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到回城乡看农民画不算真正到哈密。到了回城乡一定要去老乡家看看带着泥土芳香的哈密农民画。
从哈密市中心往南走两公里多就到回城乡了,春寒料峭的季节,我在这个人均耕地1亩多,总人口不足万人的多民族乡里看到,很多农民不是忙着谋划春播,而是呆在自家的小院里作画。看到我的疑惑,哈密市回城乡文化站站长米娜娃·阿不都说,哈密市回城乡农民在绘画、剪纸方面本身就有群众基础,又是远近闻名的全国农民画之乡。前段时间,自从10米长卷的农民画《幸福底色》被送到自治区并获得领导们的好评以来,回城乡农民画画地积极性一下子给调动了起来,绘画队伍明显增多,大家都争着拿起了画笔。
米娜娃·阿不都边说话,边把我领到了宽敞明亮的文化站活动中心,一进门,墙上挂着的十多幅作品就吸引了我,米娜娃·阿不都说,这些都是乡里的农民画的,有不少在区内外还获过奖呢!靠窗户的一张大桌子前,正在画画的卓然木汗·艾买提说:“我画的是巴扎上卖肉的场景,画的都是我熟悉的生活,你看,这些挂起来的羊肉像吧?”说着话,卓然木汗·艾买提有些腼腆地笑了笑,她说,前不久,就是我代表姐妹们去乌鲁木齐给自治区“两会”送的画,自治区领导看了画非常高兴,希望我们今后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呢!
只有画画才会快乐
在哈密市回城乡文化站活动中心见到卓然木汗·艾买提的时候,她正在教徒弟阿依木古丽·卡德尔画画,她们以前不认识,但因为喜欢画画,她们从陌生人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卓然木汗·艾买提是哈密市回城乡有名的农民画家,64岁了,几乎每天都坚持到文化站来画画。说起画画的初衷,一直埋头画画的卓然木汗·艾买提打开了话匣子,她说:“我们一家人总共才5亩地,主要种红枣和小麦,收入低得很,有时想买点肉吃都舍不得花钱。1993年,我开始跟老民间艺人学画农民画,想着能通过这些画卖点钱,补贴家用,结果一学竟然给学上瘾了。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去年,不算养殖和地里的收入,光是绣花作品就收入了6000多块钱,农民画也慢慢有了些收入,虽然不多,但也够用了。”
最让卓然木汗·艾买提骄傲的是,女儿们都学会了母亲的绣花技术,尤其三女儿哈斯也提·依不拉音不仅能绣花,还跟着母亲学会了画农民画,现在,她们母女经常凑在一起画画、搞刺绣。卓然木汗·艾买提说,这些年为了学农民画,她克服很多困难的同时,也吃了不少苦,她尤其对2006年的那次农民画培训班记忆犹新。2006年,哈密市为鼓励农民学画,在陶家宫乡举办了半个月的农民画培训班,因为培训地点离卓然木汗·艾买提家有10多公里的路程,她每天坚持参加培训,来回坐车的过程中患上了感冒,为了不耽误学习,她没有及时医治,最后,落下了严重的气管炎,也正是疾病缠身,她每年都要住两三次医院,现在,不掏一分钱就能免费住院看病了,这些好政策让卓然木汗·艾买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久前,送到自治区“两会”上的《幸福底色》在构思时,卓然木汗·艾买提特意深情地画下了自己在乡卫生院的所见所闻。
“一天不画都觉得生活中少了点什么,画画、剪纸、绣花已经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每天只有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心里头才高兴。”卓然木汗·艾买提说。
农民画发展方兴未艾
卓然木汗·艾买提只是哈密市回城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在哈密市各个乡镇,还有不少像她这样爱画画的农民,她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却常常聚在一起讨论画法、切磋画技,从表现时代的变革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化、从各项惠民政策的出台到落实、从歌颂党的富民政策到腰包里鼓起的钱袋子,这些鲜活的画面都被一幅幅作品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它们表现的是新时代农民的理想和追求,她们把自然、社会、梦想都浓缩在了一幅幅作品中……在哈密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她们的作品凭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后现代风格正实现着美术作品向工艺品的转变,并开始尝试着向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发展,一张张农民画正在改变着她们的生活。
哈密市文体局副局长刁立忠非常了解哈密的文化,他说,哈密的传统文化保留了多元文化的特点,比如,刺绣、在家具上画装饰画等,尤其是农民画,都很有特点。上世纪80年代,哈密地区分别在回城、花园、陶家宫、五堡以及伊吾县的下马崖等乡举办了农民绘画和剪纸学习班,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哈密农民画能有今天的成绩,与哈密本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分不开,更得益于哈密地区和哈密市领导的大力扶持,他们不但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农民画、剪纸、书法、刺绣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每年还从自治区请一些知名画家或者选派一些专业干部对农民们进行辅导,搞培训班,这些在无形中既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又极大地满足了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從一幅幅画面上可以看出,哈密的农民画家们没有停留于感知的表面,而是联系现实生活,并通过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获得由表及里的思考,由感性向理性升华的视域,最终,饱含真情地画出了大自然的一景一物,画出了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气象,画出了时代的新色彩、新变化。她们在体味生活的同时,也在发现和感悟着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画人就能意溢于人,画山就能情满于山,画土地就能与土地对话,因为她们对脚下的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爱的痴迷,她们的画笔饱含着真挚而火热的情感。
哈密回城乡农民高涨的绘画热情只是新疆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新疆农民画的整体情况如何呢?自治区文化馆副馆长李根生介绍说,上世纪70年代,自治区文化馆(以前叫自治区群艺馆)就开始着手培养农民画家了,这些年来,培训指导工作几乎没有间断过,到目前为止,重点在阿克苏地区的库车县、阿瓦提县以及喀什的麦盖提县等南疆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农民画家,自治区文化馆不但免费给他们提供颜料、画架、画布,还经常把他们的作品拿出去参展、交流,应该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上世纪80年代,新疆喀什地区的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及哈密市回城乡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绘画之乡”的美誉。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库车、麦盖提、阿瓦提、莎车等地的农民画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两年,随着新疆各项民生工程的实施,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们心里头高兴,就想着通过画画来表达心声,反映变化,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就拿起了画笔。然而,大部分农民画都是以反映维吾尔族生产生活、民俗民风等内容为主。李根生说,新疆毕竟是个多民族地区,从前两年开始,自治区文化馆已经在伊犁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启动了恢复与挽救农民画的工作,下一步,计划在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其它少数民族的农牧民中做好指导和培养工作,力争让新疆各民族的农民画家都能拿起画笔,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描绘新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让新疆的农民画逐渐形成规模,形成合力,最终形成名扬区内外、甚至名扬世界的文化品牌。
哈密农民画作为新疆多元文化一道别致的风景正在引起世人的更多关注,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还有很多地方政府已经看到了农民画的潜力,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大力扶持和发展着农民画,这也为新疆农民画今后的专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垫定了基础,孕育了土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经济运营市场化的现代社会里,新疆的农民画必将迎来更加明媚的春天。
从哈密市中心往南走两公里多就到回城乡了,春寒料峭的季节,我在这个人均耕地1亩多,总人口不足万人的多民族乡里看到,很多农民不是忙着谋划春播,而是呆在自家的小院里作画。看到我的疑惑,哈密市回城乡文化站站长米娜娃·阿不都说,哈密市回城乡农民在绘画、剪纸方面本身就有群众基础,又是远近闻名的全国农民画之乡。前段时间,自从10米长卷的农民画《幸福底色》被送到自治区并获得领导们的好评以来,回城乡农民画画地积极性一下子给调动了起来,绘画队伍明显增多,大家都争着拿起了画笔。
米娜娃·阿不都边说话,边把我领到了宽敞明亮的文化站活动中心,一进门,墙上挂着的十多幅作品就吸引了我,米娜娃·阿不都说,这些都是乡里的农民画的,有不少在区内外还获过奖呢!靠窗户的一张大桌子前,正在画画的卓然木汗·艾买提说:“我画的是巴扎上卖肉的场景,画的都是我熟悉的生活,你看,这些挂起来的羊肉像吧?”说着话,卓然木汗·艾买提有些腼腆地笑了笑,她说,前不久,就是我代表姐妹们去乌鲁木齐给自治区“两会”送的画,自治区领导看了画非常高兴,希望我们今后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呢!
只有画画才会快乐
在哈密市回城乡文化站活动中心见到卓然木汗·艾买提的时候,她正在教徒弟阿依木古丽·卡德尔画画,她们以前不认识,但因为喜欢画画,她们从陌生人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卓然木汗·艾买提是哈密市回城乡有名的农民画家,64岁了,几乎每天都坚持到文化站来画画。说起画画的初衷,一直埋头画画的卓然木汗·艾买提打开了话匣子,她说:“我们一家人总共才5亩地,主要种红枣和小麦,收入低得很,有时想买点肉吃都舍不得花钱。1993年,我开始跟老民间艺人学画农民画,想着能通过这些画卖点钱,补贴家用,结果一学竟然给学上瘾了。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去年,不算养殖和地里的收入,光是绣花作品就收入了6000多块钱,农民画也慢慢有了些收入,虽然不多,但也够用了。”
最让卓然木汗·艾买提骄傲的是,女儿们都学会了母亲的绣花技术,尤其三女儿哈斯也提·依不拉音不仅能绣花,还跟着母亲学会了画农民画,现在,她们母女经常凑在一起画画、搞刺绣。卓然木汗·艾买提说,这些年为了学农民画,她克服很多困难的同时,也吃了不少苦,她尤其对2006年的那次农民画培训班记忆犹新。2006年,哈密市为鼓励农民学画,在陶家宫乡举办了半个月的农民画培训班,因为培训地点离卓然木汗·艾买提家有10多公里的路程,她每天坚持参加培训,来回坐车的过程中患上了感冒,为了不耽误学习,她没有及时医治,最后,落下了严重的气管炎,也正是疾病缠身,她每年都要住两三次医院,现在,不掏一分钱就能免费住院看病了,这些好政策让卓然木汗·艾买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久前,送到自治区“两会”上的《幸福底色》在构思时,卓然木汗·艾买提特意深情地画下了自己在乡卫生院的所见所闻。
“一天不画都觉得生活中少了点什么,画画、剪纸、绣花已经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每天只有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心里头才高兴。”卓然木汗·艾买提说。
农民画发展方兴未艾
卓然木汗·艾买提只是哈密市回城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在哈密市各个乡镇,还有不少像她这样爱画画的农民,她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却常常聚在一起讨论画法、切磋画技,从表现时代的变革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化、从各项惠民政策的出台到落实、从歌颂党的富民政策到腰包里鼓起的钱袋子,这些鲜活的画面都被一幅幅作品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它们表现的是新时代农民的理想和追求,她们把自然、社会、梦想都浓缩在了一幅幅作品中……在哈密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她们的作品凭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后现代风格正实现着美术作品向工艺品的转变,并开始尝试着向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发展,一张张农民画正在改变着她们的生活。
哈密市文体局副局长刁立忠非常了解哈密的文化,他说,哈密的传统文化保留了多元文化的特点,比如,刺绣、在家具上画装饰画等,尤其是农民画,都很有特点。上世纪80年代,哈密地区分别在回城、花园、陶家宫、五堡以及伊吾县的下马崖等乡举办了农民绘画和剪纸学习班,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哈密农民画能有今天的成绩,与哈密本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分不开,更得益于哈密地区和哈密市领导的大力扶持,他们不但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农民画、剪纸、书法、刺绣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每年还从自治区请一些知名画家或者选派一些专业干部对农民们进行辅导,搞培训班,这些在无形中既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又极大地满足了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從一幅幅画面上可以看出,哈密的农民画家们没有停留于感知的表面,而是联系现实生活,并通过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获得由表及里的思考,由感性向理性升华的视域,最终,饱含真情地画出了大自然的一景一物,画出了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气象,画出了时代的新色彩、新变化。她们在体味生活的同时,也在发现和感悟着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画人就能意溢于人,画山就能情满于山,画土地就能与土地对话,因为她们对脚下的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爱的痴迷,她们的画笔饱含着真挚而火热的情感。
哈密回城乡农民高涨的绘画热情只是新疆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新疆农民画的整体情况如何呢?自治区文化馆副馆长李根生介绍说,上世纪70年代,自治区文化馆(以前叫自治区群艺馆)就开始着手培养农民画家了,这些年来,培训指导工作几乎没有间断过,到目前为止,重点在阿克苏地区的库车县、阿瓦提县以及喀什的麦盖提县等南疆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农民画家,自治区文化馆不但免费给他们提供颜料、画架、画布,还经常把他们的作品拿出去参展、交流,应该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上世纪80年代,新疆喀什地区的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及哈密市回城乡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绘画之乡”的美誉。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库车、麦盖提、阿瓦提、莎车等地的农民画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两年,随着新疆各项民生工程的实施,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们心里头高兴,就想着通过画画来表达心声,反映变化,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就拿起了画笔。然而,大部分农民画都是以反映维吾尔族生产生活、民俗民风等内容为主。李根生说,新疆毕竟是个多民族地区,从前两年开始,自治区文化馆已经在伊犁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启动了恢复与挽救农民画的工作,下一步,计划在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其它少数民族的农牧民中做好指导和培养工作,力争让新疆各民族的农民画家都能拿起画笔,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描绘新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让新疆的农民画逐渐形成规模,形成合力,最终形成名扬区内外、甚至名扬世界的文化品牌。
哈密农民画作为新疆多元文化一道别致的风景正在引起世人的更多关注,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还有很多地方政府已经看到了农民画的潜力,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大力扶持和发展着农民画,这也为新疆农民画今后的专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垫定了基础,孕育了土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经济运营市场化的现代社会里,新疆的农民画必将迎来更加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