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提升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能力路径分析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wei39602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全球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顺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教育信息化改革成为我国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的聚焦点。在新时代,思政课要顺应信息化教学的要求,思政课教师除了要熟练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及网络便捷的传播功能,注重大学生思辨精神的培育,通过全面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占领网络意识传播的主阵地,实现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字:思辨精神培育、教学能力、考核
  随着网络信息工具日益发达,信息化教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趋势。近几年“互联网+”在我国迅速发展,信息化教学改革已成为大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关注的焦点。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要求,全国各省、市高校针对“思政课互联网+”积极探索,实践了一系列创新做法。为了能够实事求是的改变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强化基础、抓住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真正做到“虚”功“实”做,把“软指标”变为“硬约束”。 ”的方法,促进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不偏离航道,本文从宏观的思政课教育理念到微观具体操作三个层面对信息教学环节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四个方面建议。
  一、坚持培育大学生思辨能力为核心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的缺乏使价值观培育中大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大学生思辨精神的培养,使大学思政课教育流于形式。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教育也应该践行这一思想路线,以求实精神的发扬作为为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出发点,培养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大学生。
  思政课堂在网络化时代致力于建设现代化移动平台和相关的基础设施,使思政课能够实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融为一体。
  移动平台为高校提供了信息化教学的平台支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作为工具是创新了思政课教学模式,是为了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将网络工具的作用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机结合,注重轻重主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核心仍然是教育理念的转变。这种教育理念应该从单纯灌输转变为注重互动思考,尊重人的价值和个性出发进行思想引导,使价值观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吻合,促进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朝科学的方向发展,培育高校的大学生思辨能力,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学以依靠学生为基础、教育以发展学生为主线,这样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大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将书本知识内化于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实践结合。
  在具体做法中,大学思政课教学中应以思辨精神的培育为核心,思政课教师不只是灌输知识,而应该运用教学的艺术---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和唤醒。培养出能够运用辩证思维、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对身边的复杂事物和现象进行反思,寻找真理,使自己的人生充满智慧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培育马克思主义接班人的社会主义大学中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该探索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与时俱进的对教育的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找到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传授给学生的切入点,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内化、外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化教学中对大学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障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应该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1.精通经典著作,提高理论素养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它全面、系统、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人类的未来发展有着真理指导的作用。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没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坦言: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源与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人和宣讲人,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脚踏实地的认真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才能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真含义和当代的指导意义;其次,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全集、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原著。学习好《毛泽东思想》原著有助于思政课教师清醒的认识中国的“风土人情”,找到解决中国近代诸多问题的方法;学习好《邓小平理论》有助于思政课教师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道路;学习好《习近平治国理政》有利于思政课教师凝聚大学生这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众志成城推动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在学习原著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必须沉下心来,认真阅读、探究,力争使自己的碎片化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全面,以完整准确地把握和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和马克思主義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有针对性地做好意识形态指导工作,提高大学生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消除大学生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产生的疑惑,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凝练教学语言,开展艺术教学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勤思苦练如何将课本中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具亲和力”;与时俱进的将各类社会问题进行透彻而且“更具针对性”的讲解;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论结合贯穿于思政课程内容中,追本溯源,润物细无声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出来”,潜移默化地培育大学生思辨精神与哲学思想。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政课教师需要从注重运用贴近大学生生活的话语进行教学、提高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三个方面锻炼思政课教学语言艺术。   3、问题导向教学,培育思辨精神
  国家级教学名师、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曾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对新入职教师发表了题为《大学好老师》的演讲。他说:“对于一个成功的大学生来说,不在于他获得了多少现成的知识,而是在于它是否养成了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一个老师没有这种能力,就很难培养出具有批判性,反思性,创新性思维的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疏导人的思想问题,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为目的。这一工作所蕴含着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要、唤醒主体意识、培养德性伦理、提升文化品味、丰富心灵世界、引导终极关怀七个方面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需要关心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但是,思政课教师单纯用灌输方式教学扼杀了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意愿,造成了大学生对思政教育课程的反感。同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的缺乏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培育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大学生思辨精神的培养,使得大学思政课教育流于形式。
  因此,大学思政课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应以思辨精神的培育为核心,打破单纯灌输模式,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互动频率,发扬求实精神,培养出具有提出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大学生。提高思政教学的艺术性---达到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和唤醒作用。
  但是,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教师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互动中转变角色,把讲台让给大学生。教师做旁观者和课堂主导力,帮助大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对身边的复杂事物和现象进行反思,寻求真理。同时还能够随机应变,在学生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和看法时,能够“化解危机”,把控思想交流的方向。
  因此,运用思政课教师需要下足功夫,课下对教育的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找到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传授给学生的切入点;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问题;勤于思考,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能力;课上锻炼随机应变的能力,化解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各类“尴尬”。
  4、掌握社会动态,站在理论前沿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每一届领导人带领下结合每个时代主要矛盾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集中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实践,随时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结构,将我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合到教学中,丰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认识,培养其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与时俱进。
  三、制定以教学效果为核心考核制度
  信息化工具具有强大的功能,这可以使思政课教学从教学管理到考试整个过程进行形成精确的数据支撑。例如:对学生的出勤、考试的监管;对教师教学的效果评价管理、教学管理过程进行评估。但是考核制度还要人性化,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设置,更要以人文本,以激励为主,才能既发挥信息化工具的高效率,又能够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已经改变了过去“一根粉笔和一块黑板进行教学”的时代,而信息化工具的使用也不是僵化的。作为大学精神的传承,大学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将价值观教育与信息化工具结合起来,利用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站稳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传播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的形式吸引大学生去学习和实践,使马克思主义真理内化于学生的内心,外化于学生的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1] 马厅柯 . 国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启示 [J]. 中国青年研究,2003(03).
  [2] 杨宝玲,吴敏,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及启示 [J]. 高等农业教育,2011(08)
  [3] 覃?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思考 [J]. 新西部,2016(20)
  [4]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5]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N].人民网.2017-10-20.
  [7]李洋.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效果提升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10)
  作者简介:
  李洋,女,1980年12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副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乡村振兴是继脱贫攻坚战走向胜利之后的又一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局正是挂牌成立也充分说明国家对乡村工作的重视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我国新农村建设做出了不俗的成绩。乡村振兴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过程中一项重要历史任务,不仅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还包括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以及组织振兴。本文着眼于加强乡村文化教育,增强乡村文化凝聚力,借此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乡村振兴
期刊
摘要:古有荀子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今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我国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向我们传递出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的重要性。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也愈加可见高校教师队伍日益年轻化的趋势。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不仅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更承担着国家兴衰的历史使命。高校青年教师正不断
期刊
愉快教育要使学生乐学、会学。乐学是学生对学习的本身产生兴趣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学生只有乐学,才能启动内在动力,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获取知识,最终达到学会、会学。其内心是愉快的,学而入心,其实效自然会高。会学是一种能力,它与乐学相辅相成。只有乐学才可能达到会学。乐学是会学的基础,会学是乐学的体现。  一、吃透教材,讲究教法  教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依据,对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教师要在透
期刊
摘要:从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外部从市场需求和就业方面进行分析,内部从学生、学校、教学内容等进行分析,厘清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平台、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探讨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思维的联系,提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应该以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注重“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能动性,同时以实践性、体验
期刊
摘要:在这个时代,新旧碰撞擦出来的火花足以值得引起人们对此进行反思与探索。关于新媒体时代文学经典教育传播的新旧交替,如何做好方面的功课也是十分关键的内容。文学经典作为永不凋落的花朵,盛開在时代的每一处心灵之中。本文通过探讨新媒体时代文学经典教育的传播进行反思,来探析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发挥文学经典对教育传播的价值,以此来推动经典文化对当下时代的发展意义,弘扬中华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关键词:新媒体
期刊
摘要:现阶段,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课程思政改革是主要的教学任务,除了能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进行正确引领之外,还能全面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对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进程的推动有很大促进意义。因此,为了能进一步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一定要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将其与化学实验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有效衔接起来,合理对教学活动加以开展,保证学生在全面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强化自身的道德品质以及素
期刊
摘要:数学是一项重要的学课,具有抽象性等特点,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要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数学学习,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目前,教学技术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多媒体等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教学方式。小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重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要充分的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要以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载体,对教学
期刊
摘 要:新时期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要在深入理解其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能动性,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完成高效课堂的构建,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实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优化。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紧张,而且还有升学的压力,所以,高中阶段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地学习,这样的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
期刊
在教学实际当中,由于创新思维的敏感性、超越性与偶然性等因素,给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试图寻求找一种适合通用技术教学的理念与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论述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出真正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一.善于运用教材,揭开“创造”面纱,树立创新意识  在校园这块创
期刊
摘要: 对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开展双语教学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研究,并从双语公共体育课,双语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的学生,双语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双语教学研究五个方面初步探讨了中学双语教学的管理办法。最后,作者提出了为了保证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而必需的相关激励政策。  当前,双语教学在中学可谓遍地开花,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双语教学,一大批高等学校使用各学科双语教学。体育课也在其中,本人在双语学校从事双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