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传统的中小学教育往往忽视课堂教学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识记、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实施科技创新教育要从培养学生的科技精神为切入点,以提高科技创新品质为核心,努力构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三者有机整合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
科技创新教育的精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孕育人的创造力,在一个人的未来发展中具有重要品质与能力的形成。有的学校或教师偏面理解科技创新教育的理念,误认为科技创新教育就是搞科技活动,只要让学生动手制作几件科技作品就能培养创造力和创新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构建科技创新教育体系,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是落实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对课堂教学大胆改革和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学科教学从科技创新教育中获得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启迪,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让科技创新的本质内涵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体现在课堂上,科技创新教育才能获得蓬勃生机。
二、培育创新型专业教师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题,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科技创新教育与改革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创新教育体系改革,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高端科技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创新教育提出了新课题,要完成这一课题的实践,就必须构建一支立志创新,勇于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过去,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科课程教育忽视了创造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性,制约了学科课程的拓展性功能。许多教师都习惯于准备一套娴熟而不容置疑的知识向学生传授,提出的问题大多在教师的脑子里已有现成答案。教师问题意识淡薄、思维定势,导致学生好奇和创新意识受到束缚,学生的创造力也随之被扼杀。科技创新教育不单在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堂上生辉溢彩,还与各种学科交相渗透,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实践。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如何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科技创新教育素材,选择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视点,确定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放大设计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教学干预和课后延伸,使创新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品质,一种动力。
为了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者,根据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培育创新型专业教师队伍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实行促进教师创新能量自主释放的绩效考核机制和推动创新教育健康发展的评价机制。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激励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创新成为成就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价值追求,成为推动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不断深化改革的不竭动力。
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种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第一,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和创造思维的养成。通过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启迪学生智力,深化对社会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担当起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加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自觉性。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教育面临当今社会受多元文化冲击的重大考验。为了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必须体现德育教育本质的特点,使学生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个体获得道德发展和自身的完善,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的目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过程既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也是面向社会、深入了解社会的过程。学生对国家过去的了解、当今的认识、未来的憧憬,就会深深地感染和激励广大学生的奋斗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探究、自我完善的过程,任何科学研究都不会一帆风顺,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在获得失败与挫折、成功与喜悦的经历感悟,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辛、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同学们体会和感悟到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创新品德、什么是面对挫折永不言败,经历十几次或上百次的磨练,更加坚定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寻找自己未知的答案。科学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了认识科学、探究科学的平台,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认识到探究科学的艰辛,从而树立了献身科学的创新精神。
第三,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大多采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所以整个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离不开小组成员的集体协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有时还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协调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协调合作能力、团队精神是21世纪对人的素质提升的基本要求,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使同学们走出课堂,获得了实际锻炼和体会感悟的机会,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同时更加体会到在实践过程的默契、協调、沟通与协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增强了同学们的责任感、团队精神的凝聚力和创新力。
总之,中小学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课题和长远任务,只要我们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积极构建新时期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培育创新型专业教师队伍,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发展。
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传统的中小学教育往往忽视课堂教学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识记、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实施科技创新教育要从培养学生的科技精神为切入点,以提高科技创新品质为核心,努力构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三者有机整合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
科技创新教育的精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孕育人的创造力,在一个人的未来发展中具有重要品质与能力的形成。有的学校或教师偏面理解科技创新教育的理念,误认为科技创新教育就是搞科技活动,只要让学生动手制作几件科技作品就能培养创造力和创新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构建科技创新教育体系,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是落实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对课堂教学大胆改革和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学科教学从科技创新教育中获得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启迪,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让科技创新的本质内涵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体现在课堂上,科技创新教育才能获得蓬勃生机。
二、培育创新型专业教师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题,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科技创新教育与改革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创新教育体系改革,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高端科技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创新教育提出了新课题,要完成这一课题的实践,就必须构建一支立志创新,勇于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过去,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科课程教育忽视了创造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性,制约了学科课程的拓展性功能。许多教师都习惯于准备一套娴熟而不容置疑的知识向学生传授,提出的问题大多在教师的脑子里已有现成答案。教师问题意识淡薄、思维定势,导致学生好奇和创新意识受到束缚,学生的创造力也随之被扼杀。科技创新教育不单在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堂上生辉溢彩,还与各种学科交相渗透,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实践。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如何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科技创新教育素材,选择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视点,确定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放大设计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教学干预和课后延伸,使创新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品质,一种动力。
为了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者,根据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培育创新型专业教师队伍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实行促进教师创新能量自主释放的绩效考核机制和推动创新教育健康发展的评价机制。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激励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创新成为成就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价值追求,成为推动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不断深化改革的不竭动力。
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种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第一,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和创造思维的养成。通过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启迪学生智力,深化对社会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担当起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加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自觉性。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教育面临当今社会受多元文化冲击的重大考验。为了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必须体现德育教育本质的特点,使学生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个体获得道德发展和自身的完善,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的目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过程既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也是面向社会、深入了解社会的过程。学生对国家过去的了解、当今的认识、未来的憧憬,就会深深地感染和激励广大学生的奋斗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探究、自我完善的过程,任何科学研究都不会一帆风顺,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在获得失败与挫折、成功与喜悦的经历感悟,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辛、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同学们体会和感悟到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创新品德、什么是面对挫折永不言败,经历十几次或上百次的磨练,更加坚定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寻找自己未知的答案。科学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了认识科学、探究科学的平台,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认识到探究科学的艰辛,从而树立了献身科学的创新精神。
第三,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大多采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所以整个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离不开小组成员的集体协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有时还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协调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协调合作能力、团队精神是21世纪对人的素质提升的基本要求,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使同学们走出课堂,获得了实际锻炼和体会感悟的机会,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同时更加体会到在实践过程的默契、協调、沟通与协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增强了同学们的责任感、团队精神的凝聚力和创新力。
总之,中小学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课题和长远任务,只要我们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积极构建新时期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培育创新型专业教师队伍,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