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语感,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情景 想象 朗读 积累应用 训练
一、创设情境,情理交融,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语感
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渲染情感,营造有利于情感产生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产生与情境相符合的情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情境中的角色,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情境中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培养良好的语感奠定坚实的情感环境基础。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小学语文课本为儿童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情境教学特别强调教学教程中“情”的作用,主张让情感进入课堂。要求教师教学时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教师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蕴的情感因素。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十分需要的
二、鼓励想象联想,让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语感
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培养语感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
想象力对人的语感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缺乏丰富的想象,学生对教材内容就难以全面、正确地理解,对文本的语言感悟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就无法感受到作品的意境,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从低年级的语文教材来看,虽然文字甚少,言词浅显,但是却具备一定的韵律美、节奏美,语言文字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十分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语感。学生通过浅显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场景,头脑中能够呈现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样的想象情境中,体验到文本所具有独特魅力。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每篇课文有每篇课文的特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语感培养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无形的世界,读出美的情感来。通过想象再现相关形象,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因而,没有想象,学生就无法真切地感知语言形象,自然也就谈不上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加强朗读感悟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增强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方法之一,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要选好朗读材料,有些文章也不是每一段都适宜背诵,要挑选那些重要的段落、精彩的片段、警策的语句。好的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越读越有滋味,多朗读和背诵这样的文章,将会使学生选择终身受益。
朗读是心灵的对话和交流,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础。在朗读过程中,认知语言的情趣,把握语言的精髓。对一些典范的文章进行反复朗诵,有助于对文章的整体形成准确的认识,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对培养语音感、语义感和语法感有很大促进作用。
四、广泛阅读,感悟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提升语感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感,除了主要依托于课堂教学以外,还要充分利用大量的语言应用活动,让学生的语感在不断的应用活动中得到巩固和提升,最终内化成终生实用的语感能力。课文是规范的语言,是学生学习的范文,但培养语感仅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增加培养学生语感的机会。感知“自己的实践”是语感得以生成和升华的唯一条件。
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对于优美的散文,经典的诗词,一定要勤记多背,增加积累,并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这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语文学习,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让学生少做作文,多记日记、周记、岁末回首、生活随笔(感谢生活、我的困惑等)。
五、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重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提升语感
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语感的灵敏和准确是以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的养成为基础。听读就是将他人使用的外部言语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言语的过程,是言语形象理解和储存;说写就是先产生内部语言,而后进行编码至外部言语的输出过程,是言语形象的模糊和创造,听读、说写对言语互为吸收和运用,将会螺旋式地推进语感能力的培养,反过来,语感对听读,说写基本语言运用能力起监督和指导作用,这样相互作用,谐调发展,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总之,语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必须具备的素质。,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得到审美体验,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在文学的百花园里尽情地观赏,饱览无限风光,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语感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 李维鼎:《语文言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3] 李如密:《教学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关键词】情景 想象 朗读 积累应用 训练
一、创设情境,情理交融,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语感
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渲染情感,营造有利于情感产生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产生与情境相符合的情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情境中的角色,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情境中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培养良好的语感奠定坚实的情感环境基础。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小学语文课本为儿童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情境教学特别强调教学教程中“情”的作用,主张让情感进入课堂。要求教师教学时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教师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蕴的情感因素。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十分需要的
二、鼓励想象联想,让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语感
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培养语感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
想象力对人的语感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缺乏丰富的想象,学生对教材内容就难以全面、正确地理解,对文本的语言感悟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就无法感受到作品的意境,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从低年级的语文教材来看,虽然文字甚少,言词浅显,但是却具备一定的韵律美、节奏美,语言文字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十分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语感。学生通过浅显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场景,头脑中能够呈现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样的想象情境中,体验到文本所具有独特魅力。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每篇课文有每篇课文的特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语感培养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无形的世界,读出美的情感来。通过想象再现相关形象,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因而,没有想象,学生就无法真切地感知语言形象,自然也就谈不上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加强朗读感悟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增强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方法之一,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要选好朗读材料,有些文章也不是每一段都适宜背诵,要挑选那些重要的段落、精彩的片段、警策的语句。好的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越读越有滋味,多朗读和背诵这样的文章,将会使学生选择终身受益。
朗读是心灵的对话和交流,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础。在朗读过程中,认知语言的情趣,把握语言的精髓。对一些典范的文章进行反复朗诵,有助于对文章的整体形成准确的认识,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对培养语音感、语义感和语法感有很大促进作用。
四、广泛阅读,感悟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提升语感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感,除了主要依托于课堂教学以外,还要充分利用大量的语言应用活动,让学生的语感在不断的应用活动中得到巩固和提升,最终内化成终生实用的语感能力。课文是规范的语言,是学生学习的范文,但培养语感仅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增加培养学生语感的机会。感知“自己的实践”是语感得以生成和升华的唯一条件。
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对于优美的散文,经典的诗词,一定要勤记多背,增加积累,并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这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语文学习,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让学生少做作文,多记日记、周记、岁末回首、生活随笔(感谢生活、我的困惑等)。
五、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重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提升语感
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语感的灵敏和准确是以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的养成为基础。听读就是将他人使用的外部言语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言语的过程,是言语形象理解和储存;说写就是先产生内部语言,而后进行编码至外部言语的输出过程,是言语形象的模糊和创造,听读、说写对言语互为吸收和运用,将会螺旋式地推进语感能力的培养,反过来,语感对听读,说写基本语言运用能力起监督和指导作用,这样相互作用,谐调发展,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总之,语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必须具备的素质。,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得到审美体验,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在文学的百花园里尽情地观赏,饱览无限风光,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语感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 李维鼎:《语文言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3] 李如密:《教学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