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i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茅卫东先生的《重寻教师尊严》,每每废卷无言:17年的教学生涯,河北江南,体制内外,教过的学生,相处过的同事,呆过的若干个学校,他们竟然,都从字缝里,让我看见!
  
  一
  
  不是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茅卫东先生在他这部教育评论集里,所评论的那些“教育”现象。
  □ “兵法”治班,传授“秘笈”,切磋“武功”,深得教师青睐。(《我们为什么要收服学生——读万玮<班主任兵法>后的担忧》)
  □ 变异的“评优”,以激励之名,忽略对学生真正的尊重,已遍地开花。(《取消学生评优不行吗》)
  □ 视学生的网络言论如洪水猛兽,占据道德制高点,盖棺定性,义正辞严,还自以为是在运用“正确妥当的方法”施以教育。(《爱,不是教育出来的》)
  □ 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中国孩子的创造力排名倒数。最会计算的孩子,最会算计,孩子们变得越来越功利。(《教育让学生变成了什么》)
  □ 为了学校的声誉而威逼利诱学生填报名牌学校,利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侵犯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教师参与其中,非但不自知耻,反而津津乐道。(《填报志愿,谁的权利》)
  □ 担心学生知道太多,实施信息封锁,为便于管理而不择手段。(《“信息封锁”错在哪》)
  □ 以作秀的方式表演“诚信”,以株连的手段摧毁个体价值,如此无人监考,为之鼓与呼者,大有人在。(《“无人监考”,秀到何时》)
  □ 上级要来检查,全校一起造假,集体荣誉感,是一面无往而不胜的战旗,指哪打哪,出之能战,战之能胜,什么运动会奖杯、高考指标、先进单位……全都能拿下!(《诚信的教育与教育的诚信》)
  □ 教室里安装监视器,既监督教师又监控学生,只考虑管理的便利,却忽视对人本身的关注。(《“第三只眼”,不长也罢》)
  □ 教师考核评优失利,轻者郁郁寡欢,重者投河自尽;面对不公正的待遇,既不敢奋起抗争,也不敢光明正大维权……(《找回失去的教育乐趣》、《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总得有点担当精神》)
  ……
  够了,够了,够了!
  脸红。心跳。呼吸急促。我实在不想再列举下去了!
  这是怎样的教育者,这是怎样的教育环境,这是怎样的教育啊!
  如果,你是校长,你治下的学校,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如果,你是教师,你的教育生涯中,有没有参与过某些事情?
  如果,你是学生,你的成长过程里,是不是还在上演这些故事?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不知道,你会怎么回答我。
  可是,我知道,我是谁;我知道,有些事情,我就曾经做过!
  
  二
  
  1936年10月15日,爱因斯坦在奥耳巴尼(Albany)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发表演讲,这样阐述学校教育的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他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个性应当消灭,而个人变成一只蜜蜂或蚂蚁,仅仅是社会的一种工具。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相反的,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70多年以后,茅卫东先生在《重寻教师尊严》中的话,同样令人深思:“如果我们的教育使得学生丧失的仅仅是想象力和创造精神,那还不是最可怕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使得学生丧失了对人本身的关注,丧失了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丧失了对自由平等幸福的向往,那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情。”(《教育让学生变成了什么》)
  茅卫东,何许人也?
  《重寻教师尊严》一书的扉页上是这样介绍的:
  当过13年中学教师。曾在多个教育论坛担任版主,发表文章近百篇;1996年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思想政治课骨干教师研修班,结业论文《论道德行为的心理基础及其现实意义》获第一名;2002年教师节前,应邀作为嘉宾参加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个性的魅力》节目录制。
  做了6年的教育媒体编辑记者。2006年至2007年连续三次对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深度报道,引发了持续至今的杜郎口热;连续两次获教育部优秀教育新闻奖,多篇稿件被人大资料中心收录;应邀到中小学及师范院校做关于教育写作、教师成长讲座十余次。
  现为浙江省绍兴县职教中心教师。
  作为一个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而又再度潜沉其中的教育媒体人,茅卫东的经历使他具备了不同于寻常教师的视角;作为一个敢于直面现实勇于自我剖析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教育人,茅卫东一直以来的思考、表达及行为,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既连接现实又抵达内心的大门;而作为一个普通平凡的教师,茅卫东对于教育的诚挚、对于学生的尊重、对于理想的执着,对于同行的了解、同情以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痛心,都足以令知心者为之动容。
  这样的一个对教育满怀热爱的资深教育人,他的文字自然能够触动教师的心灵。初读,也许会倍感尴尬,也许会觉得刺耳,也许会如芒在背。但是,只要你是一个对我们的教育现状不盲视不讳饰的人,你就不得不捧起这本《重寻教师尊严》来,读下去,再读下去,直至你读到最后,仍会在心底里不断自问,咀嚼之,回味之,深思之:
  “面对当今教育之可怕的现状,教师,该当何罪?”
  在质问教师该当何罪之前,真的应该问一问,教师,尊严何在?
  
  三
  
  那么,现实的种种坚硬冰冷,就是一个教师丧失尊严的全部原因吗?
  茅卫东老师在他的《重寻教师尊严》一书中,硬着心肠,对期期艾艾的教师们,大声说:“不!”
  现实的确不尽如人意,但是,“是不是到了教育者必须出卖自己的良心才能工作,非违背自己的良知无法生存的地步?”(《教师成长中的自我与现实问题》,下同)茅卫东的询问,发人深思。
  “很多时候,我们的‘卖身’(包括出卖自己的灵魂),的确是为了‘求荣’,而不是迫于生计。只是在这个物质化时代,很多人以为,生命价值就在于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料,舍此无他。所以,良知与良心,都成为了可以出售的物品。”茅卫东的回答,一针见血。
  “我所说的改变自我,是改变自己对学生的期待,改变自己对校长的期待,改变自己对当前教育大环境的期待,不陶醉于自己构想的美好却是虚幻的教育氛围,直面教育现实。尽管这个教育现实可能与我想象得很不一样,很让我失望,但,这就是我所处的教育环境。我的工作,不能是基于梦幻,更不是在想象中进行,而是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面对现实的校园、现实的学生开展的。”茅卫东的主张,平和理性。
  “对一个有所追求的教育者来说,停留于对现实事物的喜恶还不够,还要努力去了解事物背后的东西,了解社会百态以及其发展演变。对社会的了解,就是对教育的理解,就是对人性的把握。一个成熟的教育者,不会轻易用道德的标准去评判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更不会轻易给学生贴上什么标签。他在坚持自我的同时,会对自己所不满的社会和他人抱有一种真切的理解之同情,同时也会对社会和教育的未来充满热情而又理性的期待。”茅卫东的建议,振聋发聩。
  茅卫东老师,不单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教育人,更是一个身体力行的教育者。他的《重寻教师尊严》一书,书如其名,落在一个“寻”字上。
  纵观《重寻教师尊严》,可以清晰地发现他的思路与他践行自己观念的努力。全书共四卷,分别从学生观、教育观、程序制度与理想信念等四个方面,结合教育的现实处境,给出了具体的批评与建议。
  第一卷,“师生何必成朋友”,阐述的是教师应该具备科学理性的学生观——如何建立专业的基于尊重的师生关系。
  第二卷,“教育不能只有爱”,探寻的是如何构建完整的教育观——我们需要以教育的名义,重新审视我们对学生的爱。
  第三卷,“至少可以不拖堂”,强调程序制度的建设,小到微观的课堂细节,大到宏观的精神旨归,既有操作性的建议,又有科学理性的分析,缜密而充满激情。
  第四卷,“站到屋顶看风景”,张扬理想与信念的风帆,振翮傲游。茅老师所张扬的是这样的理想与信念:植根于现实土壤中的理想,培土于生存压力中的信念。惟其直面现实,正视自己,才给人以真正的力量!
  我深信,读完此书的教师,定会有如此感慨:原来,教师还可以这样做!
  □编辑 江泓
其他文献
最近,我断断续续读了《大师的教书生活》一书。也许是在中学任教的缘故,我特别对国学大师钱穆在苏州中学的从教经历感兴趣。反复阅读相关章节,对比当今的中小学教育,我有三思。     一思:由学术底蕴深厚的学者来办学  且不说创办南开中学的张伯苓、创办孔德学校的蔡元培这些备受推崇的大家,单就说今天多数人很陌生的苏州中学首任校长汪懋祖,在当年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名流学者。他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陶行知、胡适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重视学生认知形成的过程,强调对物理学发展历程的展示,重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渗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注重将物理学史、人文精神、科学方法与教学相结合,在教材的处理上也体现出相应的变化。   在讲述运动和力的关系时,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是必须要介绍的,相关内容在旧教材中的牛顿第一定律中出现,教师通常的处理方法是进行一些简单的结论性介绍。教科版新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正式发布,提供了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指南。其中,基础教育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名一线校长,我深切地感受到:学校教育从未像现在这样,承载着如此多的期待!如同温家宝总理在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所说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不普及和提高教育,国家不可能强盛。这个道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教育的两大核心问题。这两大问题的实质就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推动学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接班人的重要突破点。2010年7月29日,国务院制定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十二条明确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
张艳霞博客选登    刚接班的时候,一个很干净、很漂亮的小女生最先映入我的眼帘。慢慢地我又发现了她身上具有很多特点:她上课听讲特别认真、作业特别干净整齐、画的画很漂亮、各科成绩都是优秀……多么可爱的孩子啊!每每看到她,我心里都会涌动出一种幸福感。但是随着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我发现这个孩子并不快乐,无论是上学放学还是中午用餐,她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课间休息也只是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最多是倚着窗户向外看
别室(朱畅思 北京市景山学校教师)  博客地址:http://hi.baidu.com/ӯ
有一首歌,叫《我的眼里只有你没有他》。听那首歌的时候,我总觉得那是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对学生唱的。  有人说,医生都治不好自己的病。有人说,老师都教不好自己的孩子。第一句话我没考证过,所以没有发言权。第二句,我的很多同事都是认同的,至少,在我们的心目中,老师的孩子成绩好的不多。  但是我觉得,产生这样的结果,主要责任不在孩子身上。  我们学校的很多老师都有孩子,可是奇怪的是,他们谈论自己的学生时总是兴
【摘要】课程资源是开展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而寻找合适的课程资源可以让生成主题焕发生命力,从而吸引幼儿的参与。文章以“奇妙的玉米”为例,分析了资源库背景下检索“新”资源、构建新课程的方式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教育;资源库;亲近自然  开展“亲近自然”环境课程的研究是响应生活教育、真教育的號召。亲近是幼儿对自然的一种积极态度,也是幼儿接触自然、探索自然、亲和自然的方法和途径。作为教育方法上的
课程改革的路到底该怎么走?每当困惑迷茫的时候,我都会抽出时间,让心静静地沉浸在《鲁迅九讲》中,期盼从钱理群和鲁迅两位先生的教诲中获得启发,拨开迷雾,找到前行的方向。虽然前行的路漫漫,但有了方向之后,我们就会坚定地走下去。本文就是把我用心聆听到的两位先生的教诲运用到对新课改的探索中,期待与老师们一起分享。  第一,在探索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不必一味地拒绝别人,他们的经验,甚至教训也是宝贵的精神财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读《教书,不简单》的感受,那就是,“不管外在环境如何,人仍然可以创造并坚守着自己诗意而神圣的精神生活(钱理群语)”,曾纪洲老师就是这样。读着曾纪洲老师山野一样朴素而美丽的文字,感受他山泉般清澈的思想与智慧,我禁不住对他献上我最崇高的敬意。    爱生活,才更配做老师  翻开《教书,不简单》的第一章,我就被曾老师描绘的“仙人岩”与“小坌”的景色所吸引。这里的山水草木,风土民情,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