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的教学体系,探索和实践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拓展平台和考核机制,以建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阐述其现实意义、具体实施方法和实施的重难点等,为构建一个面向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029-03
1 引言
随着军队院校教育转型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军事教育呈现精英教育的特质,要求学员不仅应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任职能力,还应突出个性化发展,强化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主动适应部队岗位发展和战斗力提升的需求。解放军理工大学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旨在为部队培养能胜任未来信息化军队建设的高素质新型军事气象水文信息处理专业技术军官,应具备专业理论基础、复合知识结构、较强的信息应用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军事教育的应用性、创新性以及综合性要求已经逐步在日常教学和学科建设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和落实。但目前由于教学评价体系单一、教员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以及学习激励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使得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式还存在“大锅饭”的现象,教学活动与部队实际需求脱节,针对性不强,虽采取一些方法,诸如导师制以及大学生科技竞赛等活动,但是还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与课程体系配套的专业拓展和考核平台,以促进学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研究以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为背景,提出在专业学习阶段建立一套与课程体系配套的专业拓展平台和考核机制,尽可能使课堂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应用和部队岗位需求相对接,切实增强教学效果。
2 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积极探索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和课余教学活动,全方位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每个学员都能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拓展活动,通过权威专业机构的专业能力认证考核,把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岗位任职紧密集合起来,营造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氛围,面向部队需求,以提升学员信息技术开发能力、网络应用能力以及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在相对固定的课程体系之外,辅助以多元化的专业拓展训练和考核方式,课内教学活动和课外专业拓展活动两条线并发推进,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让学员根据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积极适应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的新要求。
2.1 建立专业拓展和考核平台
面向部队实际需求,修订学员专业学习阶段的课程学习计划和课外拓展考核规划,建立学习实践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着力培养学员的信息技术开发能力、网络应用能力和新技术、新手段的创新能力,建立软件开发技术、网络工程应用、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和专业技能训练等4个课外拓展平台,并相应引入国家软件程序员考试、思科网络国际认证、申请软硬件发明专利以及组织专业技能鉴定等进行学习成果验证考核,学员可以根据自身学习兴趣和爱好,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学员学习的成果经过评定可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依据,突破传统学分制的弊端,减少高分低能的状况。
2.2 加强师生互动
充分发挥教员的“引导”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的优势,教员不再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而要进行适当的角色转换,即由“教学”变为“导学”,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激发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利用专业拓展和考核平台,教员可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建立教员与学员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互动环境。一方面,学员在与教员的互动学习的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促进学员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学员的学习和成长;另一方面,教员虽然在理论知识和相关科研实践中拥有学术权威,但在教学与学术水平上仍有可提高的空间,而这主要是在师生互动中得到提升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增进教员对自身的认识,强化教员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意识,从而能有效地指导学员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合理拟定实施方法
紧密结合课程群,合理设计多层次的拓展平台,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拟订专业发展平台和考核机制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在传统的学分制教学模式管理下,学员更注重的是考试成绩,而忽略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尤为重要的专业素质和应用设计能力。因此,鼓励学员根据自身兴趣参加各类专业技术考试,不仅能有效验证学员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资历,也能切实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设计能力。根据实际需求,拟选定以下四方面建立专业拓展学习和考核平台。
1)程序员考试。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对学员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学员可报考中级程序员和软件设计师(高级程序员)。其中,通过中级程序员考试的学员能根据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的要求,按照程序设计规格说明书编制程序,写出相应的程序文档,产生符合标准规范的、实现设计要求的、能正确可靠运行的程序,相当于技术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通过软件设计师考试的学员能根据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的要求,按照系统总体设计规格说明书进行软件设计,编写程序设计规格说明书等相应的文档,并对软件进行优化和集成测试,开发出符合系统总体设计要求的高质量软件,具有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指导教员应具备大型软件开发的经验,能指导学员能够从系统的角度开发软件,编写高效的程序,相关课程为软件工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C语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
2)思科认证网络工程师。思科认证网络工程师论证包含CCNA、CCNP以及CCIE等多个层次,在学习初期,可以先引入相对简单的CCNA论证考试,使学员具备初步的网络管理和实施的能力,相关课程为计算机网络等。
3)申请发明专利。根据部队需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专业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新技术试验、项目技改和部队科研,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增强能力素质,鼓励学员对所取得的成果申报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指导教员应具备申报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的相关经验,指导学员撰写申报文档。
4)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它是由考核机构对考核人员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关的鉴定职业为计算机维修员、计算机高级安装调试员等,鉴定级别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员能对计算机及外部设备进行检测、调试和维护修理。相关课程为计算机维护、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等。
2.4 提供组织措施保证
研究专业拓展平台和考核机制的组织体系和评估体系,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集约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专业拓展平台和考核机制的建立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措施为保证,同时要凝聚各方资源和力量,要在提升学员能力与素质上舍得投入,着眼长远和人才培养的大局,建立机关、教研室、学员旅的联动机制,及时沟通学员学习情况,逐个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从人力、财力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支持,努力构建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完整的新型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提升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水平,培养学员基于信息系统的专业应用和实践能力。
2.5 实施重点
1)合理修订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法,衔接好课程计划的制定与课外拓展项目的选择。由于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较多,学时量大,如何合理分配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项目的时间比是搞好课外专业拓展项目的关键。
2)搞好专业拓展和考核平台建设,关键要提升教员的能力和水平,教员要预先进行项目规划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资源整理、案例开发、项目设计以及实践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贴近作战任务、贴近部队实际、贴近岗位需要”理念为导向,使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互补充,全面提升学员的任职和创新能力。
3 总结
本文面向学院的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教学,积极探索和实践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专业拓展平台和考核机制,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引进权威教育机构实践性与创新性强的专业拓展与考核项目,全力提升学员的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和创新能力,形成常态化的多层次的以学员为主体的能力素质培养机制。本文探讨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补充和完善,破除了单纯地依赖考试成绩来衡量和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的模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培养学员的实践应用能力,由“考试型”转化为“应用型”人才,为构建一个面向实际需求、强化工程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易万程,桂颖.浅谈计算机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J].信息系统工程,2011(1):75-76.
[2]唐朝京.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与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2):75-77.
[3]陈小虎.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4):55-56.
关键词 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029-03
1 引言
随着军队院校教育转型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军事教育呈现精英教育的特质,要求学员不仅应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任职能力,还应突出个性化发展,强化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主动适应部队岗位发展和战斗力提升的需求。解放军理工大学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旨在为部队培养能胜任未来信息化军队建设的高素质新型军事气象水文信息处理专业技术军官,应具备专业理论基础、复合知识结构、较强的信息应用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军事教育的应用性、创新性以及综合性要求已经逐步在日常教学和学科建设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和落实。但目前由于教学评价体系单一、教员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以及学习激励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使得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式还存在“大锅饭”的现象,教学活动与部队实际需求脱节,针对性不强,虽采取一些方法,诸如导师制以及大学生科技竞赛等活动,但是还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与课程体系配套的专业拓展和考核平台,以促进学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研究以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为背景,提出在专业学习阶段建立一套与课程体系配套的专业拓展平台和考核机制,尽可能使课堂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应用和部队岗位需求相对接,切实增强教学效果。
2 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积极探索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和课余教学活动,全方位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每个学员都能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拓展活动,通过权威专业机构的专业能力认证考核,把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岗位任职紧密集合起来,营造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氛围,面向部队需求,以提升学员信息技术开发能力、网络应用能力以及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在相对固定的课程体系之外,辅助以多元化的专业拓展训练和考核方式,课内教学活动和课外专业拓展活动两条线并发推进,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让学员根据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积极适应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的新要求。
2.1 建立专业拓展和考核平台
面向部队实际需求,修订学员专业学习阶段的课程学习计划和课外拓展考核规划,建立学习实践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着力培养学员的信息技术开发能力、网络应用能力和新技术、新手段的创新能力,建立软件开发技术、网络工程应用、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和专业技能训练等4个课外拓展平台,并相应引入国家软件程序员考试、思科网络国际认证、申请软硬件发明专利以及组织专业技能鉴定等进行学习成果验证考核,学员可以根据自身学习兴趣和爱好,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学员学习的成果经过评定可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依据,突破传统学分制的弊端,减少高分低能的状况。
2.2 加强师生互动
充分发挥教员的“引导”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的优势,教员不再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而要进行适当的角色转换,即由“教学”变为“导学”,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激发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利用专业拓展和考核平台,教员可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建立教员与学员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互动环境。一方面,学员在与教员的互动学习的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促进学员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学员的学习和成长;另一方面,教员虽然在理论知识和相关科研实践中拥有学术权威,但在教学与学术水平上仍有可提高的空间,而这主要是在师生互动中得到提升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增进教员对自身的认识,强化教员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意识,从而能有效地指导学员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合理拟定实施方法
紧密结合课程群,合理设计多层次的拓展平台,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拟订专业发展平台和考核机制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在传统的学分制教学模式管理下,学员更注重的是考试成绩,而忽略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尤为重要的专业素质和应用设计能力。因此,鼓励学员根据自身兴趣参加各类专业技术考试,不仅能有效验证学员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资历,也能切实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设计能力。根据实际需求,拟选定以下四方面建立专业拓展学习和考核平台。
1)程序员考试。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对学员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学员可报考中级程序员和软件设计师(高级程序员)。其中,通过中级程序员考试的学员能根据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的要求,按照程序设计规格说明书编制程序,写出相应的程序文档,产生符合标准规范的、实现设计要求的、能正确可靠运行的程序,相当于技术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通过软件设计师考试的学员能根据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的要求,按照系统总体设计规格说明书进行软件设计,编写程序设计规格说明书等相应的文档,并对软件进行优化和集成测试,开发出符合系统总体设计要求的高质量软件,具有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指导教员应具备大型软件开发的经验,能指导学员能够从系统的角度开发软件,编写高效的程序,相关课程为软件工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C语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
2)思科认证网络工程师。思科认证网络工程师论证包含CCNA、CCNP以及CCIE等多个层次,在学习初期,可以先引入相对简单的CCNA论证考试,使学员具备初步的网络管理和实施的能力,相关课程为计算机网络等。
3)申请发明专利。根据部队需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专业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新技术试验、项目技改和部队科研,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增强能力素质,鼓励学员对所取得的成果申报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指导教员应具备申报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的相关经验,指导学员撰写申报文档。
4)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它是由考核机构对考核人员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关的鉴定职业为计算机维修员、计算机高级安装调试员等,鉴定级别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员能对计算机及外部设备进行检测、调试和维护修理。相关课程为计算机维护、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等。
2.4 提供组织措施保证
研究专业拓展平台和考核机制的组织体系和评估体系,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集约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专业拓展平台和考核机制的建立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措施为保证,同时要凝聚各方资源和力量,要在提升学员能力与素质上舍得投入,着眼长远和人才培养的大局,建立机关、教研室、学员旅的联动机制,及时沟通学员学习情况,逐个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从人力、财力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支持,努力构建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完整的新型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提升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水平,培养学员基于信息系统的专业应用和实践能力。
2.5 实施重点
1)合理修订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法,衔接好课程计划的制定与课外拓展项目的选择。由于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较多,学时量大,如何合理分配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项目的时间比是搞好课外专业拓展项目的关键。
2)搞好专业拓展和考核平台建设,关键要提升教员的能力和水平,教员要预先进行项目规划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资源整理、案例开发、项目设计以及实践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贴近作战任务、贴近部队实际、贴近岗位需要”理念为导向,使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互补充,全面提升学员的任职和创新能力。
3 总结
本文面向学院的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教学,积极探索和实践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专业拓展平台和考核机制,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引进权威教育机构实践性与创新性强的专业拓展与考核项目,全力提升学员的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和创新能力,形成常态化的多层次的以学员为主体的能力素质培养机制。本文探讨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补充和完善,破除了单纯地依赖考试成绩来衡量和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的模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培养学员的实践应用能力,由“考试型”转化为“应用型”人才,为构建一个面向实际需求、强化工程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易万程,桂颖.浅谈计算机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J].信息系统工程,2011(1):75-76.
[2]唐朝京.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与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2):75-77.
[3]陈小虎.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