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学生习作思路清晰但内容肤浅,总在一个层面翻来覆去,变着法子重复开头的意思,在一个观点上浅尝辄止,用大量的例举或华美的语言来掩盖思维的缺陷。总之,文章思路清晰,但層次内部流于肤浅缺乏深度。为了丰富议论文的思路结构,凸显论证的层次感和深度,笔者以南京、盐城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作文试题为例来谈谈如何在议论文内部凸显层次感和深刻性,使文章内容条分缕析由浅入深,论证循序渐进鞭辟入里。
试题回放: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
一位艺术家挑选了一些游客在柏林大屠杀纪念馆的搞怪留影,然后将图片中肃穆的建筑背景替换为大屠杀中真实的场景。背景一换,纳粹种族清洗的历史便瞬间来到眼前,累累白骨、层层尸墙,游客的搞怪行为特别显眼。这位艺术家说:“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沉重的地方。”
对于一则叙事类材料,我们首先应梳理材料内容,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首先,历史上(二战中)发生了德国纳粹残忍屠杀犹太人的悲惨事件;其次,战后德国政府为了表达对战争的反思和忏悔,修建了柏林大屠杀纪念馆,供后人凭吊,缅怀死难同胞,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接着,有一些游客在在柏林大屠杀纪念馆拍了一些搞怪留影;最后就是我们一位艺术家把图片中的背景换成纳粹种族清洗的历史惨剧,这样游客的搞怪行为特别显眼,引人思考。
材料中游客和艺术家很明显应该是分析的主体,大部分学生也能够辨别出题者的感情倾向,肯定艺术家的行为,批判游客的行为。在写作中大部分学生把矛头指向拍搞怪留影的游客,去分析原因,明确正确的做法,这是没错的。王学东老师在《让作文教学更高效》一书中也提及:渐进式议论文“应注意设置渐次加深的层次,要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或是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问题就在于学生的思路基本一致:原因是不尊重历史,做法是要尊重历史。通篇围绕“尊重历史”不断重复,没有具体而透彻的阐述,只有空洞乏味的说教。其实,在文章内部,我们完全可以二次分层具体阐述。如在“为什么”即追本溯源这个部分,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分层阐述:
一、由外部原因到内部原因
外因:历史教育的缺失(缺乏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社会风气的浮躁(泛娱乐化、漠视与己无关的一切)
内因:沉迷于当下,把历史当做消费品来享受,缺乏民族危亡意识;不懂得尊重历史,敬畏先人
二、由客观原因到主观原因
客观:搞怪拍照之风盛行,不择地点,不择手段
主观:缺乏敬畏历史之心,忽视纪念馆存在的意义
三、由主要原因到次要原因
主因:亵渎历史,敬畏之心缺失
次因:纪念馆未能营造氛围进行情境的渲染或者没有引导员的生动讲解等
四、由表层原因到深层原因
表面:不尊重历史,漠视历史人物的生命
深层:没有将情感融入死难者的悲剧命运,情感自私化迟钝化
一旦按照此类顺序进行思考分析成文,那么文章就有了层次感,论证也不会流于肤浅,在一个层面兜圈子。作家通常就能够透过表层直击深层原因,如王开岭先生在《打捞悲剧中的“个”》中这样分析游客在参观纪念馆时冷漠的原因:“由于缺乏对人物之命运现场的最起码想象,感受悲剧便成了毫无贴身感和切肤感的抽象注视。这是一种物质态度的扫描,而非精神和情感意义上的触摸——典型的待物而非待人的方式。……如此,我们并非在关怀生命、体验悲剧,相反,是在疏离和排斥它。说到底,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粗糙化、淡漠化的打量,我们把悲剧中的生命推得远远的,踢出了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情感领地。久之,对悲剧太多的轻描淡写和迎来送往,便会麻木人的心灵,情感会变得吝啬、迟钝,太多的狭私和不仁便繁殖起来了,生命间的良好印象与同胞精神也会悄悄恶化。”缺乏对历史个体人物命运最起码的想象和情感植入正是材料中游客行为最本质的原因。这种一针见血的能力并非一日之功,作文语文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这种分层思维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其对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
那么如何“尊重历史”呢,至少一半的学生都是空洞的说教,笔者将有具体做法的观点摘录如下:1.正视历史,勇于承认;2.敬畏历史,缅怀先烈,切莫将沉重的历史娱乐化;3.增强名族使命感、历史责任感;4.增强危机意识,居安思危,牢记“逸豫可以亡身”;5.提升实力,振兴民族,实现伟大复兴;6.反对战争,反对种族歧视,珍惜和平。能写出一种做法固然可喜,但是只写一种未免过于单一,那么怎样才能在“怎么样”即方法策略部分进行分层阐述呢?
一、从认识层面到行动层面
在思想认识上应心存敬畏,缅怀先烈,增强民族危机意识;在纪念馆前要庄严肃穆,保持文明的言行举止,投入纪念的氛围与情境中。
二、从个人行为到社会担当
游客应明确游览目的,不应该娱乐至上不分场合进行自私的娱乐活动,;社会除普及科学法律之外也应普及历史教育,不要让这种亵渎历史的现象重演。
三、从必要条件到充分条件
仅接受正视历史尊重历史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增强危机意识,反对种族歧视,振兴民族。
四、从前提条件到具体措施
首先应该在游览前把预习的功夫做够,了解游览地点的历史人物故事,做一个有文化修养的游客;其次应该听从导游的讲解,不要只顾拍照而无驻足品味或深入思考。
五、从基本方法到高级策略
无论是纪念馆还是其他游客都有责任去制止游客拍不雅照的娱乐行为;纪念馆可以通过举办游客观后感展评活动、在纪念馆的建筑设计上创新等方法提升游客游览体验。
六、从错误做法到正确做法
不该将沉重的历史娱乐化,用不文明的行为去亵渎历史悲剧;应该虔诚缅怀,心存敬畏,感恩和平。
当然,还有其他的逻辑思路可用。只有文章用类似的顺序组织文字观点,才能让人感觉到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在阐述做法时,王开岭先生先是直接指向游客的行动落实层面:“感受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寻找‘现场感’!为不幸找到真实的个体归属,找到那‘一个,又一个……’的载体。”然后转而从纪念馆身上谈及做法:“同样,叙述灾难和悲剧,也必须降落到实体和细节上,才有丰满的血肉,才有惊心动魄的痛感和震撼,它方不失为一个真正的悲剧,悲剧的人性和价值才不致白白流失。” 然后举美国华胜顿的“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为例,称其“在设计上就注重了“个”的清晰,“费尽心机搜录了大量个体遇难者的信息:日记、照片、证件、通信、日用品、纪念物、甚至还有偶尔的声音资料……当你对某一个名字感兴趣时,便可启动某个按钮,进入到对方的生涯故事中去,与其一道重返半世纪前那些晴朗或阴霾的日子,体验那些欢笑和泪水、安乐和恐怖、幸福和屈辱……这样一来,你便完成了一次对他人的生命访问,一次珍贵的灵魂相遇。”当两者兼备,参观纪念馆的意义价值就能实现:告别梦魇,爱惜当下,珍惜生命,崇尚正义,重塑灵魂,维护和平。
以上建议可以帮助学生条理清晰、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及分析论证,但是需要提醒的是每一种思维内部层次不在多而在精,应以紧扣中心论点(或材料)为原则。其次,详写的层次可分段阐述,略写的层次集中于一段即可。再次,在各条原因或做法均关涉主旨的前提下必须注意逻辑顺序。
总之,教授学生科学有序的思维方式应该成为议论文写作教学的重点,它比让学生盲目分析甚至背诵满分作文更为有效,也能有效避免教师越俎代庖,用自己个性化的思想埋没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上文的具体做法就是着重在逻辑思维领域进行的具体化能力培养,它能够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
试题回放: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
一位艺术家挑选了一些游客在柏林大屠杀纪念馆的搞怪留影,然后将图片中肃穆的建筑背景替换为大屠杀中真实的场景。背景一换,纳粹种族清洗的历史便瞬间来到眼前,累累白骨、层层尸墙,游客的搞怪行为特别显眼。这位艺术家说:“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沉重的地方。”
对于一则叙事类材料,我们首先应梳理材料内容,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首先,历史上(二战中)发生了德国纳粹残忍屠杀犹太人的悲惨事件;其次,战后德国政府为了表达对战争的反思和忏悔,修建了柏林大屠杀纪念馆,供后人凭吊,缅怀死难同胞,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接着,有一些游客在在柏林大屠杀纪念馆拍了一些搞怪留影;最后就是我们一位艺术家把图片中的背景换成纳粹种族清洗的历史惨剧,这样游客的搞怪行为特别显眼,引人思考。
材料中游客和艺术家很明显应该是分析的主体,大部分学生也能够辨别出题者的感情倾向,肯定艺术家的行为,批判游客的行为。在写作中大部分学生把矛头指向拍搞怪留影的游客,去分析原因,明确正确的做法,这是没错的。王学东老师在《让作文教学更高效》一书中也提及:渐进式议论文“应注意设置渐次加深的层次,要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或是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问题就在于学生的思路基本一致:原因是不尊重历史,做法是要尊重历史。通篇围绕“尊重历史”不断重复,没有具体而透彻的阐述,只有空洞乏味的说教。其实,在文章内部,我们完全可以二次分层具体阐述。如在“为什么”即追本溯源这个部分,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分层阐述:
一、由外部原因到内部原因
外因:历史教育的缺失(缺乏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社会风气的浮躁(泛娱乐化、漠视与己无关的一切)
内因:沉迷于当下,把历史当做消费品来享受,缺乏民族危亡意识;不懂得尊重历史,敬畏先人
二、由客观原因到主观原因
客观:搞怪拍照之风盛行,不择地点,不择手段
主观:缺乏敬畏历史之心,忽视纪念馆存在的意义
三、由主要原因到次要原因
主因:亵渎历史,敬畏之心缺失
次因:纪念馆未能营造氛围进行情境的渲染或者没有引导员的生动讲解等
四、由表层原因到深层原因
表面:不尊重历史,漠视历史人物的生命
深层:没有将情感融入死难者的悲剧命运,情感自私化迟钝化
一旦按照此类顺序进行思考分析成文,那么文章就有了层次感,论证也不会流于肤浅,在一个层面兜圈子。作家通常就能够透过表层直击深层原因,如王开岭先生在《打捞悲剧中的“个”》中这样分析游客在参观纪念馆时冷漠的原因:“由于缺乏对人物之命运现场的最起码想象,感受悲剧便成了毫无贴身感和切肤感的抽象注视。这是一种物质态度的扫描,而非精神和情感意义上的触摸——典型的待物而非待人的方式。……如此,我们并非在关怀生命、体验悲剧,相反,是在疏离和排斥它。说到底,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粗糙化、淡漠化的打量,我们把悲剧中的生命推得远远的,踢出了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情感领地。久之,对悲剧太多的轻描淡写和迎来送往,便会麻木人的心灵,情感会变得吝啬、迟钝,太多的狭私和不仁便繁殖起来了,生命间的良好印象与同胞精神也会悄悄恶化。”缺乏对历史个体人物命运最起码的想象和情感植入正是材料中游客行为最本质的原因。这种一针见血的能力并非一日之功,作文语文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这种分层思维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其对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
那么如何“尊重历史”呢,至少一半的学生都是空洞的说教,笔者将有具体做法的观点摘录如下:1.正视历史,勇于承认;2.敬畏历史,缅怀先烈,切莫将沉重的历史娱乐化;3.增强名族使命感、历史责任感;4.增强危机意识,居安思危,牢记“逸豫可以亡身”;5.提升实力,振兴民族,实现伟大复兴;6.反对战争,反对种族歧视,珍惜和平。能写出一种做法固然可喜,但是只写一种未免过于单一,那么怎样才能在“怎么样”即方法策略部分进行分层阐述呢?
一、从认识层面到行动层面
在思想认识上应心存敬畏,缅怀先烈,增强民族危机意识;在纪念馆前要庄严肃穆,保持文明的言行举止,投入纪念的氛围与情境中。
二、从个人行为到社会担当
游客应明确游览目的,不应该娱乐至上不分场合进行自私的娱乐活动,;社会除普及科学法律之外也应普及历史教育,不要让这种亵渎历史的现象重演。
三、从必要条件到充分条件
仅接受正视历史尊重历史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增强危机意识,反对种族歧视,振兴民族。
四、从前提条件到具体措施
首先应该在游览前把预习的功夫做够,了解游览地点的历史人物故事,做一个有文化修养的游客;其次应该听从导游的讲解,不要只顾拍照而无驻足品味或深入思考。
五、从基本方法到高级策略
无论是纪念馆还是其他游客都有责任去制止游客拍不雅照的娱乐行为;纪念馆可以通过举办游客观后感展评活动、在纪念馆的建筑设计上创新等方法提升游客游览体验。
六、从错误做法到正确做法
不该将沉重的历史娱乐化,用不文明的行为去亵渎历史悲剧;应该虔诚缅怀,心存敬畏,感恩和平。
当然,还有其他的逻辑思路可用。只有文章用类似的顺序组织文字观点,才能让人感觉到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在阐述做法时,王开岭先生先是直接指向游客的行动落实层面:“感受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寻找‘现场感’!为不幸找到真实的个体归属,找到那‘一个,又一个……’的载体。”然后转而从纪念馆身上谈及做法:“同样,叙述灾难和悲剧,也必须降落到实体和细节上,才有丰满的血肉,才有惊心动魄的痛感和震撼,它方不失为一个真正的悲剧,悲剧的人性和价值才不致白白流失。” 然后举美国华胜顿的“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为例,称其“在设计上就注重了“个”的清晰,“费尽心机搜录了大量个体遇难者的信息:日记、照片、证件、通信、日用品、纪念物、甚至还有偶尔的声音资料……当你对某一个名字感兴趣时,便可启动某个按钮,进入到对方的生涯故事中去,与其一道重返半世纪前那些晴朗或阴霾的日子,体验那些欢笑和泪水、安乐和恐怖、幸福和屈辱……这样一来,你便完成了一次对他人的生命访问,一次珍贵的灵魂相遇。”当两者兼备,参观纪念馆的意义价值就能实现:告别梦魇,爱惜当下,珍惜生命,崇尚正义,重塑灵魂,维护和平。
以上建议可以帮助学生条理清晰、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及分析论证,但是需要提醒的是每一种思维内部层次不在多而在精,应以紧扣中心论点(或材料)为原则。其次,详写的层次可分段阐述,略写的层次集中于一段即可。再次,在各条原因或做法均关涉主旨的前提下必须注意逻辑顺序。
总之,教授学生科学有序的思维方式应该成为议论文写作教学的重点,它比让学生盲目分析甚至背诵满分作文更为有效,也能有效避免教师越俎代庖,用自己个性化的思想埋没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上文的具体做法就是着重在逻辑思维领域进行的具体化能力培养,它能够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