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是思维的产物,传授知识决不意味着展现教材上现成的结论和论证形式,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有丰富内涵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现的过程之中。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巧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维
适当的教学问题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通过问题及进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认识建立概念的表象,进而掌握概念及体系。教学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为学生搭起尽情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
如:在教学“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求4、4、4这组数据的众数” 学生答没有众数,我立即提出问题:将这组数据再加上两个数2和1呢?学生迅速回答:众数为4,学生的思维这时已经进入了境界,我随即又提出问题:将改后的这组数据再加上两个2,众数又是什么呢?这时多数学生的思维陷入困境,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都得出了答案,4和2。至此,学生的思维达到了高潮。经过思考,结果发现众数的不唯一性。这样一来,学生亲自经历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既获取了知识;又提高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激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思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后,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a+b)c除了等于ac+bc外,还可以等于ca+cb吗?在肯定学生提出问题可贵的同时,问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学生说:“我在书上看到的都是(a+b)c=ac+bc而根据乘法交换律;我认为(a+b)c,还可以等于ca+cb。”之后,鼓励全班同学都思考这个问题,并充分讨论,结果一致同意该学生的看法是正确的。由于课堂气氛民主而活跃,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大胆地举起了手:“老师,(a+b)c=ac+bc,那么(a-b)c 等于ac-bc吗?”面对平时学习很吃力的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很是激动,也给予了表扬和鼓励,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结果大家通过用数字代入法验证了(a-b)c=ac-bc是正确的。
课堂上由于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开动脑筋了,他们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更活跃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仅激发可思维的活跃性与深刻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加强直观操作,扩展学生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教学中必须向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场合,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操作各种东西,操作象征物,提出问题,并给自己寻找答案。教学中我不仅运用直观性较强的实物、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课件、卡片等,而且还把抽象与具体形象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主动思维以掌握知识。
如:在教学生“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借助硬币与直尺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直尺的一条边与硬币由远而近,直到通过硬币,通过动手学生迅速得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这是一种形象表述,却蕴涵了抽象逻辑思维,说明学生已经把实践操作活动获得的”体验”过渡到思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又验证了思维的正确性。
四、运用思维形式,表述思维过程
语言的发展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和最高境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流畅、简洁、准确的语言思维形式,正确表达思维过程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数学课上我经常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来表达因果关系;并进行发散性提问:“假如……那么……。有可能发生哪些情况……?”“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等。以次训练学生准确的使用数学语言,叙述概念和道理。对于违反逻辑思维规律的错误及时纠正,久而久之,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注重数学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训练和思维能力培养,比教会几个数字符号,算几道题更为重要,它能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积极、更敏捷,从而从多种途径获得知识。
责任编辑 杨博
一、巧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维
适当的教学问题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通过问题及进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认识建立概念的表象,进而掌握概念及体系。教学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为学生搭起尽情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
如:在教学“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求4、4、4这组数据的众数” 学生答没有众数,我立即提出问题:将这组数据再加上两个数2和1呢?学生迅速回答:众数为4,学生的思维这时已经进入了境界,我随即又提出问题:将改后的这组数据再加上两个2,众数又是什么呢?这时多数学生的思维陷入困境,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都得出了答案,4和2。至此,学生的思维达到了高潮。经过思考,结果发现众数的不唯一性。这样一来,学生亲自经历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既获取了知识;又提高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激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思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后,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a+b)c除了等于ac+bc外,还可以等于ca+cb吗?在肯定学生提出问题可贵的同时,问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学生说:“我在书上看到的都是(a+b)c=ac+bc而根据乘法交换律;我认为(a+b)c,还可以等于ca+cb。”之后,鼓励全班同学都思考这个问题,并充分讨论,结果一致同意该学生的看法是正确的。由于课堂气氛民主而活跃,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大胆地举起了手:“老师,(a+b)c=ac+bc,那么(a-b)c 等于ac-bc吗?”面对平时学习很吃力的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很是激动,也给予了表扬和鼓励,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结果大家通过用数字代入法验证了(a-b)c=ac-bc是正确的。
课堂上由于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开动脑筋了,他们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更活跃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仅激发可思维的活跃性与深刻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加强直观操作,扩展学生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教学中必须向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场合,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操作各种东西,操作象征物,提出问题,并给自己寻找答案。教学中我不仅运用直观性较强的实物、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课件、卡片等,而且还把抽象与具体形象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主动思维以掌握知识。
如:在教学生“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借助硬币与直尺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直尺的一条边与硬币由远而近,直到通过硬币,通过动手学生迅速得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这是一种形象表述,却蕴涵了抽象逻辑思维,说明学生已经把实践操作活动获得的”体验”过渡到思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又验证了思维的正确性。
四、运用思维形式,表述思维过程
语言的发展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和最高境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流畅、简洁、准确的语言思维形式,正确表达思维过程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数学课上我经常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来表达因果关系;并进行发散性提问:“假如……那么……。有可能发生哪些情况……?”“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等。以次训练学生准确的使用数学语言,叙述概念和道理。对于违反逻辑思维规律的错误及时纠正,久而久之,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注重数学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训练和思维能力培养,比教会几个数字符号,算几道题更为重要,它能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积极、更敏捷,从而从多种途径获得知识。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