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写了这样的一段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三十年前,英国环境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lovelock)率先提出地球拥有一个具有自我平衡倾向的控制系统,可让地球环境适合生命生存,该系统称为“盖娅”(西腊文:Gaea,西腊神话中的大地之神,所有神灵中德高望重的显赫之神),由小说家威廉·戈尔丁提议命名。
盖娅理论是继达尔文之后对地球生态提出的全新观点,已获得广泛接受。盖娅系统中包括了多重反馈机制,过去曾多次共同发挥作用,让地球保持在较原本的、更凉爽的、应有状况中,但现在这种反馈机制却遭到破坏,导致地球暖化现象日益严重——“盖娅的复仇”,洛夫洛克相信,盖娅自我调节机制的紊乱正是导致地球暖化无法扭转的主因,他在最近的新书《盖娅的复仇》中尖锐地指出,地球没有自动修补人类造成的破坏,而显示出了相反方向发展的迹象,全球变暖加速了暖化循环,同时加速了环境灾难。他认为,如果人类不及早停止对环境的滥用,使得地球过了能够扭转气候改变的临界点,地球和人类文明可能面临大规模自然灾难。
今天,我们生存的这颗星球,是天堂,还是地狱?近三百年来的工业文明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人类在不断累积增加财富和充分享受财富的过程中,究竟获得了什么,而又失去了什么?上述地球的危机,人类可能彻底失落家园的危机,仅仅是个别科学家的危言耸听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无须更多具体的阐述,近几十年来频频发生的灾难,我们身临其境,深受其害,实际上频发的灾难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然而,我所关注的不止于灾难现象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结论,在它们的背后,在把地球当着一个超级有机体的认识背后,在自然宇宙神秘秩序的背后,人类存在巨大的道德缺陷——如果“人的自私自利意识”是导致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越来越严重,那么,“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则导致人与大自然生命体和地球环境危机的积累与爆发。这一道德缺陷,在本质上表现出人类是这颗星球上最缺乏同情心和慈悲情怀的生物物种,显示出人类文明的普遍性弊端。欲望使人类堕落,欲望使人类迷失智慧和良知。
当然,这是我们审视人类当下生存境遇不容乐观的一个视角。当我们听到“救救森林”、“救救海洋”、“救救地球”的呼喊时,当我们看见那些“绿色卫士”、“环保精英”已然以心血和生命付诸行动时,我们知道,人类的良知与智慧并不曾泯灭,这种良知和智慧正引领着人类走出欲望膨胀的迷途。而当我们反思人类整体普遍性道德缺陷和责任意识缺乏时,反思人类整体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时,作为个体,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将怎样反拨、修正、改变、更新固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使人类社会的关系更为健康高尚,使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和地球有机生命体的关系更为亲密与和谐?
美国是一个创造天堂,同时也制造地狱的国度,现代文明的优势与弊端在这个国家表现得一样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人类今天生存境遇的缩影。这个冒险家的乐园,这个创造和聚集财富的魔幻世界,这个发生“9·11”事件的不详之地,尽管它的发展历史很短,在发达的物质财富背后,还是蕴涵了足以影响世界的精神财富与文化力量。在美国工业文明与商业文化急剧发展的进程中,有两个逆时势而思考和行动的作家,在今天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一个是《瓦尔登湖》的作者亨利·戴维·梭罗,另一个是田园诗人罗伯·佛洛斯特。
亨利·戴维·梭罗于1817年初月12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慷科德镇。其生活时代正是商业和技术统治美国人生活的时代,而其一生几乎全部都生活在这个距离波士顿以西约法2。英里的小镇。1845年,梭罗在瓦尔登湖滨盖了一间小屋,于当年7月4日住进。1847年2月10日,梭罗以自己在湖滨生活的经历,在康科德演讲厅作了一个题为“我的经历”的演讲,深受欢迎,后来他将讲稿整理成书,即影响广泛流传至今的《瓦尔登湖》。
梭罗说,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这里的湖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湖水中的草、流动的鱼和在水流中不动的石子,湖水充满了光明和倒影,成为一个下界天空。梭罗在这里开荒种地、沉思写作,沐浴在瓦尔登湖的月光中,陶醉在痴迷的幻想里,过着一种原始、纯朴、自然、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他这样描绘瓦尔登湖:“生长在杂草蔓生的林间小路上的香蕨木和木蓝上的露珠会把你下半身打湿。丛生栎的叶子泛着光,好似有液体在上面流过。透过树木看见的小塘像天空一样满是光亮……”。在梭罗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人生的目的与达到目的的方式之间关系”的重要思想,他认为,大多数人在拼命地追求各种生活方式,却失去了生活的真正目的,大多数人只是花费时间和思想来获取衣、食、住所,而不是精神上的慰籍。梭罗通过自己的生活和《瓦尔登湖》的艺术形式创造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获得人类的新生,这是一种成熟的恬静,是人类自我的一个微观和宏观旅程,正如梭罗自己所说:“我有我自己的太阳、月亮或星星,还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小小世界。”《瓦尔登湖》译者王光林在其译序中这样写到:“《瓦尔登湖》是作者对业已丢失的现实世界的追寻,也是对清纯的追寻。清纯意味着回归春天的生活,回归青春和充满活力的感觉。通过将自己意识的发展与自然四季的更迭结合在一起,作者的心灵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也使整个人类从中看到了问题的症结和希望所在。”的确,《瓦尔登湖》是“大自然的澄明之镜,全人类的心灵之书,自诞生始推动世界健康发展的不朽之著”,“没有哪一个美国人比梭罗活得更真实”,“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瓦尔登湖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纯洁的同义词”。
罗伯·佛洛斯特,上世纪美国著名田园诗人,成名于同时代的意向派大师庞德之后,现代派大师艾略特之前,一生诗作甚丰,自成一家,深受爱戴。诗人大半生的时间居住于乡间牧场,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诗作大多也取材于乡间自然,故曾被称为“自然诗人”。《佛洛斯特传记》一书分为三个部分记叙和附录诗人的生平事迹、诗艺评论及佳作选缉,确为一本意趣盎然、耐人寻味的好书。
掩卷之余,跃然浮现的是诗人清晰的形象:踏着秋天落叶或冬天积雪,走过乡间牧场、牧场边际茂密森林,走向暮色渐暗中灯火熠熠闪亮的农舍;或是斜坐于一张藤椅,凝视炉火热烈的火焰,谛听雾气朦胧的玻璃窗外波涛汹涌而来的黑夜与轻轻触碰门扉的雪花……。一个平凡的老人,一个饱经沧桑而又保持着细微警觉的老诗人,在天地之间,沉静内敛,蕴涵人生世间的大彻大悟,而又朴实无华得象一棵含着露水的植物,象一盏灯或一颗星燃烧着自己而照亮了一个世界。我崇敬诗人一生为诗的奋斗不息,而诗人终极之时的状态——他完美无缺的诗人形象,确乎只能瞻仰。
罗伯·佛洛斯特一生数度获得普利策奖,唯一享有国家荣誉的伟大诗人,他一生简朴的生活方式与创作的辉煌所成就的诗人形象,应是人类工业文明商业时代的一个奇迹,让我们看到人类的良知与智慧永不泯灭,人类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两位作家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在茫茫天地之间,犹如两盏航灯标识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当然,历史以来追随自然,尊重自然宇宙秩序,通过对大自然四季循环生生不息的生命的歌唱,从而获得自我生命自由并影响人类整体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诗人、艺术家不止梭罗和佛洛斯特两个,他们让我们重新审视自我的存在、人类整体的存在,让我们深刻地思考存在的方式和存在的价值、意义。今天,有不少人离开喧哗浮躁的都市,选择更为自然宁静的乡村生活,有不少人向往大自然的山川河流、森林湖泊、雪域高原,他们走进西藏,走进香格里拉……;今天,有更多的普通人自觉自愿地加入了“绿色卫士”的行列,为保护地球的整体生态环境摇旗呐喊,有更多的科学家、专家学者投入了拯救地球的行动;我们看到了人类与自然相依为命的本性不曾泯灭,也看到了人类历史文化传承的良知与智慧不曾泯灭。
生活的方式可以很多,而我们追求的目的是什么?人类社会的关系错综复杂,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紧密相连,而我们如何遏制欲望,摈弃“自私自利”与“自我中心主义”,达成和谐与自由?今天我们的境遇,在天堂与地狱的临界上,未来,是天堂,还是地狱?我们必须作出抉择,而首先我们必须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这颗星球给予足够的道德、责任意识与行为规范。相信,人类的良知与智慧足以,也应当足以拯救自我于灾难边缘,远离地狱而走向天堂。
三十年前,英国环境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lovelock)率先提出地球拥有一个具有自我平衡倾向的控制系统,可让地球环境适合生命生存,该系统称为“盖娅”(西腊文:Gaea,西腊神话中的大地之神,所有神灵中德高望重的显赫之神),由小说家威廉·戈尔丁提议命名。
盖娅理论是继达尔文之后对地球生态提出的全新观点,已获得广泛接受。盖娅系统中包括了多重反馈机制,过去曾多次共同发挥作用,让地球保持在较原本的、更凉爽的、应有状况中,但现在这种反馈机制却遭到破坏,导致地球暖化现象日益严重——“盖娅的复仇”,洛夫洛克相信,盖娅自我调节机制的紊乱正是导致地球暖化无法扭转的主因,他在最近的新书《盖娅的复仇》中尖锐地指出,地球没有自动修补人类造成的破坏,而显示出了相反方向发展的迹象,全球变暖加速了暖化循环,同时加速了环境灾难。他认为,如果人类不及早停止对环境的滥用,使得地球过了能够扭转气候改变的临界点,地球和人类文明可能面临大规模自然灾难。
今天,我们生存的这颗星球,是天堂,还是地狱?近三百年来的工业文明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人类在不断累积增加财富和充分享受财富的过程中,究竟获得了什么,而又失去了什么?上述地球的危机,人类可能彻底失落家园的危机,仅仅是个别科学家的危言耸听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无须更多具体的阐述,近几十年来频频发生的灾难,我们身临其境,深受其害,实际上频发的灾难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然而,我所关注的不止于灾难现象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结论,在它们的背后,在把地球当着一个超级有机体的认识背后,在自然宇宙神秘秩序的背后,人类存在巨大的道德缺陷——如果“人的自私自利意识”是导致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越来越严重,那么,“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则导致人与大自然生命体和地球环境危机的积累与爆发。这一道德缺陷,在本质上表现出人类是这颗星球上最缺乏同情心和慈悲情怀的生物物种,显示出人类文明的普遍性弊端。欲望使人类堕落,欲望使人类迷失智慧和良知。
当然,这是我们审视人类当下生存境遇不容乐观的一个视角。当我们听到“救救森林”、“救救海洋”、“救救地球”的呼喊时,当我们看见那些“绿色卫士”、“环保精英”已然以心血和生命付诸行动时,我们知道,人类的良知与智慧并不曾泯灭,这种良知和智慧正引领着人类走出欲望膨胀的迷途。而当我们反思人类整体普遍性道德缺陷和责任意识缺乏时,反思人类整体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时,作为个体,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将怎样反拨、修正、改变、更新固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使人类社会的关系更为健康高尚,使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和地球有机生命体的关系更为亲密与和谐?
美国是一个创造天堂,同时也制造地狱的国度,现代文明的优势与弊端在这个国家表现得一样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人类今天生存境遇的缩影。这个冒险家的乐园,这个创造和聚集财富的魔幻世界,这个发生“9·11”事件的不详之地,尽管它的发展历史很短,在发达的物质财富背后,还是蕴涵了足以影响世界的精神财富与文化力量。在美国工业文明与商业文化急剧发展的进程中,有两个逆时势而思考和行动的作家,在今天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一个是《瓦尔登湖》的作者亨利·戴维·梭罗,另一个是田园诗人罗伯·佛洛斯特。
亨利·戴维·梭罗于1817年初月12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慷科德镇。其生活时代正是商业和技术统治美国人生活的时代,而其一生几乎全部都生活在这个距离波士顿以西约法2。英里的小镇。1845年,梭罗在瓦尔登湖滨盖了一间小屋,于当年7月4日住进。1847年2月10日,梭罗以自己在湖滨生活的经历,在康科德演讲厅作了一个题为“我的经历”的演讲,深受欢迎,后来他将讲稿整理成书,即影响广泛流传至今的《瓦尔登湖》。
梭罗说,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这里的湖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湖水中的草、流动的鱼和在水流中不动的石子,湖水充满了光明和倒影,成为一个下界天空。梭罗在这里开荒种地、沉思写作,沐浴在瓦尔登湖的月光中,陶醉在痴迷的幻想里,过着一种原始、纯朴、自然、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他这样描绘瓦尔登湖:“生长在杂草蔓生的林间小路上的香蕨木和木蓝上的露珠会把你下半身打湿。丛生栎的叶子泛着光,好似有液体在上面流过。透过树木看见的小塘像天空一样满是光亮……”。在梭罗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人生的目的与达到目的的方式之间关系”的重要思想,他认为,大多数人在拼命地追求各种生活方式,却失去了生活的真正目的,大多数人只是花费时间和思想来获取衣、食、住所,而不是精神上的慰籍。梭罗通过自己的生活和《瓦尔登湖》的艺术形式创造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获得人类的新生,这是一种成熟的恬静,是人类自我的一个微观和宏观旅程,正如梭罗自己所说:“我有我自己的太阳、月亮或星星,还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小小世界。”《瓦尔登湖》译者王光林在其译序中这样写到:“《瓦尔登湖》是作者对业已丢失的现实世界的追寻,也是对清纯的追寻。清纯意味着回归春天的生活,回归青春和充满活力的感觉。通过将自己意识的发展与自然四季的更迭结合在一起,作者的心灵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也使整个人类从中看到了问题的症结和希望所在。”的确,《瓦尔登湖》是“大自然的澄明之镜,全人类的心灵之书,自诞生始推动世界健康发展的不朽之著”,“没有哪一个美国人比梭罗活得更真实”,“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瓦尔登湖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纯洁的同义词”。
罗伯·佛洛斯特,上世纪美国著名田园诗人,成名于同时代的意向派大师庞德之后,现代派大师艾略特之前,一生诗作甚丰,自成一家,深受爱戴。诗人大半生的时间居住于乡间牧场,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诗作大多也取材于乡间自然,故曾被称为“自然诗人”。《佛洛斯特传记》一书分为三个部分记叙和附录诗人的生平事迹、诗艺评论及佳作选缉,确为一本意趣盎然、耐人寻味的好书。
掩卷之余,跃然浮现的是诗人清晰的形象:踏着秋天落叶或冬天积雪,走过乡间牧场、牧场边际茂密森林,走向暮色渐暗中灯火熠熠闪亮的农舍;或是斜坐于一张藤椅,凝视炉火热烈的火焰,谛听雾气朦胧的玻璃窗外波涛汹涌而来的黑夜与轻轻触碰门扉的雪花……。一个平凡的老人,一个饱经沧桑而又保持着细微警觉的老诗人,在天地之间,沉静内敛,蕴涵人生世间的大彻大悟,而又朴实无华得象一棵含着露水的植物,象一盏灯或一颗星燃烧着自己而照亮了一个世界。我崇敬诗人一生为诗的奋斗不息,而诗人终极之时的状态——他完美无缺的诗人形象,确乎只能瞻仰。
罗伯·佛洛斯特一生数度获得普利策奖,唯一享有国家荣誉的伟大诗人,他一生简朴的生活方式与创作的辉煌所成就的诗人形象,应是人类工业文明商业时代的一个奇迹,让我们看到人类的良知与智慧永不泯灭,人类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两位作家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在茫茫天地之间,犹如两盏航灯标识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当然,历史以来追随自然,尊重自然宇宙秩序,通过对大自然四季循环生生不息的生命的歌唱,从而获得自我生命自由并影响人类整体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诗人、艺术家不止梭罗和佛洛斯特两个,他们让我们重新审视自我的存在、人类整体的存在,让我们深刻地思考存在的方式和存在的价值、意义。今天,有不少人离开喧哗浮躁的都市,选择更为自然宁静的乡村生活,有不少人向往大自然的山川河流、森林湖泊、雪域高原,他们走进西藏,走进香格里拉……;今天,有更多的普通人自觉自愿地加入了“绿色卫士”的行列,为保护地球的整体生态环境摇旗呐喊,有更多的科学家、专家学者投入了拯救地球的行动;我们看到了人类与自然相依为命的本性不曾泯灭,也看到了人类历史文化传承的良知与智慧不曾泯灭。
生活的方式可以很多,而我们追求的目的是什么?人类社会的关系错综复杂,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紧密相连,而我们如何遏制欲望,摈弃“自私自利”与“自我中心主义”,达成和谐与自由?今天我们的境遇,在天堂与地狱的临界上,未来,是天堂,还是地狱?我们必须作出抉择,而首先我们必须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这颗星球给予足够的道德、责任意识与行为规范。相信,人类的良知与智慧足以,也应当足以拯救自我于灾难边缘,远离地狱而走向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