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时代特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1(B)—0084—01
小学语文教材里,有不少沿用了多年的老课文。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观念的更新,文本的价值取向或多或少都在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比如,《落花生》就是一篇语言质朴、意蕴丰富、极富哲理的老课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在教学时,教师如果把握不好文本的价值取向,不能联系时代的特点,就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校一位教师在一次公开教学时执教了《落花生》一课,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就因没有联系时代特点,引发了一片哗然。
课文结尾,教师提了下面这样一个问题 :“同学们,从落花生的身上,你们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和教师预想的一样,回答说:“做人就要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而又有实用价值。不做像苹果、石榴那样,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正是教师所期望的答案。于是,教师继续启发:“现在,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做哪一种人呢?” 教师的问题一提出,就有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刚才的结论有问题。苹果、石榴营养丰富,很多人都喜欢吃。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现在不是提倡要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展示自己的才华吗?” 又有学生提出:“ 老师,做落花生那样的人,如果一辈子没有被伯乐发现,自己的才华只能被埋没。我觉得还是应该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 学生的回答完全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明确的答复,而是急匆匆打断学生的话,进行小结:“同学们的回答也很有道理,老师没有想这么多。课后老师好好考虑一下,下节课我们再一起讨论。”
课后,听课者也议论纷纷。有的说,像落花生那样的人,一辈子默默无闻,吃亏的只能是自己;有的说,现代社会做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更现实,才能生存下来,不被社会淘汰;更有甚者说这篇课文不适合时代特点,不应该编排在当今的教材中……
学生的回答和听课者的讨论似乎都否定了文本的原本价值观。文本原本的价值取向是“要求孩子们要像落花生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做一个有用的人。”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落花生品质的可贵。可是人们的价值观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不同时期的人对同一文本的解读都会因生活背景和个人经验的不同而大不相同。人们对它的理解往往与自己的生活巧妙融合,这就是文本的教学价值。20世纪80年代的教师解读文本时,苹果、石榴一度被打击、贬低,甚至还有的教师把苹果、石榴解读成“炫耀”的代名词。当时的观念很难被现代人接受,但“做有用的人”这一点却是永恒的。
其实,我们审视父亲举出苹果、石榴的形象,也不难发现,父亲只是教育孩子们不要有那种炫耀的姿态,骄傲的心态,强调的是品质,但是父亲的比喻还是有失偏颇的,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就是文中所说的“只讲体面,对人没有好处的人。”其实如果做个既体面,又对社会有用的人何尝不是件好事。如果教师不能体会到这个层次,不能正确进行引导、点拨、指正,那么就会发生上面的尴尬,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基于以上理解,我认为,教学时,教师要转换教学理念,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哲理,还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明白做人的道理。就本节课而言,我认为,首先应该充分肯定,任何时候,无论干什么事,都应注重实际,无私奉献;其次还应该学习苹果、石榴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张扬个性的精神。等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后,再回归文本,引导学生再次感悟“父亲的心”,再一次领悟父亲的意图。
总之,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教学时,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结合时代特点,老课新教,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编辑:谢颖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1(B)—0084—01
小学语文教材里,有不少沿用了多年的老课文。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观念的更新,文本的价值取向或多或少都在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比如,《落花生》就是一篇语言质朴、意蕴丰富、极富哲理的老课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在教学时,教师如果把握不好文本的价值取向,不能联系时代的特点,就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校一位教师在一次公开教学时执教了《落花生》一课,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就因没有联系时代特点,引发了一片哗然。
课文结尾,教师提了下面这样一个问题 :“同学们,从落花生的身上,你们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和教师预想的一样,回答说:“做人就要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而又有实用价值。不做像苹果、石榴那样,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正是教师所期望的答案。于是,教师继续启发:“现在,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做哪一种人呢?” 教师的问题一提出,就有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刚才的结论有问题。苹果、石榴营养丰富,很多人都喜欢吃。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现在不是提倡要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展示自己的才华吗?” 又有学生提出:“ 老师,做落花生那样的人,如果一辈子没有被伯乐发现,自己的才华只能被埋没。我觉得还是应该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 学生的回答完全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明确的答复,而是急匆匆打断学生的话,进行小结:“同学们的回答也很有道理,老师没有想这么多。课后老师好好考虑一下,下节课我们再一起讨论。”
课后,听课者也议论纷纷。有的说,像落花生那样的人,一辈子默默无闻,吃亏的只能是自己;有的说,现代社会做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更现实,才能生存下来,不被社会淘汰;更有甚者说这篇课文不适合时代特点,不应该编排在当今的教材中……
学生的回答和听课者的讨论似乎都否定了文本的原本价值观。文本原本的价值取向是“要求孩子们要像落花生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做一个有用的人。”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落花生品质的可贵。可是人们的价值观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不同时期的人对同一文本的解读都会因生活背景和个人经验的不同而大不相同。人们对它的理解往往与自己的生活巧妙融合,这就是文本的教学价值。20世纪80年代的教师解读文本时,苹果、石榴一度被打击、贬低,甚至还有的教师把苹果、石榴解读成“炫耀”的代名词。当时的观念很难被现代人接受,但“做有用的人”这一点却是永恒的。
其实,我们审视父亲举出苹果、石榴的形象,也不难发现,父亲只是教育孩子们不要有那种炫耀的姿态,骄傲的心态,强调的是品质,但是父亲的比喻还是有失偏颇的,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就是文中所说的“只讲体面,对人没有好处的人。”其实如果做个既体面,又对社会有用的人何尝不是件好事。如果教师不能体会到这个层次,不能正确进行引导、点拨、指正,那么就会发生上面的尴尬,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基于以上理解,我认为,教学时,教师要转换教学理念,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哲理,还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明白做人的道理。就本节课而言,我认为,首先应该充分肯定,任何时候,无论干什么事,都应注重实际,无私奉献;其次还应该学习苹果、石榴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张扬个性的精神。等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后,再回归文本,引导学生再次感悟“父亲的心”,再一次领悟父亲的意图。
总之,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教学时,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结合时代特点,老课新教,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