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导管在胃肠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_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PICC在胃肠道患者给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效果观察。方法:对使用PICC和PIV(周围静脉留置针)的130例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及留置时间进行比较。结果:PICC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6.1%,PIV组的为4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静脉治疗持续时间为(126)d,PIV组静脉治疗持续时间为(2.5)d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在胃肠道患者的临床应用中较外周静脉留置针有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周围静脉留置针;胃肠道患者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36-02
  胃肠道患者的治疗及康复过程相对较长,由于胃肠手术后,严重腹腔内感染及营养不良等原因,引起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不能由胃肠道摄取足够的营养物质,使患者康复受到极大的影响。采用完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可以使肠道得到充分休息,减轻炎症和控制症状,还能使机体获得足够的营养及能量物质,使患者早日康复[1]。我科应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周围静脉留置针两种途径分别对患者进行完全胃肠外营养、静脉化疗,并对其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0年7月至2012年10月在平顶山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进行胃肠外营养治疗(>10天)的患者130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63例。胃肠道肿瘤患者100例,其他胃肠手术患者为30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65例和浅静脉留置针组(65例),两组患者穿刺前无外周血管疾病及穿刺部位不正确,在年龄、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O.05)(见表1)。
  1.2 材料 选用美国巴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4Fr),广州百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爱贝尔Y型留置针(20G-24G)。
  1.3 操作方法
  1.3.1 PICC组:严格无菌操作环境,患者平卧,外展手臂与躯干呈90°,测量置管长度,测量方法为从穿刺点(根据病人血管情况选择双上肢肘部静脉如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返折至第2肋,测量2次,取其平均值。建立无菌区,消毒穿刺部位皮肤,预冲PICC导管,实施穿刺,当导管送入15cm左右时,嘱患者头部向穿刺侧转动并将下颌贴肩,导管到达预定长度时,撤出外鞘,抽回血,脉冲导管,撤导丝,安装连接装置再次抽回血,脉冲并正压封管,清理并纱布覆盖穿刺点,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体外导管与穿刺点呈45°或S型,外贴一次性透明贴膜固定。行胸部X线摄片确定导管位置(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2],交代置管后注意事项。
  1.3.2 浅静脉留置针组:选择四肢浅静脉,常规消毒皮肤,进针角度以15°~30°为宜,进针速度宜慢,直接刺入血管,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将留置针(针芯与套管)继续沿血管送针l2mm左右,左手拇指与食指持“Y”形软管根部,沿血管方向将外套缓慢推入血管腔内,拔出针芯,敷贴固定,交代注意事项。
  1.4 资料收集与统计分析
  静脉炎评价指标采用WHO对静脉炎的分级标准。两组资料均由执行护士和责任护士每天对患者血管的使用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数据收集包括一般资料(姓名、年龄、性别),置管时间、导管类型、P1CC导管尖端的位置、拔管原因、置管期间的并发症(包括导管堵塞、导管脱出、液体外渗、静脉炎)等,将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
  2.1 在留置天数比较中 两种穿刺针留置1天,无显著差异;留置3天时,差异极具显著性,P<0.01,且留置时间越长,差异越显著[3]。在拔针前穿刺点局部情况比较中,差异极具显著性,P<0.01, PIV组留置时间1-3天平均2.5天,PICC组留置时间30天--185天平均126天(见表3)。
  2.2 管腔堵塞现象 PICC组患者出现2例管腔堵塞,原因是新入科护士封管方法不得当,给予肝素钠12500单位溶栓后继续使用导管。PIV组患者发生堵塞8例,经抽回血后无效,拔管重新置管。
  2.3 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的静脉炎进行比对 PIV组20例静脉炎发生于静脉输液l~3天内,均给予拔管重置,表现为穿刺血管局部出现肿痛及条索状红线。均予拨出留置针后红外线照射2次/d、每次30 min及喜辽妥涂抹患处1-3次/天,5—8天症状逐渐消失。更换肢体后重新穿刺,但穿刺血管往往形成硬索条状,以后难以继续进行输液。PICC组2例静脉炎发生在置管后第2天,于穿刺点上方5cm左右沿导管走向出现轻微疼痛,皮肤发红,我们确定为机械性静脉炎,指导患者置管侧肢体功能锻炼并给予蜂蜜加如意金黄散外敷,2—3后症状消失。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
  2.4 疼痛 PICC组患者2例疼痛(2-3天后消失),PIV组患者发生35例。分析原因与导管材质及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有关。PICC导管为聚氨酯材质,较柔软,对血管刺激性小。PIV组35例疼痛患者均拔除留置针。
  2.5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PICC组穿刺部位在肘部,不限制臂部活動,可以带管回家,衣、食、住、行及个卫生清洁等一系列基本活动正常。而PIV组穿刺部位在前臂,置管后限制活动,轻微的活动也会发生局部疼痛,留置期间不能进行淋浴,甚至每日的洗脸亦常需要家人的帮助。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患者对自己的生活能力易缺乏信心。PICC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优于PIV组。
  3 讨论
  PICC导管是经外周插管的三向瓣膜式中心静脉导管,较传统的中心静脉导管具有操作方便、并发症少、留管时间长等优点。导管不被使用时,三向瓣膜关闭,阻止气体进入。由于导管腔内没有血液,无须使用肝素封管,这对于高凝肿瘤患者来说更为适宜。随着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生存期延长,化疗药物种类和使用剂量增加,疗程间隔时间缩短,保护血管日趋重要。PICC一次置管,最长可保留近1年[2],置管后的PICC末端位于上腔静脉,药物直接注入中心静脉,既避免了药物外渗引起的外周静脉炎及组织外渗性损伤,又消除了每次输液时的静脉穿刺痛苦,而且PICC导管还可为部分血液检查提供标本[4],减少对静脉的破坏、穿刺疼痛及局部感染,减轻患者紧张心理,护理技术满意度大大提高。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留在血管内套管较短,最长达2.5cm,限制了肢体活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短,一般为3~5d;PICC导管穿刺点位于肘关节处,导管插入长,留在血管内的导管长达45~55cm,且无液体外溢等情况出现,由于导管软,日常活动不受限制,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得到真正体现。PICC管生物相溶性极佳[5],不易与血管内物质融合发生反应,因此凝血及细菌感染发生率极低。PICC导管虽较静脉留置针费用高,但其远期效益是静脉留置针不能比拟的,静脉留置针的操作简单易行,但受其并发症及留置时间的限制,在临床的应用效果远不及PICC导管。总之,与前臂静脉留置针相比,PICC置管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不需要麻醉及缝针,插管成功率高、创伤小、感染机会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振梅.胃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贵州医药,2008,32(7):670--671.
  [2] 乔爱珍,苏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9
  [3] 李晓燕,刘洋,陈卫红.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300~301.
  [4] 李慧.中心静脉导管在急性放射病中的应用与护理[刀.实用护理杂志,1995,11(12)3—5
  [5] 刘煊.中心静脉导管的最新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2,8(5):11
  作者简介:
  申秋香(1971-),女,河南平顶山,本科,主管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其他文献
【摘 要】许多产妇惧怕宫缩疼痛和会阴侧切疼痛选择剖宫产,增加了经济负担和术后并发症,我院引进了无创助产技术,发现无创分娩减少会阴侧切率,减轻分娩痛苦、产后会阴疼痛,有利于产后伤口愈合,提高了产妇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无创分娩;会阴侧切率;会阴疼痛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26-02  无创分娩即不保护会阴加不常规会阴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35-01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危险因素  高血压病危险因素  遗传、高盐饮食、吸烟与饮酒(饮酒常诱发高
期刊
【中图分类号】R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36-01  人人都知道吃药时喝水是为了便于将药“吞”下去。其实,“喝水吞药”中的道理并非这么简单。尤其水的量是有很多讲究的。  随着医药学的发展,口服药的种类趆来赿多。一般人都认为服药时喝水是为了便于将药呑下去。研究表明凡躺着服药或仅以汤匙水送服药者,有60%的药片不能进入胃内,而只能滞留在食管中慢慢地溶
期刊
【摘 要】目的:阐述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并制订了相关临床救治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15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住院与检验病历进行调查。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2.67%。子宫收缩乏力、前置胎盘、巨大儿和剖宫产为导致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400mL或24h内出血>500mL。年龄19-46岁,平均(28.16±4.21)岁。初产妇36例,经产妇4例。剖宫产30例
期刊
【摘 要】 通过分析导致静脉炎发生的相关因素,综述相关防治护理措施,为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 静脉炎;输液;相关因素;防护  【中图分类号】R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35-01  静脉输液是一种最频繁的无菌操作,是有创治疗,具有潜在的感染和并发症的危险。目前,静脉注射的患者中近80%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静脉炎[
期刊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39-02  多发性和多系统的创伤仍是目前急救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院从2011年3月一2012年9月共收住小儿四肢骨干开放性骨折并多发伤48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科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5一14岁.平均为8.5岁.致伤原因有:交通伤19例,高处坠落14例,挤压伤1
期刊
【中圖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54-01  延髓背外侧综合症又称Wallenberg综合症,是由于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闭塞导致延髓上段背外侧区缺血所产生的一组综合症,现将我科2006—2012年收治的22例病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48—65岁,平均56.6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37-01  静脉穿刺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也是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基本技能。穿刺成功率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可以密切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恢复健康创造条件。为此,根据临床护理实践,就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总结如下。  1 影响护士穿刺成功的因素  1.1
期刊
【摘 要】护士优雅的谈吐、端庄的举止可以为护患关系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了解、理解病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为其提供全方位优质的服务理念;讲究与病人的沟通技巧,促进康复的速度和质量。  【关键字】护患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49-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患沟通已成为整体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44-01  近年来,人们对美观及口腔情况的重视性越来越高,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牙体缺损的修复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复合材料充填术,嵌体,贴面,部分冠,全冠,桩核冠广泛的应用于牙体缺损的修复治疗。  1 牙体缺损的概述  牙体缺损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牙体硬组织不同程度的外形和结构的破坏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