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可逃

来源 :艺术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laderun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展览时间
  2013年9月21日-10月20日
  展览地点
  库帛H画廊(北京)
  刘瑾近年的创作多以行为和观念摄影为主,《无处可逃》展览中则包括了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多种媒介,呈现了艺术家创作的多样性。
  展场中央是一独立展厅,展厅中间镜面平台上“供奉”了一尊顶部残破但仍旧静穆、慈祥的佛像,后方壁面高处“可以出卖的佛,五百元一个”白底黑字赫然显立,尤其“出卖”两字一下揪起人内心不安和羞惭的情绪,引导起思考。标题下方是两箩筐被踩破裂的,时而被插上朵小花的佛头像,荒诞可笑,但同样的静穆、慈祥。佛像是由白瓷素烧而成,这种洁白更增强了佛像的静穆感,和“出卖”、破裂、戴着花朵被装进箩筐的佛的境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张力,此时,尤其能感受到佛那静穆和慈悲有种无限的穿透力,让人无法不反思、不羞愧于现实的无限堕落和腐败。人们似乎无处逃离现实的堕落和腐败,实则更无法逃离那宏大、无限又无形的对人道德和存在的审问。
  中央展厅四周是绘画、雕塑和摄影,其入口正对面是白瓷素烧的簸箕,艺术家似乎要提炼出当下现实中一切可被出卖的那种廉价性。廉价的意涵在于人们误以为在经济交换系统中,通过货币交易得到的使用权或所有权等于真正的拥有,人们将物质形态的触碰和占有等同于精神内在的获得。信仰由此成为了心灵鸡汤,批判成为了标榜和姿态。我们的廉价在于省略了充满自我挣扎、危险争斗、艰苦、长久的修炼、否定之否定的思考,我们省略了所有行走的过程。因此,鲁迅可以被廉价地剥离成为一种对立的利益势力,被踩踏、禁闭,或成为一种标签,到处流走,被贩卖。中央展厅外侧的地上堆满被贴上各种旧报的鲁迅头像,还有一个生锈的小推车装满了鲁迅,同样可以出卖,100元一个,墙上是残破的鲁迅语录。从展览整体形式上看,这辆破旧的小车,在空间中暗示了一个运动的轴点,作品和空间由此产生了种运动感。
  对面展墙上是两幅火红辉煌的残阳,一种黏稠的血液的滞重让人惊心动魄,强烈对比着白瓷头像素烧的沉净。旁边则是一个土堆、一棵枯树,吊挂着一个长着黑色毛发、安着假肢的“天使”,并与墙上一幅林中天使绘画相呼应。画面中天使的背影总让人无从释怀,背影没有任何伪装和煽情,“正面”可以用强势的言语、眼神遮盖尴尬、怯弱。而背影,连人自己都无从预见、控制,“正面”可以用背面以示拒绝,但背影就无处可藏了,任何情感、心情在背影中都无处可逃,这正如我们当下存在的境遇。
其他文献
如果把“艺术与乡村”理解为以艺术介入当代中国农村建设的议题的话,首先应该思考的是其中可能包含的学科领域、研究视角和有价值的议题,同时必须以批判性的目光回溯20世纪中国农村与政治的关系和曾经发生的“艺术与乡村”的历史。本文试图在历史批判和综合思想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以公共艺术的实践介入当代农村建设的一点想法。作为美术史研究者,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美术史上的“艺术与乡村”。与中国农业文明的性质相比,古代美
期刊
展览时间  2014年5月24日 -8月29日  展览地点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帕维尔·阿瑟曼可能是当代最有活力的艺术家之一,作品、参与项目多,系统极其庞杂,甚至让人费解。尤伦斯所展二件作品(算上与央美学生合作的“垃圾拼装龙”,共三件)基本就是阿瑟曼创作的两端: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的《威尼斯人》(The Venetians)是在华沙美院毕业作品(1993自画像)时期就已经确立的带有魔幻神秘驱动的
期刊
胡斌[栏目主持]  艺术群落调研 [广东/深圳]  近些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群落和自我组织的现象越来越引人注目,同时也激起很多可以讨论的问题。群落和组织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经济条件、环境氛围、教育背景等等。它们不少是针对目前的艺术系统而形成的一种自发的、自然的集结方式,但它们的介入多少改变了这个系统的生态,并引发一系列的反应。胡斌自2005年就开始关注广东和深圳地区的自我组织现象,并对此做了长期的考
期刊
唐永祥的画面质朴,甚至有些笨拙,画面形象层层累积,每一个画面的覆盖和清理都是一次次“挣扎”和“纠结”的结果,在愈来愈趋向于干净和纯粹的画面之下所覆盖着的是艺术家每个阶段对前一时期思考的自我否定。  唐永祥参加的展览并不多,2012年在禾木空间所做的《皮肤》是其第一个个展,去年冬天魔金石空间为其做了第二次个展《唐永祥》。  唐永祥的作品总是让人感觉意犹未尽,有一种未完成的残缺和遗憾。“表皮”与“表象
期刊
2014年5月27日-7月27日  展览地点  广东时代美术馆  无论在实质还是比喻层面,视觉、感知和观念的体系都变得日益动荡。展览“风景:实像、幻象或心像?”以此为出发点,呈现来自不同地区、环境和的艺术创作,通过将自然作为图像生产、再现和复制的空间,这些艺术家们追随人们对自然不断变化的体验。展览以富有创造性的视角来连接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理文化语境,即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中国珠三角:从控制论乌托邦和
期刊
1990年代的中国艺术家习惯称出生于荷兰德温特的戴汉志先生(Hans van Dijk 1946-2002)为汉斯或老汉斯,所以后来出现的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在中国被称为小汉斯。戴汉志的长相有些像白求恩,生平事迹也有些像。戴汉志是中国文化的研究者,二十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亲历者和活动组织者。戴汉志早年在荷兰学习艺术和设计,曾经当过独立艺术家
期刊
会然带着北方女子的爽快利落,但血脉里又有着南方女子的细腻敏感。  她拒绝物质对自己的侵蚀,对于自己拥有的一切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她希望自己永远带着一双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她觉得只有用一颗孩子一样的心才能在艺术上追求更自由的自我。    艺报: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的美术?  会然:我从小就爱画画,小时候的邻居因为我老到她家画画,曾抱怨我把她家的纸都用光了。后来上了美术高中,算正式开始学画,高中毕业
期刊
ARTTIME:正如您刚才解释的,您穿插了一些事实和虚构的东西,这在不少作品和The Atlas Group (1989-2004)中也是为众人所知,而往往也有不少人对此提出异议。您是怎么想到要把真实的找来的物件和虚构的物件,图片和文字放在一起?您又是怎样看待纪实和虚构的关系呢?  WR:对于 The Atlas Group(1989-2004),我不认为自己是在“混淆”事实和虚构的成分。我只是在
期刊
有人说陈炳佳的绘画很有现代感,但是他说艺术本身不应该有当代和非当代之分。他的绘画包括有很多传统元素,像马王堆、三星堆、花山岩画、云冈石窟、佛像等符号经常出现,但又是分明时代化了的传统,所以有评论家说他的画与电影《阿凡达》有着某种联系。陈炳佳对此一笑了之,他知道自己的绘画从来没有脱离过中国的脉络传统。在仕途沉浮二十余载的他在当官与绘画中最终选择了后者,原因很简单:绘画让我快乐、自由以及精神高贵。  
期刊
“今天,展览的都是商品,卖的才是艺术!”  几天前的一次聊天中,徐震理直气壮地蹦出了这句话。某种意义上,这句话已经回应了之前诸多对于没顶公司推出“徐震”品牌,特别是与沈其斌“8G”资本运作系统合作的不解、质疑乃至批评。不消说,无论推品牌,还是进入“8G”,徐震的策略都是基于非常现实的考量,几乎所有的举措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它一方面是个体实践纵向反思的结果,另一方面则直接针对当下全球艺术系统的保守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