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再分配”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min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因其华丽精美的骈赋形式和“借古讽今”的创作思维,千百年来受人们喜爱。时值唐朝末期,经过初唐“贞观之治”与盛唐“开元盛世”后,晚唐局势每况愈下。面对衰颓的政局,诗人杜牧不能不感觉到“末世”即将到来的危机,再加上中国古代文人传统的政治热情,所以,杜牧写下《阿房宫赋》,借秦朝的败亡之因——奢侈糜费来警戒当时。
  文章开头由远及近写到阿房宫的建成(其实阿房宫还没有最终完工就被项羽入关烧掉),再由外到里转换视角写出阿房宫占地广,宫殿楼阁林立,极言其奢侈。接下来杜牧用很长篇的幅渲染了亡秦的“三千佳丽”: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文章怎么从写宫殿楼阁突然转入写后宫佳丽?仅仅为的是突出后宫佳丽之多,并以此来表达主题吗?笔者以为还可以深入考虑。
  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章培恒与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有如下分析:“这支歌常被作爱情意义上的解释,但这是不充分的。在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而存在的时代,一个权势人物遭受失败的最明确、最严酷的标志,是他的女人将作为财产为胜利者所占有并重新分配。倘若虞姬不死去,那就是她的未来。”
  在《阿房宫赋》中,叙述六国灭亡以后的悲惨命运——六国的后宫女子成为秦始皇的财产,“为秦宫人”。赋中极写其多,接着再简言“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等等,渲染了秦统一天下的强盛,极其奢侈不知俭约,顺应着文章主题,为后文秦的覆灭打下了伏笔。
  于是,在“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后,读者理应想到,曾经代表着秦的强大繁华的阿房宫及里面的秦之宫人也将随江山易主而烟消云散,这又是秦失败后必然的悲惨遭遇,如同先前的六国败亡后女性被作为财产受到分配的结果一样。在此基础上,杜牧“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主题也就随即而出。全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并有很强的喻意,我们在阅读时,特别是在教授学生阅读时不能忽略这一点。
  
  (廖淙,四川师范大学绵阳初等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说:“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明确指出中国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轨道上来。作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就要研究怎样让素质教育走进课堂,语文学科怎样渗透素质教育。中专语文教师除了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导向外,更重要的还应从微观上对教学活动的有
期刊
虚写、实写是文章的表现手法之一。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偏重写实,忽视写虚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发展创新思维是极为不利的。作文教学中,教育学生真实地再现现实和人生,表现多姿多彩的客观生活,固然是重要的,但一味地强调写实,而忽视抒写个人的真情实感、不重视想象,则会扼杀或淹没作文主体的个性和自我,甚至埋没他们的创造才能,最终导致创新思维的泯灭,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所谓“虚写”,
期刊
作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谋篇布局的技巧,引导学生写出好文章,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材料,丰富他们的材料仓库,为写作备好丰厚的物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教会学生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寻找素材,广泛积累,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办法。多彩多姿的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作文素材的丰富源泉,让学生把他们自己做的、想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0期)讨论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有资格教语文?”一个“教”字,曾让我们倍感亲切并体味了不尽的荣耀和尊敬,但今天却是这样刺目。我们有资格“教”吗?一个老师只有“教”,够吗?想到“担任语文教学”、“做语文教师”时,又觉得“资格”不妥了。“资格”似乎是一个客观标准,于是干脆谈一下语文教师最需要什么吧。  笔者认为当下语文教师最需要两条:(一)执著的事业心;(二)清醒的头
期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加德纳认为人有七种智能:语言(言语)、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智能。几乎在所有人身上,都是数种智能组合在一起解决问题或生产各式各样的专业的和业余的文化产品。他还认为:只要大脑没有受伤,如果有机会接触利于培养某种智能的环境和条件,几乎每个人都能在智能的发展上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根据这种理论,在中专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可创造一种利于培养口
期刊
造成歧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句子或短语的内部结构可以作多种理解,比如“我要炒肉丝”和“学习材料”两例,其中加横线部分都由A和B两部分组成,A和B的结构关系可以有两种理解:动宾关系和偏正关系。  ①A B  ②(A)B  类似而略有不同的如:他想起来了,伴随着“起来”的虚实之别,“想起来”的结构也就有动宾和动补两种理解,即:  ①A B  ②A   以上种种,皆属于对A与B的结构关系理解不同造成的歧义,
期刊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里少了些灵性、感悟、生活,多了些陈腐教条、循规蹈矩、千人一面。许多教师把写作单纯看作是一种思想方法论+写作技巧的产物,忽视了学生作为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应有的情感和思维。于是,当我们阅读作文时,只看到了没有血肉的所谓“技巧”和一些空话、套话、假话,学生最想说的话却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  作文的本质是学生的内在情感和独特个性以及生命力的文字外化,而丰富多
期刊
《论语》,大家都知道“论”念“l n”。可近来笔者对几个班的高中学生作过一个小调查:《论语》的“论”为什么念“l n”,其答案的正确率却几乎为零。后来,又“考”了几位语文老师,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竟也不知道!《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名列“四书”之中,当然是国粹了,这么重要的作品,对其读音内涵的了解,中学生们却知之甚少,语文老师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也大有人在,这虽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却毕竟
期刊
俗话说,佛靠金装,人凭衣装。那么文章靠什么呢?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好文章的魅力就在语言。那么怎样打造作文语言呢?本文拟从恰当引用角度谈谈怎样使文章亮起来。    一、引用古诗名句,使文章语言儒雅起来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经离骚,国粹滥觞;唐诗宋词,妇孺传唱。中国古典诗词,以其丰富的内容、凝练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韵律而传诵千古。“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若能恰如其分地引用,既展
期刊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齐策》)是一篇非常著名的历史散文,好多选本,像《古文观止》、《古文鉴赏辞典》以及中文专业各种类型的“古代文学作品选”几乎都无一例外地选了这篇文章。这都证明它是一篇非常有影响的散文,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有关此文的评析大都围绕着情节的一波三折与故事的欲扬先抑来落笔。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的故事性很强、戏剧味很浓,活脱脱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短篇小说,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篇冯谖向世人证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