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的蟑螂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lin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作品《蟑螂》中,布鲁诺·舒尔茨延续了他绮丽鬼魅的文风,这一次他把父亲变形成了一只蟑螂,在看似荒诞离奇的情节背后是舒尔茨对现实生活恐惧与逃避的真实心理写照。由人变成蟑螂其实是在逃避痛苦的现实,文中那个单枪匹马挣扎在现实与幻想边缘的人,既是父亲也是舒尔茨本人。
  关键词:《蟑螂》 变形 荒诞与真实
  尽管布鲁诺·舒尔茨在文学史上仅仅留下了两本薄薄的短篇小说集和一些零散的书信稿,其作品也并未引起评论家太多的注意,但无法掩饰舒尔茨作品的魅力,许多初读舒尔茨作品的人都会被他乖张鬼魅的文笔所惊艳。余华曾这样评价过布鲁诺·舒尔茨:即便有卡夫卡存在,布鲁诺·舒尔茨仍然写下了20世纪最有魅力的作品之一。①
  舒尔茨1892年出生于波兰的一个犹太家庭中,父亲经营着一家衣料铺维持家中生计,青年时期的舒尔茨曾学习过三年建筑,擅长绘画,最后成为了一名中学美术老师。二战开始后,舒尔茨的家乡被纳粹占领,原本平静安宁的小镇开始变得纷乱动荡,而舒尔茨也于1942年被一名盖世太保枪杀于街头。舒尔茨本人的性格较为孤僻自闭,他的相貌并不好看,瘦弱矮小,走起路来有点像只鸟,外貌的缺陷导致他的内心比较敏感自卑。舒尔茨常年沉浸在童年的梦境与幻想中,而父亲的那家衣料铺便是他寄托各种奇特想象的收容器,父亲则是他着墨最多的人物。
  作品《蟑螂》收录在短篇小说集《肉桂色铺子》中,这个故事承接了舒尔茨另一篇短篇小说《鸟》的叙述,依旧以孩童“我”的身份展开叙事。父亲的鸟王国被女佣阿德拉毁掉之后,父亲又开始了新的变形,这一次舒尔茨把父亲变成了一只蟑螂。作为卡夫卡的忠实读者,舒尔茨也喜用“变形”作为主题。但不同的是,卡夫卡是把人形异化成昆虫后慢慢道出人性的、心理上的异化,而舒尔茨则钟爱先让人心理上产生异变,再让其以一种类似于得了臆想症的精神病患者的症状来模仿各种生物的行动方式以达到变形的目的。
  一、残酷的变形
  父亲关于自己是鸟的国王的幻想,最终在阿德拉的扫帚下消灭殆尽,而父亲也在之后神秘地消失了,只留下了一个秃鹫的标本,它那干瘪腐朽如苦行僧般的脸和它那被蛀虫啃得破碎不堪的羽毛都总是让“我”认为这只秃鹫就是消失的父亲。“我”是矛盾的,有时会认为父亲变成了秃鹫在看着我们,有时又觉得父亲已经去世了。但不论怎样,“我”都觉得母亲对父亲的消失的反应太平静,甚至开始怨恨自己的母亲,认为她从来没有爱过父亲。因而“我”决定与母亲进行一次促膝长谈,而在交谈过程中“我”却在母亲的提醒下慢慢回忆起父亲和蟑螂的故事。
  那天晚上,父亲在看到蟑螂窜入他的房间后,又一次无可避免地陷入了臆想中,他被那些从每个角落窜来的“摇摇晃晃的、黑色的、锯齿形的闪电”吓得拿着一个标枪四处乱戳,父亲开始不吃不喝,脸上挂着极度厌恶和憎恨的表情拿着标枪与蟑螂抗争着,然而面对蟑螂庞大的群体,父亲慢慢发现这种抵抗是渺小而又无力的,最终他放弃了抵抗,他的皮肤开始长出一个个像是蟑螂的鳞片的小点,他开始趴在地上以一种古怪的姿势慢慢爬行,父亲正一点一点地变成一个真正的蟑螂,直到有一天他完全同那种黑黢黢的、怪模怪样的玩意儿打成一片,他可能继续生活在某个缝隙里,也可能就是被阿德拉烧死的一堆虫子里的其中一个。
  舒尔茨将父亲变形成一只蟑螂,是很有考量的。我们知道蟑螂是一种十分令人厌恶的昆虫,他们油乎乎的扁平身体,无缝不入逃窜的样子,还有其食粪便垃圾的恶习都让人感到恶心,因而人类对于蟑螂的态度一直是厌恶到希望能赶尽杀绝的地步。父亲一开始的态度也是这样的,他试图用他的标枪去除这些恶心的昆虫,但那黑压压的一片却让他越来越恐惧,最后竟然选择变成它们的一员。由人变成蟑螂,父亲无疑是在逃避一些东西,而他在逃避什么我们只能从文章中抓到一点零星的线索,文中说“我”认为母亲面对父亲的消失太过平静,认为母亲从来没有爱过父亲,因而“从来没有在任何女人的心中扎下根的父亲,就不可能同现实打成一片,所以他不得不永远漂浮在生活的边缘,在半现实的领域中,在存在的边际”②。没有得到任何女人的真爱似乎是父亲选择逃避的原因,但仔细分析,会发现无法与现实融合,生存在现实与幻想的边际才是父亲选择逃避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开始父亲只是选择了一个空间相对封闭的阁楼作为自己自娱自乐、逃避现实、消除自己对现实恐惧的场所,但慢慢地对现实的恐惧已经扩大到这间阁楼装不下的地步。父亲敏感、卑微、小心地和现实打着交道,但这样的姿态又让他显得唯唯诺诺、獐头鼠目,更使现实中的人对父亲投去鄙视的眼光,其实这时的父亲和蟑螂就已经有了相似性,都是为人所鄙夷的事物。现实的痛苦,让父亲开始选择逃避,而蟑螂作为最会逃窜的害虫自然成为父亲迷恋崇拜的对象,因而父亲最终屈服于这些黑糊糊的东西,变成了它们当中的一员。
  具体到现实来讲,舒尔茨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布料店,但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油的大规模开采,工业进一步快速发展,机器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严重威胁了传统手工业的生存,舒尔茨家的布料生意越来越难做,生活状况每况愈下,舒尔茨的父亲也因此变得消极悲观,再加上又身患疾病,就把生意甩手给了舒尔茨的母亲打点,自己沉浸在幻想中直至终老。
  二、绝望的反抗
  父亲在变形成蟑螂的过程中是有所反抗的,他曾经以近似疯狂的状态拿着标杆四处乱刺,他“用标枪刺下去,然后举起标枪,枪上已经钉着一只巨大的蟑螂,它在拼命地扭动它那些复杂的腿”③。然后女仆阿德拉会帮父亲把蟑螂丢进垃圾桶里。但慢慢的父亲越来越无法控制被蟑螂同化,“白天,他还能用身体内剩下的一些力量来抵制,同他的着迷作斗争;但是夜晚,他完全被控制住了”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这样告诉我们:如果现实太令人痛苦,不能忍受,那么被威胁的自我就会因为抵抗失效而投入潜意识冲动的怀抱之内,从而达到脱离现实的目的。⑤父亲对现实的反抗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他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潜意识的幻象中,在强大的现实面前,父亲的反抗是无力脆弱的,他最终还是逃不了“完全同那种黑黢黢的、怪模怪样的玩意儿打成一片”的命运。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女仆阿德拉的作用,阿德拉的出场总是伴随着“整洁的无可挑剔”“打扫”“秩序”这样的词,而父亲每一次的出场都伴随着“龇牙咧嘴”“疯狂”“神情恍惚”等词语。可以发现阿德拉和父亲就是两个相对面,如果说父亲代表的是混乱、疯癫,那么阿德拉就是有序、理智的象征。其实阿德拉就是那股反抗的力量,是现实生活中的条规秩序,是试图约束父亲过上外人看来正常生活的力量。父亲的理智最终没能战胜他精神上的疯癫,现实生活中的恐惧使他发疯一般地想要逃离,在这个时候阿德拉所代表的秩序又起到了制裁的作用,对反抗秩序、对抗规则的人的制裁。从阿德拉的行动来看,打压的过程是充满暴力的,不论是《鸟》中拿着一柄长扫帚将充满恶臭的鸟室一并清扫干净,还是《蟑螂》中把蟑螂扫进簸箕厌恶地将其烧掉,阿德拉处置父亲疯癫行为的方式是不带一丝同情的摧毁。在《鸟》中那个被摧毁的父亲虽然带着绝望但却还能走下楼梯,但在《蟑螂》中,这个父亲却没能再走出来,他可能就是被烧死的蟑螂之一。
  文章中的另一个角色“母亲”,在父亲整个痛苦的变形和反抗变形的过程中始终不在场,这是反常的现象,原本应当是患难与共的夫妻,却变得如此冷漠,作为一个妻子却在自己丈夫精神上受到极大摧残的时候选择了袖手旁观,文中的变形异化不仅仅是父亲变成蟑螂这一件,异化的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父亲近乎疯癫的状况下,他最亲近的家人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向他伸出援手,孤立无援的父亲倚仗着自己那颗脆弱敏感的心做着最后无力的反抗,单枪匹马与现实抗争的他最终还是失败了,直到最后他消失了,也只有他的儿子还记得他。这些都让父亲的反抗蒙上了浓浓的悲剧色彩。
  三、荒诞的真实
  《蟑螂》整个故事看起来荒诞无稽,有很多细节看起来都相互矛盾,变形成蟑螂的父亲,地位高于主人的女佣,对丈夫漠不关心的妻子以及总是脑海里充满奇怪想法的“我”都显得不合常理。文章的开头曾交代了父亲已经去世,但结尾又借母亲的口说:“别折磨我,宝贝儿;我已经告诉你了,父亲出门去了;去周游全世界了;他现在担任的职务是商业推销员。你也知道,他有时候夜里回来,在天亮以前又走掉。”⑥关于父亲到底怎么样了,作者并没有交代清楚,若是联系舒尔茨的《父亲的最后一次逃亡》看文中的父亲又变形成了一只螃蟹重新爬回了家,这就显得更加荒诞了。故事虽然是荒诞的,但它传达出的人在压力下的变形,人与人关系之间的异化确是真实的。相比较卡夫卡,舒尔茨的文风更侧重描述内心世界,整个文章都是跟着“我”的意识在走,这一点与《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颇为相似。若联系作者本人的经历,我们会发现看似荒诞的故事背后是作者内心的真实世界。
  《与撒旦的对话》的编者瓦当曾提及过舒尔茨的两则小故事,一个是舒尔茨小时候怕苍蝇过不了冬天给它们喂糖的故事;一个是舒尔茨在被盖世太保一枪击中时,弥留之际把手中的面包一点点地喂给了飞到身边的鸽子。从这两则小故事可以看出舒尔茨的内心世界远比正常人要丰富许多,他对动物的感情也异于常人,将父亲变成一只大蟑螂在他这里似乎也并不是一件多么出格的事。舒尔茨继承了父亲的敏感忧郁的性格,矮小的身材,平庸的事业,沉重的家庭压力(舒尔茨有一个患有精神病的姐姐),终生未婚的情感经历,都一次又一次地让舒尔茨感到被现实世界排挤在外,文中所说的父亲没有得到任何女人的真心,所以他永远无法和现实打成一片,其实更像是舒尔茨内心的写照。而那个愿意变成蟑螂隐匿在潮湿黑暗中的父亲又何尝不是他自己,这样看来原本荒诞的故事也显得合理真实,变成蟑螂逃避现实,逃避压力就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
  舒尔茨最后的命运与《蟑螂》里变成蟑螂的父亲一样荒诞悲惨,无辜被卷进两个盖世太保的争斗中,被其中一个枪杀,死后尸体在街上暴露一天,最后被胡乱埋在乱岗里。他的一生真的就像那只蟑螂,生前自卑闪躲怕见人,死后也没有人注意,仿佛就仅仅只是那黑压压的一群蟑螂中少了一只。
  ① 余华:《文学和文学史》,《读书》1999年第1期,第42-49页。
  ②③④⑥ 布鲁诺·舒尔茨:《COCKROACH蟑螂》,于默译,《文苑》2012年版。
  ⑤ 梁锡江:《窗之惑——试论卡夫卡小说中“窗”的隐喻》,《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第32-39页。
  参考文献:
  [1] 韩爱强.布鲁诺·舒尔茨小说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 2013.
  [2] 瓦当.寻找布鲁诺·舒尔茨[J].人民文学,2010:163-173.
  [3] 布鲁诺·舒尔茨.肉桂色铺子[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贾平凹的《秦腔》以引生的边缘化叙事视角揭示了中国乡村的现实生存困境,并在“密实的流年式叙写”中塑造了赋有个体生命价值的文化符号。可以说清风街的生产方式、生活准则以及价值观念,是时代浪潮冲击下乡土中国的缩影。表面上作家沉浸在这种生活化叙事中,细细读来文本中处处弥漫着作家哀痛、迷惘的情绪,这是灵魂无处安妥的隐痛,更是一种时代精神困惑。  关键词:乡土 生活化 现实 精神  《秦腔》是贾平凹的第
期刊
摘 要:以《幽灵》为代表的“神秘故事”是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晚年创作的系列中短篇小说,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小说借助丰富的意象,描摹出作者在时代背景下梦幻与悲伤、希望与绝望交织的心灵景观图。本文从作家心灵传记的视角结合历史语境具体解读了《幽灵》等作品中的意象群及其思想意蕴,力图把握屠格涅夫精神危机时期的心灵景观全貌。  关键词:心灵景观 神秘故事 《幽灵》 意象  别林斯基说:“浪漫主义
期刊
摘 要:法国小说《刺猬的优雅》及其改编电影在日本文化符号的表现上都极为突出,形成一种强烈的互文,显示出小说作者与影片导演对日本文化的共同认同。两个文本对日本文化符号的塑造一方面是西方人“仰慕东方器物的风尚”的延续,另一方面两个文本也都在把日本文化视为已经僵化的法国社会与文化的拯救者,充满了乌托邦式的臆想。  关键词:《刺猬的优雅》 日本文化 符号 想象  小说《刺猬的优雅》(L'élégance
期刊
摘 要:“妙悟”说是南宋后期著名的诗论家严羽在其理论批评著作《沧浪诗话·诗辨》中所提出的诗歌理论。一般认为,严羽的“妙悟”说只是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妙悟”也可以成为鉴赏诗歌的理论,本文运用严羽的“妙悟”说,鉴赏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王维的诗歌艺术,鉴赏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蕴。  关键词:妙悟 王维 山水田园诗 空灵  “妙悟”说是南宋后期著名的诗论家严羽在其理论批评
期刊
摘 要:《神木》作为刘庆邦的中篇小说,荣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尤其是在2003年由导演李扬拍成电影并屡次获奖后受到更多关注,篇幅不长的文本却寓意颇深。本文着力挖掘作品所表现出的人性的丰富性及其所引起的对于人和社会的反思,并由此来探讨作者刘庆邦如何将文学希望和力量带入现实,彰显文学在当代的意义。  关键词:刘庆邦 《神木》 人性  刘庆邦自1978年写作,三十多年来,发表了五百多万字的作品。纵观刘庆邦
期刊
摘 要:关于宋儒与佛学的关系,宋人自述与后人概括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陈植锷先生在其学术专著《北宋文化史述论》中进行了讨论,这种变化恰恰说明了北宋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有宋之后的佛学,在传播过程中借助了儒家的传统思想,这在传播之初必然遭到传统文化的排斥,但在宋代之后,文化的融合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代的僧人团体,除了规模扩大且文化素养空前提高之外,最大的一个特点即儒化。  关键词:北宋 儒佛
期刊
摘 要:张中行《禅外说禅》是一本依据常识,用常言常语表述禅宗难言之理的著作。全书共十五章,从大众较为熟悉的儒家道家说起,将禅宗的外在表现形式和禅的思想内核从理论上说解得十分清楚。其安排文章的思路,体现了思深而体大的特点。  关键词:张中行 《禅外说禅》 思路 禅宗 禅  近读张中行先生《禅外说禅》一书,似在茫茫的夜路上遇见一位健谈而识路的长者,捧读再三,不禁为此书的写作思路深深吸引。禅宗方面的普及
期刊
摘 要:克里斯托弗·李里是电影《指匠情挑》中的一个人物,他不仅禁锢外甥女的人身及精神自由,而且将自己的亲生妹妹关进了疯人院。从人情的角度上来讲,克里斯托弗完全是一个人性泯灭的人物,然而这背后,他同样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他的自我对本我的极力克制导致了一种性的错乱。  关键词:本我 自我 性的错乱  《指匠情挑》(Fingersmith)是艾斯林·沃什尔(Aishing Walsh)根据萨拉·沃特斯
期刊
摘 要:元杂剧“公案戏”的明代杂剧、传奇改本共有5种。明人改写元杂剧“公案戏”有以下特点:一、弱化包公的能力;二、继承反面人物的性格特征;三、重写或删去有关鬼魂报冤的关目。明人改写元杂剧“公案戏”的动机与明代前期清明的政治文化环境、中期通俗文艺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元杂剧“公案戏” 明传奇 明杂剧 改写  元杂剧“公案戏”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公案文学的第一个高峰。现知元杂剧
期刊
摘 要:乔治·艾略特是维多利亚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广泛的社会内容和对女性生活的关注而著称于世。《米德尔马契》是艾略特较为成熟的一部作品,也被认为是她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艾略特描绘了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生活状态、女性的成长。本文试图从成长小说的角度来解读女主人公多萝西娅的成长历程,意在展示多萝西娅从思想局限到视野开阔、从盲目幻想到认识自我的过程。  关键词:《米德尔马契》 多萝西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