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而渐进鞭辟而入里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ida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学生习作思路清晰但内容肤浅,总在一个层面翻来覆去,变着法子重复开头的意思,在一个观点上浅尝辄止,用大量的例举或华美的语言来掩盖思维的缺陷。总之,文章思路清晰,但層次内部流于肤浅缺乏深度。为了丰富议论文的思路结构,凸显论证的层次感和深度,笔者以南京、盐城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作文试题为例来谈谈如何在议论文内部凸显层次感和深刻性,使文章内容条分缕析由浅入深,论证循序渐进鞭辟入里。
  试题回放: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
  一位艺术家挑选了一些游客在柏林大屠杀纪念馆的搞怪留影,然后将图片中肃穆的建筑背景替换为大屠杀中真实的场景。背景一换,纳粹种族清洗的历史便瞬间来到眼前,累累白骨、层层尸墙,游客的搞怪行为特别显眼。这位艺术家说:“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沉重的地方。”
  对于一则叙事类材料,我们首先应梳理材料内容,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首先,历史上(二战中)发生了德国纳粹残忍屠杀犹太人的悲惨事件;其次,战后德国政府为了表达对战争的反思和忏悔,修建了柏林大屠杀纪念馆,供后人凭吊,缅怀死难同胞,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接着,有一些游客在在柏林大屠杀纪念馆拍了一些搞怪留影;最后就是我们一位艺术家把图片中的背景换成纳粹种族清洗的历史惨剧,这样游客的搞怪行为特别显眼,引人思考。
  材料中游客和艺术家很明显应该是分析的主体,大部分学生也能够辨别出题者的感情倾向,肯定艺术家的行为,批判游客的行为。在写作中大部分学生把矛头指向拍搞怪留影的游客,去分析原因,明确正确的做法,这是没错的。王学东老师在《让作文教学更高效》一书中也提及:渐进式议论文“应注意设置渐次加深的层次,要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或是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问题就在于学生的思路基本一致:原因是不尊重历史,做法是要尊重历史。通篇围绕“尊重历史”不断重复,没有具体而透彻的阐述,只有空洞乏味的说教。其实,在文章内部,我们完全可以二次分层具体阐述。如在“为什么”即追本溯源这个部分,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分层阐述:
  一、由外部原因到内部原因
  外因:历史教育的缺失(缺乏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社会风气的浮躁(泛娱乐化、漠视与己无关的一切)
  内因:沉迷于当下,把历史当做消费品来享受,缺乏民族危亡意识;不懂得尊重历史,敬畏先人
  二、由客观原因到主观原因
  客观:搞怪拍照之风盛行,不择地点,不择手段
  主观:缺乏敬畏历史之心,忽视纪念馆存在的意义
  三、由主要原因到次要原因
  主因:亵渎历史,敬畏之心缺失
  次因:纪念馆未能营造氛围进行情境的渲染或者没有引导员的生动讲解等
  四、由表层原因到深层原因
  表面:不尊重历史,漠视历史人物的生命
  深层:没有将情感融入死难者的悲剧命运,情感自私化迟钝化
  一旦按照此类顺序进行思考分析成文,那么文章就有了层次感,论证也不会流于肤浅,在一个层面兜圈子。作家通常就能够透过表层直击深层原因,如王开岭先生在《打捞悲剧中的“个”》中这样分析游客在参观纪念馆时冷漠的原因:“由于缺乏对人物之命运现场的最起码想象,感受悲剧便成了毫无贴身感和切肤感的抽象注视。这是一种物质态度的扫描,而非精神和情感意义上的触摸——典型的待物而非待人的方式。……如此,我们并非在关怀生命、体验悲剧,相反,是在疏离和排斥它。说到底,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粗糙化、淡漠化的打量,我们把悲剧中的生命推得远远的,踢出了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情感领地。久之,对悲剧太多的轻描淡写和迎来送往,便会麻木人的心灵,情感会变得吝啬、迟钝,太多的狭私和不仁便繁殖起来了,生命间的良好印象与同胞精神也会悄悄恶化。”缺乏对历史个体人物命运最起码的想象和情感植入正是材料中游客行为最本质的原因。这种一针见血的能力并非一日之功,作文语文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这种分层思维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其对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
  那么如何“尊重历史”呢,至少一半的学生都是空洞的说教,笔者将有具体做法的观点摘录如下:1.正视历史,勇于承认;2.敬畏历史,缅怀先烈,切莫将沉重的历史娱乐化;3.增强名族使命感、历史责任感;4.增强危机意识,居安思危,牢记“逸豫可以亡身”;5.提升实力,振兴民族,实现伟大复兴;6.反对战争,反对种族歧视,珍惜和平。能写出一种做法固然可喜,但是只写一种未免过于单一,那么怎样才能在“怎么样”即方法策略部分进行分层阐述呢?
  一、从认识层面到行动层面
  在思想认识上应心存敬畏,缅怀先烈,增强民族危机意识;在纪念馆前要庄严肃穆,保持文明的言行举止,投入纪念的氛围与情境中。
  二、从个人行为到社会担当
  游客应明确游览目的,不应该娱乐至上不分场合进行自私的娱乐活动,;社会除普及科学法律之外也应普及历史教育,不要让这种亵渎历史的现象重演。
  三、从必要条件到充分条件
  仅接受正视历史尊重历史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增强危机意识,反对种族歧视,振兴民族。
  四、从前提条件到具体措施
  首先应该在游览前把预习的功夫做够,了解游览地点的历史人物故事,做一个有文化修养的游客;其次应该听从导游的讲解,不要只顾拍照而无驻足品味或深入思考。
  五、从基本方法到高级策略
  无论是纪念馆还是其他游客都有责任去制止游客拍不雅照的娱乐行为;纪念馆可以通过举办游客观后感展评活动、在纪念馆的建筑设计上创新等方法提升游客游览体验。
  六、从错误做法到正确做法
  不该将沉重的历史娱乐化,用不文明的行为去亵渎历史悲剧;应该虔诚缅怀,心存敬畏,感恩和平。
  当然,还有其他的逻辑思路可用。只有文章用类似的顺序组织文字观点,才能让人感觉到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在阐述做法时,王开岭先生先是直接指向游客的行动落实层面:“感受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寻找‘现场感’!为不幸找到真实的个体归属,找到那‘一个,又一个……’的载体。”然后转而从纪念馆身上谈及做法:“同样,叙述灾难和悲剧,也必须降落到实体和细节上,才有丰满的血肉,才有惊心动魄的痛感和震撼,它方不失为一个真正的悲剧,悲剧的人性和价值才不致白白流失。” 然后举美国华胜顿的“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为例,称其“在设计上就注重了“个”的清晰,“费尽心机搜录了大量个体遇难者的信息:日记、照片、证件、通信、日用品、纪念物、甚至还有偶尔的声音资料……当你对某一个名字感兴趣时,便可启动某个按钮,进入到对方的生涯故事中去,与其一道重返半世纪前那些晴朗或阴霾的日子,体验那些欢笑和泪水、安乐和恐怖、幸福和屈辱……这样一来,你便完成了一次对他人的生命访问,一次珍贵的灵魂相遇。”当两者兼备,参观纪念馆的意义价值就能实现:告别梦魇,爱惜当下,珍惜生命,崇尚正义,重塑灵魂,维护和平。
  以上建议可以帮助学生条理清晰、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及分析论证,但是需要提醒的是每一种思维内部层次不在多而在精,应以紧扣中心论点(或材料)为原则。其次,详写的层次可分段阐述,略写的层次集中于一段即可。再次,在各条原因或做法均关涉主旨的前提下必须注意逻辑顺序。
  总之,教授学生科学有序的思维方式应该成为议论文写作教学的重点,它比让学生盲目分析甚至背诵满分作文更为有效,也能有效避免教师越俎代庖,用自己个性化的思想埋没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上文的具体做法就是着重在逻辑思维领域进行的具体化能力培养,它能够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
其他文献
中葡关系回顾    如果从1508年葡萄牙商人与中国商人在马六甲初次相遇算起,迄今为止,中国人与葡萄牙人的直接接触已有500年的时间;如果从葡萄牙人于1553年入居澳门开始算起,则中葡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已经有450年。可谓历史悠久。  在中葡关系历史上,澳门占据着十分重要,甚至是核心的地位。因为,中葡两国关系基本是随着葡萄牙人入居澳门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两国关系中的许多重大事件,都与澳门有着千丝
图书出版市场作为传媒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被关注和分析得不多。成功的图书创意很容易被克隆,形成常见的跟风现象。一本书的畅销可能引发一系列从命名到内容都相似乃至雷同的产品。跟风多半模仿形式,而一本书是否畅销,涉及社会心理和市场营销等不同方面的因素。  2006年3月3日,三联书店重点推出了由师永刚等编著的《雷锋:1940-1962》(以下简称《雷锋》)一书。《新京报》于3月9日公布了该报图书排行
2006年3月22日,是萨顿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位当代科学史的开山鼻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敦请江晓原、刘兵两教授领衔主持,策划了“萨顿科学史丛书”,经历一年多悉心的组织与审校,赶在2007上海书市前夜,一鼓作气出版了全套五种,其中有四种为萨顿作品的译作,分别为《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科学的生命》《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观》(上、下)、《科学的历史研究》,另一种为刘兵的萨顿研究专著,也是萨顿作品
得到卓南生先生惠赠的《卓南生日本时论文集》是2006年12月上旬在京都,厚厚的三大册,总字数近180万,真正的“皇皇巨著”。当时我是从东京去京都、大阪一带旅游,把三本大书从京都提到大阪再提回东京,切身感到的是物理上的重量。“时论文集”收录的是卓南生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约四十年间撰写的日本评论,按内容分为《日本社会》《日本政治》和《日本外交》三卷。一读之后,深感其内容比其体积更为厚重。这
“正确”、“可证实性”,按田松的分类,都是些大词、好词。某种科学,当然要把这样的词汇贴到自己身上。不过,依照波普尔的科学哲学,“错误”、“可证伪性”,同样是“好词”。一个命题或理论,成为科学的命题或科学的理论的必要条件是,它是可错的、可证伪的。至少粗略地讲,事情就是这样。  按此逻辑,1846年8月31日法国人勒威耶就可能存在的一颗新行星提交的一份报告《论使天王星运行失常的那颗行星,它的质量、轨道
苏教版必修四第二专题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主人公伽西莫多的许多行为表现有许多异常之处,但在通常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被简单化处理,直接归结为“善良纯真的性格特征”这种类似结论,大多数教辅资料,包括教参,也对其相应的深层情感心理却少作探析,即使有也过于简略,从而遮蔽和过滤掉了一些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个性特征的隐在的心理情感内容,使得这一有血有肉的丰满的人物形象流为概念化人物。人物的性格特征通常是借助人物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列宁、毛泽东等革命领袖作出重要贡献的,无产阶级观察、认识战争基本问题的最根本的看法,它为我们揭示战争基本规律、正确认识战争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然而近年来,由于世界军事变革的日新月异,当代战争现象的纷繁复杂,以及军事新观点、新思想的层出不穷,使得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在当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原本耳熟能详的基本原理受到质疑甚至否定,而一些似是而非
随着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被重视,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在北京语文高考中出现的次数也越来越多。相比2015年北京高考《考试说明》语文部分中仅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中提到“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基本常识的了解”以外,并没有其他对于经典阅读篇目的明显例举,但在2016年北京高考《考试说明》语文部分附录处增加了“《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边城》《四世同堂》《红岩》《平凡的世界》《雷雨》《欧也妮·葛朗
中国作为诗的国度,素有诗教的传统。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对诗的社会教化作用的肯定。古典诗歌固然精妙绝伦,但随着当代人的生活愈发丰富多姿,其情感表达无法再囿于古典诗歌的语言、形式等拘束,新诗应运而生。  新诗又称现代汉诗,是用精粹的现代汉语书写现代人内在的情感与思想的富有音乐性的文学样式。施蛰存曾说现代诗“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
鲁迅先生小说《祝福》自问世以来,评论不断,而选入语文教材以来,大部分教师却只着重人物分析,以祥林嫂为中心,重点解读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探析祥林嫂的死因。这样将对祥林嫂的分析来代替《祝福》的解读是不正确的,熟不知,《祝福》这部小说是以“我”为叙述者,将“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套在一起的叙事结构,解读文本时要注意结合两个故事的关联,这样才能深刻的了解并挖掘作品的主题。  一般人解读《祝福》时,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