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困扰于解决温饱问题,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始追求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毋庸置疑,无论在思想的启蒙方面,还是对现实审美的批判方面,当代艺术所包含的创作方法论已然被认为是对中国传统艺术观念的扩充。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艺术标志,将当代艺术观念介入展示非常重要。
关键词:陈列展示;艺术观念;介入
艺术创作者必须认识和理解当代艺术创造的方法论和内在原理,因为艺术文化的转变使当代艺术的发展事关价值观的深入探讨,使当代艺术创造成为一种具有意义的生产形式,也使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威胁若隐若现。
一、博物馆陈列展示中介入的重要性
形式观念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很流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艺术家科苏斯,他的学术论文《哲学之后的艺术》准确诠释了当代艺术的哲学内涵和艺术理念。科苏斯认为,传统哲学将彻底走向终结,这是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开端和契机,既正确地指明了今后当代文化的发展趋势,又深刻揭示了今后文学艺术、哲学文化、艺术审美等的发展规律[1]。
进入二十一世纪,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国内各大博物馆的陈列形式多以实物展览和场景再现为主,陈列方式比较单一,往往会导致人们对博物馆的功能理解受到限制,认为博物馆只是一个存放、展示历史文化物品的空间。落后的陈列方式既无法全面传达展览中的信息,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艺术审美的要求。因此,当代博物馆对陈列形式必须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二、博物馆陈列展示中介入的方式
(一)创新设计思路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际经济的发展,当代艺术和国际博物馆联系非常紧密,近几年,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当代博物馆的艺术展品陈列能力和策展水平出现质的飞跃,博物馆陈列也不再围绕单一的陈列形式。在各类电子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更多的信息资讯得以传达。一些现实问题无疑给博物馆造成了一定的管理压力,如过于依赖各种显示装置,会明显提高博物馆的维护成本,甚至影响正常工作。随着当代艺术如火如荼地发展,博物馆策展人员和艺术家们都开始聚焦于一点,即如何以人为本,使展品与观众达成更好的交流和互动,进而变革博物馆艺术展示的传统思路。博物馆的陈列其实就是博物馆人文历史的一种展示,旨在传递文化内涵、历史信息、文物资料等。
博物馆陈列展览主要通过空间方式来展现。空间顺序是影响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确定陈列顺序时,可以引入当代的艺术观念,结合艺术家个人经历,对各展品依次排列。参观者身处其中,将充分体验不同排列顺序营造的全新感觉,清楚地感受到展方的設计思路[2]。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用于展陈中的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发达。人们对技术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展览过程中将各方因素统一与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二)从工学、美学等角度进行设计
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已不再仅仅属于文化和艺术研究范畴,而是一门涉及许多先进科技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把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学科。为了在展陈设计过程中贯穿独特的设计理念,策展人员必须对各类领域的知识都有充分的掌握。
首先,如果展陈设计师想在博物馆陈列和展示中营造一种具有主观性的空间视觉效果,就要依靠科学的方法。只有科学的设计才能展现艺术品的每一个细节,呈现艺术家的设计思路,达到艺术家理想的视觉效果。
其次,在博物馆的陈列和展览中,策展人员要充分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果想在博物馆陈列和展览中将设计者的思想和观念传达给观众,策展人员就必须要对艺术家的精神、心理进行把握,对设计学、美学等学科的知识有广泛的涉猎和深入的认识。
最后,只有把科学与各类艺术品的陈列展览设计有效融合,才能真正做到对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的创新。只有进行科学设计,博物馆陈列和展览才会富有美感,吸引受众。但仅仅讲求博物馆陈列和展览作品的审美,缺乏合乎理性的方法指导,也很难实现预期。只有把科学的设计与各类艺术品设计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够完美表现设计者的主观意图。
三、博物馆陈列展示中艺术介入的意义
时代不断变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处于变化的过程中。对于一个博物馆来说,陈列展览应着重体现时代性。要想让博物馆的陈列艺术品展示能够走在建筑设计的前列,就要准确把握时代内涵,在艺术品陈列过程中充分体现设计内涵。时代内涵、设计内涵是每一位设计者都必须思考的,在设计展览陈列的同时还要融入个人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和思想日渐蓬勃,人们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若博物馆的策展理念与时代背景脱轨,则很难再吸引更多受众。
大多数中国艺术博物馆,其展览空间都有具象化感知的特点,可以结合展览案例进行分析。例如“身体·媒体”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一项艺术展览,该展览的设计理念是把工业式的建筑空间当做一个“冷”的身体,一个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断面。这个寒冷的身体会通过“热”的话语和热情的讲述,使受众的身体犹如鲜血般在其身体内移动、循环,使空间、作品、观众达到“言行一致”。在这个游戏过程中,观众将会体验停滞感、渺小感、移动感、抽象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身体是怎样成为时间的主导者,重塑虚拟世界的身体与人类之间的身份关系,体验身体系统的内部运行是如何被记录、抽出、修正、重组的。策展者希望受众深刻体会当代图像技术如何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以及那些用虚拟手段再现的身体信息如何干扰和影响人们对真实的概念[3]。
同样,余德耀美术馆的展览《雨屋》也为观众们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与真实的独特诗意空间,观众将有机会亲身体验一场不会被淋湿的倾盆大雨。为了这次艺术展览,兰登国际专为余德耀美术馆“量身定做”了专属设备和艺术装置,呼应巨大空旷的艺术展陈空间,精心打造了一个150平方米的超大“雨屋”。同时。为了确保每一位参加者都有机会亲身获得独特的艺术视觉体验,余德耀美术馆也延长了观众的参与时间,让更多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雨屋”,感受所营造的超现实化氛围和交叉互动的视觉体验。本次展览的意义在于为观众创建一个可以全身心感知的艺术场域,并与观众产生互动。该手段是以艺术为中心、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感知而产生生态改变的一种参与形式,为广大公众揭示了艺术感知形式的多样性,也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活动提供了多重发展方向上的多重参考。 四、结语
“知识生产”始终是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当代艺术展览的核心动力与重要事业,当代藝术展览与传统展览以及其他方式不同,除了传播公共艺术与美学知识外,当代艺术展览的“知识生产”更多集中在展览策划中对学术性、政治性问题的认识与实践、参与当下艺术文化活动时出现的问题的探索与构建及推动相关学术课题的研究开展等。当代艺术的展览活动就是作为一种学术研讨的有力途径和媒介,通过组织、策划当代艺术展览活动,将当代艺术的展示空间打造成一个大平台,引导人们进行一场关于当代艺术的大讨论,催生新的学术理念和观点,指出新的学术导向,发现新的社会关注点,在交互作用中形成了新艺术的表述形式。
简而言之,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集体现象,主要表现在博物馆的影响范围较广,创造了一个受社会大众关注的平台;展览聚焦于当下,所探讨的问题具有时尚意义和当代性,可以引发人们的思考;展览主题从艺术出发,但不局限于艺术,较为发散,涉及社会、人文、历史、地域文化、政治等许多方面。正如艺术展览设计师王璜生所指出的,艺术史本身就在不断发生和演变,对于相关知识和艺术问题的研究,是美术馆的功能和职责所在。当代对于艺术的节点化表达,更多的是依靠一种新的媒介、形式、风格或是“内容”体现出来,关键在于这些视觉的象征物能否彻底体现他们自身的意义—将艺术创作者与他们所从属并进行改造的这个世界联系起来[4]。
在当代艺术展览中,“当代”的概念在于艺术家、策展人以及其他参与者通过视觉或听觉的象征物来实现与当前世界之间的关系。当代艺术策展以及知识生产的方式,为博物馆提供了新的展览理念和空间观念。
作者简介
黄囡囡,1985年10月生,男,汉族,辽宁阜新人,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文物陈列。
参考文献
[1]何小欣.当代博物馆空间的复合化模式[J].新建筑,2011(5):68-71.
[2](英)斯维特拉娜·阿尔珀斯.博物馆:一种观看方式[J].费婷,译.东方艺术, 2013(1):80-85.
[3]高士明,高昕丹.“黄盒子”与中国式空间—对于当代艺术空间的文化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8(4):33-35.
[4]杨小彦.博物馆的实验性—从贡布里希中国化谈起[J].美术文献,2011(6):68-71.
关键词:陈列展示;艺术观念;介入
艺术创作者必须认识和理解当代艺术创造的方法论和内在原理,因为艺术文化的转变使当代艺术的发展事关价值观的深入探讨,使当代艺术创造成为一种具有意义的生产形式,也使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威胁若隐若现。
一、博物馆陈列展示中介入的重要性
形式观念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很流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艺术家科苏斯,他的学术论文《哲学之后的艺术》准确诠释了当代艺术的哲学内涵和艺术理念。科苏斯认为,传统哲学将彻底走向终结,这是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开端和契机,既正确地指明了今后当代文化的发展趋势,又深刻揭示了今后文学艺术、哲学文化、艺术审美等的发展规律[1]。
进入二十一世纪,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国内各大博物馆的陈列形式多以实物展览和场景再现为主,陈列方式比较单一,往往会导致人们对博物馆的功能理解受到限制,认为博物馆只是一个存放、展示历史文化物品的空间。落后的陈列方式既无法全面传达展览中的信息,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艺术审美的要求。因此,当代博物馆对陈列形式必须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二、博物馆陈列展示中介入的方式
(一)创新设计思路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际经济的发展,当代艺术和国际博物馆联系非常紧密,近几年,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当代博物馆的艺术展品陈列能力和策展水平出现质的飞跃,博物馆陈列也不再围绕单一的陈列形式。在各类电子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更多的信息资讯得以传达。一些现实问题无疑给博物馆造成了一定的管理压力,如过于依赖各种显示装置,会明显提高博物馆的维护成本,甚至影响正常工作。随着当代艺术如火如荼地发展,博物馆策展人员和艺术家们都开始聚焦于一点,即如何以人为本,使展品与观众达成更好的交流和互动,进而变革博物馆艺术展示的传统思路。博物馆的陈列其实就是博物馆人文历史的一种展示,旨在传递文化内涵、历史信息、文物资料等。
博物馆陈列展览主要通过空间方式来展现。空间顺序是影响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确定陈列顺序时,可以引入当代的艺术观念,结合艺术家个人经历,对各展品依次排列。参观者身处其中,将充分体验不同排列顺序营造的全新感觉,清楚地感受到展方的設计思路[2]。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用于展陈中的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发达。人们对技术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展览过程中将各方因素统一与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二)从工学、美学等角度进行设计
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已不再仅仅属于文化和艺术研究范畴,而是一门涉及许多先进科技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把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学科。为了在展陈设计过程中贯穿独特的设计理念,策展人员必须对各类领域的知识都有充分的掌握。
首先,如果展陈设计师想在博物馆陈列和展示中营造一种具有主观性的空间视觉效果,就要依靠科学的方法。只有科学的设计才能展现艺术品的每一个细节,呈现艺术家的设计思路,达到艺术家理想的视觉效果。
其次,在博物馆的陈列和展览中,策展人员要充分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果想在博物馆陈列和展览中将设计者的思想和观念传达给观众,策展人员就必须要对艺术家的精神、心理进行把握,对设计学、美学等学科的知识有广泛的涉猎和深入的认识。
最后,只有把科学与各类艺术品的陈列展览设计有效融合,才能真正做到对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的创新。只有进行科学设计,博物馆陈列和展览才会富有美感,吸引受众。但仅仅讲求博物馆陈列和展览作品的审美,缺乏合乎理性的方法指导,也很难实现预期。只有把科学的设计与各类艺术品设计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够完美表现设计者的主观意图。
三、博物馆陈列展示中艺术介入的意义
时代不断变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处于变化的过程中。对于一个博物馆来说,陈列展览应着重体现时代性。要想让博物馆的陈列艺术品展示能够走在建筑设计的前列,就要准确把握时代内涵,在艺术品陈列过程中充分体现设计内涵。时代内涵、设计内涵是每一位设计者都必须思考的,在设计展览陈列的同时还要融入个人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和思想日渐蓬勃,人们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若博物馆的策展理念与时代背景脱轨,则很难再吸引更多受众。
大多数中国艺术博物馆,其展览空间都有具象化感知的特点,可以结合展览案例进行分析。例如“身体·媒体”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一项艺术展览,该展览的设计理念是把工业式的建筑空间当做一个“冷”的身体,一个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断面。这个寒冷的身体会通过“热”的话语和热情的讲述,使受众的身体犹如鲜血般在其身体内移动、循环,使空间、作品、观众达到“言行一致”。在这个游戏过程中,观众将会体验停滞感、渺小感、移动感、抽象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身体是怎样成为时间的主导者,重塑虚拟世界的身体与人类之间的身份关系,体验身体系统的内部运行是如何被记录、抽出、修正、重组的。策展者希望受众深刻体会当代图像技术如何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以及那些用虚拟手段再现的身体信息如何干扰和影响人们对真实的概念[3]。
同样,余德耀美术馆的展览《雨屋》也为观众们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与真实的独特诗意空间,观众将有机会亲身体验一场不会被淋湿的倾盆大雨。为了这次艺术展览,兰登国际专为余德耀美术馆“量身定做”了专属设备和艺术装置,呼应巨大空旷的艺术展陈空间,精心打造了一个150平方米的超大“雨屋”。同时。为了确保每一位参加者都有机会亲身获得独特的艺术视觉体验,余德耀美术馆也延长了观众的参与时间,让更多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雨屋”,感受所营造的超现实化氛围和交叉互动的视觉体验。本次展览的意义在于为观众创建一个可以全身心感知的艺术场域,并与观众产生互动。该手段是以艺术为中心、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感知而产生生态改变的一种参与形式,为广大公众揭示了艺术感知形式的多样性,也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活动提供了多重发展方向上的多重参考。 四、结语
“知识生产”始终是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当代艺术展览的核心动力与重要事业,当代藝术展览与传统展览以及其他方式不同,除了传播公共艺术与美学知识外,当代艺术展览的“知识生产”更多集中在展览策划中对学术性、政治性问题的认识与实践、参与当下艺术文化活动时出现的问题的探索与构建及推动相关学术课题的研究开展等。当代艺术的展览活动就是作为一种学术研讨的有力途径和媒介,通过组织、策划当代艺术展览活动,将当代艺术的展示空间打造成一个大平台,引导人们进行一场关于当代艺术的大讨论,催生新的学术理念和观点,指出新的学术导向,发现新的社会关注点,在交互作用中形成了新艺术的表述形式。
简而言之,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集体现象,主要表现在博物馆的影响范围较广,创造了一个受社会大众关注的平台;展览聚焦于当下,所探讨的问题具有时尚意义和当代性,可以引发人们的思考;展览主题从艺术出发,但不局限于艺术,较为发散,涉及社会、人文、历史、地域文化、政治等许多方面。正如艺术展览设计师王璜生所指出的,艺术史本身就在不断发生和演变,对于相关知识和艺术问题的研究,是美术馆的功能和职责所在。当代对于艺术的节点化表达,更多的是依靠一种新的媒介、形式、风格或是“内容”体现出来,关键在于这些视觉的象征物能否彻底体现他们自身的意义—将艺术创作者与他们所从属并进行改造的这个世界联系起来[4]。
在当代艺术展览中,“当代”的概念在于艺术家、策展人以及其他参与者通过视觉或听觉的象征物来实现与当前世界之间的关系。当代艺术策展以及知识生产的方式,为博物馆提供了新的展览理念和空间观念。
作者简介
黄囡囡,1985年10月生,男,汉族,辽宁阜新人,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文物陈列。
参考文献
[1]何小欣.当代博物馆空间的复合化模式[J].新建筑,2011(5):68-71.
[2](英)斯维特拉娜·阿尔珀斯.博物馆:一种观看方式[J].费婷,译.东方艺术, 2013(1):80-85.
[3]高士明,高昕丹.“黄盒子”与中国式空间—对于当代艺术空间的文化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8(4):33-35.
[4]杨小彦.博物馆的实验性—从贡布里希中国化谈起[J].美术文献,2011(6):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