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师要提升语言艺术,就得使语言要饱含深情、有条理性、节奏性、得体、文质兼美、有趣味性,还要使用体态语言。
关键词:语文教师 ;语言工具;技巧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语言要饱含深情。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朗读,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他们思考,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如《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中,教师先以充满深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展开想象,看到桂林山之奇秀,水之清澈,深刻理解课文,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在《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学中,朗读前三段时,速度应适中,要读出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之情。对第13段“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这几句应读出由衷的赞美之情。儿童的心灵最敏感,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语文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深入学生幼小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语言要有韵律,注意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上课并不是简单的听与被听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你讲得兴致高昂,语调“上”了却一直不“下”,时间一长,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劳,根本无心听课了。相反,教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使之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当然就不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了。有一位数学老师在讲性质、概念时,先用习题推演,在导出结果之后,就忽然提高声音说一声“那——么——”,声音又高,两字后面的拖音又长,一下子给了学生以新的刺激,学生就对“那么”二字后面的结论有了较深的印象了。我一般讲课遇到不注意听讲的学生时,就提高声音,改变语调。尤其遇到某个学生睡觉时,我会提高声音走到该生跟前,他的睡意就全消了。
三、用好体态语言。
人们彼此之间传输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外,还可以借助人们的表情、体态、动作。这些体态语,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突出重点。如教师讲授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和事件或课文时,假如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再辅之以或憎恶、鄙睨,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动作,则能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四、语言要得体,能切中要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能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教学《一面》时,如果在学生理清鲁迅赠书,用进步书籍教育青年一代这一主要事迹后,再用鲁迅的名字和名言深化主题:是的,鲁迅用自己毕生的心血去“树人”,用自己的高风亮节为社会“育才(豫才)”。对敌人,他是“横眉冷对”;对同志,他“甘为孺子牛”。这样,就会丝丝入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语言要文质兼美,做到文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统一。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乳交融地阐发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尽力做到文质兼美。
如赏析“镰刀头羊走向一片灿烂(《斑羚飞渡》)”时,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灿烂”的文学性与思想性,并联想到人类社会一切具有杀身成仁的“镰刀头羊”,用毛泽东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来评价,凝炼,有说服力。既拓宽了主题,又体现了凝炼美。但如果说他们“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月之静美(泰戈尔)”, 就更体现了意境的深邃美。
有一个盲人乞丐行乞时,脖子上挂了一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的牌子,可很少有人施舍于他。一次,他遇到了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这句话就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都看不见。”文学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还用多说什么吗?
六、 语言要有条理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七、语言要有趣味性。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
关键词:语文教师 ;语言工具;技巧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语言要饱含深情。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朗读,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他们思考,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如《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中,教师先以充满深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展开想象,看到桂林山之奇秀,水之清澈,深刻理解课文,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在《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学中,朗读前三段时,速度应适中,要读出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之情。对第13段“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这几句应读出由衷的赞美之情。儿童的心灵最敏感,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语文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深入学生幼小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语言要有韵律,注意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上课并不是简单的听与被听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你讲得兴致高昂,语调“上”了却一直不“下”,时间一长,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劳,根本无心听课了。相反,教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使之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当然就不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了。有一位数学老师在讲性质、概念时,先用习题推演,在导出结果之后,就忽然提高声音说一声“那——么——”,声音又高,两字后面的拖音又长,一下子给了学生以新的刺激,学生就对“那么”二字后面的结论有了较深的印象了。我一般讲课遇到不注意听讲的学生时,就提高声音,改变语调。尤其遇到某个学生睡觉时,我会提高声音走到该生跟前,他的睡意就全消了。
三、用好体态语言。
人们彼此之间传输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外,还可以借助人们的表情、体态、动作。这些体态语,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突出重点。如教师讲授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和事件或课文时,假如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再辅之以或憎恶、鄙睨,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动作,则能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四、语言要得体,能切中要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能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教学《一面》时,如果在学生理清鲁迅赠书,用进步书籍教育青年一代这一主要事迹后,再用鲁迅的名字和名言深化主题:是的,鲁迅用自己毕生的心血去“树人”,用自己的高风亮节为社会“育才(豫才)”。对敌人,他是“横眉冷对”;对同志,他“甘为孺子牛”。这样,就会丝丝入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语言要文质兼美,做到文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统一。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乳交融地阐发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尽力做到文质兼美。
如赏析“镰刀头羊走向一片灿烂(《斑羚飞渡》)”时,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灿烂”的文学性与思想性,并联想到人类社会一切具有杀身成仁的“镰刀头羊”,用毛泽东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来评价,凝炼,有说服力。既拓宽了主题,又体现了凝炼美。但如果说他们“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月之静美(泰戈尔)”, 就更体现了意境的深邃美。
有一个盲人乞丐行乞时,脖子上挂了一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的牌子,可很少有人施舍于他。一次,他遇到了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这句话就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都看不见。”文学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还用多说什么吗?
六、 语言要有条理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七、语言要有趣味性。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