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史料教学不在于学生接触到多少有价值的新史料,而在于掌握学习方法、锻炼能力。教师应不断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与途径,让他们搜集、考查资料,并对它们进行整理,对各种不同种类的史料进行比较与诠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知识的学习只是教学活动的基础,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进而形成有关的方法和技能。传统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使历史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复述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很难有机会对历史有真正深入的了解。作为长期从事一线历史教学的教师,我就高中历史课堂中史料教学的方法,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认识。
一、培养学生提取史料信息能力
首先是读史料。史料可以增加历史的真实感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感。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制度、社会习俗等逐渐消失,但古文言文记录着当时的社会生活,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中国古代和近代史的史料大部分是文言文,所以理解和研究的前提是意译。比如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采用史料:“春耕夏耘,……给徭役。……养孤长幼在其中。……尚复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通过意译,学生可以理解到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是:封建剥削重(赋税沉重);自然灾害;生活负担重;高利贷盘剥。通过分析引导学生逐渐进入历史学习的新境界,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其次是理解与分析史料。需要引导学生以所学的历史知识为依托,全面分析史料所包含的意义,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引导学生总结“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认识”时,采用史料:“我们党的纲领如下:一、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中共“一大”党纲》。”“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農的目前利益计,奋斗目标是:一、消除内乱……《中共“二大”宣言》。”通过阅读,引导学生从一大到二大的变化,认识到中共逐渐认清了中国国情,认识到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农民等阶级都是反帝反封建的力量。从中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最后是综合分析史料。这是利用史料教学的较高层次,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比如讲评价“隋朝大运河”时,引入史料:“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尽道隋亡为此河,……共禹论功不较多。” 学生不难得出这样的评价:一方面大运河的开凿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满足了隋炀帝个人的享乐,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另一方面,在客观上有利于南北的商品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地分析史料,提炼观点,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如讲授人民版必修三百家争鸣时,采用史料:“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说明了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弱小走向强大,体现了量变的积累最终引起质变。这句话给人以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哲学思考,这恰恰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特点。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引导学生加强对图表史料的利用
高考历史四大能力目标之首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综合和提取表达之能力,而材料又因从单一文字形式转为图文并茂、图画表格等形式而成为高考之新宠。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重读标题;②抓住图表中的时间等信息对通过观察获得的历史信息充分提取,进行“由表及里”的剖析,找出其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如史料探究——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
要求学生回答:(1)示意图表明,民国初期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2)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哪些客观条件?这是一道图表型问答题,考查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先读懂图表的含义,再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结合课本有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从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进步思潮的影响等方面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当中也有研究性学习的味道。
三、引导学生注意对史料的搜集和积累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并可根据学情,介绍各种学术观点。例如,有位学生阅读湖北云梦秦简中的《田律》,发现它还是一部非常具体的环境保护法。因为《田律》规定:“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观看,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好的网站,如:http://www.guxiang.com/lishi(故乡-历史)等。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了解更多更深广的历史知识。
利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是个深广的课题,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且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历史教学.
[3]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8).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知识的学习只是教学活动的基础,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进而形成有关的方法和技能。传统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使历史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复述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很难有机会对历史有真正深入的了解。作为长期从事一线历史教学的教师,我就高中历史课堂中史料教学的方法,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认识。
一、培养学生提取史料信息能力
首先是读史料。史料可以增加历史的真实感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感。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制度、社会习俗等逐渐消失,但古文言文记录着当时的社会生活,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中国古代和近代史的史料大部分是文言文,所以理解和研究的前提是意译。比如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采用史料:“春耕夏耘,……给徭役。……养孤长幼在其中。……尚复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通过意译,学生可以理解到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是:封建剥削重(赋税沉重);自然灾害;生活负担重;高利贷盘剥。通过分析引导学生逐渐进入历史学习的新境界,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其次是理解与分析史料。需要引导学生以所学的历史知识为依托,全面分析史料所包含的意义,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引导学生总结“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认识”时,采用史料:“我们党的纲领如下:一、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中共“一大”党纲》。”“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農的目前利益计,奋斗目标是:一、消除内乱……《中共“二大”宣言》。”通过阅读,引导学生从一大到二大的变化,认识到中共逐渐认清了中国国情,认识到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农民等阶级都是反帝反封建的力量。从中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最后是综合分析史料。这是利用史料教学的较高层次,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比如讲评价“隋朝大运河”时,引入史料:“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尽道隋亡为此河,……共禹论功不较多。” 学生不难得出这样的评价:一方面大运河的开凿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满足了隋炀帝个人的享乐,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另一方面,在客观上有利于南北的商品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地分析史料,提炼观点,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如讲授人民版必修三百家争鸣时,采用史料:“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说明了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弱小走向强大,体现了量变的积累最终引起质变。这句话给人以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哲学思考,这恰恰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特点。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引导学生加强对图表史料的利用
高考历史四大能力目标之首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综合和提取表达之能力,而材料又因从单一文字形式转为图文并茂、图画表格等形式而成为高考之新宠。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重读标题;②抓住图表中的时间等信息对通过观察获得的历史信息充分提取,进行“由表及里”的剖析,找出其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如史料探究——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
要求学生回答:(1)示意图表明,民国初期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2)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哪些客观条件?这是一道图表型问答题,考查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先读懂图表的含义,再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结合课本有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从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进步思潮的影响等方面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当中也有研究性学习的味道。
三、引导学生注意对史料的搜集和积累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并可根据学情,介绍各种学术观点。例如,有位学生阅读湖北云梦秦简中的《田律》,发现它还是一部非常具体的环境保护法。因为《田律》规定:“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观看,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好的网站,如:http://www.guxiang.com/lishi(故乡-历史)等。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了解更多更深广的历史知识。
利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是个深广的课题,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且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历史教学.
[3]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8).