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及时行乐”思想是消极的吗?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_luo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言短韵深,广泛流传。“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秉烛夜游”,纵情欢乐,“及时行乐”连夜也不肯放过,今人每提及此总会冠之以“消极”二字。细细品来,其实不然。李白的“及时行乐”思想是一种物我交融所达到的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对注重生命过程而非结果的诠释。李白的“及时行乐”思想对我们的生活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 李白 及时行乐 物我交融 生命过程 启示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这篇文章,言短韵深,只有119字,被选入《古文观止》,因而得以广泛流传。“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秉烛夜游”,纵情欢乐,
  “及时行乐”连夜也不肯放过,今人每提及此总会冠之以“消极”二字。细细品来,其实不然。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读者如同穿越了千年而与李白置身于同一天地时空下,听他讲述天地光阴的真谛。这与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感慨何其相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面对悠悠时空,英雄也好,贫民也好,都只是沧海一粟。李白恰恰是懂得生命真谛所在,所以才发出如此感慨:“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既然如此,又何必执著沉迷,何不洒脱逍遥?这是古代士大夫们常有的一种情怀,一种无可奈何之际的自我解脱和心理慰藉。“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在他之前的人都可以执烛夜游,况且碰上这美好的阳春,还有俊秀群季,如何不去?于是,欣然前往。宴会上,诸弟都很聪明,作的诗对都很好,他自己却为不能和谢康乐相比而羞惭。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面对如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在酒杯的频频传递中,时间飞快流逝。也许是在酒的作用下,李白一改先前的郁结,很快变得豁达豪情了。想到只有作出好的诗篇才能抒发高雅的情怀,谁若作诗不成,就该罚酒三杯了。在桃花园的众人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在彼此间比个高下。魏文帝曹丕《与吴质书》中有“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序》“古人秉烛夜游”之后也有个“良有以也”,只少一个“思”字。在《与吴质书》中曹丕讲到昔日之乐,乃是与好友们的“酒酣耳热,仰而赋诗”;而《序》中的“为欢”、“乐事”,也归结到“不有佳咏,何伸雅怀”。他们都少不了宴饮,但那欢乐,主要是精神生活方面的,是一种物我交融所达到的精神的至高境界。李白继曹丕对古人的“为乐当及时”注入了新的积极的内容。[1]
  曾言“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终于悟出了“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取之所当取,舍之所当舍,在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中享受大自然的无尽宝藏,从而达到一种物我和谐的境界。苏轼这种思想,谁又能言之非“及时行乐”呢?无论是“真放”还是“旷达”[2],李白与苏轼在寻求精神解脱的道路上寻找到了同一出口,尽管充满了率性精神的李白从不曾把这一思想表述到苏轼般如此理性的高度。苏轼历来被文人学者评价为“旷达”、“超脱”,却冠之李白以“庸俗、消极”,待遇悬殊犹如天壤之别也。
  至于说李白“沉迷酒杯,昏饮逃世,消极地感叹人生的诗篇诗句,为数更多”[3]也同样有失偏颇。李白虽“沉迷酒杯”,却未曾“昏饮逃世”,李白既追求饮酒取乐和神仙,又企慕登高位建立显赫功业。他化解这一矛盾的原则是功成身退,即先建立功业,垂名史册,然后功成不居,退隐山林江湖。[4]“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从驾温泉赠杨山人》)“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赠韦秘书》)如若忽视诗作时的气氛,片面地断章取义,将《将进酒》中“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等句作为诗人“消极地感叹人生”的明证,更加有失公允。李白于不得意时高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诗意是羡慕、向往、追寻“得意”。“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不应看做是李白“沉迷酒杯,昏饮逃世”的人生写照,而应解读为李白具有多类人格气质或行径的反映。象征荣华富贵生活的“钟鼓馔玉”,世人皆珍贵,而李白却说“不”;世人皆不愿“长醉不愿醒”,而李白却说“是”。这恰恰反映了李白对世俗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这种骨子里透露出来的自信、自傲是绝不能解读为消极的“昏饮逃世”的。[5]
  李白一直都很懂“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所以他一直在他的生命里及时行乐。纵然是怀才不遇,仕途不顺,却依然能痛饮狂歌,飞扬跋扈。不管它天地、光阴,都活得潇洒畅快,而挫折权当是游山玩水,才有《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才有《将进酒》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许多及时行乐的时刻。
  反观千年后的我们,天地依然是万物的逆旅,光阴照旧是百代的过客,我们却退化了。在古代落后的生产力配上少许的娱乐活动,古人尚能及时行乐,感受生命过程的美,我们每日是步履匆匆,路边的花开了多少次,谢了多少次,我们从没注意过;几乎没有停下脚步看看身边的风景,感受风的呼吸雨的叮咛,闻一下海的腥香。错过了明媚的天空;错过了变幻美丽的白云;错过了宁静闪烁的夜空;错过了生长的棕树;错过了繁花似锦的木棉,它的落英缤纷总让人惋惜与感慨,错过了许许多多,留下的尘土飞扬也很快再次沉寂,而脚步也瞬间被后来人所埋没消失。我们这样只是为了未来的某样物而拼命,我们一直天真地认为只要我们得到以后,就可以停下步伐欣赏这世间的美,可以和朋友聚聚谈谈叙叙。于是便“潇洒”地放弃了自己的当下,当下的一切。殊不知当我们真的历尽千山万水、艰难险阻得到的东西,那时的快乐是那么短暂,如太阳下闪闪发光的五彩泡泡瞬间破裂了,最后留下的只是水珠子却亦将消逝。突然发现,原来这并不是自己一直想追求的,也许有的人会幡然醒悟抑或执迷不悟,再追求所谓更远更好的如此循环,生命也终将回到圆的起点,而错过的风景也仿佛未曾在生命里停留。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如若在别人眼中我们这个时代不适合及时行乐,那么哪个时代更适合呢?哪个时候适合呢?抑或是谁适合呢?是那些过去还是那些未来呢?“玉环飞燕皆尘土”,而未来是永远无法达到的。该及时行乐的是当下,是我们。就如在电影《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带着同学们看老照片,告诉他们,曾经鲜明生动的照片中的人皆尘土,而我们在若干年以后也会像他们一样留下的只是影子。所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金缕衣》)。我们也亦不过是沧海一粟,铺展开的生命是过程而不是结果,纵然在为生命奋斗拼搏时也可以及时行乐而令之缤纷多彩,别有一番情趣。而不是在短暂的生命中未曾停留,徒留空白,老之将至之时,抱憾悔之。
  浮生如梦,为欢几何,不若及时行乐。
  参考文献:
  [1]张自强.“秉烛夜游”与“为欢”、“对月”——重读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四川外语学院院报,1992(4).
  [2]何念龙.“真放”与“旷达”——李白苏轼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8).
  [3]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王运熙.李白诗歌的两种思想倾向和后人评价.文学遗产,1997(1).
  [5]肖伟义.貂裘换酒也堪豪——李白《将进酒》诗意的再感悟.西部广播电视,2010/Z3.
其他文献
摘 要: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自主学习方式得到广泛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必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习策略都能有效帮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形成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移。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自主学习 知识本位 能力本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
摘 要: 教师权威代表的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管理,以及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服从,其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重要影响。在规则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教师通常要用权威约束和引导幼儿,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则,以保证幼儿的安全,维持幼儿生活学习游戏的规范秩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幼儿自律能力的发展。但是幼儿教师对权威有矛盾心态,对法定权威
摘 要: 小说《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成功、最伟大的硬汉式形象。小说刻画了老人的孤寂无助和凄惨命运,彰显了人类智慧和超凡勇气,同时引发了我们对人类悲剧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示出人类对自身存在困境的精神超越。  关键词: 小说《老人与海》 桑提亚哥 孤寂无助 一无所获 精神超越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后期的巅峰之作。在众多硬汉式人物形象中,看似平淡无奇的桑
摘 要: 舍伍德·安德森的作品中常常涉及到对男女两性关系问题的探讨。通过分析《林中之死》这一文本,联系作家的生平、创作思想等,对小说中存在的两性关系进行梳理,指出,作家通过叙述者“我”的成长与格兰姆斯夫人的死亡这一对照,表达了在男女两性关系上“天才”与“缪斯”的定位。  关键词: 舍伍德·安德森 《林中之死》 两性 天才 缪斯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在美国文学史上享
摘 要: 培养学生的提问、思考能力,将使他们受用终生。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从学生的问题中来,到学生的问题中去”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它具有一定的价值。实践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选择问题,做好问题的梳理,学会思考,真正让小学课堂精彩、有效。  关键词: “学生中来,学生中去” 质疑能力 文本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
摘 要: 语文课堂中的问题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成客观性问题与主观性问题、知识型问题与能力型问题、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较难问题与容易问题等多种类型。提问乃是一种艺术,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须综合运用各种类型问题,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问题类型 提问实践  目前,一线教师的问题意识都很强,课堂问题数量不可谓不少,提问题的频率也不可谓
摘 要: 构建学困生“一对一”学习帮扶机制是高校学风建设和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高校出现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同时对针对学困生成绩提高的“一对一“帮扶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学困生 一对一 学习帮扶  “学困生”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因学习积极主动性差导致出现多门课程挂科,从而出现留级甚至不能按照学校的要求正常毕业的学习困难群体。为帮助这些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
摘 要: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存在许多误区如功利化的技能训练,本文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概述谈起,分析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应有的“人本性”,并针对人本主义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指导意义做出了阐释。  关键词: 人本主义 艺术教育 学前教育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反对心理学思潮中的两股主流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应运而生的,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运动中提出的观点并没有体系化,但是人本主义理论仍然有其鲜明
从文学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环节来考察,文学阅读处于文学消费阶段,是文学价值能够被广泛传播并作用于受众客体的重要过程,也是阅读主体对文学文本进行思想和美学重构的独立活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从空间上最具中国特色、时间上最具现代特色的文学类型,向来是当代大学生文学阅读的热门读物。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也因其在社会、历史、人性、审美、哲思、情感、文化等诸多方面具有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本土性、时代性、思
摘 要: 历史上有关拟岘台的诗文作品多达一百多首,为拟岘台注入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使拟岘台成了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文化符号。  关键词: 拟岘台 诗文作品 文化底蕴 人文精神  拟岘台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始创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千百年来,拟岘台屡毁屡葺。众多文人墨客在此来去流连,或盛世高台聚会,讴歌太平;或乱世触景生情,心系苍生。前前后后留下了一百多首(篇)诗文作品,为拟岘台注入了丰厚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