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境遇之悲惨 识本性之真善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必修四第二专题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主人公伽西莫多的许多行为表现有许多异常之处,但在通常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被简单化处理,直接归结为“善良纯真的性格特征”这种类似结论,大多数教辅资料,包括教参,也对其相应的深层情感心理却少作探析,即使有也过于简略,从而遮蔽和过滤掉了一些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个性特征的隐在的心理情感内容,使得这一有血有肉的丰满的人物形象流为概念化人物。人物的性格特征通常是借助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言行及由此展示的内心世界来加以表现的,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分析其相应的情感心理是认识、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试从情感心理的角度,主要通过行为心理分析来揣摩、阐释伽西莫多性格的复杂性,以期能揭示其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心理情感的演变轨迹及其丰富内涵。
  一、伽西莫多异常行为表现概述
  1.不知所措、默默承受。
  受刑时,伽西莫多始终保持着沉默,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伽西莫多近乎麻木地被捆绑到刑场上,任人摆布,丝毫也不反抗,甚至于人们还可能把他当成瞎子。当刽子手转动轮盘时,伽西莫多开始发抖,奇丑的脸上忽然显出蠢笨的表情。当皮鞭抽下时,“伽西莫多好像忽然惊醒似的蹦了一下,他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蜷缩在绳绑里,一阵惊惶和痛苦的抽搐散布到他脸上每一根筋络,“但是他没有叹一口气,只是把头向后转转,向右转转,又向左转转,并且把头摇得像腰上被牛虻叮过的公牛”。皮鞭像雨般落在他的身上,伽西莫多又恢复了先前的冷静沉着,他就默默地一下子挣脱了绳绑。当无法挣脱镣铐时,“伽西莫多又显出筋疲力尽的样子,他脸上的呆笨表情变成了痛苦和懊丧,他闭上独眼,把头垂到胸前,仿佛死去了似的。”从这时起他就不再动弹一下了,再没有什么能引起他轻微的动作。最后,直到施刑人停止了鞭打,伽西莫多才慢慢地张开眼睛。
  2.偏执猜疑、任性冲动。
  伽西莫多的偏执主要表现在前期,他只服从于克洛德,完全生活在克洛德的阴影下,受邪恶思想的影响,按克洛德的意志行事,因为克洛德是他的养父和恩人。克洛德在伽西莫多心里的权威以及伽西莫多对于克洛德的依恋,都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在潜意识里,他就主观地认定养父克洛德说的做的都是正确的,他用深厚的热情的、无边的感激来报答他。因此克洛德指使他去劫持爱斯梅拉达,他也言听计从,且毫无愧疚之心。
  当受刑后克洛德出现时,他满带着希望去迎接克洛德,仿佛看到了上帝一般,那是一种怎样的神情,但当克洛德“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著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后,“伽西莫多的脸色又黯淡起来了。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此刻他虽有些失望,但对克洛德并没有一丝的怨恨和不满,更多的可能只是有些疑惑:他为什么不来救自己。如果从常理上讲,他是完全有理由去怨恨他的,恨他指使自己犯事受罚,恨他让自己一人承担罪责,恨有难时他竟然不来帮自己。但他最终却并没有这样做。
  人们一直对伽西莫多存有很深的偏见,伽西莫多也对人们有一种深深的偏见。此刻他已受尽了人们的讥讽嘲笑,因此他没有多想,就主观地认定爱斯梅拉达也是来嘲笑讥讽自己的,把好意送水误解成了恶意的报复。此时他才想起自己为什么会在这刑台上,现在她却竟然还要上台来刻意报复自己,不知她会用什么狠毒的手段,真是忍无可忍,仇恨到了极点。
  伽西莫多情感缺少含蓄性,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容易流露于外,往往表现为固执己见、任性冲动、感情用事。而爱斯梅拉达的行为是完全出乎其意料的,这巨大强烈的反差竟一时使他难以相信眼前发生的事,竟有些不知所措,忘记要喝水了,因为他已经彻底地被爱斯梅拉达打动了,征服了,并一下子喜欢上了她。此时的爱斯梅拉达在他的心目中,已经由魔鬼变成了女神。伽西莫多为了表达自己的谢意和内心由衷的爱慕之情,就情不自禁地想要去吻她的手,但却完全没有顾及她的感受,“但那姑娘有些疑惑,想起了前一晚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对此,伽西莫多不但不理解,竟然还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责怪她误解他的一片好意。
  爱斯梅拉达给他送去水,抚慰了他干渴的心灵,使他感受到了人世的温暖,开始接受和认识人性的美与善,流下了生平第一滴眼泪,为其人性的完全觉醒做了充分的准备。从此,他心中沉睡的善良纯真本性被唤醒了,他的性格得到美善的引导而逐渐升华,心灵中开始逐渐形成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此后,他的偏执则表现为另一个极端,思想上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心目中开始有了美善与邪恶的区别,开始听从人性美善的命令,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为行动的宗旨,对恩人克洛德开始以另一种眼光进行审视,具体表现在他对爱斯梅拉达的保护上,不惜一切,甚至枉杀无辜。克洛德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也最终完全被爱斯梅拉达所取代,为了爱斯梅拉达,最终把克洛德推下了圣母院。
  3.野蛮仇视、以怨报怨。
  当然凶狠野蛮并非出于伽西莫多的天性。人们一直对伽西莫多存有很深的偏见,歧视他,挖苦、嘲笑他,因为他生情野蛮,而判定其野蛮却是因为他长得丑恶。因为他犹如一个常住圣母院的精灵,令人们十分惊恐,隐约看见钟楼的顶端有个奇形怪状的侏儒在蠕动、在攀登,显得颇为怪诞、恐怖,甚至于以为他是妖怪。而这些都对伽西莫多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从而导致其心理失衡。伽西莫多作为聋哑人,情感本就比正常人要来得丰富、敏感、脆弱,而人们的行为更似火上浇油,使其本已扭曲残缺的心灵受到了进一步的摧残,以致于使其对正常人世界产生了一种极端的攻击心理和仇视心理。他发现自己到处受人嘲笑、侮辱、排斥。时间一长,以致于人家一说话,在敏感自尊的他看来,都是对他的揶揄或诅咒,他发现自己周围唯有仇恨而已。这些使他对其他人都怀有普遍的恶意和仇恨,变得凶狠野蛮。
  仇恨之火逐渐被点燃,随着一阵高过一阵的嘲笑、讥讽、诅咒,扔石子,越烧越旺,肉体的伤痛还可以默默承受,但内心的痛苦却是难以忍受,伽西莫多“起先一直默不作声,但那在施刑人的鞭打下已达到极限的忍耐力,在这些残酷的虫豸的刺激下却渐渐减弱甚至丧失,对西班牙斗牛士的打击向来不在意的阿斯杜里公牛,却被狗和枪刺激怒了”。于是,怒火中烧的他向人们投去恫吓的眼光,以表示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同时,他还再三要水喝,一方面是长时间受刑口渴难耐,另一方面更是用另一种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也是仇恨反抗的一种强烈表达。   二、伽西莫多异常行为成因分析
  行由心生,人的表情、神态、动作、语言是心理活动的外在流露和表现方式,因而从人物刻画的角度看,特定心理支配下的表情、动作、语言的描写都间接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伽西莫多的行为的复杂性和异常表现是由其心理情感的复杂性和异常引起的。追根溯源,伽西莫多心理情感的复杂性和异常是在生理、社会环境、身世遭遇诸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结合文本深入探究,其成因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与世隔绝、闭塞无知。
  在爱上爱斯梅拉达之前,伽西莫多在这个世界里只同两件事物有联系,那便是克洛德和巴黎圣母院。他从小生活在巴黎圣母院这个封闭的环境里,几乎从不走出教堂一步,他和这古老教堂之间,本能上已息息相通,几乎已融为一体。从某种意义上讲,伽西莫多跟巴黎圣母院之间已经结成了某种无法形容的难以割舍的亲密关系。在他心目中,这座慈母般的教堂,不仅仅是整个社会,而且还是整个世界。可以说,巴黎圣母院长期封闭式的生活几乎使他与世隔绝,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因为他认识世界和获取知识的主要或者可以说是唯一途径就是这封闭的教堂。环境因素在人格障碍的形成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封闭的病态的社会环境严重影响了他身心的健康发展。他已经习惯了这无声的世界和默默的承受,而当他突然面对这嘈杂的场面和遭受犹如天降的笞刑时,就犹如受惊的小鹿一般恐慌无助,不知所措,只能默默地承受这一切了。
  2.残疾自卑、封闭无知。
  伽西莫多既聋又哑,愚钝麻木,长时间地生活在教堂里,几乎接受不到外界事物任何灵敏的感知。造化本来还为他向客观世界敞开着唯一的门户,但自从当上敲钟人被震聋耳朵后,他的精神世界也随之又被蒙上了一层黑幕,听觉的丧失给伽西莫多的认知活动带来严重障碍,由于得不到声音刺激,导致其对复杂的环境的感知不够完整,能够直接反映到大脑中的只是处于视野之内的东西,他的感觉和知觉过程中缺少思维和语言的积极活动,使他的认知活动产生了偏差,从而不能形成多周边的环境的正确认知。再者,病态人们的讥讽和嘲笑,不仅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而且也是导致其自卑无知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不让人取笑,为了保护自己,他就打定主意,从此沉默不语,“把自己嵌在教堂里”,他情愿把一切深藏于心底,情愿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哑了,除非当他独自一个人时才偶尔打破这种沉默。
  “外界事物的印象先得经过一番巨大的折射,才能到达他的思想深处。他的大脑是一种特殊的介质,穿过大脑产生出来的思想都是变态的。经过这种折射而来的思考,必然是杂乱无章,偏离正道的”。生理上的缺陷和生活圈子狭窄,造成了信息渠道的相对闭塞,使伽西莫多的思维受到限制,从而没有机会去更多地真实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再加上克洛德的不当教育,最终导致他缺乏辨别能力和正确的行为导向,不能树立起应有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念。他错把被选为愚人王当做了自己的荣耀,把人们的欢呼、惊讶和赞叹误读为对自己的肯定和尊重。他不能正确地自我定向,足可见其道德认知上的不足和无知。他肤浅的知识和阅历、道德认知上的不足和无知不能让他正确理解和区分“劫持”、“邀请”的概念,不能用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来调控自己,甚至可能错把劫持爱斯梅拉达这一不良行为当作“勇敢”的“英雄行为”,他根本就没有认识到其中的罪恶。因此,他认为“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个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吗”也就不足为奇了。
  3.缺少关爱、孤独冷漠。
  不合理的教養可导致人格的病态发展,这也是造成伽西莫多性格古怪的重要原因之一。克养父洛德是被命运折磨的一个可悲又可怜有双重性格的人物。在圣母院灭绝人欲的世界中,他从小就过着与一般人不一样的幽居生活,他是孤独的,寂寞的,长久的禁欲扭曲了他的灵魂。作为一个教士,他过着清苦禁欲的生活,他回避人世间的欢乐和享受。在任何人面前他都得伪装出一副冷漠的神情。而养子伽西莫多对他而言,只是最忠诚的仆人,而且还是个不会说话容貌丑陋的残疾人,因此也并无多少的情感交流。他不但不能给予伽西莫多像父母一般的关爱和呵护,教给他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甚至于反而把自己孤僻古怪的个性和邪恶的思想有意无意中传染给了伽西莫多。
  聋哑人情感通常比正常人丰富、敏感,且自尊心强,孤独感更是他们的普遍特点之一。而对于从小缺少父母关爱的伽西莫多来说,其孤独感就自然显得更为强烈和持久了。在他的思想中从来没有过“爱”与“被爱”的感觉,受到的只有社会对他的不公平待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十九世纪的法国社会。因为从来就没有人真正地去关心过他,除了偶尔与高高在上的令人敬畏的克洛德用手势交流外,他与其他人几乎没有任何的情感交流。身体的残疾和人们的嘲笑歧视使他内心产生了社会恐惧和认知恐惧,对陌生环境的反应表现得异常敏感,从而不愿也不敢与他人交流。但伽西莫多也是人,也有感情,也需要交流,也需要朋友。于是孤独的他就把教堂里的圣徒、鬼怪和大钟当成了自己的朋友,来寻找慰藉。他偷偷地向他们推心置腹地久诉衷肠,因为他们总是用安详和蔼的目光望着他,至少他们不会像其他人那样冲着他的脸嘲笑。他会长时间地虔敬而又满怀爱意地端详大钟,拿手慢慢抚摸,并柔声细气地对它说话。
  综上所述,伽西莫多的异常行为自有其符合性格内在逻辑的合理性,而其心理变化在课文节选部分显露无遗:既幼稚又深沉,既粗鄙又温顺,既暴躁又善良,既无知又深刻。这些都构成了他性格的复杂性,坎坷悲惨的遭遇、复杂多变的思想,相互纠缠、冲突着在他身上通过这些异常行为集中表现出来。正如此,这个人物才不单薄,才真实可信,才有立体感,足可见雨果对人物刻画的准确、细腻、简洁和传神。细细品味,犹觉妙不可言,真是匠心独具的传神之笔!正是由于雨果以一个文学大师的艺术眼光对人的深刻观察、用心感受,才使得他给我们展示了这一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雨果著,陈敬容译.巴黎圣母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06-01.
  [2]魏徐梦.伽西莫多[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03-25.
  [3]赵海英.伽西莫多的独特眼睛——《一滴眼泪,一滴水》赏析[J].语文天地,2009.12-01.
  [4]毕大群.欲望与高尚——另论伽西莫多[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12-20.
其他文献
“世界汉学大会2007”业已圆满落下帷幕,作为三个圆桌会议中压轴戏,该以“汉学的自我定位”为主题的讨论最为激烈,而且就此议题来说,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广,专家们对于论题的理解也大相径庭。一位学者以“反读法”揣摩主办者设此主题的意图:大家谈“汉学的自我定位”,是否因为汉学研究已经迷失j,方向?我们是不是要给汉学指明方向?  其实,在汉学研究中,从来不存在所谓“迷失方向”的问题。即使单就所谓的方向而言,从
在近代中国提起古希腊的犬儒学派,人们并不陌生。随着清末西学东渐,有关古希腊犬儒学派的信息即在中国流传,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中文刊物中即有介绍。由来华传教士创办的中文刊物《万国公报》454卷(1877年9月8日出版)上刊登的《续希利尼贤哲记略》一文(执笔人韦廉臣,约1200字,详见《清末民初报刊丛编之四·万国公报》第4035~4036页,台湾华文书局影印本)曾记述了地傲皆内士(即第欧根尼)的生平
一、备课思考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设置上,诗歌的数量达到了一百余首之多,可以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无论是古今中外,诗歌总是人们难以绕开的话题。这是由于诗歌本身言简义丰的特性所决定的。因此,诗歌更散发着独特的人文魅力,更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想象与共鸣,甚至是人生的体验、情感的重构。正因为这样,教师更应把握好对诗歌的解读,不可任意“缩放”也不可空泛讲解,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正如“语文味”理
布里奇曼(1882~1961)是美国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是对材料在高压下进行研究的先驱,并因对超高压实验的研究而于1946年获得诺贝尔奖。他在哲学方面则是以操作主义的创始人而著名。《布里奇曼文集》所选取的是他有关操作主义的论文和其他有关方法论的论文,是国内第一本布里奇曼译文集。布里奇曼对于操作方法的探讨,无疑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二十世纪初物理学革命和经验主义哲学的意义:重视经验主体的相对性、个体
《静水深流》,李小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37.00元  市声渐远。万籁俱寂。夏日的夜间阅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实在是一件快意的事。  刚刚读过的这本《静水深流》,还放在面前,却把我的思绪引到了那年九月。当我去“中电国际”讲企业文化课时,知道总裁李小琳提出了“静水深流”的企业文化。一个好的文化理念出现时,常常会令人耳目一新,眼前发亮。“静水深流”这四个字,引起了我的研究兴趣,也激起
中葡关系回顾    如果从1508年葡萄牙商人与中国商人在马六甲初次相遇算起,迄今为止,中国人与葡萄牙人的直接接触已有500年的时间;如果从葡萄牙人于1553年入居澳门开始算起,则中葡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已经有450年。可谓历史悠久。  在中葡关系历史上,澳门占据着十分重要,甚至是核心的地位。因为,中葡两国关系基本是随着葡萄牙人入居澳门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两国关系中的许多重大事件,都与澳门有着千丝
图书出版市场作为传媒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被关注和分析得不多。成功的图书创意很容易被克隆,形成常见的跟风现象。一本书的畅销可能引发一系列从命名到内容都相似乃至雷同的产品。跟风多半模仿形式,而一本书是否畅销,涉及社会心理和市场营销等不同方面的因素。  2006年3月3日,三联书店重点推出了由师永刚等编著的《雷锋:1940-1962》(以下简称《雷锋》)一书。《新京报》于3月9日公布了该报图书排行
2006年3月22日,是萨顿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位当代科学史的开山鼻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敦请江晓原、刘兵两教授领衔主持,策划了“萨顿科学史丛书”,经历一年多悉心的组织与审校,赶在2007上海书市前夜,一鼓作气出版了全套五种,其中有四种为萨顿作品的译作,分别为《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科学的生命》《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观》(上、下)、《科学的历史研究》,另一种为刘兵的萨顿研究专著,也是萨顿作品
得到卓南生先生惠赠的《卓南生日本时论文集》是2006年12月上旬在京都,厚厚的三大册,总字数近180万,真正的“皇皇巨著”。当时我是从东京去京都、大阪一带旅游,把三本大书从京都提到大阪再提回东京,切身感到的是物理上的重量。“时论文集”收录的是卓南生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约四十年间撰写的日本评论,按内容分为《日本社会》《日本政治》和《日本外交》三卷。一读之后,深感其内容比其体积更为厚重。这
“正确”、“可证实性”,按田松的分类,都是些大词、好词。某种科学,当然要把这样的词汇贴到自己身上。不过,依照波普尔的科学哲学,“错误”、“可证伪性”,同样是“好词”。一个命题或理论,成为科学的命题或科学的理论的必要条件是,它是可错的、可证伪的。至少粗略地讲,事情就是这样。  按此逻辑,1846年8月31日法国人勒威耶就可能存在的一颗新行星提交的一份报告《论使天王星运行失常的那颗行星,它的质量、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