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派竹笛演奏家冯子存先生一生对竹笛艺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开创了竹笛独奏的表演形式,发展了竹笛的技术技巧,改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独奏作品,例如《喜相逢》、《万年红》、《挂红灯》等。这几首作品由二人台音乐改编,流传至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但冯子存先生的作品不单一局限于二人台音乐,也有许多取材于地方民歌创作的小品。本文以《对花》这首较少被人演奏的作品为例,探究冯派竹笛音乐小品的风格及演奏重点。
【关键词】冯派;民歌;结构;风格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下转第29页)
一、 素材来源
提起冯派竹笛作品的素材来源,大多数人会想到二人台音乐,这一点不可否认。冯子存创作、改编的竹笛作品一半以上取材于二人台音乐,例如:《喜相逢》取材于同名二人台曲牌《喜相逢》;《万年红》取材于二人台曲牌《万年欢》;《闹花灯》取材于二人台牌子曲《蹚场子》等。但需要重视的是,还有一部分作品素材来源于地方民歌,例如:《对花》取材于河北民歌;《盼丈夫》取材于华北地区民歌;《放风筝》取材于原察哈尔民歌;《春暖花开》取材于河北民间小调等,这些作品在民歌基础上加以创作改编后,以竹笛独奏的形式登上舞台。
《对花》取材于河北省流传的同名民歌,原曲为典型的汉族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见谱例一),该曲为六声(加变宫)D羽调式,“起、承、转、合”,结构简单明朗。第一乐句由两个各4小节的乐汇组成,两个乐汇都落在调式主音上,有河北民间音乐中明显的下滑音,一问一答,简明扼要。第二乐句重复第一乐句。这两个乐句可谓“起”。17至24小节,也是两个重复的乐句,运用了小六度大跳,歌词中采用了民歌中惯用的“虚词衬字”的手法,风趣幽默,朴素自然,可谓“承”。25小节至28小节,只有4个音符,歌词完全为虚词衬字,起到“转”的作用。29至36小节及结尾句,壓缩采用第一乐句中的一句,歌词也完全重复第一乐句,更为精炼,是为“合”。全曲节奏轻松诙谐,多采用附点音符及切分音,旋律线条清晰,歌词朗朗上口,以歌曲对话的形式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谱例一
(曲谱来源于百度图库)
二、 曲式结构分析
冯子存吸收歌曲三段唱词的特点,运用“加花变奏”的创作手法,改编成为三段体竹笛独奏作品。为了增加表现力,选用G调梆笛,筒音做 “2”,调性为加变宫的六声A羽调式。每段长度及主题旋律与原曲一致,但速度依次加快,节奏和演奏技巧均有变化。
谱例二
第一段,优美、抒情的旋律,在民歌附点四分音符的基础上,变奏为附点八分音符,增加装饰倚音,音乐效果鲜明,考虑到竹笛乐器本身的音色特点及听觉效果,冯子存把前两小节移低八度,从而使音乐线条走向更加具有张力;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增加十六分音符,速度稍快,并伴有小连线,节奏轻松、活泼;第三段变奏为大篇幅的前八后十六节奏型,节奏感极强,充分发挥了“三吐”的技巧演奏,欢快、热烈,速度达到全曲的高潮;尾声突慢,在自由的四小节中结束全曲。
三、 演奏重点及注意事项
演奏冯派乐曲,重点在于风格的把握及技巧的运用,但由于时代因素,记谱技术方法的局限性,流传下来的乐谱不够规范;
还有一些演奏者在学习及传授时不注重原始风格的把握,随意发挥,这都是当前有些演奏者演奏冯派作品存在的问题。
(一) 把握风格
简单掌握“吐、剁、历、滑、花”等北派梆笛技巧,对全面诠释冯派的作品是远远不够的,把握高亢、粗犷、质朴的风格特点才是重中之重,这需要演奏者拥有坚实有力的丹田气息与口劲,俗语说“音为天,气为本”,所有手指上和舌头上的技巧都依附于气息之上,只要气息与力度运用正确,乐曲整体的风格就不会偏离。
(二) 冯派五大技巧
冯子存将“吐、剁、历、花、滑”北派梆笛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充分运用到创作和演奏中。
1 冯派吐音
冯派吐音是演奏好冯派作品的基本技巧,常用的吐音多为“单吐”和“三吐”,偶尔为达到速度的要求会运用双吐。冯派单吐的特点与其他类别的单吐有明显区别,冯派“单吐”不单一运用舌头的力度,特点在于舌头与唇部的结合,偶尔为了突出力量,会使用唇吐的方法;“三吐”的特点即每个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之间要快速换气,以《对花》为例:
运用这种三吐换气方式大大增强了乐曲的节奏感,动力性及力度,音乐上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2 剁音与历音
“剁音”与“历音”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经过音”,剁音的要领是六根手指高抬,并伴随着气息、舌头“同时”快速落下,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具有一定力量;而历音的要领与剁音的要领相似但不同,历音在保证剁音演奏方法的同时,区别于手指的运用,要求手指高抬时从最高到低六根手指“依次”(即“经过音”)快速落下,听觉上与剁音演奏的区别在于是否有一个短暂的时间递次过程。
3 花舌与滑音
“花舌”与“滑音”技巧的功能都是增加音乐的表现力,使作品风格性更强,演奏者应多注意花舌的疏密程度及滑音的度数关系。“花舌”的疏密程度是依靠舌头震动位置及气息流速决定的,舌头震动越靠前,加大气息流速,花舌音响效果就会浓烈密集,反之,舌头震动位置靠后,花舌音响效果就会稀疏些;“滑音”的度数关系即装饰音到被装饰音的音层关系。(见下文注意事项)
(三) 注意事项
演奏者应该正确演奏装饰音,冯派作品由于上世纪记谱技术的局限性,谱面记载往往与实际演奏会出现一些差别,以《对花》为例。
前两小节谱面记谱低音la是由倚音mi四度滑出,但实际演奏应该是由筒音re五度滑出,而非mi, 两个相近的装饰音演奏出的实际效果会有所不同,筒音re五度滑出的音响效果会更加朴素、憨实,味道浓烈;第三小节mi音的装饰音谱面记谱为中音xi,但实际演奏应该奏成高音升do,全开孔的音响效果更加通透、明亮。
冯子存先生一生改编创作作品三十余首,一半以上根植于二人台音乐,演奏者在演奏好冯派脍炙人口作品的同时,不要忘记那些取材另类,具有鲜明民歌特色的音乐小品,这些作品都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竹笛艺术,在今天的舞台上仍然具有一定魅力。
参考文献
[1]霍伟.冯子存笛子曲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2]任俊文.冯子存竹笛艺术人生[J].中国音乐,2008(2).
[3]向敏敏.谈黄安伦钢琴作品《对花》的民族特色[J].戏剧之家,201(15).
[4]陆金山 .“吹破天”—笛子大师冯子存[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8(1).
【关键词】冯派;民歌;结构;风格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下转第29页)
一、 素材来源
提起冯派竹笛作品的素材来源,大多数人会想到二人台音乐,这一点不可否认。冯子存创作、改编的竹笛作品一半以上取材于二人台音乐,例如:《喜相逢》取材于同名二人台曲牌《喜相逢》;《万年红》取材于二人台曲牌《万年欢》;《闹花灯》取材于二人台牌子曲《蹚场子》等。但需要重视的是,还有一部分作品素材来源于地方民歌,例如:《对花》取材于河北民歌;《盼丈夫》取材于华北地区民歌;《放风筝》取材于原察哈尔民歌;《春暖花开》取材于河北民间小调等,这些作品在民歌基础上加以创作改编后,以竹笛独奏的形式登上舞台。
《对花》取材于河北省流传的同名民歌,原曲为典型的汉族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见谱例一),该曲为六声(加变宫)D羽调式,“起、承、转、合”,结构简单明朗。第一乐句由两个各4小节的乐汇组成,两个乐汇都落在调式主音上,有河北民间音乐中明显的下滑音,一问一答,简明扼要。第二乐句重复第一乐句。这两个乐句可谓“起”。17至24小节,也是两个重复的乐句,运用了小六度大跳,歌词中采用了民歌中惯用的“虚词衬字”的手法,风趣幽默,朴素自然,可谓“承”。25小节至28小节,只有4个音符,歌词完全为虚词衬字,起到“转”的作用。29至36小节及结尾句,壓缩采用第一乐句中的一句,歌词也完全重复第一乐句,更为精炼,是为“合”。全曲节奏轻松诙谐,多采用附点音符及切分音,旋律线条清晰,歌词朗朗上口,以歌曲对话的形式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谱例一
(曲谱来源于百度图库)
二、 曲式结构分析
冯子存吸收歌曲三段唱词的特点,运用“加花变奏”的创作手法,改编成为三段体竹笛独奏作品。为了增加表现力,选用G调梆笛,筒音做 “2”,调性为加变宫的六声A羽调式。每段长度及主题旋律与原曲一致,但速度依次加快,节奏和演奏技巧均有变化。
谱例二
第一段,优美、抒情的旋律,在民歌附点四分音符的基础上,变奏为附点八分音符,增加装饰倚音,音乐效果鲜明,考虑到竹笛乐器本身的音色特点及听觉效果,冯子存把前两小节移低八度,从而使音乐线条走向更加具有张力;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增加十六分音符,速度稍快,并伴有小连线,节奏轻松、活泼;第三段变奏为大篇幅的前八后十六节奏型,节奏感极强,充分发挥了“三吐”的技巧演奏,欢快、热烈,速度达到全曲的高潮;尾声突慢,在自由的四小节中结束全曲。
三、 演奏重点及注意事项
演奏冯派乐曲,重点在于风格的把握及技巧的运用,但由于时代因素,记谱技术方法的局限性,流传下来的乐谱不够规范;
还有一些演奏者在学习及传授时不注重原始风格的把握,随意发挥,这都是当前有些演奏者演奏冯派作品存在的问题。
(一) 把握风格
简单掌握“吐、剁、历、滑、花”等北派梆笛技巧,对全面诠释冯派的作品是远远不够的,把握高亢、粗犷、质朴的风格特点才是重中之重,这需要演奏者拥有坚实有力的丹田气息与口劲,俗语说“音为天,气为本”,所有手指上和舌头上的技巧都依附于气息之上,只要气息与力度运用正确,乐曲整体的风格就不会偏离。
(二) 冯派五大技巧
冯子存将“吐、剁、历、花、滑”北派梆笛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充分运用到创作和演奏中。
1 冯派吐音
冯派吐音是演奏好冯派作品的基本技巧,常用的吐音多为“单吐”和“三吐”,偶尔为达到速度的要求会运用双吐。冯派单吐的特点与其他类别的单吐有明显区别,冯派“单吐”不单一运用舌头的力度,特点在于舌头与唇部的结合,偶尔为了突出力量,会使用唇吐的方法;“三吐”的特点即每个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之间要快速换气,以《对花》为例:
运用这种三吐换气方式大大增强了乐曲的节奏感,动力性及力度,音乐上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2 剁音与历音
“剁音”与“历音”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经过音”,剁音的要领是六根手指高抬,并伴随着气息、舌头“同时”快速落下,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具有一定力量;而历音的要领与剁音的要领相似但不同,历音在保证剁音演奏方法的同时,区别于手指的运用,要求手指高抬时从最高到低六根手指“依次”(即“经过音”)快速落下,听觉上与剁音演奏的区别在于是否有一个短暂的时间递次过程。
3 花舌与滑音
“花舌”与“滑音”技巧的功能都是增加音乐的表现力,使作品风格性更强,演奏者应多注意花舌的疏密程度及滑音的度数关系。“花舌”的疏密程度是依靠舌头震动位置及气息流速决定的,舌头震动越靠前,加大气息流速,花舌音响效果就会浓烈密集,反之,舌头震动位置靠后,花舌音响效果就会稀疏些;“滑音”的度数关系即装饰音到被装饰音的音层关系。(见下文注意事项)
(三) 注意事项
演奏者应该正确演奏装饰音,冯派作品由于上世纪记谱技术的局限性,谱面记载往往与实际演奏会出现一些差别,以《对花》为例。
前两小节谱面记谱低音la是由倚音mi四度滑出,但实际演奏应该是由筒音re五度滑出,而非mi, 两个相近的装饰音演奏出的实际效果会有所不同,筒音re五度滑出的音响效果会更加朴素、憨实,味道浓烈;第三小节mi音的装饰音谱面记谱为中音xi,但实际演奏应该奏成高音升do,全开孔的音响效果更加通透、明亮。
冯子存先生一生改编创作作品三十余首,一半以上根植于二人台音乐,演奏者在演奏好冯派脍炙人口作品的同时,不要忘记那些取材另类,具有鲜明民歌特色的音乐小品,这些作品都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竹笛艺术,在今天的舞台上仍然具有一定魅力。
参考文献
[1]霍伟.冯子存笛子曲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2]任俊文.冯子存竹笛艺术人生[J].中国音乐,2008(2).
[3]向敏敏.谈黄安伦钢琴作品《对花》的民族特色[J].戏剧之家,201(15).
[4]陆金山 .“吹破天”—笛子大师冯子存[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