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与悲哀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小说《一个少年英雄的诞生》的出彩点在于其对题材处理的巧妙。
  巧妙之一在于小说不动声色的讽刺。作者对讽刺手法的运用,一方面体现于小说主题本身。火灾中不幸丧命的少年被事发单位打造成一个救火英雄,这一荒诞故事本身即是一场绝妙的讽刺,英雄的诞生如此顺利,英雄的意义被荒诞消解,灾难竟然成了造就英雄的沃土。另一方面,讽刺体现在作者零干预的小说叙事态度。小说中没有出现任何明确表达作者态度的评论话语,正是这种不动声色的叙事态度使得小说的反讽意味更加强烈。作者的冷静态度可以引发读者置身局外进行清醒思考,这样一来,读者的能动性可以得到有效发挥。
  巧妙之二在于小说处理悲感的手法。小说将悲剧故事的悲感消解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作者的叙事重点放在对事发单位负责人处理火灾事件的行动及心理描述上,事故处理者荒谬之举的顺利进行,以及这一扭曲事实的举动所带来的正面社会影响,都将主题的悲感隐逸于叙事表面。然而,悲感的消解并不意味着悲感的消亡,消解只会使得意义获得重生。小说中的现实社会以“少年英雄”来掩盖火灾丧生少年的事实,这一置换体现了社会对虚浮荣誉的追求,在更深层次上意在从侧面表明浮躁社会对实质生命的漠视。以漠然的态度来描述这种无情的漠视,以平静之态呈悲叹之感,小说的悲感在小说叙事之外获得纵深力,于是读罢这篇小说,一种欲说还休的悲感浮在心间,久久不能散去。
  小说的写实性,非在技艺,意在深刻。写实不是简单的复制,更不是为了追求巧妙效应。社会对待火灾丧生事故,以及一切灾害带来的破坏,不是积极地进行反思与补救,而是寻求应付各种追究与责难的“机智”方法,这种盲目与麻木的社会意识实在令人痛心疾首。生命诚可贵,当一个社会对生命的感知与责任都沦陷在忽略与免责的一片喧嚣中,这样的社会可以说冷漠到了极致,在无视生命的社会伦理中再去谈什么英雄、荣誉、教育……实属荒诞至极。小说即是在这种荒诞与悲哀的交织中,完成了写实的使命,将一份深刻刻在叙事背后,同时,也将刻在读者心中,如同不鸣的警钟,无声胜有声。
  小说结尾“向温泉同学学习”的标语,犹如一件完美无缺的展品,然而完美本身即是一种残缺。小说作者冷静的语言风格,平实的叙事态度,以及小说情节发展的平静感,都以一种表象的完美来呈现一出“英雄诞生”的佳话。抛离小说的话语情境,惹人沉思的是,难道灾难、苦难,抑或是战争等诸多人类悲哀之事的分量,是“英雄”二字可以取代的?生命带给人的痛感是一个简单的荣誉徽章可以抚平的?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附]
  一个少年英雄的诞生
  广雨辰
  谁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市永红中学竟然在一个下午燃起了大火。大火整整燃烧了两个多小时,整座教学楼都烧塌了。万幸的是,那天是星期天,学校几乎没有什么人。不幸的是,那天还是烧死了一个人。
  烧死的人不是收发室的老薛,而是初三一班的男同学温泉。如果烧死的人是老薛,这事儿就好办了。可惜烧死的人偏偏不是老薛,而是一名在校的中学生,这事儿就不好办了。这不,学生的家长已经闹上门来。学校出了这么大的事儿,林校长蒙了,还要应付市里的检查,早就焦头烂额了,哪还有精力去接待学生家长?因此想都没想,便随意指派卢副校长代表他去接待学生家长。校党委成员,只有朱记书头脑还算清醒,连忙拦住卢副校长说,这么大的事儿,您不出面哪行啊?林校长恨得牙根痒,气冲冲地说,老薛是怎么看校的?为什么放假期间还让学生进教学楼?看以后我怎么收拾他!
  其实这事儿也不怪林校长发火。着火那天,林校长接到电话便急匆匆赶到学校,远远就看到温泉正在教学楼的四楼奋力扑火呢。由于火势太大,消防员靠不上前,整座教学楼很快便被烧塌了。林校长还没来得及询问事件的原委,早到一步的朱记书便跑过来汇报说,除了烧死一人外,还有几名男同学在起火后从教学楼二楼跳下来摔伤了,现在已送去医院。只是不知道温泉为什么一个人跑到了四楼。
  朱记书长吁了口气,现在就是把老薛送进去也没用了。卢副校长突然眼前一亮说,老薛幸免于难,没准还是好事儿呢。林校长大手一挥说,你少给我提他,怎么那天就不把他一块儿烧死!朱记书知道林校长说的是气话,连忙拉过卢副校长问,你是不是有好办法了?卢副校长便把他的建议说了。林校长迟疑着问,这样能行吗?朱记书说,我认为这个办法可以试试。林校长仰天长长叹口气说,事到如今,也只能这样了。
  接下来和温泉父母的谈判竟然出人意外地顺利。林校长代表学校向温泉父母颁发了一面市委市政府授予温泉救火小英雄的锦旗,并同时向温泉父母发放30万的抚恤金。市长也亲自向温泉父母颁发了一面英雄母亲的锦旗,并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温泉父母发放10万元慰问金。
  原来这就是卢副校长提出的建议,让幸免于难的老薛做见证人,把温泉描绘成一名为抢救学校财产,不畏牺牲的少年英雄。于是,火灾的事便再也没人提及,甚至没有追究火灾的责任人。
  一年后,在永红中学教学楼原址又建起一座现代化教学楼,只是这座中学已更名为温泉中学。温泉中学操场的中央还竖起一座温泉同学的半身青石塑像,塑像的基座上刻着市委书记亲笔题写的“向温泉同学学习”七个大字。
其他文献
我虽不看电视,但也晓得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当下搅得举国谈舌尖——我仿佛看见13亿人正飞快掀动着13亿枚鲜红亮丽的舌尖大谈舌尖。刹那间我甚至产生一种恐慌感,觉得自己正在被无数舌尖包围和淹没……常言道,哪壶不开提哪壶,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忽然接到媒体电话,一位漂亮的女编辑轻摇舌尖,要我以“舌尖上的……”为主题写篇文章。我郑重地谢绝:“我是舌尖反对派,写来岂不扫人雅兴?何况所有市民正在兴头尖上……”
期刊
议论文是一种大众化的文体,也是高考作文写作相对稳妥的一种文体,但平时写作议论文时,很多学生只会正反举例,这样虽然也能够讲清道理,但往往给人一种平板单薄之感。所谓剪辑组合,就是在议论文写作中,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素材中择取符合需要的要素,通过对素材的概括、综合、浓缩等手段,巧妙地组合成相关文段,以达到“多材合用”论证中心的效果。剪辑组合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强化的功能,这种方式可以使文章内容厚重,观点鲜明,
期刊
一顶金黄的草帽,是父亲刚从集市上买来的,还带着干燥的草香。  小时候的我,总喜欢在夏天枕着父亲的草帽酣眠,尤其是在夜晚,露天的打麦场上,我们一家人吃过了饭,聚集到这里,一边看守麦子,一边聊天,望着满天眨眼的星光,一盏茶工夫,我就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天光大亮,口水溢湿了父亲的草帽,抖一抖,像荷叶上的水珠。  白天的草帽多半属于父亲,父亲要么用他来遮挡毒辣的阳光,要么扬场时用它来遮挡被风吹散的麦糠。
期刊
《拍卖灵魂》这篇小小说在精心规划结构上的意图十分明显,目的是通过层层推进的手法抓住读者的阅读期待。主人公林子宇这个人物形象带给读者的客观感受,历经了书画拍卖师、推崇母爱者、拍卖灵魂者的逐一升华,这样一种塑造人物的策略挑战着读者的阅读期待,使得作为一种自由活动的阅读行为获得牵引式的调整。阅读的意义既是在享有自由与并有责任中产生的,而小说作为最能彰显人类社会学的艺术门类,这份对意义的责任自然落在小说创
期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作文比作“炊”的话,那么写作的素材就可以称得上是“米”了,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作文素材积累的重要性。但我们一些同学虽然也积累了一些“米”,但因不善“厨艺”,没能将“生米煮成熟饭”,更不用说酿造出什么“米酒”这样高难度的技术活了。在议论文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同学往往是只会提观点摆材料,而没有一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通俗一点讲,就是“不讲理”,只是堆
期刊
极喜欢一句有趣、空灵的佛语,叫“掬水月在手”。曼妙夜空,皓月高悬,近之又非嫦娥吴刚,于是慧心一闪,掬一捧水,月亮美丽的脸庞就灿烂在手掌心里,一片禅心也在月色里氤氲开来……  有月当空,有水可掬,有月盈手,虚实相映,虚幻缥缈。掬之趣,趣在一念之转,趣在一掬得月,趣在有月映心。  每每品味“掬水月在手”,脑中总浮现这样的场景:万里春江,一片空明,水光月色,交相辉映。在澄明迷幻的色调中,在幽邃渺远的意境
期刊
古代人物传记是高中语文学习和考查的重要内容。无论是高中语文教材中,还是高考语文试题中,古代人物传记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那么,怎样做好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这一块的复习备考,并在高考中有效提高得分率呢?  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能够准确把握一类文章的基本写法,从这方面入手去解读文章,一般地就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把握文章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熟悉一下人物传记这类文章的基本写法。  一般来说,现代人物传记有自传体、
期刊
遇难同胞纪念馆前即景  叶庆瑞  即使30万株树木  砍伐 也是一项浩繁工程  30万具身躯倒下  一夜的年轮  是一圈坚固的南京城  即便30万块岩石滚落  也是一次巨大的山崩  30万颗头颅落下  迸不出火花  唯溅出一片哭声  即便30万美元  半个世纪的欠空  也该偿还一个民族的血本  并非在留言簿上  签一个合资的梦  前来凭吊的丰田轿车  依然开出战车的威风  我担心那揿动快门的手 
期刊
母亲只有我一个儿子。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考上了大学,在我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是第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天天与乡亲喝到一醉方休。酒后吐真言:“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自豪里带着炫耀。只有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她多么喜。她戴了老花镜,在暖暖的秋阳里给我缝新被子。我走过去,她听见了我的脚步声,目光从老花镜上方探出来,淡淡地一笑。我说:“妈,我要上大学去了!”母亲说:“我知道了。”没有鼓励,连声音也是淡淡的
期刊
九月叙事曲  卢卫平  九月的第一天,我在哭声里遇见世界  这无法选择的哭声让九月  成了我一生中泪水最多的月份  八月有三十一天,我仍然和八月擦肩而过  八月的最后一天为我的到来作了怎样的挣扎  这漫长的一天没能在命运的暗夜  点亮岁月的灯盏  九月的一个傍晚,我骑在牛背上  在最后一缕夕阳消逝在炊烟的瞬间  我从广播里听见毛主席死了,在课本的第一页  毛主席永远红光满面,对着孩子们微笑  我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