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主题 查找细节 善于观察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d6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一个出色的记者要用眼睛认真观察,搜集材料,充分吸收信息,在采访过程中恰当处理信息,准确把握主线,挖掘出新闻中最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现场采访 新闻敏感 新闻价值
  我们许多同仁都在抱怨,如今观众的口味是越来越刁,越来越难满足了。当然,现在是信息高速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大量新闻信息,所以观众看中的已不仅仅是新闻事实本身,而主要是新闻中的亮点。那么,如何满足观众的这一要求,挖掘出新闻的“彩”呢?这就要求记者要做到观察采访。所谓观察采访就是记者亲临新闻事件的现场,通过眼睛观察事件的发展进程、事件所处的特定环境以及事件引出的结果,抓住新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而获得第一手材料,报道出令观众满意的新闻。
  那么,电视记者如何进行现场观察,如何在现场抓取有价值的事实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选取最能表达主题的事例
  在记者的现场采访中,有些现场观察采访场面很大,内容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记者在观察中要能够看出名堂来,要能够抓取最有特色的情景,判断什么是有特色的事实材料,用以说明烘托报道主题。
  如去年11月的两家媒体关于珠海举行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的报道,让笔者对这一点有很深的感悟。同是报道航博会,由于选择的新闻主题不同,让人却有不同的感受。有一家媒体给消息起的标题是:《飞机美女看花男士眼 百人排队争领馈赠品》,这条报道讲的是:一进航站大厅,60%的男性看的首先不是飞机,而是靓女。从南航的空姐到俄罗斯姑娘,从东航的粉脸到山东航空公司的笑面桃花,不少在场的男士眼睛都看花了。据记者观察,此地的靓女大部分都是空姐,除了长相出色外,气质绝佳,再配上航空制服,落落大方,她们笑容可掬地介绍着自己的航空公司。除了美女抢眼,具有纪念意义的赠品则更抢手了,记者在一飞机模型展台前看见,争着领取塑料杯的人们排起了长队,而东方航空集团发放的伞更是让人眼热,在展台前,高峰时起码站了100多人。
  看完这条新闻,让人心生疑惑:开始于1996年,逢双年在珠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作为我国展示改革开放以来航空航天领域技术新成果的窗口,国内外厂家比拼各自航空航天技术实力的舞台的盛会,难道就只有这些花边新闻?
  然而同一天,在另外一家媒体,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报道:《中国航天昨爆五大猛料》,消息这样说:昨天,珠海航展开幕的第一天。与往届相比,本届航展虽然因为没有飞行表演,国产最新战歼机—10缺席,但在下午各参展单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快速实现月球卫星发射、太阳能无人驾驶飞机展翅、中国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尤其是我国航天航空部门纷纷向媒体透露各自最新成就及未来发展计划……”这篇报道让人振奋,自豪之情也油然升起。
  记者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媒体是社会生活的记录者,受众了解社会主要是通过记者的观察,通过媒体的传播。新闻报道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变化,正确反映出新闻事件的本质特征,抓住庞大的新闻场面中最能表现主题的新闻事实,而不要被眼花缭乱的各种场景所迷惑,这一点对公众正确认识世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选取生动细节
  在记者的观察采访中,能否抓取有新闻价值的细节,是对记者观察能力是否敏锐的检验。现场场景往往复杂多变、稍纵即逝,缺少经验的记者往往容易被表面的现象吸引住,忽略了细节的观察。
  电视新闻的突出优势是能够用形象的现场画面,表现新闻事件或人物的真实状态。如果说,有了现场画面,电视新闻变得血肉饱满的话,那么有了细节,便使电视画面有了灵气,更具魅力。电视新闻对细节运用得好,能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使新闻人物更丰满、新闻事件更生动,使新闻报道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
  中央电视台曾播出一期节目,其中几个细节的使用成为这条新闻成功的亮点。由于非法收购棉花的加工点得知记者要去的消息,把棉花藏了起来,加工棉花的机器也都打扫干净了。当记者赶到时,连人都躲藏了起来,没有了人证、物证,给记者的报道工作带来了难度。但是,当记者走进办公室,发现桌子上的茶杯是热的、还有一件来不及穿走的衣服,于是把这一场景画面拍了下来。一杯热茶、一件衣服,主人仓惶离去的情节顿现眼前。当时碰巧还有一个女工没来得及走,记者问她加工棉花的事,她回答什么都不知道。这时,记者发现了她头发上还有一团棉花,于是就在她回答“不知道”的同时,镜头推到了她头上的棉花,观众从画面中清楚地知道她在说谎。两三个细节画面向观众传递了许多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信息。这几个细节虽然是细微的,却深刻地表现了新闻报道的主题思想。
  细节能够形象地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文学创作中,细节的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至关重要;电视新闻报道中,细节具有同样的表现力。细节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时,不仅可以见其形,听其声,而且可以传其神。人物的个性和内心情感的变化通常在他们的一些细微动作和表情中得以充分体现。比如在获奖电视新闻报道《南浦大桥成为上海人民心中的丰碑》中,有一段精彩的细节是记者在现场抓拍到的。记者在大桥上看到一位盲人在同行人的陪同下,兴趣盎然地用脚步丈量桥面的宽度,接着用手又细心地估量大桥钢索的直径。记者及时捕捉到了这一典型细节,在盲人用手丈量钢索时,走上前去采访,还没有等记者说完,盲人就兴奋地说:“太高兴了,太高兴了。”此时不需要再用更多的语言,盲人的动作、表情这一细节就向观众表述着他的激动之情。这一细节画面把城市建设成就与人民爱城市、爱祖国的主题紧紧联系在一起,整个报道有了这样的细节,便如锦上添花,更能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电视的多符号传播为电视新闻表现手法的创新开辟了极其广阔的天地。在一个特定的新闻空间,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中获得的信息,常常带有极富特征的细节。记者要细心观察,精心选择,该等待的时候要耐心守候,该抢拍的时候要分秒必争,以便及时抓拍到最能触动观众情感的细节,而这一切,就需要记者时时作一个有心人,用眼睛采访,捕捉到人们不易发现的珍贵细节。   三、注重对人物的观察
  现场的气氛除了场景烘托外,主要靠人物活动来表现,不能靠堆砌形容词。对行动的描写,比对其它方面的描写更能考验记者的观察力。
  2000年9月15日深夜,107国道遂平县马庄段附近发生一起严重车祸,河南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车祸是由于遂平县交警上路查车引起的。这条信息不久得到了印证,刚刚还在现场的几名交警突然消失了。在随后的时间里,记者在现场一边救助伤员,一边采访。当把伤员送往医院后仍没有交警来处理现场时,记者敏锐地感觉到这条新闻的价值正在发生着改变。于是,记者又赶往公安局报案,拍摄到交警大队值班人员不到岗;赶往110报警台时,拍摄到公安局值班室值班员赌钱娱乐。1.4公里的路程遂平县交警出警竟用了70分钟!在记者的采访中,记者记录下了遂平交警慌张离去的过程使事件发生转折,在报案时交警队无人可以接警又起波澜,交警队无人出警110,公安局值班室值班员在赌钱娱乐,令人震惊!
  在这样突发性事件的采访中,记者往往是事件发生后才赶到现场,因此,记者就必须在环境中捕捉事件发生的痕迹及走向的征兆。车祸发生后,当记者在车祸现场询问司机:“刚刚还在现场的交警去哪儿了?”一名司机说:“他们一见记者来就跑了。”此时,另一位司机赶快拉拉他的衣袖改口说:“别说跑了,就是不知道他们去哪儿了。”尽管交警已脱离了车祸现场,但对于记者的提问,司机仍噤若寒蝉,此时环境作为新闻发生的背景,具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车祸刚刚发生的环境更与现场人物还有着互动的关系。当记者在县交警大队时,睡眼惺忪的值班员催促未及时出警的其他值班员:“你咋还没来,哎呀,人家电视台过来采访哩,电视台的,赶紧,赶紧,赶紧来,喊上小陈。”在遂平县公安局,衣冠不整的值班员正在赌钱娱乐,这一切的发生与环境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将遂平交警纪律涣散进行了如实反映。
  对于这样的新闻,记者绝不能以大量的形容词来表现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是应该以人物的行动来表现,追根溯源,用事实来说话。《车祸发生之后》这样一条新闻,记者并没有简简单单地描写事情的经过,而是通过深入的观察、了解,发现这起车祸没有那么简单,然后通过镜头的表现和记者的问话,深刻地暴露了某些交警的作风不良。这一点也充分说明记者的现场观察是多么重要。
  观察采访还包括全景观察、宏观透视和隐形采访,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作一一阐述。总之,观察仅仅是报道的起步,既“观”又“察”,才能发掘出事物与众不同的特点个性,报道才有新意。我认为,这里的“观”就是发现,“察”就是思考。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新闻记者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发现,是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关键一步;新闻属于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发现即所见与众不同,见人所未见,对生活的观察独具慧眼,对事物的体认独出机杼。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认为:“发现”是一种力量,记者的生命力其实就是发现力。优秀新闻作品大多始于记者的发现。当然,发现是新闻报道的第一步。发现的基础之上就是思考,没有思考,新闻就难出新意;没有思考,就只能人云亦云。有经验的新闻工作者总带着问题去采访。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勇于思考,把自己的思考贯穿于采访的始终,就能在一般中发现特殊、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在生活的“富矿”中发现“宝石”。有了这两步,离成为优秀的新闻记者的目标也许就为时不远了。
  参考文献
  ①赵淑萍:《电视采访与写作》,中国广播出版社,1997
  ②叶子:《电视新闻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新闻中心)
  责编:刘冰石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大学教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旧教材数量的增多,这些旧教材一般被直接当废纸卖掉或直接扔掉,极大的浪费了资源。一方面,学生愿意购买二手教材而无途径;另一方面,高校二手教材市场管理混乱、信息不畅通。本文以安徽大学为例,探讨高校二手教材市场空间,以及目前高校二手教材市场存在的问题,设想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二手教材 市场 存在问题 解决途径  相关统计表明
【摘要】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在我国一直长盛不衰。《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电视剧主要介绍1976-1984年,邓小平在经过三起三落后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笔者认为,这部电视剧不仅再现了改革开放的艰辛历程,而且在剧情建构上也很值得借鉴。本文从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圆形人物,性格饱满;双线叙事,如临其境三个角度来浅析该部电视剧的剧情建构。  【关键词】电视剧剧情建构  
【摘 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非常时期,热点事件因其传播快、受众广、影响大的特点,成为了舆论高度关注的焦点,舆论的非理性成分决定了舆论需要正确的引导。余姚“鞋哥”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闻评论通过事件发生后尊重民意的评论态度来稳定社会情绪,通过事件转折后引导民意的评论技巧去转化社会舆论,通过事件总结后反思民意的评论原则来深化社会认知。在此次热点事件中,新闻评论充分发挥了其积极、正确、及时、权威
【摘要】校园媒体承担着解读政策方针、引导校园舆论、传播先进文化的职责。然而随着全媒体时代新旧媒介的交融,当今校园媒体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此,加强校园媒体的建设,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新型传播格局,已成为现今诸多高校理应思考的问题。笔者选取了吉林大学三家最有代表性的校园媒体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首先,从总体角度,选取了几个重点问题进行调研总结,同时分别针对三家媒介进行定向分析,以此为基础,从经营策略、媒介定位
【摘要】《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其消息可靠性和政论的严肃性在中国具有极高的权威。本文对2000年—2010年《人民日报》国庆社论的发展轨迹做简要的概括和梳理,希望能借助话语分析的方法,使党报社论在保持严肃性的同时能“贴近时代、贴近读者、贴近生活”,最大程度地提高可读性,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新闻话语 《人民日报》 国庆社论 变迁
【摘 要】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在传播学界关于舆论学的研究中享有极高的声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民众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意见,这一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出现了反沉默螺旋理论。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考察和分析,阐述了现代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螺旋和反沉默螺旋并存的现象。  【关键词】网络传播 沉默的螺旋 反沉默螺旋 内容分析  近年来,网络传播高速发展,形成了
【摘要】地方电视台综艺节目的质量提升,对地方电视台品牌影响力的扩大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浙江象山电视台综艺节目《海鲜总动员》为例,从节目内容的确定、艺术符号的塑造、现场嘉宾的选择和传播手段的拓展等四个方面,从传播学的视角探析地方电视台综艺节目的策划与创作。  【关键词】综艺节目传播视角海鲜总动员  信息时代,网络媒体影响力不断增强,挤占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在电视开机率不断下降,受众注意力资源日渐稀
【摘 要】随着社交网络媒体的兴起,在QQ空间说说、微信、微博和贴吧等社交平台上,频繁出现点赞行为,网友们借助点击大拇指或者红心按钮这一便捷动作来表达对于信息内容的复杂态度。如今,“点赞族”已经遍布各大社交平台,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任何现象的流行化都有其原因,“点赞”之所以在极短时间内成为一种风潮,为大家所接收和使用,与现今网络的快餐文化环境以及人类复杂的社交心理不无关联,正是碎片化的交流环境和人际互
【摘要】以父职参与为特色的亲子类节目近年来火爆荧屏,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不在于探讨父职参与对儿童教育的积极作用,而在于通过对几档亲子节目的解读,对“儿童”、“成长”、“教育”等既有观念进行教育社会学的反思,分析以如此这般形式呈现的亲子教育,为我们理解教育提供了怎样的视角。  【关键词】父职参与 教育 儿童 媒体建构,  近两年,《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多档以父职参与为特色的亲子真人秀节目,通过
【摘 要】当下,各类音乐综艺选秀节目,已经成为电视媒体建构品牌的支点。但是,在人们艺术审美和收视趣味不断升级、变化的情况下,音乐秀节目要获得受众的看好和认同越来越难。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节目却是一个例外,在短期内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本文围绕《中国好声音》的运作机制对节目特点进行分析。认为该节目“真音乐,真声音”的基本定位,给大众提供了最真实和平民化平台的运作理念,精心策划和建构双向沟通的运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