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还是哲学与时代、社会的关系,以及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前提都存在性质问题,也存在着“应然”、“实然”与“必然”的问题,向往与现实及“应然”与“实然”不一定相符合,“应然”不一定成为“必然”,所以三个问题都是具有双重性的特点,积极的、适合的、正确的促进,反之则阻碍,不能把双重性抛却只是采取一面,这是形而上的做法,对学习、工作、生活是极为不利的。
【关键词】 应然 实然 必然
【中图分类号】 G4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06-01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2008年3月第3版)【以下简称“生活与哲学教材”】图文并茂,材料相对丰富、详实,利于师生合作探究,进而利于启迪智慧、激荡人生。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教材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某些表述值得商榷,现就哲学层面“应然”与“必然”涉及到的些许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 应然、必然与实然浅辩
“应然”指的是应该的样子,理当是什么样子,是理想中的状态,一般可以理解为意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必然”是指必然的样子,一定是这样,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一般可以理解为客观事实的本质和规律;“实然”指的是实际的样子,即事实如此,现实的情况,它是指实际地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一切对象性存在。“应然”如果具备相应的条件,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则会成为一种“必然”,但是如果条件不具备,则只能是理想状态,而不能成为必然状态;从“实然”出发的“应然”符合“必然”的条件,则会实现“应然”的目标,成为新的“实然”,不管是“应然”还是“必然”,都离不开“实然”,依赖于“实然”。
2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生活与哲学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第二目目标题(生活与哲学教材第5页)为“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我们知道,哲学源于生活,在人类的生活和实践中产生,源于人们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是现世的智慧,哲学高于生活,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她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的“应然”促使我们更加积极的学习哲学、研究哲学,但是追求哲学、学习研究哲学的这种“应然”只是我们生活得更好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唯有追求、学习掌握的哲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生活的逻辑,即真正的哲学才能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也就是只有这种“应然”符合客观事实、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的“必然”。而生活与哲学教材表述“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显然是把可能性说成了必然性,是不太合理的。而且容易让很多初学者理解为凡哲学都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混淆了“真正的哲学”与“哲学”,陷入了哲学都能正确的反映生活的误区。
而同目内容“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生活与哲学教材第6页),也从侧面印证了我们的上述分析。鉴于此,我们以为这目目标题更改为“真正的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或者是追求理想状态的“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让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或许更为恰当。
3 究竟什么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生活与哲学教材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第二目目标题(生活与哲学教材第17页)为“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个目标题说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即“应然”,哲学应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的是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对未来的期望,而非“必然”。
然教材随后的分析论证“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只谈一面即理想的哲学、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致使初学者容易陷入“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的误区。
而同框教材内容表述为“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显然教材是混淆了“哲学”与“真正的哲学”。鉴于此,我们认为教材分析论证中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更改为“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较为妥当。
4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都起指导作用吗
生活与哲学教材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第二目“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教材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论证,其中对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表述为“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生活与哲学教材第40页),这也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应然”而非“必然”,意识按照性质来划分有正确和错误的思想意識之别,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教材的这种表述把可能性说成了必然性是不合理的,容易把初学者引入“凡意识都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的陷阱,一般认为指导作用趋向于积极的影响,消极的影响不能称之为指导,应该是误导,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科学理论的重要性和用科学理论指导学习、生活与实践的必要性,也有助于后面方法论的学习、理解与升华。
同目同页教材对于意识对改造主观世界的作用的表述比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的表述要恰当的多:“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这就明确指出了意识反作用的双重性,便于学习、比较,理解、记忆进而很好的应用。鉴于此,我们认为还是恢复对不同性质的意识不同的反作用要好一些。
不论是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还是哲学与时代、社会的关系,以及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前提都存在性质问题,向往与现实及“应然”与“实然”不一定相符合,“应然”不一定成为“必然”,所以三个问题都是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不能把双重性抛却只是采取一面,这是形而上的做法,对学习、工作、生活是极为不利的,若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 应然 实然 必然
【中图分类号】 G4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06-01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2008年3月第3版)【以下简称“生活与哲学教材”】图文并茂,材料相对丰富、详实,利于师生合作探究,进而利于启迪智慧、激荡人生。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教材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某些表述值得商榷,现就哲学层面“应然”与“必然”涉及到的些许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 应然、必然与实然浅辩
“应然”指的是应该的样子,理当是什么样子,是理想中的状态,一般可以理解为意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必然”是指必然的样子,一定是这样,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一般可以理解为客观事实的本质和规律;“实然”指的是实际的样子,即事实如此,现实的情况,它是指实际地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一切对象性存在。“应然”如果具备相应的条件,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则会成为一种“必然”,但是如果条件不具备,则只能是理想状态,而不能成为必然状态;从“实然”出发的“应然”符合“必然”的条件,则会实现“应然”的目标,成为新的“实然”,不管是“应然”还是“必然”,都离不开“实然”,依赖于“实然”。
2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生活与哲学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第二目目标题(生活与哲学教材第5页)为“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我们知道,哲学源于生活,在人类的生活和实践中产生,源于人们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是现世的智慧,哲学高于生活,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她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的“应然”促使我们更加积极的学习哲学、研究哲学,但是追求哲学、学习研究哲学的这种“应然”只是我们生活得更好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唯有追求、学习掌握的哲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生活的逻辑,即真正的哲学才能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也就是只有这种“应然”符合客观事实、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的“必然”。而生活与哲学教材表述“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显然是把可能性说成了必然性,是不太合理的。而且容易让很多初学者理解为凡哲学都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混淆了“真正的哲学”与“哲学”,陷入了哲学都能正确的反映生活的误区。
而同目内容“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生活与哲学教材第6页),也从侧面印证了我们的上述分析。鉴于此,我们以为这目目标题更改为“真正的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或者是追求理想状态的“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让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或许更为恰当。
3 究竟什么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生活与哲学教材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第二目目标题(生活与哲学教材第17页)为“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个目标题说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即“应然”,哲学应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的是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对未来的期望,而非“必然”。
然教材随后的分析论证“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只谈一面即理想的哲学、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致使初学者容易陷入“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的误区。
而同框教材内容表述为“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显然教材是混淆了“哲学”与“真正的哲学”。鉴于此,我们认为教材分析论证中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更改为“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较为妥当。
4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都起指导作用吗
生活与哲学教材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第二目“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教材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论证,其中对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表述为“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生活与哲学教材第40页),这也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应然”而非“必然”,意识按照性质来划分有正确和错误的思想意識之别,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教材的这种表述把可能性说成了必然性是不合理的,容易把初学者引入“凡意识都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的陷阱,一般认为指导作用趋向于积极的影响,消极的影响不能称之为指导,应该是误导,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科学理论的重要性和用科学理论指导学习、生活与实践的必要性,也有助于后面方法论的学习、理解与升华。
同目同页教材对于意识对改造主观世界的作用的表述比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的表述要恰当的多:“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这就明确指出了意识反作用的双重性,便于学习、比较,理解、记忆进而很好的应用。鉴于此,我们认为还是恢复对不同性质的意识不同的反作用要好一些。
不论是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还是哲学与时代、社会的关系,以及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前提都存在性质问题,向往与现实及“应然”与“实然”不一定相符合,“应然”不一定成为“必然”,所以三个问题都是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不能把双重性抛却只是采取一面,这是形而上的做法,对学习、工作、生活是极为不利的,若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