花,第二小组每小时折60朵纸花,第三小组每小时折40只纸鹤。他们共同折了3小时,一共折了多少朵纸花?   学生板演完后,教师启发学生把黑板上的算式分成了两类:A:(50+60)×3, B:(50+60+40)×3
  师:同意A法的请举手,同意B法的请举手。(每种解法三个代表留在讲台上。)到底是A对还是B对,一场辩论就要开始了。你们互相提问题,谁先问。
  A:请问题目求的是什么?
  B:一共折了多少朵纸花?
  A:第三小组折的是什么?
  B:第三小组折的是纸花。
  A:那个念花吗?
  B(仔细看题):纸鹤。
  A:纸花是纸鹤吗?
  B:不是。
  A:人家要你求的什么?
  B:一共折了多少朵纸花。
  A:哪你们加纸鹤干什么?(掌声响起来了)
  B:马虎了,没有看清,把纸鹤当成纸花了。
  师:看似同样的信息出来了,这里可有陷阱哦。纸鹤能当纸花吗?你们同意谁的?
  生:同意A法。
  师:假如B是正确的,题目可以怎样修改?
  生1:把问题改成“一共折了多少朵纸花和纸鹤?”
  生2:把第三组折的“纸鹤”改成“纸花”。
  …………
  师:同学们你们从多角度观察思考,假设列式是正确的,既可以改条件也可以改问题。我想问问,通过这事,你有什么启示?
  生1:审题要认真。
  生2:仔细筛选信息。
  生3:所求问题要和条件相符。
  师:真好!
  在学生学会了典型相遇问题基本解题方法后,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拓展、提升,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练习题,布下了一个美丽的“陷阱”,题中出现了“纸花”“纸鹤”两种不同的物件,提出问题,让学生各自解答。果不出所料,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中招了。此时,教师没有急于组织学生判断、改错。而是启发学生把黑板上的算式归成A、B两类,学生分成A、B双方 。接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两方代表在台上互相提问,展开辩论。在A方步步追问下,B方认输了。教师是何等的高明,一场纠错活动,教师没有多讲一句,学生自主地发现了错误,自觉地改正了错误。然而,学习没有结束,精彩还在后头。“假如B是正确的,题目可以怎样修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七嘴八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思,有的改条件,有的改问题。一道简单的习题被教师如此的这番“物尽其用”。这时,教师并没有就此止步,一句“通过这事,你有什么启示?”引发学生进行深度反思,学会自省,懂得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真是生辨师启学堂深。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无痕”的教育中得到强化。教师善于将学生的错误视为一种教学资源,从中寻找教育契机,启发学生辨别分析,思考反省,让数学课堂自然散发出更多的理性、智慧、思辨的美妙气息,促进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健康成长。(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弹前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听了知名教师支玉恒《再见了,亲人》这节课,引发了听课教师的深思:阅读教学就应该像支老师一样,巧妙设计教学中“动”与“静”相宜的环节,让学生真正体悟文本所要表达的深情。  逆转角色激将,调动学习热情  师:他们根本不是亲人,你们都弄错了,作者也弄错了。  (生不服气,举手)  师:还举手?是不是想和我辩论?  生:是!  师:现在你们还辩论不过我,你一辩论肯定输。想不想赢?  生(齐):想!  师:
期刊
南城县第一小学创办于2010年,是一所县属小学,坐落在县城建昌北大道12号。作为全县重点打造的民生工程之一,南城县第一小学从建校起就得到了县委、县政府乃至当地老百姓的关注。学校教师都是统一通过公开选招竞聘,平均年龄只有35岁。但学校学生都是从城区其他三所学校分流而来,生源呈现出学困生多、留守儿童多、农民工子女多、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的“三多两差”状况。作为这样一所新校,如何在高起点上办出特色?南
期刊
笔者有幸听了特级教师肖冉“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一课,在教学中,简老师以“跳眼法”为主线,依次安排了以下活动:观看“跳眼法”的视频—为揭秘“跳眼法”而学习—亲身体验 “跳眼法”—揭开“跳眼法”的神秘面纱。可谓是别出心裁,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赏。  观看“跳眼法”的视频  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亮剑》吗?  生:(兴奋地说)看过。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看《亮剑》两个经典片段——柱子和李云龙
期刊
只为最初的热爱  说起自己最初的执教动机,萍乡市第九中学生物教师周羽安静的外表下仍掩盖不住内心的兴奋。“我就是一个山里人,从小就喜欢生物、植物。”周羽笑着说道。周羽小时候常常和家人一起出工,站在田埂上、菜畦边、山岭下,观察着父母的劳作,对“蚯蚓为什么生活在泥土里 ”“什么时候种玉米”等问题充满好奇,以至于在五岁时,就萌生出自己种植玉米的念头,并在家人的协助下自己播种、施肥、除草,最终收获了“丰收”
期刊
戴维·伯姆《论对话》中这样写道: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众中萌发新的理解和共识。笔者有幸观赏了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一课的录像,行云流水般的课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课堂中的互动对话,时时有思维的灵动,更让我回味无穷、叹服不已。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同仁分享。  在折纸中找相同  师:同学们,会玩吗?  师:(出示一
期刊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原本是形容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像天上的浮云那样潇洒飘逸,像受惊的游龙那样矫健有力。可是,近日我反复观摩了浙江著名特级教师刘松执教的“认识方程”(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一课的教学视频,不禁使我将它与“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紧紧联系在一起。刘松老师上课风趣、幽默、大度——飘若浮云;随意而更具深意、诙谐而更为深刻,看似信手拈来而实则“别有用心”——矫若惊龙。  课前谈话,渗透学习策略  
期刊
5月10日至12日,在江苏淮安参加了第16届“现代与经典”观摩活动,有幸聆听了多位大师的精彩课,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刘德武老师的课。尽管刘老师年龄偏大,但看上去精神矍铄。恰巧早餐时,刘老师主动与我们打了个招呼,真像是我们的“师长”,让人感觉特别亲切!他执教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设计精巧,思考灵动,语言魅力无不折服着我们。这当中尤其是他的教学构想“在假设中排除,在想象中转化”,更是给人以启迪。 
期刊
读是语文教学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语文阅读教学追求“入情入境”,其实就是通过读帮助学生把输入大脑的文字转化为有图像、有声音、有温度、有活力的情景,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有切身的领悟。因此,指导读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教学效益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孔子游春》中若干师生共读的片段令人耳目一新。那会心的一问一答,那默契的一顿一悟,那融洽的
期刊
日前,江苏省高邮市教育局出台四项制度,进一步强化和改进体育、美育。四项制度包括:一是健全学校体艺教育课外活动制度。要求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体育艺术节,并确保学生参与面达85%。二是规范常规赛事和艺术成果展示制度。继续重点组织中小学生阳光体育田径运动会及各类单项竞技,逐步推行篮球、乒乓球、足球等项目的联赛制度。三是完善督查管理制度。加大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在学校各类评估、考核中的权重。四是确立教育成果
期刊
在教育部召开的“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教育部将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先行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将遵循四个原则。一是强调基础性,要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时的比例,打牢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二是加大选择性,开足选修课,增加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满足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三是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加强职业体验和社会实践等课程。四是课程的修订与考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