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兴趣,使其逐步养成较强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堂提问操作不当,学生的思考、回答就会偏离方向,答非所问,或者无所适从,以至于出现冷场现象。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教师在提问时,要讲求艺术和技巧,这方面很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一、历史课堂提问的功能
其一,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历史课上巧妙的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兴趣,进而进行思考和探究。思考和探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与失败的不甘,丰富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二,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平时的交流中,当我问到学生上课的情况时,很多人说上课老是走神,不能集中注意力。这样,必然是学不好的。因为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基本条件。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因此,课上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激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历史课堂提问的原则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检查学生的听讲情况;通过提问,可以查漏补缺,进行教学反思;通过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但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目的性原则。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每一个问题都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要考虑通过提问能使学生学到什么、思考什么、达到何种要求。选择问题的切入点通常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以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处和容易产生疑难的地方。提问中应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一问齐答”这种旨在追求热闹场面的表面性提问。脱离了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如有位教师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提问学生:“你们说说德国在战争中应该怎样打?”结果,学生对于当时德国既要与西面法国作战,又要与东面俄国作战的打法,难于设计,无从回答。学生毫无知识的积累,岂能解决连当时德军参谋部都感到棘手的“两线作战”难题呢? 其二,激励性原则。在进行提问时,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学生回答后,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学生以恰当的评价。教师要学会倾听,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都想被别人肯定和表扬。当学生对问题不能很好地回答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尽可能地寻找其答案中的闪光点,予以赞美。当然对问题回答中的错误,教师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不讲原则的虚情假意式的表扬学生也是无法接受的。
其三,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基本动力。所设计的历史问题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感到有用、有趣。如为了让学生记住“佛教是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的史实,可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人说汉武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请大家想一想,这句话对不对?”讲三国鼎立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回答曹操是哪个时期的人?”这两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经过思考后,学生给出了正确的判断,从而牢牢地记住了这一史实。
三、历史课堂提问的技巧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运用发问的技巧,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寻求知识,积极探索,锻炼创造力。
其一,提问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如讲《元朝的社会矛盾》时提问“蒙古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吗?为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学生明白:虽然是位列一等的蒙古族,其穷人不只是生活贫困,有的人还沦为奴隶,而地位低下的三、四等汉族地主在元朝照样可以做官。根据这些史实,进一步思考便可得出正确的结论: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各族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进而得出民族矛盾的实质是阶级矛盾的认识。这样设计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较好地达到了教学要求。
其二,尽量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课堂提问时,要尽量照顾到多数学生。比如在讲历史习题时,同一个题目可能有多个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的难易找相应的学生来回答,这样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活动的密度和广度。
其三,用语简明扼要。有些教师有习惯性的口头禅,给人一种很啰嗦的感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经常变化,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一、历史课堂提问的功能
其一,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历史课上巧妙的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兴趣,进而进行思考和探究。思考和探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与失败的不甘,丰富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二,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平时的交流中,当我问到学生上课的情况时,很多人说上课老是走神,不能集中注意力。这样,必然是学不好的。因为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基本条件。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因此,课上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激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历史课堂提问的原则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检查学生的听讲情况;通过提问,可以查漏补缺,进行教学反思;通过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但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目的性原则。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每一个问题都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要考虑通过提问能使学生学到什么、思考什么、达到何种要求。选择问题的切入点通常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以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处和容易产生疑难的地方。提问中应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一问齐答”这种旨在追求热闹场面的表面性提问。脱离了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如有位教师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提问学生:“你们说说德国在战争中应该怎样打?”结果,学生对于当时德国既要与西面法国作战,又要与东面俄国作战的打法,难于设计,无从回答。学生毫无知识的积累,岂能解决连当时德军参谋部都感到棘手的“两线作战”难题呢? 其二,激励性原则。在进行提问时,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学生回答后,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学生以恰当的评价。教师要学会倾听,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都想被别人肯定和表扬。当学生对问题不能很好地回答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尽可能地寻找其答案中的闪光点,予以赞美。当然对问题回答中的错误,教师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不讲原则的虚情假意式的表扬学生也是无法接受的。
其三,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基本动力。所设计的历史问题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感到有用、有趣。如为了让学生记住“佛教是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的史实,可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人说汉武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请大家想一想,这句话对不对?”讲三国鼎立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回答曹操是哪个时期的人?”这两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经过思考后,学生给出了正确的判断,从而牢牢地记住了这一史实。
三、历史课堂提问的技巧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运用发问的技巧,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寻求知识,积极探索,锻炼创造力。
其一,提问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如讲《元朝的社会矛盾》时提问“蒙古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吗?为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学生明白:虽然是位列一等的蒙古族,其穷人不只是生活贫困,有的人还沦为奴隶,而地位低下的三、四等汉族地主在元朝照样可以做官。根据这些史实,进一步思考便可得出正确的结论: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各族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进而得出民族矛盾的实质是阶级矛盾的认识。这样设计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较好地达到了教学要求。
其二,尽量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课堂提问时,要尽量照顾到多数学生。比如在讲历史习题时,同一个题目可能有多个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的难易找相应的学生来回答,这样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活动的密度和广度。
其三,用语简明扼要。有些教师有习惯性的口头禅,给人一种很啰嗦的感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经常变化,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