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历史课堂提问时高中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他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高中历史的成色。但是,现今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广大教学工作者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 历史 课堂提问
新课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起到指引的作用。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其蕴藏的潜能得到大力的开发。这个过程与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息息相关。在现代化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把提高学生素质当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乃是当务之急。笔者就此浅谈在高中文科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问题不能过难或过易、脱离实际
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惑然不解;问题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答出,会降低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因此,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程度,符合其思维规律,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临近发展区”,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
二、巧抓提问契机
学生对每节历史课的学习,不一定自始至终都感兴趣,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障碍”,在他们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案例一:如人民版必修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作者做了如下设计:1925年,闻一多先生在美国写下了《七子之歌》,到今天已经有几位儿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还有哪一位没有回到母亲的怀抱?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归的?台湾在回归的道路上还存在哪些障碍,前景如何?从而导入新课。
再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做如下设问:在哥伦布出世以前,法国巴黎的一家饭馆里,厨师开了如下一张菜单,你认为是真的还是假的,请说明理由。菜单是:番茄汤、炸牛仔带、煎泽芋(泽芋指土豆)、四季豆子、什锦面包(小麦、玉米、裸麦)、凉拌菠萝蜜、可可、牛奶加糖。可见,提问的最佳时机就是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既要抓住时机,又要创造时机,使之进入“愤“”悱”状态。当然,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神态有选择性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以下一些神态可以作为教师提问的参考对象:①学生举手,表明他有把握回答;②嘴巴微张,身体前倾“,眼睛渴望着眼睛的重逢”,则表明他极愿意试一试;③托腮挠首“举头望明月”,表明他正在思考,但一时还难以回答;④躲避老师的眼睛,把头埋得低低的,谓之“低头思故乡”,则表明他对这个问题不懂或害怕回答。
三、步步深入,设置梯度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往往需要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围歼”难点。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逐步解决问题。
如在讲授岳麓版选修教材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一课时,如果直接问梭伦改革的性质是什么,学生有可能根据教材中“梭伦堪称雅典第一位平民领袖”来归纳,这与梭伦改革是奴隶主性质的改革背道而驰。教师在讲授完梭伦改革的基础知识后,可以对梭伦改革的基础知识进行归纳升华:梭伦按财产划分公民等级的实质是什么?改革打击的主要对象是谁?主要维护了谁的利益?梭伦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又是什么?这样得出梭伦改革的性质就水到渠成了。通过这些递进式问题,架设思维的铺垫,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疑难问题,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疑难知识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智能素质。
四、设计开放,培养创新
研究性、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激趣、质疑、求异、比较,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思维中、活动的积极参与中和独立创新的求索过程中。这给学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也给教师带来了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获取知识、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对一些问题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例如,在学习《开辟新航路》时,教师首先提问:“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发展是曙光还是灾难?”这样设计的特点是对学生刚刚建立的认识,即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意义形成很大的冲击,迫使他们重新思考审视这一知识点。这时教师可以再提示:“曙光是指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意义,灾难是指新航路开辟的消极意义,请思考新航路开辟有没有消极意义。”课堂讨论后认为,新航路的开辟具有双重性,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
五、评价学生有策略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妥善的评价,这是反映教师提问技巧、促进师生互动、保证提问有效性的关键。客观、恰当、合适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有时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学会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要放弃回答问题的任何一个学生,即便多次启而不发,也要让学生体会到回答问题的尊严,不能将其“一棍子闷死”;要善于发现学生答题中的闪光点,哪怕再小,也是激励学生的契机,不要轻易下“不正确、错误”等结论,即便简单的“坐下”有时也会让学生心灰意冷。当然,批评不是不要,但千万不能出现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字眼。
有效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普通农村中学学生学习基础较弱的条件下,我们更要认真设计每一个问题,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追求提问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历史,掌握历史。
参考文献:
[1]魏授章.历史课堂教学艺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叶小兵.历史老师的提问[J].历史教学,2005(11)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宋玲.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高中 历史 课堂提问
新课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起到指引的作用。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其蕴藏的潜能得到大力的开发。这个过程与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息息相关。在现代化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把提高学生素质当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乃是当务之急。笔者就此浅谈在高中文科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问题不能过难或过易、脱离实际
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惑然不解;问题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答出,会降低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因此,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程度,符合其思维规律,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临近发展区”,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
二、巧抓提问契机
学生对每节历史课的学习,不一定自始至终都感兴趣,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障碍”,在他们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案例一:如人民版必修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作者做了如下设计:1925年,闻一多先生在美国写下了《七子之歌》,到今天已经有几位儿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还有哪一位没有回到母亲的怀抱?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归的?台湾在回归的道路上还存在哪些障碍,前景如何?从而导入新课。
再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做如下设问:在哥伦布出世以前,法国巴黎的一家饭馆里,厨师开了如下一张菜单,你认为是真的还是假的,请说明理由。菜单是:番茄汤、炸牛仔带、煎泽芋(泽芋指土豆)、四季豆子、什锦面包(小麦、玉米、裸麦)、凉拌菠萝蜜、可可、牛奶加糖。可见,提问的最佳时机就是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既要抓住时机,又要创造时机,使之进入“愤“”悱”状态。当然,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神态有选择性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以下一些神态可以作为教师提问的参考对象:①学生举手,表明他有把握回答;②嘴巴微张,身体前倾“,眼睛渴望着眼睛的重逢”,则表明他极愿意试一试;③托腮挠首“举头望明月”,表明他正在思考,但一时还难以回答;④躲避老师的眼睛,把头埋得低低的,谓之“低头思故乡”,则表明他对这个问题不懂或害怕回答。
三、步步深入,设置梯度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往往需要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围歼”难点。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逐步解决问题。
如在讲授岳麓版选修教材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一课时,如果直接问梭伦改革的性质是什么,学生有可能根据教材中“梭伦堪称雅典第一位平民领袖”来归纳,这与梭伦改革是奴隶主性质的改革背道而驰。教师在讲授完梭伦改革的基础知识后,可以对梭伦改革的基础知识进行归纳升华:梭伦按财产划分公民等级的实质是什么?改革打击的主要对象是谁?主要维护了谁的利益?梭伦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又是什么?这样得出梭伦改革的性质就水到渠成了。通过这些递进式问题,架设思维的铺垫,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疑难问题,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疑难知识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智能素质。
四、设计开放,培养创新
研究性、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激趣、质疑、求异、比较,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思维中、活动的积极参与中和独立创新的求索过程中。这给学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也给教师带来了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获取知识、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对一些问题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例如,在学习《开辟新航路》时,教师首先提问:“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发展是曙光还是灾难?”这样设计的特点是对学生刚刚建立的认识,即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意义形成很大的冲击,迫使他们重新思考审视这一知识点。这时教师可以再提示:“曙光是指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意义,灾难是指新航路开辟的消极意义,请思考新航路开辟有没有消极意义。”课堂讨论后认为,新航路的开辟具有双重性,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
五、评价学生有策略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妥善的评价,这是反映教师提问技巧、促进师生互动、保证提问有效性的关键。客观、恰当、合适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有时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学会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要放弃回答问题的任何一个学生,即便多次启而不发,也要让学生体会到回答问题的尊严,不能将其“一棍子闷死”;要善于发现学生答题中的闪光点,哪怕再小,也是激励学生的契机,不要轻易下“不正确、错误”等结论,即便简单的“坐下”有时也会让学生心灰意冷。当然,批评不是不要,但千万不能出现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字眼。
有效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普通农村中学学生学习基础较弱的条件下,我们更要认真设计每一个问题,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追求提问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历史,掌握历史。
参考文献:
[1]魏授章.历史课堂教学艺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叶小兵.历史老师的提问[J].历史教学,2005(11)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宋玲.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