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到了小学中高年段,英语教学就避免不了阅读教学。教材中编排的“Read and Write”及“Let’s Read”等阅读文章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总结出高效的做题方法,但是,有些教师由于对教材钻研不够透彻,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
一、句子理解过于汉化,导致长、难句理解结构混乱
案例1:有位教师要求学生在句子的每个单词下面写出其中文意思,一些简单的句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彻底明白每个成分的意义。如:
①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多少人有在你的家庭?
但是,一些长、难句如套用此法则易造成结构混乱。如:
②The length of a sperm whale’s tooth is 20cm.
长度的一 抹香鲸的牙齿是20厘米。
③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什么是天气像今天?
反思:英语短语、句型体现了英语的特点,其数量大,结构紧密,且约定俗成。我们不能片面、孤立地去理解单词,应将单词與句型结构整个有机结合起来,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词组、短语、句型造出相应的有实际意义的句式,可以巩固对单词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活用能力。否则就会望文生义,出现理解偏差,令人啼笑皆非,甚至无法理解。如“see a wolf”字面意义是“看见一只狼”,可有时候要译为“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又如“wash one’s hands of”字面意义是“洗某人的手”,实际意指“不过问,洗手不干”。
建议:教师板书句型结构,加强例句中关键词语的替换操练,多换一些词进行比较,学生通过这种比较能更自然地领会句意,同时又有利于句型结构的实际运用。如例②可先板书结构:The length of ____ ’s ____is ____cm.然后让学生把a sperm whale替换为the dog/ the rabbit/ the girl,把tooth 替换为tail/ ear/ hair.
二、将阅读片面理解为朗读,导致表层机械操练过多
案例2:以PEP小学英语(人教版)6A Unit 6 “The Story of Rain”A部分“Let’s Read”教学为例,某老师在教学了生词drop,cooler等之后,就让学生朗读这篇长文章。首先要求全体学生跟着录音机逐句朗读此文。然后又将全班分为三个组,分组轮流读文章的段落。接着,教师把各组学生读得不好的句子领读一遍,让学生跟读一遍。教师觉得还不够放心,又抽查了一些同学来检测对文中动词后“s”的发音是否准确。这一轮过后,教师以倒计时方式给大家3分钟时间个人朗读整篇文章,其间教师在学生中穿行以发现不标准的发音和偷懒者。计时结束后,教师以“开火车”形式让每个学生轮流站起来顺次朗读文中的每一个句子,又让全班学生齐读这篇文章。最后投影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练习,讲解完答案后,下课铃也刚好响了。
反思:这位教师把“阅读”片面理解为“朗读”,从而设计多种形式的有声读法,从整体到各组到各人又到整体地朗读这篇文章,但是对文章的结构形式分析指导不够,对此文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重点——雨的循环过程讲解不到位。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信息或者理解语段的意思,英语阅读包括了朗读和默读,但主要是借助视觉进行默读。默读是最符合实际需要的方式。默读要求把注意点放在理解语言单位上,速度较快。一味或过多强调朗读会导致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不良后果。
建议:重点突出雨的循环过程,并以此为框架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可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判断题让学生浏览文章从中找到正确答案,老师通过这种问答方式同时把重点词汇板书出来,按照雨的循环过程来安排板书布局,使学生一目了然。如:
三、指导答题方式粗犷,导致学生做题思路停留在文章表面
案例3:教师要求其班上每位同学在做阅读理解题目时,根据文章下面的题目到文章中划出相应的句子,然后通过对比两者而形成答案。有一篇短文如下:
Cat: Hi! Who are you?
Tiger: Hi! My dear little cat, I am Mr.
Tiger.
Cat: Where do you live?
Tiger: I live in the forest. There are many
animals there. They are all my good friends. We are very happy. Do you want to go with me?
Cat: OK!
(In the forest. The tiger opens its big mouth and wants to eat the cat.)
Cat: Why? We are your good friends.
Tiger: No, you are my good food. Haha, come on, little cat, I am much stronger than you. You can’t run away.
Cat: I don’t think so, you are much bigger than I. So you can’t climb the tree, but I can. Goodbye, big bad tiger.
The cat climbs up the tree, and the tiger is very angry.
( )1. The tiger is friendly.
( )2. The tiger plays with the cat in the forest.
我发现这两题有不少同学都打“√”,并且在原文划下了横线。其实,正确答案都是打“×”。
反思:教师指导的做题方法不够科学,导致有些学生为图省事,文章都没有看就直接根据文章下面的题目找文中相应的句子,思路停留在文章表面,而文章的深层意义和隐蔽信息都被视而不见了。一篇文章本身是一个浓缩体,需要用学生的解读能力去化解。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从文辞横向深入挖掘内容信息,往纵向挖掘情感内涵,通过合理的联想、想象,不仅能深透地解读文章内涵,而且能使学生从中猎取丰富的阅读趣味。那么,学习者便能更深地理解文章的主题了。
建议:要求学生先看完全文,理解文章之后做题目,然后在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句群或段落,根据划线部分再仔细推敲、检查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激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吃透教材,规避常见教学误区,科学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训练相应的阅读技巧,并且帮助学生体验成功运用阅读技能的成就感。
责任编辑 魏文琦
一、句子理解过于汉化,导致长、难句理解结构混乱
案例1:有位教师要求学生在句子的每个单词下面写出其中文意思,一些简单的句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彻底明白每个成分的意义。如:
①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多少人有在你的家庭?
但是,一些长、难句如套用此法则易造成结构混乱。如:
②The length of a sperm whale’s tooth is 20cm.
长度的一 抹香鲸的牙齿是20厘米。
③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什么是天气像今天?
反思:英语短语、句型体现了英语的特点,其数量大,结构紧密,且约定俗成。我们不能片面、孤立地去理解单词,应将单词與句型结构整个有机结合起来,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词组、短语、句型造出相应的有实际意义的句式,可以巩固对单词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活用能力。否则就会望文生义,出现理解偏差,令人啼笑皆非,甚至无法理解。如“see a wolf”字面意义是“看见一只狼”,可有时候要译为“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又如“wash one’s hands of”字面意义是“洗某人的手”,实际意指“不过问,洗手不干”。
建议:教师板书句型结构,加强例句中关键词语的替换操练,多换一些词进行比较,学生通过这种比较能更自然地领会句意,同时又有利于句型结构的实际运用。如例②可先板书结构:The length of ____ ’s ____is ____cm.然后让学生把a sperm whale替换为the dog/ the rabbit/ the girl,把tooth 替换为tail/ ear/ hair.
二、将阅读片面理解为朗读,导致表层机械操练过多
案例2:以PEP小学英语(人教版)6A Unit 6 “The Story of Rain”A部分“Let’s Read”教学为例,某老师在教学了生词drop,cooler等之后,就让学生朗读这篇长文章。首先要求全体学生跟着录音机逐句朗读此文。然后又将全班分为三个组,分组轮流读文章的段落。接着,教师把各组学生读得不好的句子领读一遍,让学生跟读一遍。教师觉得还不够放心,又抽查了一些同学来检测对文中动词后“s”的发音是否准确。这一轮过后,教师以倒计时方式给大家3分钟时间个人朗读整篇文章,其间教师在学生中穿行以发现不标准的发音和偷懒者。计时结束后,教师以“开火车”形式让每个学生轮流站起来顺次朗读文中的每一个句子,又让全班学生齐读这篇文章。最后投影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练习,讲解完答案后,下课铃也刚好响了。
反思:这位教师把“阅读”片面理解为“朗读”,从而设计多种形式的有声读法,从整体到各组到各人又到整体地朗读这篇文章,但是对文章的结构形式分析指导不够,对此文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重点——雨的循环过程讲解不到位。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信息或者理解语段的意思,英语阅读包括了朗读和默读,但主要是借助视觉进行默读。默读是最符合实际需要的方式。默读要求把注意点放在理解语言单位上,速度较快。一味或过多强调朗读会导致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不良后果。
建议:重点突出雨的循环过程,并以此为框架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可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判断题让学生浏览文章从中找到正确答案,老师通过这种问答方式同时把重点词汇板书出来,按照雨的循环过程来安排板书布局,使学生一目了然。如:
三、指导答题方式粗犷,导致学生做题思路停留在文章表面
案例3:教师要求其班上每位同学在做阅读理解题目时,根据文章下面的题目到文章中划出相应的句子,然后通过对比两者而形成答案。有一篇短文如下:
Cat: Hi! Who are you?
Tiger: Hi! My dear little cat, I am Mr.
Tiger.
Cat: Where do you live?
Tiger: I live in the forest. There are many
animals there. They are all my good friends. We are very happy. Do you want to go with me?
Cat: OK!
(In the forest. The tiger opens its big mouth and wants to eat the cat.)
Cat: Why? We are your good friends.
Tiger: No, you are my good food. Haha, come on, little cat, I am much stronger than you. You can’t run away.
Cat: I don’t think so, you are much bigger than I. So you can’t climb the tree, but I can. Goodbye, big bad tiger.
The cat climbs up the tree, and the tiger is very angry.
( )1. The tiger is friendly.
( )2. The tiger plays with the cat in the forest.
我发现这两题有不少同学都打“√”,并且在原文划下了横线。其实,正确答案都是打“×”。
反思:教师指导的做题方法不够科学,导致有些学生为图省事,文章都没有看就直接根据文章下面的题目找文中相应的句子,思路停留在文章表面,而文章的深层意义和隐蔽信息都被视而不见了。一篇文章本身是一个浓缩体,需要用学生的解读能力去化解。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从文辞横向深入挖掘内容信息,往纵向挖掘情感内涵,通过合理的联想、想象,不仅能深透地解读文章内涵,而且能使学生从中猎取丰富的阅读趣味。那么,学习者便能更深地理解文章的主题了。
建议:要求学生先看完全文,理解文章之后做题目,然后在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句群或段落,根据划线部分再仔细推敲、检查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激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吃透教材,规避常见教学误区,科学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训练相应的阅读技巧,并且帮助学生体验成功运用阅读技能的成就感。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