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调查,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性格、行为、情绪出现偏异,存在着一般的心理障碍,这就要求学校肩负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数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对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且有效的。
一、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
据调查,青少年的一般心理障碍表现为逆反心理、离巢心理、孤僻等,而职业中学学生是当前精英教育的淘汰者,又多了一重深深的自卑,其共同的后果就是社会适应不良。
若说要用作文来表达职中生的心里话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确实职中学生的作文难得见到几篇观点新颖,立意深远,闪烁着思想火花的文章。但是,当他们在课堂上不听课,给同学写的书信、情书却情真意切,文句通畅。有一次,一个同学由于被老师冤枉,要求写说明书时,他觉得非常气愤,以至于激愤之情溢于言表,颇有酣畅淋漓之势。这就可以启示我们:职中学生也不是完全写不出作文,是因为我们的作文题使他们无话可说。如果因势利导,把学生常思常想,常讨论的热门话题,常关注的焦点纳入作文教学之轨,那就满足了他们倾诉的需要,又帮助了他们作文。所以,作文教学中,若注意以下几点,则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又向成功迈进了一小步。
(一)作文命题要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
这里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以前我们总是我出什么题,你给我写什么。换个角度,学生想写什么,有什么话可就,我便出什么题,这样情况便好很多。抓住学生与父母、老师之间的代沟问题,拟题《XX,我想对你说》,可以大量了解学生对父母、对老师的意见、看法以及抒了他们积郁心中已久的对某人想说的话。抓住学生平时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可以拟题作文。如前几年热播的《还珠格格》,他们每天津津乐道小燕子,就让他们写写对小燕子的看法;现在流行“韩流”,当然他们又自有说法。前段时间谢霆锋出事,可以拟题让他们评论一下这件事,不仅可以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认识一个人,当然,有些同学也写写“锋菲恋”,这又有什么所谓,只要他能写出他的看法,文字通顺,就不失为一次作文训练,又满足了他倾诉的需要。在学校抓校容校纪时,对于男生头发的问题,学生们颇有微词,我拟题《我看中学生留长发》,认为留长发有理的同学竟能列出十条好处:夏天挡太阳、冬天保暖、有型有款、很帅、能省钱……。
(二)评改及讲评作文时应扣紧学生文中的性感脉络。
学生在作文中倾诉了他的喜悦、烦恼、体验、感受,教师应真诚地理解,针对性地引导。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原理,人在满足了生理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之后,还有成就感的需要,那么在讲评时朗读佳作是一种很好的满足这种心理需要的做法。所以,对于职中学生,不仅是佳作,甚至是佳句,甚至全篇文章文句不是很通顺,但在某一处写出了作者的思想火花,都应大肆表扬。这样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成就感,这种感受非常符合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心理需要。
二、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
现在的学生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少吃苦,所以多表现为意志不够坚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心胸不够宽广,易为小事耿耿于怀。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真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如职教教材中第一册的课文《那天,妈妈哭了》中,妈妈在生活中始终以坚强的意志去克服一个个困难的形象;区区蝼蚁为了种族生存而牺牲自我的壮举都能深深打动读者;而像《一碗阳春面》所涵盖的就更多了:母子三人为度过难关团结一致,互相鼓励,不屈服,乐观向上,面店的老板友善助人,善解人意……而古今大量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摆脱狭隘,宽阔胸怀。看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等,是不是会顿生一股豪情。而毛泽东的诗词的则更加可以把人带到一种高远的境界,让人领略豪迈的激情。
三、充分利用课堂讨论,张扬个性,鼓励创新
课堂讨论是语文课上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在职中课堂上,往往出现启而不发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水平有限外,可能还是老师设计问题的水平了。若问题设计得好,学生还是会有话说的。语文课堂讨论最忌老师总结时给某个问题来个标准答案,一锤定音,应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发表自己的见解,激活思维,这样才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方向。否则,讨论也就失去了意义,学生也会在长久的标准答案的教育下失去自我。
比如有个老师在上《诺曼底号遇险记》时提了一问:“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与船同沉,他完全来得及逃生啊”?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说:“由于他尽忠职守,船在人在,船沉人亡”。有的同学说:“他把船看作了他生命的一部分,船沉没了,他活着也没有意义。”也有同学说:“他真傻!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船沉了还可以再造,但生命没有第二次!”……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了,课堂呈献非常好的思维氛围。同样,在《项链》一课,我也设计了一问:“文中有一句话: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那么你觉得到底是败坏了玛蒂尔德,还是成全了玛蒂尔德”?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说成全的,因为那挂项链让她感受到了一夜风光,虽然项链丢了,但她所梦想的实现了;有说败坏的,因为为了一夜风光而赔上了十年青春不值;还有人更深刻地认为是成全了玛蒂尔德,因为她成为了一个懂得劳动艰辛的全新的人!……可见,问题设计得好,一样可以让职中的“差”学生的课堂活起来。问题设计得好,更易于实施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能有效去除心理健康课的“人为痕迹”,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既增强了语文学科的魅力,又贴近学生的心理,这不是语文课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一、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
据调查,青少年的一般心理障碍表现为逆反心理、离巢心理、孤僻等,而职业中学学生是当前精英教育的淘汰者,又多了一重深深的自卑,其共同的后果就是社会适应不良。
若说要用作文来表达职中生的心里话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确实职中学生的作文难得见到几篇观点新颖,立意深远,闪烁着思想火花的文章。但是,当他们在课堂上不听课,给同学写的书信、情书却情真意切,文句通畅。有一次,一个同学由于被老师冤枉,要求写说明书时,他觉得非常气愤,以至于激愤之情溢于言表,颇有酣畅淋漓之势。这就可以启示我们:职中学生也不是完全写不出作文,是因为我们的作文题使他们无话可说。如果因势利导,把学生常思常想,常讨论的热门话题,常关注的焦点纳入作文教学之轨,那就满足了他们倾诉的需要,又帮助了他们作文。所以,作文教学中,若注意以下几点,则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又向成功迈进了一小步。
(一)作文命题要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
这里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以前我们总是我出什么题,你给我写什么。换个角度,学生想写什么,有什么话可就,我便出什么题,这样情况便好很多。抓住学生与父母、老师之间的代沟问题,拟题《XX,我想对你说》,可以大量了解学生对父母、对老师的意见、看法以及抒了他们积郁心中已久的对某人想说的话。抓住学生平时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可以拟题作文。如前几年热播的《还珠格格》,他们每天津津乐道小燕子,就让他们写写对小燕子的看法;现在流行“韩流”,当然他们又自有说法。前段时间谢霆锋出事,可以拟题让他们评论一下这件事,不仅可以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认识一个人,当然,有些同学也写写“锋菲恋”,这又有什么所谓,只要他能写出他的看法,文字通顺,就不失为一次作文训练,又满足了他倾诉的需要。在学校抓校容校纪时,对于男生头发的问题,学生们颇有微词,我拟题《我看中学生留长发》,认为留长发有理的同学竟能列出十条好处:夏天挡太阳、冬天保暖、有型有款、很帅、能省钱……。
(二)评改及讲评作文时应扣紧学生文中的性感脉络。
学生在作文中倾诉了他的喜悦、烦恼、体验、感受,教师应真诚地理解,针对性地引导。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原理,人在满足了生理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之后,还有成就感的需要,那么在讲评时朗读佳作是一种很好的满足这种心理需要的做法。所以,对于职中学生,不仅是佳作,甚至是佳句,甚至全篇文章文句不是很通顺,但在某一处写出了作者的思想火花,都应大肆表扬。这样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成就感,这种感受非常符合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心理需要。
二、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
现在的学生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少吃苦,所以多表现为意志不够坚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心胸不够宽广,易为小事耿耿于怀。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真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如职教教材中第一册的课文《那天,妈妈哭了》中,妈妈在生活中始终以坚强的意志去克服一个个困难的形象;区区蝼蚁为了种族生存而牺牲自我的壮举都能深深打动读者;而像《一碗阳春面》所涵盖的就更多了:母子三人为度过难关团结一致,互相鼓励,不屈服,乐观向上,面店的老板友善助人,善解人意……而古今大量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摆脱狭隘,宽阔胸怀。看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等,是不是会顿生一股豪情。而毛泽东的诗词的则更加可以把人带到一种高远的境界,让人领略豪迈的激情。
三、充分利用课堂讨论,张扬个性,鼓励创新
课堂讨论是语文课上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在职中课堂上,往往出现启而不发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水平有限外,可能还是老师设计问题的水平了。若问题设计得好,学生还是会有话说的。语文课堂讨论最忌老师总结时给某个问题来个标准答案,一锤定音,应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发表自己的见解,激活思维,这样才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方向。否则,讨论也就失去了意义,学生也会在长久的标准答案的教育下失去自我。
比如有个老师在上《诺曼底号遇险记》时提了一问:“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与船同沉,他完全来得及逃生啊”?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说:“由于他尽忠职守,船在人在,船沉人亡”。有的同学说:“他把船看作了他生命的一部分,船沉没了,他活着也没有意义。”也有同学说:“他真傻!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船沉了还可以再造,但生命没有第二次!”……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了,课堂呈献非常好的思维氛围。同样,在《项链》一课,我也设计了一问:“文中有一句话: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那么你觉得到底是败坏了玛蒂尔德,还是成全了玛蒂尔德”?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说成全的,因为那挂项链让她感受到了一夜风光,虽然项链丢了,但她所梦想的实现了;有说败坏的,因为为了一夜风光而赔上了十年青春不值;还有人更深刻地认为是成全了玛蒂尔德,因为她成为了一个懂得劳动艰辛的全新的人!……可见,问题设计得好,一样可以让职中的“差”学生的课堂活起来。问题设计得好,更易于实施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能有效去除心理健康课的“人为痕迹”,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既增强了语文学科的魅力,又贴近学生的心理,这不是语文课追求的理想境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