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具备科学素养对于21世纪意义关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不同侧面构成了人的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包括科学方法、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科学观、科学态度、科学品质。
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需要培养学习能力、夯实基础
知识固然重要,但科学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等于拿到了开启知识的金钥匙,学会学习已成为人们的共同认知。新知识的获得和信息的筛选离不开自学阅读和发现问题,而老师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与教学过程的调控者,要遵循阅读的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从老师的引导、启迪中悟其理、明其意、晓其道,揭示内在实质。比如,设置悬念、善于比较、反复设问等,养成在思考中学习的习惯。老师以知识为载体,给学生拟定预习提纲,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尝试解决问题。也可以指导学生按泛读、精读、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这一阅读模式展开。阅读过程要求学生勾画重点、难点,归纳整理寻规律,比较辨析找区别。抓住概念和关键词,记下原理、规律和疑点,借助图、表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构成知识网络,使知识的系统化。学习材料力求源于教材,重基础、突出重点、总结规律,如把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盐类水解规律及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归类。逐步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总结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
二、 实验过程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好的思维、行为方式,是能产生知识的“知识”。
化学实验中,让学生独立观察、提问、思考、判断,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规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挡才能的发挥。”的确,方法问题是化学实验的焦点问题。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强,但却不一定领会其中的实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老师应该在实验中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防止学生只做不看,和看而不想,让一个个现象从自己的眼前溜走。要引导学生捕捉现象、寻求原因、揭示本质,如盐类水解时可在检验碳酸钠、醋酸钠、氯化钠、硝酸钠、氯化铵、硫酸铵等盐类化合物水溶液酸碱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盐类水溶液酸碱性情况规律”,“为什么不同类型的盐溶液会呈现不同的酸碱性”等问题。另外,在学习中要抓住实验中“异常”情况设疑引思,如进行浓硫酸氧化性实验时,有时生成蓝色溶液、有时是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有时会看到黑色沉淀。种种“异常”现象令学生新奇有费解,此时老师不可武断训斥学生操作有误或告知“标准”结果,应抓住时机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试验发现不同现象出现的条件和规律,或猜测出现的沉淀可能是什么物质,并通过水溶性、酸碱性等简单地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测。帮助学生养成勇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
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 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是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和意识品质的总和。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在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良好的学习氛围催人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们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就会产生一种自我表达的冲动,这种欲望和冲动汇集起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思想活跃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原电池》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2Fe3++Cu==2Fe2++Cu2+设计原电池,设计水果电池等。学生会考虑选什么材料做电极,什么物质的溶液做电解质溶液,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设计的原电池是正确的。当学生自己设计的电池能使发光二极管发光时,我们可以想象学生是多么高兴。在这里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问题特征,将问题和已有的认知结构方式进行调整、改造,以便在问题和自身的认知结构间建立内在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动机与兴趣倍增,创新意识得到体现。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会变换方式去研究,完成时会满意、快乐,其创新意识得到升华,对现象敏锐的观察,对数据合理的处理,大胆的假设与联想,使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后,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我国部分地区缺碘,而引起“大脖子病”的资料,谈到“大脖子病”是由于缺碘而引起的,市售食盐中必须加碘酸钾,那么怎样检验市售食盐中含有碘呢?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亲手实验,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创设个性发展舞台 让学生活跃起来。以前的学生规规矩矩的坐着,面无表情地看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缺乏感情的输入。这种教学约束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更多让学生自己表达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和个人分析,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争论、评价,大胆提出哪怕是老师都未曾想到的一些新的想法和做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
总之,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立足于课堂,注重基础;掌握方法;培养感情。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备科学素养对于21世纪意义关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不同侧面构成了人的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包括科学方法、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科学观、科学态度、科学品质。
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需要培养学习能力、夯实基础
知识固然重要,但科学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等于拿到了开启知识的金钥匙,学会学习已成为人们的共同认知。新知识的获得和信息的筛选离不开自学阅读和发现问题,而老师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与教学过程的调控者,要遵循阅读的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从老师的引导、启迪中悟其理、明其意、晓其道,揭示内在实质。比如,设置悬念、善于比较、反复设问等,养成在思考中学习的习惯。老师以知识为载体,给学生拟定预习提纲,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尝试解决问题。也可以指导学生按泛读、精读、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这一阅读模式展开。阅读过程要求学生勾画重点、难点,归纳整理寻规律,比较辨析找区别。抓住概念和关键词,记下原理、规律和疑点,借助图、表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构成知识网络,使知识的系统化。学习材料力求源于教材,重基础、突出重点、总结规律,如把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盐类水解规律及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归类。逐步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总结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
二、 实验过程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好的思维、行为方式,是能产生知识的“知识”。
化学实验中,让学生独立观察、提问、思考、判断,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规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挡才能的发挥。”的确,方法问题是化学实验的焦点问题。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强,但却不一定领会其中的实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老师应该在实验中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防止学生只做不看,和看而不想,让一个个现象从自己的眼前溜走。要引导学生捕捉现象、寻求原因、揭示本质,如盐类水解时可在检验碳酸钠、醋酸钠、氯化钠、硝酸钠、氯化铵、硫酸铵等盐类化合物水溶液酸碱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盐类水溶液酸碱性情况规律”,“为什么不同类型的盐溶液会呈现不同的酸碱性”等问题。另外,在学习中要抓住实验中“异常”情况设疑引思,如进行浓硫酸氧化性实验时,有时生成蓝色溶液、有时是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有时会看到黑色沉淀。种种“异常”现象令学生新奇有费解,此时老师不可武断训斥学生操作有误或告知“标准”结果,应抓住时机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试验发现不同现象出现的条件和规律,或猜测出现的沉淀可能是什么物质,并通过水溶性、酸碱性等简单地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测。帮助学生养成勇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
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 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是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和意识品质的总和。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在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良好的学习氛围催人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们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就会产生一种自我表达的冲动,这种欲望和冲动汇集起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思想活跃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原电池》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2Fe3++Cu==2Fe2++Cu2+设计原电池,设计水果电池等。学生会考虑选什么材料做电极,什么物质的溶液做电解质溶液,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设计的原电池是正确的。当学生自己设计的电池能使发光二极管发光时,我们可以想象学生是多么高兴。在这里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问题特征,将问题和已有的认知结构方式进行调整、改造,以便在问题和自身的认知结构间建立内在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动机与兴趣倍增,创新意识得到体现。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会变换方式去研究,完成时会满意、快乐,其创新意识得到升华,对现象敏锐的观察,对数据合理的处理,大胆的假设与联想,使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后,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我国部分地区缺碘,而引起“大脖子病”的资料,谈到“大脖子病”是由于缺碘而引起的,市售食盐中必须加碘酸钾,那么怎样检验市售食盐中含有碘呢?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亲手实验,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创设个性发展舞台 让学生活跃起来。以前的学生规规矩矩的坐着,面无表情地看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缺乏感情的输入。这种教学约束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更多让学生自己表达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和个人分析,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争论、评价,大胆提出哪怕是老师都未曾想到的一些新的想法和做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
总之,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立足于课堂,注重基础;掌握方法;培养感情。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