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演奏者在音乐表演中的再创造

来源 :锦绣·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ibin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表演是音乐的一种再创造活动。通过乐器的演奏,人们的歌唱以及指挥在内的多种艺术手段,将乐曲用具体可感的音响表现出来,传达给观众,以发挥其社会功能。因此,我们需要赋予音乐创造性,以丰富音乐的内涵,并赋予音乐新的生命,这样才能保持艺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加强在表演中的创造性是众多的音乐教师和演奏者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音乐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它必须通过表演者的参与才能将其中的乐音、思想、内涵等加以传达。它不同于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能够直接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它的思想内涵。音乐可以说是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表演的艺术,单独的乐谱是不能够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的,只有和表演一起,才使得音乐具有了不断发展的生命力。
  一、创造性对音乐表演中的作用
  对于一首音乐作品来说,它的形成应该由三个环节组成——作曲家的创作、演奏家的表演、听众的欣赏,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只有在这三个部分完整的情况下,一首作品才能完整地被人们感知,获得审美上的一种享受。作曲家的创作,毋庸置疑是作品的本源,没有这个环节的完成就根本谈不上后两个环节的存在。而演奏家的表演处于作曲家与欣赏者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对于能否正确表达音乐思想,能否使作品与听众之间达到情感的共鸣,能否为听者带来美感……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创造性行为。从音乐作品接受者的角度来看,演奏者并不是消极地承受者,更不是音乐的机械传递者,而是不断地添补、充实音乐作品的参与者。它不仅仅是原样地再现,而是通过演奏者富于创造性、独特的表演,使音乐作品焕发新的光彩。杰出的演奏家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演奏,充分揭示出作曲家的创作意识,而且还可以通过探索乐谱内在的含义,使作品内涵不断深化,以至使作曲家没有意识到的艺术因素得到发挥。可见,感动的再创造不仅可以再现作品的美,使精华体现的更鲜明、突出,而且可以提高其审美价值,使作品闪烁出丰富色彩、特殊的魅力和悦人的美感。所以,对音乐作品的再创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原作品更为重要。
  二、音乐表演中的创造性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创造是音乐的灵魂。音乐表演是由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执行的,在音乐表演艺术中,演奏者除了要具有对作品的审判感受和使之转化为感情形式的技巧之外,还必须有强烈的再创造意识和激情。尽管二度创作受到一度创作的一定制约,但演奏者有着充分的创造空间和自由。因此,在表演过程中音乐作品必然要被蒙上表演者的个性与创造性。但是,这种个性与创造性的表现并不是没有“度”的随意表现,它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演奏的音乐就会“面目全非”。认为:在音乐表演中至少要注意创造性与原作风格、个人风格、情感表现之间的关系,才能使自己的表演更能为作曲家和听众之间做好“桥梁”。
  1.創造性与原作风格
  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是产生于一定的历史年代,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因此,这些作品自一出现就带有了当时历史时代的风格与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于乐谱上,这就是原作的真实性。在音乐表演中首先应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就是创造性与原作风格的关系。真正的表演艺术家都努力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并且力求将这种风格真实、完美地加以再现。他们尽可能地使自己去熟悉、体会作曲家的个性、生活的时代环境,当时的心理活动及思想,使自己化身为作品的创作者,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以便能够真切地表现作品的历史风格。对音乐作品历史风格的准确把握和再现是对音乐的历史个性的尊重,同时也是音乐获得明确的社会意义的可靠保证;而音乐表演者所处时代的美学观念,必然影响到他们对历史作品的解释和处理,使之更加丰富。
  在表演中,除了要对原作风格进行较深入的了解,在保持原作风格不被破坏的情况下,还应该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表现。毕竟,表演者所处的时代已经与作曲家所处的时代不能完全等同,他们总是不自觉地站在自己时代的立场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处理和创造。这样的音乐作品才更具有时代精神和美感,所以,表演者应该在自我创造性与原作风格之间找到更好的切入点,使自己的表演既能体现作曲家的原作风格,又具有自己的创造性,还能给听众以美的享受。
  2.创造性与个人风格
  音乐演奏是由演奏的执行者——人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而产生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表演者必然体现自己长期形成的演奏风格。这些个人的风格就来自于演奏者长期的经验积累、知识积累,并且与自身的文化修养、阅历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音乐表演中也特别要求表演者艺术个性的自觉发挥。正是由于不同个性的存在,才使得音乐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在历史的发展中大放光彩。而表演者也将个性作为自己表演走向成熟的标志,表演者根据自身的条件,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表演方式,从而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所以,在表演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创造性与个人风格结合起来,使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在表演中能够“独树一帜”。但是,在充分表现个人风格的同时还应注意一个问题:不要喧宾夺主,抛开原创风格,只强调个人风格。切莫将所有作曲家的作品都表演成自己的一种风格,或者说这个也似乎有点像,那个似乎也有点雷同,这也是在表演中应该忌讳的。
  作为音乐作品再创作的第二阶段——演奏者的再创造,作品便形成了一个和演奏者的创作个性及个人风格融为一体、同时闪烁着两者光辉的新客体,具有新的价值和意义。
  3.创造性与情感表现
  音乐如同其他艺术形态一样,通过音符、节奏、织体等表现手段,表达人的感情和对社会、生活的感受。音乐通过演奏将其转化为活生生的音响,以生动可感的听觉形象,表现作曲家蕴含在作品中的感情。如果从乐曲中抽掉感情内容,乐曲就会沦为毫无意义的零碎的音响。而在音乐表演中,演奏者不仅仅需要把谱面上应有的东西表达出来,还应该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表演。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应该完全进入该作品的情绪、内容,才能比较充分地表达出作曲家的本意。因此,表演者永远都不要做消极地承受者,音乐的机械转述者,要运用娴熟自如的演奏技巧、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去演奏,要做到技巧与内容相结合,表现出地道准确的风格韵味,使音乐作品的积极因素表现得更突出、更丰富、更深刻,使音乐形象美的特点更鲜明、更具有感染力。
  演奏者的再创造意识和激情,是使演奏具有丰富、清新的美感的前导。音乐演奏中满足于浅层次的追求与模仿,是没出息的。这种演奏带给人们的不是充满生机的音乐,而不过是一堆凝固乏味的音符。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在批评那些演奏上缺乏创造激情的演奏者时说:“有不少艺术家,当他们学会一个作品,就把这个作品放进口袋里——从那以后,他们就只从口袋里再也不是从心里演奏了。”真正的艺术家,无论在排练中,还是在演出时,动琴就要动情,动琴必须严谨,真正使每次演奏成为从心灵深处唱出来的歌声。但是,我们也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既然音乐表演中需要“我”的情感表现,那么“我”就可以没有限制地随意发挥。这样的观点无疑是走入了另外一个情感表现的极端。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应该以作品原有的情感表现为基础,糅合自我的、有节制的感情表达,做到感情真挚,声中有情,这样的表演才能做到“感人至深”,在放松的、自然的、舒服的感觉中享受音乐美,演奏者和听众在和谐的音乐声中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
  综上所述,音乐表演就不仅仅是一种再现的艺术,更重要的应该是将音乐赋予创造性,以丰富音乐的内涵,并赋予音乐新的生命,这样才能保持艺术的不断发展。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创造力,不同的人也具有不同的理解力,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音乐体验。因此,音乐就随着不同表演者不同的创造性而具有不同的姿态,而这些也恰恰构成了音乐的多样性,也体现出了演奏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创造性在音乐中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作者简介:宋杰(1967年3月)男,汉,河南省开封市,本科,馆员,河南省开封市文化馆。
  (河南省开封市文化馆 河南 开封 475001)
其他文献
摘要:伴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信息的传播媒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最早传播度不高的报刊到如今千家万户都可以随时了解到的电视媒体采访,信息的报道方式和观看途径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日新月异、与日俱增的变化。当下已经进入了融媒体时代,为了能够使融媒体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传媒人才的能力培养也应该得到重视。本文首先讲述了融媒体的理论概述,在此基础上研究当前传媒人才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融媒
期刊
摘要:目前,网络舆论已成为中国舆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在互联网技术、网络媒体平台、自媒体等多方面的推动下,中国的网络舆论呈现出诸多复杂特点。了解网络舆论特点,分析网络舆论特点形成原因,最终构建健康的中国网络舆论生态。  关键词:网络舆论;舆论生态;舆论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深刻指出,“把握主导,壮大网上正能量。要加强舆论跟踪研判,主动发声、正面
期刊
摘要:我国《民法典》第10条规定了习惯作为民法法源,延续了《民法总则》的规定,是应对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处理解决民事纠纷的行之有效的规范内容,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适用第10条的规定,应当首先明确习惯一词的含义,从立法例来看,习惯应当作习惯法来解释,这也是许多学者的观点,但是我国《民法典》第10条规定的习惯因仅为事实上的习惯,这是对其作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的结果,不应对该条的习惯作扩张性解释,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精髓。2008年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非遗进校园是在2015年以后。在校园内顺利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要做为重要部分能完美融入校园文化氛围中,除了做好社会、家长、学生的配
期刊
摘要:1994年由黄维若、冯柏铭编剧,徐占海、刘晖作曲,辽宁歌剧院倾力打造的中国史诗体裁大型原创歌剧《苍原》上演。它代表着新中国歌剧发展新的高度,这也使我们看到了中国歌剧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脉络。这部歌剧之所以至今广为传唱而且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故事来传送的是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本文通过对《苍原》这部歌剧的解析,深入分析娜仁高娃的人物性格特征,并通过对她所演
期刊
(中咨泰克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083)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领导干部作为组织中的中坚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要求领导干部具有优良的价值观以及坚定的政治指导思想,同时还要求领导干部具有过硬的积极心理素质。良好的积极心理素质,不仅可以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也可以保证领导干部自我抗压能力的有效增进。通过充分应用积极的心理学方法可以
期刊
摘要:廉洁文化建设对于涵养高校良好的政治生态,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高校廉洁文化的内涵入手,分析了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意义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加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廉洁文化  廉洁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高校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助推器”,加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发挥好高校在营造
期刊
《一家图书馆,一位读者,一座城市》,这个故事,对于东莞人来说,应该是耳熟能详吧!电视、媒体、网站、微信、微博的广泛传播,让“吴桂春”一下子成了名人,“读者留言东莞图书馆”的故事让我们温暖。我也深深为能作为东莞图书馆的一员感到骄傲,为我们的服务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而感到开心。  这是我来馆的第八个年头,一直都在服务的前线。其实,服务行业的宗旨就是让读者感到满意。对“平凡”的岗位,何以发光发亮?我做了一
期刊
摘要:移动阅读服务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主要通过以下两点来完成的分别是:图书馆内以及图书馆外的文献资源、加强图书馆内的团队建设以及宣传服务。本文根据这两点措施进行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图书馆;移动互联网;移动阅读服务  一、引言  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阅读服务如何开展,是每一位图书馆人的工作目标与工作方向。高校图书馆作为我国图书馆的领军人物,一直以来都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
期刊
摘要:汉语俗语是由历代群众创造并在口语中流传的语言单位,这种形式 多样、内涵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几乎可以涉及到汉民族社会生活的 各个方面。俗语在汉语语汇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 华民族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汉语俗语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 径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同样重要,它与 文化教学和词汇教学紧密相关。俗语教学不仅能帮助学习者提高汉 语水平,而且能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历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