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一些貌似遵循课改要求而实质偏离课改理念的教学行为,出现了许多低效或无效现象。如:课的引入(前言)老师直接讲述,让学生板书有关概念、公式、规律,即使使用实验引入新课,其目的也只是为了引入下面的教学话题。对于本该学生探讨的实验,改成了演示实验,直接告诉学生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得到的结论是什么。习题教学注重讲解习题的数量,让学生照搬照抄公式,教学生套用解题模式,等等,完全按照老师的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按部就班地结束一节课,老师仍是主角。这样的课,从一开始就死气沉沉,缺乏生气,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才是主角;忽视了创设物理教学情境和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中有关信息的提取、分析,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忽视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学进度轻石学生反馈,导致老师教得很苦,学生也学得很累,教学效果很低,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因此选择和运用有效的教学行为,摒弃无效的教学行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之际,探讨有效教学行为非常迫切与必要。
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的,并不是指老师在规定時间内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习物理,觉得枯燥无味,或学了之后收效甚微,那么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是无效或低效的,如果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觉得非常有趣,并且学后还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问题和老师商讨,这样的教学行为就是行之有效,也是要不断寻求的。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提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为了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体验中努力探究,开发心智,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有关知识系统建立实质的联系,实验是达到这个目标最有效的途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实验除了让学生感到“新、奇、好玩”以外,没有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影响。如在探究“物体的功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虽然老师反复地演示、讲解,甚至给出公式,但是在反馈中学生对此实验中木块和小球在放置时有什么要求、怎样选择小球、实验中观察什么等问题的回答,正确率之低让老师觉得无法理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除发挥老师指导作用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要教会学生做好以下几点。
(1)敏于看。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即明确观察的对象、条件、步骤、部位、顺序等。
(2)勤于做。拓展实验空间和增加实验时间,让一些演示实验从讲台向学生的座位拓展,甚至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演示,真正实现实验的目的。如:“验证大气压存在”实验完全可以让每位学生自己操作。
(3)善于思。经常给出一些设计性实验是调动学生动脑和动手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只有使学生感到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价值,才能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激发独立思考,理解实验的可操作和可行性。例如:我请学生利用“一盆水、一把塑料尺、一个玻璃杯、一块海绵、一个学生用写字垫板”设计尽可能多的实验,并说出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虽然只有五个器材,学生总共设计出16个可行实验,涉及声、力、光、分子动理论等知识,大大提高了知识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习题教学,展示思维过程
学生经常遇到这样的障碍:虽然能听懂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例题和相关知识,但在自己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即不知道应用哪些物理概念、定律等。有时虽勉强应用某一知识,但并不了解应用这些物理知识的根据、方法和目的。
因此教师在讲解物理例题时,不但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步骤,而且要把解题过程中在大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了解老师在解题过程中是怎样思考的。如:思考什么;思考的方向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调整方向,等等。教师把内隐的思维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解题思维的能力的培养。如:小东在两边是峭壁的山谷中旅游时,大喊了一声,隔了2秒后,他听到了自己的回声,又过了2秒,又听到一次回声,他由此计算出两峭壁的距离。你知道他是怎样算的吗?若知道,写出你的过程和答案。(空气温度15℃)
老师思维展示:(自言自语)
(1)哎呀,这道题有点难,喊了一声怎么能听到两次回声呢?(学生答:与声音的传播有关)
(2)(老师作思考状):回声是怎样一个过程?声音的传播速度又是多大呢?(学生给出V■=340m/s)
(3)(老师似乎明白的样子):喔,是峭壁,两个峭壁,喊声遇到了两个峭壁,所以有两次回声。
(4)(老师又皱眉思考):两个峭壁间距离小东的远近不同,也就是说声音走过的路程不同,所以有两次回声。(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此题的等量关系示意图)
(5)(老师又似乎明白的样子):声音走过的路程是两峭壁间距离的两倍,第一次听到回声是2秒,第二次听到回声又是2秒,所以,两峭壁的距离应该是声音4秒钟传播的距离。(学生中立刻有反驳的声音)
(6)(老师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嗯,是6秒。(板书运算的全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完整地呈现出解题的思维过程,并故意设置思维冲突,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怎样去思考问题。
3.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曾指出:“真奇怪,我们期望学生学习,然而却很少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教会学生学习,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以解决当前教与学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
大面积地改进学生的学习,能提高学习的质和量,特别是能促进智力发育迟滞学生的有效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学习的困难。如在《滑轮》一节,滑轮组的绕法和动滑轮绳子的股数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的难关,如果教给他们“偶定奇动”和“计动不计定”的口诀便可较快解决上述两个难点。在操作中,教师可对知识整理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提示,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或是小组协作完成,使他们逐步养成知识整理和归纳的习惯,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课题探究,在快乐学习中提高能力
物理课堂教学中课题探究的内容相当丰富,针对某一具体课题,可使学生主动参与、投入,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师生共同探究物理规律。在探究中老师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生活体验,在情境中捕捉各种信息、分析信息、产生疑问,同时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和想法,鼓励他们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
例如:在“测量凸透镜焦距”课题探究中,要求每组学生带好刻度尺、凸透镜、一张白纸和一副太阳镜。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中,在太阳底下两人一组开始测试凸透镜的焦距。开始时有同学还不明白带太阳镜的真正作用,但当他们看到白纸上凸透镜会聚而成的既小又亮的白斑时,才知道没有太阳镜会损伤眼睛。在测量中,有的同学在白纸上得到是一椭圆的光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的同学将白纸平面与凸透镜的中心平面垂直后再正对太阳,在白纸上测的是不完整的大光斑到透镜的距离。甚至有些同学用凸透镜得到的光斑对准操场上的蚂蚁等。虽然同学们测得的焦距不一定准确,但是他们体验了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和测量焦距的方法,有了一个亲身的体验,在宽松、好奇的情境中快乐学习,提高了探究能力。
5.革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以多媒体、网络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它们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呈现方式的独特功能。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应用多媒体、网络课件,适时播放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视频、动画和图片等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弥补学生在直接经验上的缺乏,而且使学生积累更多物理生活知识,不断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实效性。
6.注重个体差异,作业习题求精、求活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布置应由“题海”走向求精、求活,由“统一专制”走向“自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课后的作业习题要精心选择、编制,既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果,又紧扣教学内容,难度适中,使学生作业既有模仿,又有创意。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有差异的作业,立足中间,促优、顾后,解决“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如考查“双基”的作业习题,主要是让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完成。对于知识内涵综合性强的习题,只要求部分优等生完成,提倡中等生自觉完成,鼓励他们奋进。另外,对于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对物理与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联系感兴趣的同学,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布置一些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又有助能力培养的探究性思考题、小制作、小实验等。也可让他们适时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因地制宜地组织一些如能源、环保等方面问题的社会调查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既开阔视野、增知识、长才干,又培养社会责任感。
新课标理念所大力倡导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事业内涵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把握新课程理念,运用各种教学艺术,调控学生的课堂心理,使学生“愿学、乐学”,从而达到“真正会学”的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的,并不是指老师在规定時间内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习物理,觉得枯燥无味,或学了之后收效甚微,那么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是无效或低效的,如果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觉得非常有趣,并且学后还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问题和老师商讨,这样的教学行为就是行之有效,也是要不断寻求的。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提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为了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体验中努力探究,开发心智,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有关知识系统建立实质的联系,实验是达到这个目标最有效的途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实验除了让学生感到“新、奇、好玩”以外,没有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影响。如在探究“物体的功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虽然老师反复地演示、讲解,甚至给出公式,但是在反馈中学生对此实验中木块和小球在放置时有什么要求、怎样选择小球、实验中观察什么等问题的回答,正确率之低让老师觉得无法理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除发挥老师指导作用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要教会学生做好以下几点。
(1)敏于看。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即明确观察的对象、条件、步骤、部位、顺序等。
(2)勤于做。拓展实验空间和增加实验时间,让一些演示实验从讲台向学生的座位拓展,甚至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演示,真正实现实验的目的。如:“验证大气压存在”实验完全可以让每位学生自己操作。
(3)善于思。经常给出一些设计性实验是调动学生动脑和动手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只有使学生感到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价值,才能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激发独立思考,理解实验的可操作和可行性。例如:我请学生利用“一盆水、一把塑料尺、一个玻璃杯、一块海绵、一个学生用写字垫板”设计尽可能多的实验,并说出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虽然只有五个器材,学生总共设计出16个可行实验,涉及声、力、光、分子动理论等知识,大大提高了知识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习题教学,展示思维过程
学生经常遇到这样的障碍:虽然能听懂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例题和相关知识,但在自己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即不知道应用哪些物理概念、定律等。有时虽勉强应用某一知识,但并不了解应用这些物理知识的根据、方法和目的。
因此教师在讲解物理例题时,不但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步骤,而且要把解题过程中在大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了解老师在解题过程中是怎样思考的。如:思考什么;思考的方向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调整方向,等等。教师把内隐的思维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解题思维的能力的培养。如:小东在两边是峭壁的山谷中旅游时,大喊了一声,隔了2秒后,他听到了自己的回声,又过了2秒,又听到一次回声,他由此计算出两峭壁的距离。你知道他是怎样算的吗?若知道,写出你的过程和答案。(空气温度15℃)
老师思维展示:(自言自语)
(1)哎呀,这道题有点难,喊了一声怎么能听到两次回声呢?(学生答:与声音的传播有关)
(2)(老师作思考状):回声是怎样一个过程?声音的传播速度又是多大呢?(学生给出V■=340m/s)
(3)(老师似乎明白的样子):喔,是峭壁,两个峭壁,喊声遇到了两个峭壁,所以有两次回声。
(4)(老师又皱眉思考):两个峭壁间距离小东的远近不同,也就是说声音走过的路程不同,所以有两次回声。(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此题的等量关系示意图)
(5)(老师又似乎明白的样子):声音走过的路程是两峭壁间距离的两倍,第一次听到回声是2秒,第二次听到回声又是2秒,所以,两峭壁的距离应该是声音4秒钟传播的距离。(学生中立刻有反驳的声音)
(6)(老师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嗯,是6秒。(板书运算的全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完整地呈现出解题的思维过程,并故意设置思维冲突,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怎样去思考问题。
3.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曾指出:“真奇怪,我们期望学生学习,然而却很少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教会学生学习,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以解决当前教与学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
大面积地改进学生的学习,能提高学习的质和量,特别是能促进智力发育迟滞学生的有效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学习的困难。如在《滑轮》一节,滑轮组的绕法和动滑轮绳子的股数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的难关,如果教给他们“偶定奇动”和“计动不计定”的口诀便可较快解决上述两个难点。在操作中,教师可对知识整理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提示,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或是小组协作完成,使他们逐步养成知识整理和归纳的习惯,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课题探究,在快乐学习中提高能力
物理课堂教学中课题探究的内容相当丰富,针对某一具体课题,可使学生主动参与、投入,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师生共同探究物理规律。在探究中老师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生活体验,在情境中捕捉各种信息、分析信息、产生疑问,同时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和想法,鼓励他们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
例如:在“测量凸透镜焦距”课题探究中,要求每组学生带好刻度尺、凸透镜、一张白纸和一副太阳镜。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中,在太阳底下两人一组开始测试凸透镜的焦距。开始时有同学还不明白带太阳镜的真正作用,但当他们看到白纸上凸透镜会聚而成的既小又亮的白斑时,才知道没有太阳镜会损伤眼睛。在测量中,有的同学在白纸上得到是一椭圆的光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的同学将白纸平面与凸透镜的中心平面垂直后再正对太阳,在白纸上测的是不完整的大光斑到透镜的距离。甚至有些同学用凸透镜得到的光斑对准操场上的蚂蚁等。虽然同学们测得的焦距不一定准确,但是他们体验了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和测量焦距的方法,有了一个亲身的体验,在宽松、好奇的情境中快乐学习,提高了探究能力。
5.革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以多媒体、网络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它们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呈现方式的独特功能。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应用多媒体、网络课件,适时播放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视频、动画和图片等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弥补学生在直接经验上的缺乏,而且使学生积累更多物理生活知识,不断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实效性。
6.注重个体差异,作业习题求精、求活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布置应由“题海”走向求精、求活,由“统一专制”走向“自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课后的作业习题要精心选择、编制,既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果,又紧扣教学内容,难度适中,使学生作业既有模仿,又有创意。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有差异的作业,立足中间,促优、顾后,解决“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如考查“双基”的作业习题,主要是让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完成。对于知识内涵综合性强的习题,只要求部分优等生完成,提倡中等生自觉完成,鼓励他们奋进。另外,对于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对物理与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联系感兴趣的同学,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布置一些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又有助能力培养的探究性思考题、小制作、小实验等。也可让他们适时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因地制宜地组织一些如能源、环保等方面问题的社会调查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既开阔视野、增知识、长才干,又培养社会责任感。
新课标理念所大力倡导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事业内涵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把握新课程理念,运用各种教学艺术,调控学生的课堂心理,使学生“愿学、乐学”,从而达到“真正会学”的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