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kh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探索
  
  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学生,问他们有问题没有,他们总说没有,可是考起试来成绩总是不好。究其原因,就是他们虽记住了某些知识,但没有深入理解,不会运用。而要对所学课文真正有所理解,就必须学会质疑。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地质学家李四光有这样一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因此,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出若干个有一定深度、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研读课文。
  但刚一开始,不少学生不知道如何质疑。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不要纠缠在一些无价值的问题上,而应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之中大胆质疑,并且创造条件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其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有些课文或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学生读了一晃而过,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容易产生疑问之处。教师可在这些地方设疑,让学生于无疑处发现蕴藏的“真金”,以达到一通百通的目的。再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教师的讲解进行质疑。一般来说,教师的认识水平当然远在学生之上,但也难免“千虑一失”,尤其是教读文学作品。教师应像魏书生那样放下架子,让学生踊跃质疑、辩论,只要言之有理,就应给予充分肯定,而不应拘泥于教参上的一家之言。
  例如,我在教《哨子》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自读课文后,就已经明白了作者的观点,但有个同学却对我说:“老师,我觉得作者小时候虽然花了很多钱,但却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他有什么错呢?有些守财奴虽然节省了大量的钱,可他快乐吗?”一番话,启发我决心在班上让学生分正方(课文的观点)、反方(那位同学的观点)展开讨论,结果却引出了“快乐的含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等话题,最后虽以正方为胜,但学生“惟书”“惟师”的心理有了动摇,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求异能力。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法,具有大胆创新、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局限和束缚的特点,因此很有可能从已知导向未知,获得创造灵感。我们的语文教学平时无论是讲课、作文还是考试,都限定在统一的范围、统一的答案、统一的题目中思考,要改变这种思维定势,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我努力激励学生创新,准备写哪一方面的内容,就围绕这一方面的内容多出几个题目,学生也围绕这一方面的内容写作。例如,有一次让学生练习写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这类题目,有几个学生拟定的题目很新颖,如《深深的父爱》《沟通需要理解》《心灵的那扇窗》等。我认为题目有创意,就大力表扬,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大胆写下去,结果有些同学的文章不仅题目拟得好,内容写得也好,并且感情表达得真实、丰富、细腻。对于学生有创意的语句,我批改时就摘录下来,讲评时念给学生听。又如,学习完诗歌单元后我让学生学习写诗歌,其中有一个题目是《星星》。周晓阳同学在诗中写道:“在无际的夜幕上,闪耀着无数颗明亮的星星,其中牛郎星、织女星特别耀眼,神秘地挂在夜空中……”在诗的最后作者写道:“我们将乘坐‘神舟’去发现新的地球。”这最后一句作者写得多么有创意呀!把“神舟五号”穿越太空写进了诗,这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齐筑博同学在《星星》这首诗中写道:“夏夜的星星亮晶晶,像一个个游子眨巴着眼睛,我们可以想到游子盼回家时望眼欲穿的心情。”在诗的最后,作者这样写道:“夜深了,我要去睡了,又看了星星一眼,远方的游子啊,你快些回来吧,快回到母亲的怀抱吧!”对于这些在内容、语言方面有创新的作文,我予以大力表扬和鼓励,肯定了同学们的写作热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实施民主化教学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就是教学要有民主精神,为学生营造一个既紧张又愉快的学习环境。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学活动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过多地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教学上搞一言堂,课堂气氛过于拘谨,甚至死气沉沉。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心情很压抑,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尽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做到学有所思,读有所得。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与学生民主、平等地交流思想,讨论问题,鼓励学生反驳和补充教师的意见。对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应满腔热情地予以肯定,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由领导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由教转变为导,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责 编海宇)
其他文献
人们常常把“异想天开”作为一个贬义词来使用.其实.“异想天开”又有什么不好呢?不正是因为“异想天开”,才有了“后羿射日”“女娲补天”这些优美的神话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
校园文化指一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及其表现形式,即学校中一切物质形态的、精神观念的、行为组织的存在方式所构成的整体系统,包括由此系统折射出的学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在全面推进新课程的背景下,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为课程资源的校园文化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至少包括校园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课程文化、媒体文化、社团文化、活动文化、乡土文化、精神文
信息技术的介入,无疑给教学带来了一种新的活力。特别是语文教学,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实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讲解、有限的挂图演示,而是增加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情境展示和人物对话。学生在感受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受到了人文性的熏陶,从而有效地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尤其是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学生结合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课件的演
通过学习温家宝总理对《小学生学习报》的批示和徐光春书记的讲话,我们可以看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和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对教育的关心、关注与期待。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将我国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在教材详尽、教辅读物漫天飞而网络信息又唾手可得的今天,中小学老师要注意更新知识,提升理念,使学习成为一种需要,成为自我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  更新知识即意味着学习。那么学什么,又怎样学呢?一要捧着教育刊物学,这对于跟上课改形势,接受他人的启迪大有益处;二要读教育教学专
数学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起主导作用,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而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又几乎让人感觉到数学就是这么呆板,这就使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让学生体验身边的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其中在谈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先后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反复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感触颇深,备受鼓舞。    一、重申优先发展教育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优先发展教育是对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